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文(百部)卷一·当代部分:牧惠集》收录了作者牧惠近些年来的随笔杂文。这里有酣畅的文字、勇敢的呐喊、精粹的传承、真挚的情感、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坚持……在这个纷扰多变的年代,我们选择读书悟道,寻找精神安顿之所。
《中国杂文(百部)卷一·当代部分:牧惠集》中的这些文章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有理论、有文采,是非常的杂文。
《中国杂文(百部)卷一·当代部分:牧惠集》收录的是我国杂文作家牧惠近些年来的随笔杂文。面对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儿及当下的社会现象,作者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作了深刻的剖析,见解深刻,启人才智,让人品尝到历史深处的隽永况味。
华表的沧桑
在北京住了那么些年,经常路过天安门,也就总见着竖在金水桥前的华表。可这华表到底是代表怎么回事呢?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要打听。后来读《史记》,才终于晓得,这华表原来大有来历。
据说,在唐虞盛世,“圣君”们很重视接受群众的监督,注意听取各种意见。除了在朝庭里设有史官、谏官之外,对来自民间的意见也很重视,“士传言谏过,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知识分子、平民百姓、做生意的人,都可以公开议论政事。尧又是其中一个很得人心的圣君。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有一项措施是,树一根有一条横木像个“午”字那样的“表”在外头,叫做“诽谤之木”,让人们把他在政治上的缺失写在上面。这“诽谤之木”,相当于意见箱、意见簿之类。它就是华表的前身。
这“诽谤之木”如何一步步演化成华丽的装饰品华表呢?照我看,大概同“诽谤”这个词的含义的变迁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如果我们细心地分析一下,确实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现象:一个词,本来的意思是好的、褒的,由于种种原因,它开始同它本来的含义区别、分开甚至闹到对立起来,变成一个坏的、贬的意思。例如“辩论”这个词,按照字典的解释,按照过去的理解,应当是持不同意见的各方互相讨论,分清是、非、真、假的意思。讨论问题的各方面应当是平等的,讨论的方法应当是说理的。然而,曾几何时,“辩论”这个词儿却变得有点可怕。“辩他一辩”、“这个人挨辩论过”,这话给人的印象,是这个人犯了非同小可的错误,少挨批判过。“造反”这个词,在封建社会、在解放前,等同作恶;解放后,明白“造反”其实就是革命;后来,又被林彪、“四人帮”把它搞成同捣乱、破坏一样意思。诸如此类,例子不少。“诽谤”这个词,同样有过这种经历。
现在我们讲“诽谤”,那意思,同歪曲、造谣、诬蔑之类的词义是相同或接近的。其实,在先,“诽谤”只是非议的意思。对政事有什么非议,你就写在“诽谤之木”上头,如同今天写在意见簿上一样。
既然是非议,是意见,粗分起来,少有两种:一种是符合事实的,正确的;一种是不符合事实的,错误的。为什么后来“诽谤”就只剩下后一种含义呢?一种可能是,“诽谤之木”老是写着一些造谣诬蔑的谎言,因而慢慢把“诽谤”这个词败坏得如同造谣;一种可能是,那上头写的其实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值得听听的意见,统治阶级不喜欢,把一切非议都说成是坏的,得定罪的,慢慢地也会把“诽谤”同恶毒攻击混同起来。看来,在封建社会,后一种可能性要大些。
诽谤变成恶毒攻击,“诽谤之木”给塑上龙凤,成为摆设,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这也不纯是靠推理。大家都晓得,秦始皇那时就是不欢迎提意见的。刘邦数秦的罪状,说它“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只要非议一下秦始皇,就有灭族之祸。贾山给汉文帝上书,也讲到秦所以失败得那样快,就是由于他“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从这里看,在汉那时,“诽谤”两个字还并没有等同造谣诬蔑;但是,秦始皇却早已经把它看成是很坏很坏的字眼了。也许在秦那时“诽谤之木”就早成为阿房宫前面的华表了吧?在封建社会,一些开国的皇帝,一些比较清醒的政治家,多少懂得设立这个意见牌之类的必要性。唐太宗李世民的纳谏且不去讲了。朱元璋也是个开国皇帝,他设了一个通政使司,就颇有点竖“诽谤之木”的味道。按规定,“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可以密封交到通政使司,然后直接送到朱元璋那里。洪武十年,他任命曾秉正当通政使,对曾“训谕”一番。意思说,政治好比水,得经常流通,使下情容易上达,天下才得太平,所以管这个单位叫“通政司”。朱元璋让人民有机会直接向皇帝非议政事,这个制度应当说是好的。
但是,封建皇帝到底不可能同人民群众有真正的“流通”,更多的时候是堵塞,搞“诽谤者族”。朱元璋自己当政时都未必通,他才死不久,一切更是告吹。不要说来自民间的非议他的子孙听不进,因为进谏而被皇帝下令廷杖至死的,多得难以统计。到后来,好几个皇帝索性根本不同大臣照面。当了十几年皇帝见过一次大臣,就被歌颂为“盛事”了。仅仅因为谏阻正德皇帝老是去游玩,就有数以百计的大臣罚跪午门,关人囚狱,廷杖至死。如此这般,昏昏噩噩地过了一百六十多年。
于是,明朝永乐皇帝修建的宫殿在,华表在,而明朝的江山却被这些未必懂得华表的作用的子孙断送了。竖立在那里的华表,就成了这一切的见证。
……
牧惠,原名林文山,我国当代杂文家。1928年3月出生于广西贺县,1946年考入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1947年参加革命,1949年入党,曾任游击队交通站长、武工队员,中共粤西地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等职。1961年至1969年在《红旗》杂志做编辑,后到五·七干校学习,历任广东省委《上游》杂志社编辑、广东《学术研究》杂志副主编,《红旗》杂志科教文编辑室副主任、主任。1988年12月离休。2004年6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内外公认的短篇小说经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冯骥才先生先后创作了诸多“俗世奇人”系列小说,其风格统一、传奇色彩浓郁...
