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峰乐府》·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沙张白撰。张白原名一卿,号定峰,江阴人。是集皆所作乐府,或用古题,或自制新题,曹禾为之评点。第五卷中有为王熙作《青箱堂颂》,为魏裔介作《修竹颂》,禾《跋》其后曰:“或问《青箱堂》、《修竹》二颂,何以俱人乐府,予曰:子不见郭茂倩全书乎?宋泰始歌舞曲词,其中《皇华颂》、《圣祖颂》、《天符颂》、《明德颂》、《帝图颂》皆颂也,颂何可不入乐府哉?不独颂也,自六朝至唐,凡古七言律诗、绝句、排律,无不入乐府者。俱取其声律格调,非可执一论也”云云。案禾此说,似乎博洽,而实未详考。如从其始而论,则颂居四诗之一,是为乐府之原本,又何必牵引宋舞曲词,以相附会?如核其派别而论,则律逐调移,词随律变,郊祀、燕享,有殊於鼓吹,平调清商,有殊於吴声,以至舞曲、琴操,体例各殊,郭茂倩书可以覆按,如必混而一之,总归诸乐府?则合而并之,正可总谓之诗,又何乐府之云乎?至谓五、七言律诗、绝句、排律,无不入乐府者,其说又知一而不知二。禾所谓五、七言律者,非沈佺期《古意》,姚崇《享龙池乐章》之类乎?所谓排律者,非薛道衡《昔昔盐》、杨巨源《万寿无疆》词之类乎?汉、魏至唐,自朝庙乐章以外,大抵采诗入乐者多,倚声制词者少,其诗人拟作亦缘题取意者多,按谱填腔者少,故《竹枝词》、《杨柳枝》、《罗唝曲》之属,其倚声制词,按谱填腔者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为《阳关曲》,此采诗入乐者也。《蜀道难》即赋“蜀道”,《巫山高》即赋“巫山”,此缘题取意者也。当其入乐,与诗绝不相关。且有割取诗末四句,如李峤《汾阴行》,割取诗前四句,如高適《哭单父梁二少府》诗者。当其作诗,与乐亦绝不相关。甚有以古题衍为七言律诗,如胡曾之《关山月》者。又甚至每句衍为一首,如赵嘏之《昔昔盐》者。其间,连篇大曲入破,多用五言绝句,而谓“五言绝句为入破”,则不可;遣队多用七言绝句,而谓“七言绝句为遣队”,则不可。张白既不知诗乐之分,禾又徒见乐府之用律诗,遂执律诗以为乐府,均失之矣。
《石初集》·十卷、《附录》·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元周霆震撰。霆震字亨远,安成人。以先世居石门田西,自号“石田子初”,
《石隐园藏稿》·八卷(山东巡抚采进本)明毕自严撰。自严字景曾,淄川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事迹具《明史》本传。方
《袜线集》·十五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萧仪撰。仪字德容,乐安人,永乐乙未进士,官吏部主事,以疏论迁都北京不便,忤旨见杀,
《固哉叟诗钞》·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高孝本撰。孝本字大立,号青华,嘉兴人。康熙辛未进士,官绩溪县知县。孝本虽年届四
《敬业堂集》·五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查慎行撰。慎行有《周易玩辞集解》,已著录。是编裒其生平之诗,随所游历,各为一集
《伐檀斋集》·十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明张元凯撰。元凯字左虞,吴县人。以世职为苏州卫指挥。再督漕北上,自免归。少受毛氏
《十岳山人诗集》·四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明王寅撰。寅字仲房,一字亮卿,歙县人。尝北走大梁,问诗於李梦阳。中年习禅,事古
《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内府藏本)宋苏辙撰。辙有《诗传》,已
《梅溪集》·五十四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宋王十朋撰。十朋有《会稽三赋》,已著录。是集为正统五年温州教授何氵横所校,知府
《玩芳堂摘稿》·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王慎中撰。慎中有《遵岩文集》,已著录。此本乃嘉靖中江陵曹忭以御史巡按江西,取箧中
《涉斋集》·十八卷(永乐大典本)按《涉斋集》《永乐大典》原题许纶撰。案集中《王晦叔惠听雨图诗序》,自称永嘉人,字深父。而
《西岩集》·二十卷(永乐大典本)元张之翰撰。之翰字周卿,邯郸人。《元史》无传。惟《松江府志》载之翰至元末自翰林侍讲学士知
《芸隐横舟稿》·一卷、《芸隐倦游稿》·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宋施枢撰。枢字知言,芸隐其号也,丹徒人。嘉熙时尝为浙东转运
《小海存稿》·八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冯觐撰。觐字晋叔,别号小海,海宁人。嘉靖甲辰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是集诗三卷,
《正谊堂集》·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张伯行撰。伯行有《道统录》,已著录。是编,前二卷为奏议,第三卷至第五卷皆寻常案
《东菴集》·四卷(永乐大典本)元滕安上撰。安上字仲礼,定州人。以荐除中山府教授。历禹城主簿,徵为国子博士,转太常丞,拜监
《彝斋文编》·四卷(永乐大典本)宋赵孟坚撰。孟坚字子固,自号彝斋。太祖十一世孙。其先以安定郡王从高宗南渡,家於嘉禾之广陈
《田子艺集》·二十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明田艺蘅撰。艺蘅有《大明同文集》,已著录。此为文选、诗选十八卷,乃其为诸生时所
《方山文录》·二十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明薛应旂撰。应旂有《四书人物考》,已著录。是集为应旂所自编。其学初出於邵宝,后
《自堂存稿》·四卷(永乐大典本)宋陈杰撰。厉鹗《宋诗纪事》载,杰字寿夫,分宁人,淳祐十年进士,制置司属官,有《自堂存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