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梁启超研究国学经典的心得与方法的总结之作,围绕学术界及读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讲述了国学典籍的历史,尤其注重哲学与经学的结合,关注哲学与人生的联系,叙述简洁明了,观点明确新颖,为了解梁氏治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本书为梁启超研究国学经典的心得与方法的总结之作,围绕学术界及读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讲述了国学典籍的历史,尤其注重哲学与经学的结合,关注哲学与人生的联系,叙述简洁明了,观点明确新颖,为了解梁氏治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章辨伪及考证年代的必要书籍有假,各国所同,不只中国为然。文化发达愈久,好古的心事愈强。代远年湮,自然有许多后人伪造古书以应当时的需要。这也许是人类的通性,免不了的。不过中国人造伪的本事特别大,而且发现得特别早,无论哪门学问都有许多伪书:经学有经学的伪书,史学有史学的伪书,佛学有佛学的伪书,文学有文学的伪书,到处都可以遇见。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研究的基础先不稳固,往后的推论、结论更不用说了。即如研究历史,当然凭借事实考求他的原因结果。假使根本没有这回事实,考求的工夫岂非枉用?或者事实是有的,而真相则不然,考求的工夫亦属枉用。几千年来,许多学问都在模糊影响之中。不能得忠实的科学根据,固然旁的另有关系;而为伪书所误,实为*大原因。所以,要先讲辨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约可分三方面观察。史迹方面研究历史,*主要的对象专在史迹方面。因为书籍参杂,遂令史迹发生下列四种不良现象,很难一一改正,把研究的人弄得头昏。一、进化系统紊乱。我们打开马骕《绎史》一看,里面讲远古的事迹很多,材料亦搜得异常丰富。假使马骕所根据那些无穷资料全是真的,那末,中国在盘古时代,业已有文明的曙光,下至天皇、地皇、人皇、伏羲、神农、轩辕,典章文物,灿然大备;衣服器物,应有尽有。文化真是发达极了,许比别的古代文明,还高得多。不说《绎史》,就打开*可靠的《汉书·艺文志》,里面载神农、黄帝时代的著作,不知道有多少,至于伊尹、太公的著作,更是指不胜屈。要是那些书都是真的,则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进化原则,刚刚相反。所谓“黄金时代”,他人在近世,我们在远古:中国文明,万年前是黄金,千年前是银,以后是铜,渐渐地变成为白铁。若相信神农、黄帝许多著作,则殷墟甲骨,全属假造。不然,就是中国文明,特别的往后退化。否则,为什么神农、黄帝时代已经典章文物灿然大备,到商朝乃如彼简陋低下呢?《绎史》所根据各书,与《汉志》所载神农、黄帝著作,皆本无其书,由后人伪造假托。诸君在小学、中学所念中国历史教科书,里面所载神农、黄帝的事很多(*近出版的教科书许改变了)。其时程度极高,世界所有文物,大体倶已齐备,我们觉得真可以自豪了。不过,古代那样发达,为什么老不长进?旁人天天进步,自己天天退步,我们又觉得非常惭愧。其实原本不是这回事,是书籍参杂,把进化系统紊乱了。姑且放下古书不讲,稍近点的如《周礼》,向来的人,都说是周公所作。不过,其中所讲地理民情,全为战国时秦汉间的事物。如果相信《周礼》,则周朝声教所及,与战国及秦汉差不多。然事实不如此,民族是慢慢地涨,起初占据一小部分,后来扩充得很宽。造《周礼》的人,看见当时文化如此,依榜现实的社会,构成理想的社会。所以把一千年后的战国或秦汉同一千年前的周公时代,弄成一样。如果《周礼》是真,周朝八百年,可谓毫无进步,自春秋经战国及秦到西汉,中间一千多年,一点亦没有进步。然事实不如此,因书籍年代不分明,历史进化系统全给扰乱了。我们读史的人,得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对于民族的努力上,大有妨害。二、社会背景混淆。这一条与前一条所讲,内容差不多,稍微有点不同。我们读古书,不单看人看事,还要看时代背景、一般的社会状况究竟是怎么样。因为书籍是假的,读书的人,往往把社会背景弄错了。即如《西京杂记》,分明是晋人葛洪所作,后人误认为西汉时刘歆所作。葛洪同刘歆,相距三百多年。葛讲东晋时事,刘讲西汉时事。若以《西京杂记》作为东晋时的资料,那就非常正确;若以此书作为西汉时的资料,说西京即是长安,那便大错特错了。又有一部小品小说,名为《杂事秘辛》,此书疑即晚明时杨慎用修所作。杨老先生文章很好,手脚有点不干净,喜欢造假。据他说,由一处旧书摊中得来,内容讲东汉时梁冀家事,其时皇帝选妃,看中了梁大将军的小姐,由皇太后派一个保姆,去检查梁小姐的身体。文章描写得异常优美,但是全非事实,系杨老先生自掩笔墨,假托为汉人作品。假如杨用修坦白地承认是自己作的,明人小说已曾能够有此著作,在文学界,价值不小。但是他不肯吐露真相,偏要说是汉人作的。