《宣室志》,唐张读撰,萧逸校点。《宣室志》取名于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问鬼神之事,故此书多记载神仙鬼怪狐精、佛门休咎故事,
日本名作家。195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电气工学专业,1985年获第31回江户川乱步奖,成为职业作家。1999年获第52回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
词论宋词声律探源大纲微睇窒说词 本书特色 《词论宋词声律探源大纲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微睇室说词》是武汉大学百年名典中的一本。由刘永济先生的四部文集《词论》《宋词声律...
百花散文书系 新当代部分 罗大冈散文选集 本书特色 《罗大冈散文选集》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百花散文书系 新当代部分 罗大冈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有多少...
丰饶的苦难-拉丁美洲笔记 本书特色 我梳理着一块大陆的漫长历史,但是在梳理中,我从浩瀚的典籍中选择着我认为是*重要的史料。我描述着一个和我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共同...
黄君书论文稿之七:一位书法家的心灵世界-黄君诗词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内涵丰富并具有典型解读意义的今人诗词集。黄君先生出版过八本诗词集,三十余年间创作诗词联总量...
许渊冲散文随笔选集——山阴道上 内容简介 钱钟书先生曾评价说:许著《翻译的艺术》和许译《唐诗》“二书如羽翼之相辅,星月之交辉,足徵非知者不能行,非行者不能知”。...
碎成十二片的心 本书特色 1. 一部美妙的小说集,关于心灵的孤独与归属、人性中的暴虐与温柔一面、转瞬即逝的光辉与永恒、生活的奇异与美妙、爱与信仰……2. 作者以...
《客厅里的绅士》内容简介:一九二二年,当毛姆作为剧作家、短篇及长篇小说家甚至社交名流均取得巨大成功之际,他将这些全部放下,
蒙克私人笔记 本书特色 一个“真实的”爱德华?蒙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可信呢?所谓“本真的”蒙克,又能“真”到哪里去呢?《尖叫》中那个扭曲的形象并非他*终的自...
吕氏春秋寓言 晏子春秋寓言-中华典籍故事 本书特色 本书从古代典籍《吕氏春秋》和《晏子春秋》中取材,用浅明易懂的白话演绎成故事。这些故事或饱含深意,或博人一笑,...
此心安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地理学 本书特色 科林·埃拉德、许钧、吴文智编著赵凯、张慧君、茅佳惠编译的《此心安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地理学)/镜与灯人文译丛》探索了...
津门诗话五种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莲坡诗话》《铜鼓书堂词话》《榕巢词话》《藏斋诗话》《潜公词话》五种津门文人诗作, 对丰满天津文学史研究, 展现天津地域文学嬗...
婉约卷-中国最美古典诗词 本书特色 婉约诗词写爱情、写离别、写相思,句句精美字字细腻,表达内心百转千回的情思。婉约派诗词感春叹秋,自然的纤毫变化都能引起作者身世...
只求在最美的年华 遇见你 本书特色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江南烟雨,沉醉了多少在风雨中漂泊的文人墨客的心?诉不尽...
当时年少春衫薄-邂逅最美的花间词 本书特色 《当时年少春衫薄:邂逅□美的花间词》当作一枚橄榄,细细地含在嘴里,唇齿之间缭绕的便是清冽和醇美,如若将《当时年少春衫...
豪放词 本书特色 这不仅是一本词集,更是一本激励情志,催人奋发,拓展胸怀的豪迈励志之书。 《豪放词》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瑰宝,以行文雄浑大气,...
藏石记 本书特色 《藏石记》由郁笛著。作者喜欢,或者说收藏石头,已有超过20年的历史了。近年日甚,几乎到了爱石如痴的地步,但在2010年的这个春天开始之前,从来...
回鹿山 本书特色 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作者无疑是*痛苦的人,但他既不自怨自艾,也不虚张声势,他用意味深长的文字,细密而深情地叙述了与父亲相处的某些日子——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