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原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的大学讲义,全书以古鉴今,博大精深,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用通俗的行文,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我国的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文化史经典通俗读物,也是大师留给人间的*好礼物。
吕思勉编著的这本《中国文化史》以专题的形式、科学的方法、清晰的条理、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内涵。它把学术性和通俗性生动地结合起来,使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也能以古鉴今,对自己的行动有所启示,是一部不可超越的中国文化史经典读物,也是一部中国文化的说明书。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著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代表作品。
庆阳历史文化丛书 本书特色 ★ 32开布面函套装,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庆阳历史文化丛书》全十册分别为:《陇原金凤》、《姬周旧邦》、《千古烟云》、《革命烽火》...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本书特色 乾隆朝的政治与社会生活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连皇帝也寝食难安。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
着壁成辉 复旦文史讲堂之二 内容简介 这是“复旦文史讲堂”的第二辑,收录的是2007年4月至6月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进行的八次演讲的全记录。近十来年,大学纷纷举...
2020-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汉字日历 本书特色 ★ 48开精装,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有史以来首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也是一部解释字根...
田野视角(客家的文化与民性) 内容简介 现在奉献给大家的这本集子,都是来自田野工作的成果和归来后的思索,结构逻辑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部分:客家族群...
中国古代碑刻-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中国古代碑刻》分为三个部分,先用较大篇幅介绍碑刻的一般分类和相关知识,其中涵盖...
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 内容简介 科学史和书籍史相辅相成,在这些活跃领域的交叉区,近来出现了很多新颖的研究成果。这本文笔平易、插图精美的著作,首次系统而全面地集纳了...
现代修辞学:新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从较新的角度揭示了修辞的源流及嬗变,揭示了修辞的新的含义。论述了修辞学的性质,修辞和语境以及和发话人的社会角色的关系,揭示了修辞...
修辞认知理论与实践 本书特色 《修辞认知理论与实践》是张炼强自2000年以来发表的修辞学论文的结集。所收入的16篇修辞学论文,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都努力以理论为...
"人化"与"化人":现代视野中的新文化 本书特色 《"人化"与"化人":现代视野中的新文化》:“精神家园”丛书(**辑)精神家园——新文化论纲民族精神-精神家园...
大学生写作指南 本书特色 本书是英国开放大学为大学生提供的写作教科书,介绍的正是本科水平的写作课程和实践,从各个方面总结了大学本科提高写作能力的经验和方法。本书...
意大利人 目录 序言**章 民族起源与民族性格 **节 姗姗来迟的时代宠儿--意大利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亚平宁半岛上成长起来的天之骄子--意大利人溯...
东晋刘昌宗音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对东晋重要音注学家刘昌宗等的一千多条音切作了逐条考辨,从历史语音学与断代语音学纵横交错的时空坐标上给刘音定位,从更开阔更深入的层...
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 本书特色 这本论文集共收录十篇论文:辑一以清代为背景,从清初的士人的流放到清末的士人的流亡与留洋,见证清帝国的地理论述如何从威加海内到涣散、...
教你看懂梦溪笔谈 本书特色 《梦溪笔谈》是中国**部科技著作,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你知道中国是世界上**个使用石油的国家吗?你知道中国...
维吾尔民俗与文化生态研究 本书特色 《维吾尔民俗与文化生态研究》内容简介:当流动不居的民俗文化与不停运转的生态场域相交叉时,必然产生许多空白和未定点,如果说维吾...
文化研究-第18辑(2014年.春) 本书特色 本辑组织了“文本解读与历史反思”“福柯研究”两个专题。前一个专题聚焦于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为书写对象的作品,图...
中文歌壇著名填詞人周耀輝的動情散文結集──《突然十年便過去》記我,記她們,記他們,時日輾轉流逝,如波光倒影,在作者身邊流走的,有家人,有情人,有朋友,他們及她們...
文化产业读本 本书特色 《文化产业读本》:解读文化,探析产业,全方位了解文化产业的内涵,多角度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文化产业读本 目录 前言第1章 文化面面观...
主編者:張錦忠(台湾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黃錦樹(台湾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高嘉謙(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