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古诗词中蕴藏着穿越千秋、亘古不变的美。而这种美,并非死记硬背所能体悟,也常常是青少年阅读、学习古诗词的难点所在。
于丹老师在这本书中,特意针对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以诗意“意象”为线索,对古诗词进行串联式的讲解,从古诗词宝库中甄选出300余首精华,并对其中60余名篇佳作进行详细解读,从诗词的韵律结构、历史掌故,诗人的功名抱负、哲学追求等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示出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帮助青少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扩展知识面,提高鉴赏能力,让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诗意基因,经由广大青少年读者再度萌发鲜活的生命力,让他们在诗意中完成一个中国人的成长。
全国青少年推荐读物
300余首诗词,60余篇详解,用*浪漫的方式在诗意里成长,完成*传统的教养。
多情的春天
小的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 引子 ◆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风秋云,春来秋往,思绪翩跹,是春天和秋天,与我们的生命有着特别深刻的呼应吗?
在汉语里,和时间观念*亲密的词,大概就是春秋了。问老人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一说到年华流光,也喜欢使用一个词--“春秋”,连歌里也在追问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为什么我们用“春秋”二字来概括历史?怎么从来没管它叫“冬夏”呢?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于中国人的诗情吧。
中国人喜欢用春、秋之间的变化来形容时间的流转。因为春秋更多变化的特征,冬夏更多稳定的特征。小楼一夜听雨声,第二天满眼繁花,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这个情景是春天能看见的;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这个情形是秋天能看见的。在夏和冬,虽然也有雨有雪,有风有雷,可是雨过天晴,变化不大。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春秋之间,我们看见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见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春秋上寄予了这么深的诗情的原因。
什么是春天?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中,时间刚刚开始,人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这个生长与成熟的过程,人还可以企望。
岁月在春光中苏醒
◆ 诗歌详注 ◆
[五代南唐]冯延巳《玉楼春》(一说欧阳修作)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1]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2]芳菲次第长相续[3],自是情多无处足。尊[4]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5]。
[1]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描写天气由冬入春,风景转佳,正是极目远眺的好时候。
[2]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这里用到大庾岭的一则典故。大庾岭气候独特,岭上的*高处仿佛是气候的分界线,即便同一棵树上的梅花也不会同时开花,而是向南的枝条上先开花,等这些花落了,向北的枝条上才开出花来,昭示着春天的暖意由南向北而来,在这些梅花上有了这样一种极端的体现。
浦(pǔ):水滨。但“南浦”并不简单指“南边的水滨”,它是一个经典的文学意象。自从南朝文人江淹在他的名文《别赋》里写出“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以后,“南浦”便永远地带上了别离的况味。
[3]芳菲次第长相续:这句的意思承接“北枝”一句,形容梅花从南枝开到北枝,相续不绝。
[4]尊:同“樽”,古代的酒杯。
[5]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因称眉为眉黛。蹙(cù):聚拢,皱缩。
◆ 知识点 ◆
南唐三大词人,李璟、李煜、冯延巳,两位是国主,一位是宰相,对国家大事都不在行,却都有着**等的文学才华和生活品位。在这三位词人里,今天*有名的是后主李煜,青少年知道冯延巳的却不多。这是因为李煜的词感情更加直露,一下子就能击中人心,就像一个孩子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号啕大哭一样,而冯延巳的词在感情上含蓄得多,像一个满怀忧伤的人咬着嘴唇,在人前故作平静,你越是静静地琢磨,静静地体会,就越是会感受到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弥漫天地。如果用文学评论的语言来讲,我们可以说冯延巳的词更有艺术张力,这首《玉楼春》就是一个典型。
所以当时代跃进北宋,刚刚打开宋词时代的时候,那些文学修养较高的词人继承的是冯延巳的风格,而不是李煜的风格。今天我们感受古典的诗词,对李煜的词一下子就会爱上,对冯延巳的词却不妨先花一点死记硬背的功夫,等年纪更大、修养更高、阅历更深之后,再慢慢地回味。
人对春天的憧憬总是来得格外细腻。中国人的诗情,总是在早春时节活泼泼醒来,从心头到笔端,舒展开一些美丽的发现。
词人冯延巳的一首小词《玉楼春》里面有一句,写从残冬进入早春时天空的变化:“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我在上学时,听叶嘉莹△ 先生讲过这两句词,带我们温婉细腻地体会每一个字。“雪云乍变春云簇”。我们想一想冬天的云是什么样的?是沉郁的,堆积的,一块一块的,像石头,层次不分明,光线不明朗。我们眼中的残冬,还是一片沉沉暮气。但是早春呢?我们会看见春天的云像一朵一朵花,忽然爆出来,蓬勃烂漫地绽放着。所以这首词里面用了一个字,“簇拥”的“簇”,也是“花簇”的“簇”。不知什么时候,某一个刹那,沉沉的雪云“乍变”,一下子变成了春云拥簇。就在天空云朵变化的一瞬间,大地上的词人开始感慨逝水流光,“渐觉年华堪纵目”。在这样的早春,人眼中、心中的一切,是如此舒展,又带着些许惆怅。
我们从小就读熟了韩愈写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首七绝,寥寥四句,每一个字都耐人寻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小雨润如酥”。唐代的“酥”是一种美食,一种细腻润滑的奶制品。今天,我们会觉得雨落下来,落到身上皮肤上,是潮的、湿的。“润”,我们能理解,但还能触摸到“如酥”的质地吗?
