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至真文字,人间至亲情感”。这本由王小波的胞兄王小平博士撰写的回忆录,以“零距离的胞兄视野,向我们披露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少年史,他如何从艰难的时世走来,登上了时代的思想巅峰。”作者与王小波既是手足兄弟,也是心性相通的知己,在书中,作者为我们原生态地描绘了一个落难的多子女家庭里,孩子们艰难却也不乏快乐的成长历程,作者和小波作为一对投契的兄弟,经历了自由不羁的童年与少年岁月,也经受了青春凶猛的年华。即使在最荒唐、无望的时代,他们也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和对高贵精神的追求。当然,也有着源于生命冲动的不羁与狂野,恶作剧、对武力的崇拜,饥饿年代的铤而走险及招致的惩罚与羞辱,在书中都有真实具体的呈现。可即使在最卑微无助的年代,身处蓬蒿之间,他们的生活中却没有失却书籍、诗歌、精神磨砺的陪伴,没放弃对丰富的精神与高贵灵魂的打造。王小波多年以后的成功,从少年时代即已打下了基础。他文学写作中许多精彩华章,在这本书中也都能够找到其源头。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关于兄弟情谊的书,也是关于一个知名艺术家心灵成长史的著作。王小平的同学、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评价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文本,使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学史上这位特立独行的重要作家有了更加丰满的认识。”作为王小波的妻子,社会学家李银河在看了这部书稿后则感慨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王小波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带给读者的不仅是关于王小波的往事记忆,而且是关于他们成长年代的一次认真的清理与真实无欺的交代,特别是关于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社会百态的种种细节的描述,诸如除四害、深耕密植、大炼钢铁、全民写诗、饥饿年代、反右、文革时期的文斗与武斗,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出国潮……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在书中都有令人惊喜的存真保留,读之不仅大开眼界、感喟不已,且深具有趣味,更重要的是,这种出之真实经历的记述,无意中成就了一部民间版的当代中国史。
对于王小波生活中那些极具私密性的生活内容,本书也作了真实无欺的实话实说,他的爱情、婚姻、他的病故,都一一作了真实的披露。
如果将文字分为高级和平常,那么这本书无疑是可以列入高级文字之列。读之,能够感受到满足的快感,文字之间仿佛埋藏着兴奋剂。这种令人兴奋的元素是智慧,是思想,也是智慧与思想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具体体现为一种优雅与睿智的语感。读之触目难忘。李银河女士阅读书稿后,对作者文笔之精美备极赞叹。王小波曾说:我哥哥的智力超我十倍。姑且不论智力是否真的超出十倍,但观书中文字,即可知王氏家族成员强悍的智商与文化涵养的确令人诚服。作为哲学家的王小平,在本书中却操着地道的北京话,说着在北京和中国发生过的那些“夯事儿”,一种洞穿世事、人性后的释然与幽默感时时按捺不住地流露出来,这幽默是王小平式的,它不是俏皮,更不是无厘头,而是一种因为智慧饱满优越而自然溢出的因子。这幽默是以知识为底气的。从中依稀可以看出王氏兄弟之间隐秘的气质关联,喜欢王小波的读者,一定会从这些文字中嗅到某种熟悉的气息,得到满足与慰藉,并欣慰于在王小波那里戛然而止的文字作风,由于这本书的存在,而避免了失传的命运就,这实乃文字爱好者的一桩欣慰之事。
作为美国 图兰 大学的哲学博士,作者承袭着家族思辨传统的香火。本书的思辨穿越了现实,而进入了存在的层面,作者进行的思想透析是自然的、优雅的。书中关于生死、宿命的思考与分析,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慨。而这些对生死的思考,既来自于本书作者的哲学家的使命,也来自于现实的无奈遭际:在同一年里,他的两个优秀的弟弟王小波和王晨光博士接连离世。这锥心的打击不仅成为兄长王小平心中永远的痛楚,也成为家族成员不愿碰触的伤口。写出这一切,对于作者而言充满艰难。因此,这也是一本充满勇气的作品。
本书正式出版前,试读本已经引起主流媒体的强烈兴趣,并被一批书评人誉为“提前进入2012好书榜”的精品之作。
王小平,1949年生于山东济南。上山下乡期间在北京京西煤矿下井十年。1978年进入社科院研究生哲学系,1981年毕业。1991年于美国图兰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居美国。
我们陷入精神上的惶恐,没日没夜地想这些事情,很羡慕那些头脑一根筋的人轻易获得的无上幸福,希望刹那间忘掉那些邪恶的知识,变得像兔子一样心志单纯。但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正像一个人没法阉割自己一样。已经进入脑子里的东西就难以拿掉,除非你能证明那些东西是谬误。黑格尔说,你可以把黑暗中的一棵树当作人,但你一旦看清它是棵树,就没法再把它看作一个人。这就是说,思想从简单到复杂是一条不归路。思想单纯是一种天生的美德,但它就像贞操一样,一旦失去就无法复得。
——引自第107页
一般来说,旷日持久地凝神思索的人迟早会想出一点什么来,当然,别人是否会承认他思考的价值是另一回事。这种人在脑子深处有一个锚点,或者说一个在思维的饱和溶液里偶然形成的晶核,思想以晶核为中心一层层结成晶体,所以像晶格一样,有内在的系统和鲜明的个性。与此相反,世上多数人的思想是外力规范而成,思想深处未必有根。
——引自第88页
彼得·梅尔,英国知名作家,曾任国际大广告公司的高级主管。在纽约麦迪逊大街的广告业打拼了15年之后,于1975年开始专职写作。主要作品有旅游散文《普罗旺斯的一年》...
