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商》·二卷、《附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万斯大撰。斯大字充宗,鄞县人。是书取《仪礼》十七篇,篇为之说,颇有新义,而亦勇於信心。前有应捴谦《序》,称“喜其覃思,而嫌其自用”,亦笃论也。其《聘礼》解“衣之裼袭”谓:“裘外之衣谓之裼衣,裼衣即礼服。《聘礼》既聘而享,宾主皆裼以将事。推此则凡裘外之裼衣皆礼服矣。”考《聘礼》郑《注》曰:“裼者,免上衣,见裼衣。”则裼衣之上更有衣明矣。贾《疏》曰:“假令冬有裘,衬身襌衫又有襦袴,襦袴之上有裘,裘上有裼衣,裼衣之上又有上服、皮弁、祭服之等,则礼服也。”如斯大之说,则裼衣之上不得更有皮弁、祭服之等矣。至《玉藻》所谓“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盖诸侯皮弁视朔,特以锦衣为裼,未闻其不加皮弁服而专用锦衣也。《玉藻》又谓:“君子狐青裘,豹褎,玄绡衣以裼之。”大夫助祭,服爵弁纯衣,亦特以玄绡衣为裼,未闻其不用纯衣而用玄绡衣也。然则谓裼衣之上无礼服,不特迕《注》,且悖《经》矣。斯大又谓:“袭衣乃於裼衣上加深衣。盖裼衣直衿,故露美;深衣交衽,故不露美也。”今即以聘服皮弁考之,皮弁服之下为朝服,朝服之下为玄端,玄端之下为深衣。深衣为庶人之服,聘礼重聘而轻享。若享时皮弁而裼,聘时深衣而袭,则聘服反杀於享服三等矣,隆杀之义何在乎?且主国之君与使臣行聘於庙,而各服庶人之服以相见,以为此其充美,无是理也。其《庙寝图》列东西箱在东西堂之下,如今廊庑。考《公食大夫礼》云:“宾升,公揖,退于箱下。”又云:“公降,再拜。”若箱在堂下,则既退於箱,又何降乎?故郑《注》以箱为堂上东夹之前。《汉书·董贤传》:“太皇太后召大司马贤,引见东箱。”则东箱非廊庑间明矣。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曰:“右个清晏。”李善注引杜预《左传注》曰:“个,东西箱也。”东西个在堂上,则东西箱不在堂下明矣。斯大所图,亦非《经》义也。然斯大学本淹通,用思尤锐,其合处往往发明前人所未发。卷末附《答应嗣寅书》,辨治朝无堂,尤为精核。弃所短而取所长,亦深有助於考证也。
《郊社禘祫问》·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是书前答门人李塨问南北郊分祀及问有禘无祫之
《周礼文物大全》(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亦无序、跋。其版为蓝朱二色,首列六官之所属,次为制度器物诸图,终
《周礼训纂》·二十一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国朝李锺伦撰。锺伦字世得,安溪人。康熙癸酉举人,未仕而卒。此书自《天官》至《秋官
《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秦蕙田撰。蕙田字树峰,金匮人。乾隆丙辰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文恭。是书因
《表记集传》·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明黄道周撰。是书为所进《礼记解》五篇之二。《自序》以为古者窥测天地日月,皆先立表,为
《昏礼辨正》·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是书力诋三《礼》经文,引《曲礼》“男女非有行
《周礼述注》·二十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国朝李光坡撰。光坡字耜卿,号茂夫,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之弟也。杭世骏《榕城诗话》称
《批点檀弓》·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旧本题“宋谢枋得撰”。枋得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人。宝祐四年进士。宋末为江东制
《周礼全经释原》·十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柯尚迁撰。尚迁字乔可,长乐人。自号阳石山人。嘉靖中由贡生官邢台县县丞。其书自
《家礼》·五卷、《附录》·一卷(少詹事陆费墀家藏本)旧本题“宋朱子撰”。案王懋竑《白田杂著》有《家礼考》,曰“《家礼》非
《辨定祭礼通俗谱》·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是编一名《二重礼谱》。盖欲成丧祭二礼,
《周礼沿革传》·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魏校撰。校字子才,号庄渠,昆山人。弘治乙丑进士,官至太常寺卿,迁国子监祭酒,未上
《四礼宁俭编》(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王心敬撰。心敬有《丰川易说》,已著录。是书以冠、昏、丧、祭四礼无贵乎繁重,宜
《读礼记略记》·四十九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朱朝瑛撰。朝瑛有《周易略记》,已著录。是书以一篇为一卷,每段之下附以注,无注
《檀弓述注》·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林兆珂撰。兆珂有《诗经多识编》,已著录。是书集郑《注》及诸家之说而断以己意。如二三
《周礼集注》·七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何乔新撰。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景泰甲戍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文肃。事迹具《明史
《礼记类编》·三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沈元沧编。元沧字麟洲,仁和人。康熙丁酉副榜贡生。以修书议叙,官文昌县知县。是书
《三礼纂注》·四十九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贡汝成撰。汝成字玉甫,宣城人。嘉靖中官翰林院待诏。其书《周礼》六卷,主俞庭椿《
《三礼考注》·六十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旧本题“元吴澄撰”。其书据《尚书·周官篇》以改《周礼》六官之属。分《大司徒》之半
《周礼详解》·四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宋王昭禹撰。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昭禹,未详何人。近世为举子业者多用之,其学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