韩愈的这句诗总让我想起汤显祖的《牡丹亭》△ ,杜丽娘在游园之前看春天,对春天的形容--“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断掉的蛛丝,被微风吹进闲到空旷的院落--在二八年华的少女杜丽娘眼前,春天恰如这些在风中飘浮的游丝,在阳光下一根一根抽开,在春风中闪闪摇漾……诗人要有什么样的心,才能去发现润如酥的小雨,还有这如丝袅袅袭来的春天呢?
韩愈接着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个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只是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记得。远远看,连成片的草地似乎已经满是蒙蒙绿色,但是近了去看,却又好像没有了!在远方的淡淡的一抹,在眼前却消失了。这一视觉偏差,对于寻春探春的诗人,是一个“谜”。“*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现在真是春天*好的时光了,那种早春几近透明的绿,是浅浅淡淡的,朦朦胧胧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这一点娇嫩撩人、初初萌动的春色,还真胜过了满城柳丝的浓春景色呢!
形容水面袅袅变化,有一个词叫“烟波”;柳丝荡漾,依然如烟。人的心思如烟,世事岁月的变迁如烟。一个“烟”字里面,袅袅涌荡的那种气息,那种光影斑驳,打动着我们的心。这才是春天真正的意味啊。
再晚一些日子,春光再盛一些的时候,绿意分明,柳条飘荡。我们小时候都背过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就教我背,带着我去看什么叫“细叶谁裁出”。等到我的孩子上幼儿园,又在我身边奶声奶气地念这首诗。每个人的年华都曾经从早春经过,都曾经天真地用小手拈着柳叶,用小脑瓜去浪漫地想象什么叫“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春风一缕一缕地,像我们做手工剪彩纸那样,把柳枝裁成了婀娜的模样吗?如今,感到疲惫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对着一盏春茶,在氤氲的香雾里淡淡看着这些小时候稔熟的景象,在默诵中,心渐渐柔软松弛,被春雨滋润,被烟柳感动,就轻盈起来,如同被春风托举。还可以闭上眼睛问问内心,在如今忙得分不出一年四季的生活中,我们还有多少春光可以流连?
◆ 诗歌详注 ◆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
天街小雨润如酥[2],
草色遥看近却无。
*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3]。
[1]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张籍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所以他被称作水部张十八员外。唐人论兄弟排行,不是如今天这样只论亲兄弟,而是论整个家族里的兄弟序列,所以排行的数字往往很大。水部:唐代中央部委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工部分为四司,水部为四司之一,人们也习惯以水部代称工部。
[2]天街:京城的街道。酥:一种细腻润滑的奶制品。
[3]绝胜:远远胜过。皇都:京城,这里指唐代东都洛阳。
◆ 知识点 ◆
不同的诗歌体裁有不同的写法,写律诗的手法不适合拿来写绝句,写绝句的手法也不适合拿来写律诗。韩愈的这首诗就是绝句的典范,就像一幅写意小画一样,两三笔便点染成趣,一下子抓住所咏之物的神采,形象感从文字里呼之欲出。把这首诗琢磨透了,对绝句就会一通百通。元代文人刘埙讲过,王安石早年正是从韩愈的这首小诗里悟到了写绝句的要领,后来一辈子写作绝句都在学它。
◆ 诗人简介 ◆
冯延巳(903-960),五代南唐词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所作词留存百余首,均为小令,多写男女间的离情别恨,语言清丽,善于以景见情。对北宋晏殊、欧阳修等颇有影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其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
汤显祖(1550-1616),明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在戏曲创作上主张“言情”,反对拘泥于格律。
贺知章(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好饮酒,性狂放,与李白友善。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工书法,尤擅草隶。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掀起了全社会重新亲近、学习经典的热潮。近年来,于丹不仅在我国举办了几百场传统文化讲座,而且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她的足迹遍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引起了海外观众的热烈反响,受到各国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飞鸟集.新月集-中小学生必读书-最权威全译本 本书特色《飞鸟集》与《新月集》是文学巨匠泰戈尔*具美感和欣赏性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杰出的诗集和散文集之一。白太和...