★《狼图腾》作者姜戎 暌违16年 再献重磅新作!★蒙古草原上有两个图腾,一个是狼图腾,另一个是天鹅图腾。★人生不只有自由和刚勇,是爱与美让我们的灵魂完满:狼图腾...
穆熙妍作家 电视主持 知名艺人 时尚博主 同声传译 暖心男友她见过爱情本来的样子,抵挡过浮华欲望的诱惑。才更懂得心底里的那一点真。微博@穆熙妍Crystal微信...
临床儿科新理论新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为儿科疾病诊疗新技术,主要介绍各种新技术和新的诊疗手段在儿科中的应用,如要素饮食与静脉营养、机械勇气与体外膜...
相非相,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当过“码农”,做过规划设计和工程投标,现任某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杂志副主编。热爱文学,勤奋码字,喜欢逻辑推理与想象的结合。出版过...
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Michael Mien Gillespie).杜克大学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1981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现代性的神...
《沙的建筑者:文集》内容简介:吴兴华的作品集曾于2005年初版,但遗漏错讹较多,本次通过家人及学界支持,全面增补修订,重新整理
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10亿册
法兰西民族为世界贡献了无数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伏尔泰、卢梭、孔德、加缪、萨特、福柯、德里达、左拉、巴尔扎克、雨果……产生了很多影响...
建筑艺术与文化系列读本.第一辑:建筑意 本书特色 建筑同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一种更具实体感和空间感的艺术形式,其中自蕴有深意,就如同“诗意”、“画意...
水建馥(1925—2008),著名古希腊文学翻译专家,祖籍江苏阜宁,1925年10月生于四川自贡。1944年考入燕京大学,后转学至清华大学外文系,于1950年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释义 本书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释义》根据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编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全文进行逐条释义,结合国家预算...
简介:作者通过对马来西亚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暗中破坏等的探究,揭示出农民与榨取他们的劳动、食物、税...
InMoriahCounty,MississippionChristmasEve2001,theMoriahCountyPatrolBoatoperatedby...
《再见,安息岛》内容简介:永乐岛,一座距离上海六小时旅程的小岛,生活着信奉妈祖的渔民。他们在邻近的安息岛上建了妈祖庙,每次
《我是一朵飘零的花:东莞打工妹生存实录》作者自述:当年的知青,其实还是享有城市人的某些特权,但现代的这些打工者,辛辛苦苦,换来的仅仅是一点点可怜的血汗钱,就是这...
本名倪亦舒,另有筆名阿妹、梅峰、依莎貝、玫瑰、嘰哩呱啦等。1946年9月25日生於上海,原籍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兄長是作家倪匡。1953年(7歲)來港定居,曾就...
关注日本各个领域的设计,通过对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挖掘设计的深层规律。注重设计美学与商业价值的结合,在设计的商业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是日本设计领域的新风向...
克里思·马修斯在美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如果走进美国,你会发现许多城市的大街上都张贴着他的巨照片。而奠定他的名声的就是这部百年难遇的经典之作、被《读者文摘》评...
中国台湾嘉义县人,台大医学博士。目前专职写作,兼任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研究所副教授,万芳医院、台大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作者官方网站htcp://www.c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