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易详解》·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李杞撰。杞字子才,号谦斋,眉山人。仕履未详。考宋有三李杞。其一为北宋人,官大理寺丞,与苏轼相唱和,见《乌台诗案》。一为朱子门人,字良仲,平江人,即尝录《甲寅问答》者。与作此书之李杞,均非一人,或混而同之者,误也。其书原本二十卷,焦竑《经籍志》作《谦斋详解》,朱彝尊《经义考》作《周易详解》。考杞《自序》,称“经必以史证,后世岐而为二,尊经太过,反入於虚无之域,无以见经为万世有用之学。故取《文中子》之言,以《用易》名编。”其述称名之义甚详。竑及彝尊殆未见原书,故传闻讹异欤?外间久无传本,惟《永乐大典》尚散见各韵中。采掇裒辑,仅缺《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及《晋卦》后四爻,其馀俱属完善。谨排次校核,釐为十六卷。书中之例,於每爻解其辞义,复引历代史事以实之。如《乾》初九称“舜在侧微”,《乾》九二称“四岳荐舜”之类。案《易》多有帝乙、高宗之象,传有文王箕子之辞,是圣人原非空言以立训。故郑康成论《乾》之用九,则及舜与禹、稷、契、皋陶在朝之事。论《随》之初九,则取舜宾于四门之义。明《易》之切於人事也。宋世李光、杨万里等,更博采史籍以相证明,虽不无稍涉泛滥,而其推阐精确者,要於立象垂戒之旨,实多所发明。杞之说《易》,犹此志矣。其中不可训者,惟在於多引老庄之文。如《蒙》之初六,则引《老子》“终日嗥而不嗄”云云,以为童蒙之义。《履》之《彖》,则引《庄子》“虎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云云,以为履虎尾之义。夫老庄之书其言虽似近《易》,而其强弱攻取之机、形就心和之论,与《易》之无方无体而定之以中正仁义者,指归实判然各殊。自叶梦得《岩下放言》称“《易》之精蕴尽在庄、刘”,程大昌遂著为《易老通言》。杞作《易编》,复引而伸之,是则王弼辈扫除汉学流弊无穷之明验矣。别白存之,亦足为崇尚清谈者戒也。
《易经蒙引》·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蔡清撰。清字介夫,号虚斋,晋江人。成化甲辰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事迹具《明史
《周易正义》·十卷(内府刊本)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寝流於谶纬。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
《续韦斋易义虚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涂宗濬撰。宗濬字镜原,南昌人。万历癸未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谥恭襄。是编用注疏
《周易图说》·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元钱义方撰。义方字子宜,湖州人。尝举进士,其仕履则不可考矣。是书成於至正六年。上卷
《大易近取录》(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邵晋之撰。晋之字叙阶,号檀波,仁和人。乾隆丙子举人。其大旨以朱子《本义》有有
《大易择言》·三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程廷祚撰。廷祚字绵庄,号青溪,上元人。是编因桐城方苞《绪论》,以六条编纂诸家
《周易说统》·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张振渊撰。振渊字彦陵,仁和人。是编大旨宗程朱《传》、《义》,凡诸儒说理可互证者,
《学易举隅》·六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戴廷槐撰。廷槐长泰人。隆庆中贡生。其说谓《易》自商瞿而后,斯道遂晦,至宋三子而后
《周易观彖》·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李光地撰。光地尝奉命纂修《周易折中》,请复用朱子古本。是编乃仍用注疏本,盖成书
《易会》·八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明邹德溥撰。德溥字汝光,安福人。万历癸未进士。官至司经局洗马。《明史·儒林传》附见其祖
《易经辨疑》·四卷(湖南巡抚采进本)国朝郑国器撰。国器,湘乡人。是书首为《图书辨疑》,次为《羲易辨疑》,以旧传先天八卦方
《周易窥馀》·十五卷(永乐大典本)宋郑刚中撰。刚中字亨仲,金华人。绍兴二年进士及第。官至礼部侍郎,出为川陕宣抚副使,谪居
《陆氏易解》·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姚士粦所辑吴陆绩《周易注》也。《吴志》载绩所著有《易注》,不言卷数。《隋书·经籍
《南轩易说》·三卷(内府藏本)宋张栻撰。案曹学佺《蜀中广记》载是书十一卷,以为张浚所作。考浚《紫岩易传》,其本犹存,与此
《易例》·二卷(桂林府同知李文藻刊本)国朝惠栋撰。栋所作《周易述》目录,列有《易微言》等七书,惟《易微言》二卷附刊卷末,
《周易象辞》·二十一卷、附《寻门馀论》·二卷、《图书辨惑》·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黄宗炎撰。宗炎字晦木,馀姚人。宗羲
《周易辑说存正》·十二卷、附《易说通旨略》·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杨方达撰。是书分《经》二篇、《传》十篇,一依《本义
《周易象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章潢撰。潢字本清,南昌人。万历乙巳以荐授顺天府学训导。时年已七十九,不能赴官,诏用
《易学筮贞》·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国朝赵世对撰。世对字襄臣,衢州人。兹编论《易》为卜筮之书,故经秦火而独存。命之曰《
《羲经十一翼》·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傅文兆撰。文兆,金谿人。其书凡分五篇。《上古易》第一,《观象篇》第二,《玩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