民法总论(第二版) 本书特色 本书论述了民法总论的基本问题,分为民法总论的意义、民法概述、民事主体、法律行为与代理、民法中的时间、民法的适用、民法总论的未来七个...
冯骥才散文精选 内容简介 冯骥才先生说,知识界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大众认识这些文化的价值,但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单靠某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完成的,只有大多数人...
小学最新分类作文与高分基本训练.五年级 本书特色 全书分上、下册编排:与教材同步,涵盖本年级课标知识点。书中由名师向你传授:*实用的写作技巧,名师与你畅谈:*深...
Thepurposeofthisbookistoteachlogicandmathematicalreasoninginpractice,andtoconnec...
现代数论导引第二版 本书特色 数论方面非常权威的经典著作。本书以统一的观点概述数论的现状及其不同分支的发展趋势,由基本问题出发,揭示现代数论的中心思想。主要论题...
福尔摩斯探案精选-第五级 本书特色 多年以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凭借国内一流的翻译和出版实力及资源,精心策划、出版了大批双语读物,在海内外读者中和业界内产...
公主与科迪-语文必读经典 本书特色 当公主艾琳被地下的小妖精抢走,由柯迪把她营救出来后一年左右,艾琳公主的老祖母召见了柯迪,并且赐予了他一项特殊而神奇的本领——...
洛杉矶篇-没有我不知道的美国 本书特色 《没有我不知道的美国》系列丛书包含四个分册:《没有我不知道的美国华盛顿篇》《没有我不知道的美国旧金山篇》《没有...
教师礼仪通论 本书特色 吴艳华主编《教师礼仪通论(21世纪高等师范类院校通用教材)》克服了一些礼仪教材源自西方礼仪的范式、缺乏针对性的弊端,紧紧围绕“教师”的实...
森林之魅 本书特色 《语文素养读本》内容安排与编写方式充分照顾到各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课标”的学段目标,但又大体上略高于这个标准。选文...
本书是作者在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1987-2003)及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3-2009)给本科生讲授数学分析课的讲稿的基础上编成的.一方
改造我们的考试 本书特色 对于考试,我们应该并不陌生。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也是一个考试大国,作为考试的故乡和当今世界上拥有*大规模考试的国家,考试不知改变了多少...
青少年必读丛书:朱自清散文集 内容简介 阅读经典真正能让孩子的心静下来;阅读经典会给孩子的一生罩上诗意的光芒,使孩子的一生都有一股温暖向上的力量相伴;阅读经典能...
希腊神话-彩图珍藏版 本书特色 《希腊神话》是一部讲述古希腊神话故事书,它将我们引进一个神话世界,故事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神之间的爱恨情仇与人世间的纷争纠集在一...
《计算几何:算法与应用》(第2版)的前4章对几何算法进行了讨论,包括几何求交、三角剖分、线性规划等,其中涉及的随机算法也是《计
叔本华论人生-西方人文经典读本-英文版 本书特色 叔本华早年受惠于东方神秘主义哲学,特立独行,从根本上扭转r自柏拉图乃至康德等经典哲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见出人生的...
茶花女 本书特色 本书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小仲马的经典著作,享誉世界多年。书中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
2016-高中政史地-图解速记-17-第3次修订-3合1-全彩版 本书特色 本书根据*新高中教材编写,涵盖高中生需要掌握的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全部内容。201...
群与对称 本书特色 Numbers measure size, groups measure symmetry. The first statement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