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带阁注楚辞》·六卷、《楚辞馀论》·二卷、《楚辞说韵》·一卷(通行本)
国朝蒋骥撰。骥字洓塍,武进人。是书《自序》题康熙癸巳,而《馀论》上卷有“庚子以后复见安溪李氏《离骚解义》”之语,盖《馀论》又成於注后也。注前冠以《史记·屈原列传》、沈亚之《屈原外传》、《楚世家》节略,以考原事迹之本末。次以《楚辞》地理,列为五图,以考原涉历之后先。所注即据事迹之年月、道里之远近,以定所作之时地。虽穿凿附会,所不能无;而徵实之谈,终胜悬断。《馀论》二卷,驳正注释之得失,考证典故之同异。其间诋诃旧说,颇涉轻薄。如以“少司命”为月下老人之类,亦几同戏剧,皆乖著书之体。而汰其冗芜,简其精要,亦自瑕不掩瑜。《说韵》一卷,分以字母,通以方音。又博引古音之同异,每部列“通韵”、“叶韵”、“同母叶韵”三例,以攻顾炎武、毛奇龄之说。夫“双声互转”、“四声递转”之二例,沙随程迥已言之,非骥之创论。然实不知先有声韵,后有字母,声韵为古法,字母为梵学,而执末以绳其本。至於五方音异,自古已然,不能谓之不协,亦不能执以为例。黄庭坚词用蜀音,以“笛”韵“竹”。《林外词》用闽音,以“扫”韵“锁”。是可据为典要,谓宋韵尽如是乎?又古音一字而数叶,亦如今韵一字而重音。“佳”字“佳”、“麻”并收,“寅”字“支”、“真”并见,是即其例。使非韵书俱在,亦将执其别音攻今韵之部分乎?盖古音本无成书,不过后人参互比校,择其相通之多者,区为界限。犹之九州列国,今但能约指其地,而不能一一稽其犬牙相错之形。骥不究同异之由,但执一二小节,遽欲变乱其大纲,亦非通论。以其引证浩博中亦间有可采者,故仍从原本,与《馀论》并附录焉。
──右“楚辞类”六部,六十五卷,皆文渊阁著录。
○楚辞类存目
《离骚经注》·一卷、《九歌注》·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李光地撰。光地有《周易观彖》,已著录。案《史记》但称“屈原著《
《扬子云集》·六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汉扬雄撰。案《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载雄集五卷。
《陶渊明集》·八卷(内府藏本)晋陶潜撰。案北齐阳休之序录潜集行世凡三本。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有序目,而编比颠乱,兼
《江文通集》·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梁江淹撰。淹有《铜剑赞》,已著录。淹自序传称:“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考传
《庾子山集注》·十六卷(通行本)国朝倪璠撰。璠字鲁玉,钱塘人。康熙乙酉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是编以吴兆宜所笺《庾开府集》
《蔡中郎集》·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汉蔡邕撰。《隋志》载后汉左中郎将蔡邕集十二卷。注曰梁有二十卷,录一卷。则其集至隋已非
《徐孝穆集笺注》·六卷(内府藏本)陈徐陵撰,国朝吴兆宜注。《隋书·经籍志》载陵集本三十卷,久佚不传。此本乃后人从《艺文类
《离骚中正》·(无卷数,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国朝林仲懿撰。仲懿有《南华本义》,已著录。是编首载《读离骚管见》数则,谓屈
《楚辞章句》·七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刘梦鹏撰。梦鹏有《春秋义解》,已著录。是书就诸本字句异同。参互考订,亦颇详悉。然
《何水部集》·一卷(江苏蒋曾莹家藏本)梁何逊撰。逊字仲言,东海郯人。官至水部员外郎,故自唐以来称何水部。王僧孺尝辑逊诗编
《屈骚心印》·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夏大霖撰。大霖字用雨,号梅皋,衢州西安人。是编成於乾隆甲子,因林云铭《楚辞灯》而
《天问天对解》·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宋杨万里撰。万里有《易传》,已著录。是书取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比
《庾开府集笺注》·十卷(少詹事陆费墀家藏本)周庾信撰,国朝吴兆宜注。信,《周书》有传。然考集中辛成碑文,称“开皇元年七月
《离骚草木疏补》·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屠本畯撰。本畯有《闽中海错疏》,已著录。是书以宋吴仁杰《离骚草木疏》多
《楚辞补注》·十七卷(内府藏本)宋洪兴祖撰。兴祖字庆善。陆游《渭南集》有兴祖手帖跋,称为“洪成季庆善”,未之详也。丹阳人
《离骚草木疏》·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宋吴仁杰撰。仁杰有《古周易》,已著录。是编末有仁杰庆元丁巳自序,谓梁刘杳有《草木疏
《谢宣城集》·五卷(内府藏本)齐谢朓撰。朓字元晖,陈郡阳夏人。事迹具《南齐书》本传。案朓以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以选复为中
《山带阁注楚辞》·六卷、《楚辞馀论》·二卷、《楚辞说韵》·一卷(通行本)国朝蒋骥撰。骥字洓塍,武进人。是书《自序》题康熙
《楚辞集解》·八卷、《蒙引》·二卷、《考异》·一卷(两淮监政采进本)明汪瑗撰。瑗字玉卿,歙县人。是书《集解》八卷,惟注屈
《陆士龙集》·十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晋陆云撰。云与兄机齐名,时称“二陆”。史谓其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今观集中诸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