后来的人,不知底细,把他当作宝贝,以为研究汉代风俗、典礼、衣服、首饰的绝好资料,那就错了。我自己许多年前,曾上这个当,把他当作汉代野史看待。其中有讲缠脚的地方,本是作者自不检点所留下来的破绽。明时缠脚,因而想到汉人缠脚,若相信这部书是汉人作品,因而断定缠脚起自汉朝,不起自五代,岂非笑话。三、事实是非倒置。现存的有两部书,因为其中有假,很足以淆乱是非。一部是《涑水记闻》,一部是《幸存录》,都是野史。《涑水记闻》,向称宋时司马光作。原书虽是真的,许是未定稿。后代的人,因为司马光声名大,易于欺世骇俗,于是抽些出来,加些进去,以为攻击造谣的工具。其中对王安石,造谣特别多,攻击得特别利害。平常人骂王安石无足重轻,若是司马光骂王安石,那就很有力量了。实则光书虽有,已非原物。光之孙司马伋,曾上奏书,称非其祖父所作,其故可以想见。现存的《涑水记闻》,攻击阴私之处颇多,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虽不相合,*少他的人格,不会攻人阴私,这是我们可以当保的。后人利用他的声名,把攻人阴私的话,硬派到他身上。这就是因为造假,使得是非错乱。《幸存录》,一向都说是明末夏允彝作。夏是东林党人,人格极其高尚,我们看他不会作《幸存录》那种作品。书中一面骂魏忠贤,一面骂东林党。造伪的人,手段很好,使人看去,觉得公道:忠贤固非,东林亦未必是。还是自家人,出来说公道话,黄宗羲曾讲过,《幸存录》真是“不幸存录”,并且说原书非夏允彝作,夏不会说那种话。虽然如此,《幸存录》至今尚在。我们要研究明末政治,不能不以此书作为参考。假使是栽赃,并不是夏作,亦许早佚,亦许无人过问。因为尊重这个人,遂保存了这部书。这是史迹上*可痛恨的事情。四、由事实影响于道德及政治。有许多史迹,本无其事。因为伪托的人物伟大,遂留下很多不良的影响。譬如孔子诛少正卯,何尝有这回事,但是《孔子家语》言之綦详。《家语》以前的著作及周秦诸子,亦有一部分讲这件事,称孔子与少正卯,同时招生讲学。二人相距不远,好像燕大和清华一样。孔子的学生都跑到少正卯那儿去了,孔子异常生气,得政后三天,就把少正卯捉来杀了。后来儒家津津乐道,以为孔子有手段,通权达变,还有许多人想去学他。我们看诛少正卯的罪名,是“言伪而辩,行僻而坚,润泽而非,记丑而博”四句话。这分明出于战国末年刻薄寡恩的法家。他们想厉行专制政体,就替孔子捏造事实,以为不只法家刻薄,儒家的老祖宗,早就如此呢。其实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完全是贵族政治,杀一贵族,很不容易。孔子是大夫,少正卯亦大夫,又安能以大夫杀大夫?*妙是那个时代前后三事,完全一样:*早是齐太公杀华士;其次是郑子产杀邓析;又后才是鲁孔子诛少正卯。都是执政后三天杀人,同一题目,同一罪名,同一手段,天下万无几百年间,同样事实,前后三见,一点不改之理。这分明是战国末年的法家,依附孔子,捏造事实。后代佩服孔子的人,以为有手腕;攻击孔子的人,以为太专制。其实真相不然。若冒昧相信,岂不误事。《家语》是伪书,且不用说。《论语》算是*可靠了,但依崔东壁的考证,真的占十之八九,*后几篇还是有假。《阳货》第十七说:“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下面一段,又说:“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公山弗扰、佛肸两人先后造反,都请孔子去帮忙,孔子都欣然欲往,卒以门人之谏而止。恭维孔子的人,以为通权达变,爱国忧民;骂孔子的人,就说他官迷,出处不慎。其实公山弗扰,乃季氏手下家臣,费又是季氏采邑。孔子当时作鲁司寇,公山弗扰好像北京的大兴县知事一样,孔子好比司法总长,岂有大兴县知事造反,司法总长跑去帮忙的道理?这个话,无论如何说不通。关于公山弗扰以费叛的事迹,《左传》中言之极详,可以不辩。至于佛肸以中牟叛时,孔子已经死了十余年,佛肸虽愚,万不会请死人帮忙。孔子纵想做官,亦不会从坟墓中跳起来。“亲于其身为不善”这件事,《说苑》中考证得很清楚,亦用不着辩。上面两段话,因为在《论语》中,大家不敢怀疑,一般腐儒故意曲为辩护,尤为可笑。事情的真相紊乱了,使研究历史的人头痛眼花,无从索解,还是小事;乃至大家尊重孔子,就从而模仿他的行为,或做了坏事,用他作护符,于世道人心,关系极大。这种捏造的事实,不仅影响于道德而已,于政治亦有极大影响。譬如《周礼》职官,名目繁琐,邦畿千里之内,平均起来,不到十里,即有一个官。好像学校之内,不到十个学生,即有一个教员,岂非一件极可笑的事情。后代冗官之多,全由于此。又如太监制度,在历史上,劣迹甚多。但是因为《周礼》都有太监,后世人有所借口,明知其坏,仍然一代一代的实行。汉代的王莽、宋代的王安石,都是相信《周礼》,把政治弄得一塌糊涂。从好的方面说来,只是过信;从坏的方面说来,便是利用。本来没有那种制度,自欺欺人,结果个人固然上当,全国政治亦糟到不可收拾了。……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清单:关于爱与奇想的124张小纸条/新民说 本书特色 《清单趣史》中收录了124张风格各异的清单,每张清单后都附有相关的图片,其中大部分是清单原件的影印本。这1...
