△《风俗通义》·十卷、《附录》·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汉应劭撰。劭字仲远,汝南人。尝举孝廉,中平六年拜泰山太守。事迹具《后汉书·本传》。马总《意林》称为三国时人,不知何据也。考《隋书·经籍志》;《风俗通义》三十一卷,《注云录》一卷,应劭撰,《梁》三十卷。《唐书·艺文志》:应劭《风俗通义》三十卷。《崇文总目》、《读书志》、《书录解题》皆作十卷,与今本同。明吴琯刻《古今逸史》,又删其半,则更阙略矣。各卷皆有总题,题各有散目,总题后略陈大意,而散目先详其事,以谨案云云辨证得失。皇霸为目五,正失为目十一,愆礼为目九,过誉为目八,十反为目十,音声为目二十有八,穷通为目十二,祀典为目十七,怪神为目十五,山泽为目十九。其自序云:谓之《风俗通义》,言通於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於义理也。《后汉书·本传》称,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识时俗嫌疑,不知何以删去义字。或流俗省文,如《白虎通义》之称《白虎通》,史家因之欤?其书因事立论,文辞清辨,可资博洽,大致如王充《论衡》,而叙述简明则胜充书之冗漫。旧本屡经传刻,失於校雠,颇有讹误。如十反类中分范茂伯,郅朗伯为二事,而佚其断语,穷通类中孙卿一事有书而无录,怪神类中城阳景王祠一条有录而无书。今并釐正。又宋陈彭年等修广韵,王应麟作《姓氏急就篇》,多引《风俗通·姓氏篇》,是此篇至宋末犹存,今本无之,不知何时散佚。然考元大德丁未无锡儒学刊本,前有李果序,后有宋嘉定十三年丁黼跋,称余在馀杭,借本於会稽陈正卿,正卿盖得於中书徐渊子,讹舛已甚,殆不可读。爱其近古,钞录藏之。携至中都,得馆中本及孔复君寺丞本,互加参考,始可句读。今刻之於夔子,好古者或得旧本,从而增改,是所望云。则宋宁宗时之本已同今本,不知王氏何以得见是篇,或即从《广韵注》中辗转授引欤?《永乐大典·通字韵》中尚载有《风俗通》姓氏一篇,首题马总《意林》字,所载与《广韵注》多同,而不及《广韵注》之详,盖马总节本也。然今本《意林》无此文,当又属佚脱。今采附《风俗通》之末,存梗概焉。
《春明梦馀录》·七十卷(内府刊本)国朝孙承泽撰。承泽有《尚书集解》,已著录。是书首以京师建置、形胜、城池、畿甸,次以城防
《研北杂志》·二卷(内府藏本)元陆友撰。友有《墨史》,已著录。友尝取汉上题襟集所载段成式语,自号研北生,因以名其杂著。前
《福寿阳秋》·(无卷数,内府藏本)国朝魏博编。博字约之,江宁人。其书凡分五集,首集为劝善篇,二集为省克编,三集为修齐录,
《西原遗书》·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薛蕙撰。蕙字君采,亳州人。弘治甲戌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事迹具《明史》本传。此
《玉芝堂谈薈》·三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徐应秋撰。应秋字君义,浙江西安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福建左布政使。是书亦考证
《论学绪言》·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邹士元撰。士元字志尹,吉水人。是书首载邹元标序,万历时人也。其论学大抵以陈献章、王
《潜邱劄记》·六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国朝阎若璩撰。若璩有《尚书古文疏证》,已著录。是编皆其考证经籍,随笔劄记之文。曰潜
《正思斋杂记》·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刘教撰。教字因吾,吉水人。书中称孝宗为今上,则宏治中人也。其书杂论古今轶
《密斋笔记》·五卷、《续记》·一卷(永乐大典本)宋谢采伯撰。采伯字元若,台州临海人。宰相深甫之子,理宗后谢氏之伯叔行也。
《尚絅小语》·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姚张斌撰。张斌号尚絅,亦号絅生,金谿人。天启乙丑进士。是编皆其杂著笔记,多论人情世
《数马堂答问》·二十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国朝黄名瓯撰。名瓯字驭卜,福州人。是书九类,一天文,二地舆,三人物,四经书,五史
《阅耕馀录》·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张所望撰。所望字叔翘,上海人。万历辛丑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此其随笔劄记之文。
《东谷赘言》·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敖英撰。英有《慎言集训》,已著录。是书上卷杂论立身处世之道,多举古事为证,下卷亦杂
《老老恒言》·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曹廷栋撰。廷栋有《易准》,已著录。是书皆言衰年颐养之法。前二卷详晨昏动定之宜,次
《封氏闻见记》·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唐封演撰。演里贯未详。考封氏自西晋、北魏以来,世为渤海蓚人,然《唐书·宰相世系表》
《韵石斋笔谈》·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国朝姜绍书撰。绍书有《无声诗史》,已著录。是书仿周密《云烟过眼录》,记所见古器书
《颜巷录》·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李衷灿撰。是书多记前言往行,其大旨归於淡泊。盖成於衷灿罢官之后,故以颜巷名编,然往
《湛园札记》·四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国朝姜宸英撰。宸英有《江防总论》,已著录。是书皆其考证经史之语,而订正三礼者尤
《广仁类编》·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王时槐撰。时槐字子植,号塘南,安福人。嘉靖丁未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出为陕西布政使
《空同子纂》·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不著编辑者名氏,载曹溶《学海类编》中。取李梦阳《空同子》每篇摘抄十之三四,故题曰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