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洋诗钞》·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吴雯撰。雯字天章,本辽阳人。顺治六年,其父允升任蒲州学政,卒於官。雯兄弟孤弱,不能归,遂寄籍於蒲州。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不中选。其卒也,刑部尚书王士祯为志墓,称初见其诗,有“泉绕汉祠外,雪明秦树根”,“浓云湿西岭,春泥沾条桑”,“至今尧峰上,犹见尧时日”诸句,吟讽不绝於口。所作《居易录》中,又亟称雯《西城别墅》诸篇。赵执信《怀旧诗序》亦称雯拙於时艺,困踬场屋,体貌粗丑,衣冠垢敝,或经岁不盥浴,人咸笑之。然诗才特超妙。其诗一刻於吴中,再刻於都下,三刻於津门。后士祯为删定,存千馀首,亦见墓志中。因雯没之后,未及刊行。故《怀旧诗序》曰“莲洋卒后,阮翁为作墓志,且删定其集,迄今将二十年,未行於世。意其时阮翁耄而多忘,未几遂亡,未及归诸吴氏也。池北书库散失殆尽,莲洋集从可知矣”云云。然其集实已归吴氏。乾隆辛未,汾阳刘组曾裒其全稿刻之,又以士祯所评者别刊一小册并行。越十三年甲申,蒲州府同知山东孙谔始从雯侄敦厚得士祯所定原本,简汰重刊,详载士祯之评,并以刘本所遗者补刻於后,以所见墨迹补之。其士祯所删而刘本误刻者,咸为汰去。凡得古诗二卷、近体五卷、补遗一卷、诗馀一卷、文一卷,冠以墓志,而附以同时唱和题咏之作,即此本也。雯天才雄骏,其诗有其乡人元好问之遗风。惟熟於梵典,好拉杂堆砌释氏故实,是其所短。刘本无所别择,故颇伤冗滥。此本沿新城之派,又以神韵婉约为宗,一切激昂沉著之作,多见屏斥。反似邻於清弱,亦不足尽其所长。然终较刘本为简洁,故置彼录此。惟雯诗本足自传,不籍士祯之评为轻重,而刊此本者牵於俗见,务引士祯以重雯。所载士祯评语,繁碎特甚。如《题汪如轮看剑图诗》下附记云:“原本评语‘奇作’二字似阮亭先生笔迹,‘胸有造化’四字非阮亭先生笔迹,刻本并作一处,误。”又如《城曲眺望诗》下附记原本题下有“墨笔评刘长卿之诗也,不知何人评,阮亭先生改作似刘长卿”云云。此亦何关宏旨,而字句异同乃如是。其考证今悉删除,以廓清耳目焉。
《卯洞集》·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明徐珊撰。珊号三溪,馀姚人,官辰州府同知。卯洞在盘顺中里,介於楚、蜀之交。嘉靖间,珊
《安静子集》·十三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安致远撰。致远字静子,一名如磐,字拙石,寿光人,贡生。自顺治乙酉至康熙甲子,十
《桑弢甫集》·八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桑调元撰。调元有《论语说》,已著录。是集,诗十四卷,续集二十卷,五岳诗二十卷
《文溪存稿》·二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李昴英撰。昴英字俊明,番禺人。宝庆三年廷对第三。淳祐初官至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
《耕石斋石田集》·九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沈周撰。周有《石田杂记》,已著录。是集乃瞿式耜所删定,凡诗八卷、文一卷。其诗与
《双峰存稿》·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旧本题宋进士舒邦佐平叔撰。《宋志》及诸家书目皆不著录。厉鹗《宋诗纪事》亦不载其名。前
《谷响集》·三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元释善住撰。善住字无住,别号云屋。尝居吴郡城之报恩寺,往来吴淞江上,与仇远、白珽、虞
《居业斋文集》·二十卷、《别集》·十卷(湖南巡抚采进本)国朝金德嘉撰。德嘉字会公,广济人。康熙壬戌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德
《耻躬堂文集》·二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王命岳撰。命岳字伯咨,号耻古,晋江人。顺治乙未进士,官至刑科都给事中。是集自
《山窗馀稿》·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元甘复撰。复字克敬,馀干人。其诗源出於张翥。虽不及翥之才力富健,诸体兼备,而风怀澄
《兰皋集》·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宋吴锡畴撰。锡畴字元伦,休宁人,广南西路安抚使儆之从孙,处士垕之子也。锡畴四岁而孤,
《曹太史含斋集》·十六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明曹大章撰。大章字一呈,号含斋,金坛人。嘉靖癸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以废疾罢
《潜学稿》·十二卷(湖北巡抚采进本)明邓元锡撰。元锡有《三礼绎》,已著录。此其所作杂文及语录也。其语录力辟心学,在当时尚
《药房樵唱》·三卷、《附录》·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元吴景奎撰。景奎字文可,兰溪人。年三十,海道万户刘贞为浙东宪府掾,
《南泠集》·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蒋山卿撰。山卿字子云,《千顷堂书目》作字仙卿,传写误也。仪真人,正德甲戌进士,官至
《天远楼集》·二十七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明徐显卿撰。显卿字公望,号检菴,长洲人。隆庆戊辰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是集为其嗣
《葛太史集》·五卷(山东巡抚采进本)明葛曦撰。曦字仲明,号凤池,德平人。万历癸未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据崇祯丙子其侄如麟《
《和靖诗集》·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宋林逋撰。逋事迹具《宋史·隐逸传》。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史称其就稿辄弃去,好事者
《彭椒岩诗稿》·二十二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国朝彭开祐撰。开祐字孝绪,号椒岩,娄县人。康熙丙辰进士,官至武冈州知州。是集
《庸书》·二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张贞生撰。贞生有《玉山遗响》,已著录。是集,为其子世坤、世坊所刊。第一卷为《讲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