哏儿都说哏儿话-天津话这么说 本书特色 刘思训编著的《哏儿都说哏儿话--天津话这么说》对三千三百多个天津地区(含天津周边地区)的方言俚语,其中包括流行或曾经流行...
"西方人对天地、对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决定了西方文明,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为什么”,就是支配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也就是本书讨论的主题。在轰轰烈烈地...
上海滑稽前世今生 本书特色 1. 作者权威。本书由钱程著,钱程是滑稽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滑稽戏、独角戏代表性传承人,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
中华传统文化演讲录(第三辑) 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讲演录(□□辑)》主要内容包括:谈本位文化对□□存亡的意义、明清小说与明清文化、中国音乐的精髓、《世说新语...
西西弗神话 本书特色 《西西弗神话》是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论集,被人称作是存在主义的封篇之作,它以如诗的语言,提出了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个个命题,...
新天下之化-明初礼俗改革研究 本书特色 张佳所著《新天下之化--明初礼俗改革研究/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丛书》从衣冠服饰、婚嫁丧祭,到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细节,明初...
《胡小闹日记升级经典版·成长篇:妈妈我爱你》内容简介:妈妈们的特点是什么? 胡小闹一定会掰起手指头告诉你,第一是爱唠叨,第二
夜间的战斗: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 本书特色 16世纪的意大利弗留利地区盛行着一种奇特的夜间活动,出生时有胎膜的农民在一年中的某些夜晚陷入沉睡,而灵魂则...
书生风味 本书特色 时至如今,穷酸书生的形象,只能从舞台和银幕上去一睹风采,但他们身上那股酸味儿,缕缕不绝地传承下来,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书生气”。“书生气”...
傅雷:那远逝的雷火灵魂/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傅雷是公认的中国20世纪*伟大的翻译家之—,其翻译名声之巨足以遮蔽他在其他诸多领域里的不俗贡献。在对其...
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 本书特色 服饰史,即文化史。《诗经》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饰的清纯、质朴,楚汉女子服饰中宽衣大袖和繁复华美...
辜妤洁:有点迷糊有点任性有点漫不经心,一直一直做梦的鱼星人。第十二届、第十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花火第一届魅丽文化超级明星文学新人选拔赛全国冠军。已出版...
移民美国:中国人在美国的生存法则纪实100篇 本书特色 《移民美国——中国人在美国的生存法则纪实100篇》由曾戈著,编辑推荐:一块历经沧桑的土地,呈现百...
孤独者的呐喊-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 本书特色 “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作者包括孙玉石、钱理群、王富仁、杨义等10位鲁迅研究的著名学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时...
语言发生学-理论与方法集 本书特色 《语言发生学:理论与方法文集》汇集了格林伯格讨论语言发生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世界语言发生学分类的重要论文,由威廉·克罗夫特(...
禅的行囊 本书特色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
入声献疑 内容简介 《入声献疑》主要论及的是传统音韵学中的所谓“入声”。全书含绪论以及正文六章。众所周知,齐梁时代的沈约等发现了汉语的声调,首次揭示了汉语的声调...
钟书国学精粹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本书特色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瀚博大,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智慧家园。让我们沿着《周易》、《诗经》、《论语》...
中国老会馆的故事 本书特色 全国各大城市过去都曾数量不等地分布着会馆组织,有的村庄现在也能找到会馆遗址,海外华人驻地也大多有会馆。会馆是旅居异地的同乡人在寄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