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是西北民族大学宗教学重点学科资金支持下的展示西北宗教研究成果的辑刊类出版物,每两年出版一次。《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与前两辑有所不同,主要是论文征集范围面向了全国,并得到牟钟鉴先生、金宜久先生等宗教学专家的大力支持。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传播区域,祆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在这里竞相呈现,成为人类宗教文化的大展台。这些世界性的宗教也是*先在这里发生碰撞、交流与汇合,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宗教文化景观。才让编著的《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就是宗教研究中心宗教学硕士点部分师生教学科研的成果之一,还有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内容,以西北地区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研究为主,进行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的宗教史、宗教思想理论、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重要成果,它明确肯定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相通、契合之处,局部的不适应可以通过引导达到彼此协调。适应论更新了主流社会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两者的属性、关系的看法,较多地从正面看到宗教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也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在核心价值指引下的多样性,宗教是一种正常社会文化体系,可以成为新的社会形态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管理部门的责任不是与宗教作斗争,而是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涉俗事务,引导宗教健康发展,及时处理与宗教相关的各种问题,发挥宗教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宗教界也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制度,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的责任,适时调整与社会发生的矛盾,加强教团的建设,服务社会,利益大众,争取社会普遍的认可。本土生长的道教和已经中国化的佛教,面临着创新义理和活动方式,以适应急速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天主教和基督教面临着认同中华文化,适应中国国情,成为中国宗教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伊斯兰教面临着更好地推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三者的高度统一,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中发挥积极作用。六、宗教与社会变迁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人类社会史与宗教史的实际,关于宗教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到这样几点:当经济基础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更时,宗教也要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因此中国和欧洲近现代宗教形态的变化,其深层原因在于近现代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动;宗教与政治、法律、哲学、文学、艺术关系密切,因此宗教的变迁要与政治史、哲学史、文艺史结合起来考察,其中,政治对宗教的影响*大;宗教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它可以跨越不同的社会形态,而每一次跨越,都有因有革,有新质出现。当我们具体考察中国宗教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动态关系时,就会发现,每一次社会重大变革都引起文化上宗教上的一系列变动,形成宗教发展的不同阶段,并给予中华文明史以重要影响;当代中国处在空前深广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观念形态的文化也处在重新组合、调整创新之中。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的过程里,其具体形态也将是不断变更的。(一)宗教与古代社会的变革1.宗教与上古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社会的演变。早期中国社会有三大发展趋势影响宗教:一是较早由狩猎畜牧经济为主走向农耕兼畜牧经济为主,即传说中神农氏开启的时代;二是从氏族演变为早期民族的过程中族群以融合为主,同时保留内部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即传说中五帝时代;三是从氏族社会走向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氏族血缘纽带被保留下来,成为古邦国的宗族制度,到周代形成发达的宗族国家。在这三大社会变迁的基础上,原始宗教演化出敬天尊祖重社稷的礼教,给予农业经济以精神依托,用以巩固早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维系宗族国家的社会秩序。天既是君权的合法性根据,又被视为保佑族群的*高神灵。祖先是宗族团结的象征,尊祖可以维护宗族伦理道德。社稷是农业祭祀的高级形态,代表中国以农业立国,民以食为天。此外,还有日月、星辰、山川、湖海、圣贤、物灵之祭,作为早期宗教的补充,以满足不同地区民众的多样性精神需求。周代体制,政权与礼教合一。周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教有所分离,但敬天法祖的礼教长期延续,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基础性信仰。2.宗教与秦汉至清末社会的演进。从周代起,社会出现重人事轻鬼神的倾向,如《礼记·表记》所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在治国方略上,强调民为邦本,重视民生民信,拉近尊天与惠民的距离,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①,从此中国宗教走上了神道与人道相结合的道德宗教的道路,天神以其公正性成为各民族共信的*高权威。在社会体制上,周人致力于建设以男性血缘关系为轴心的宗法等级制度,把诸侯分封制度、财产与权力继承制度、刑法赏罚制度、民俗生活规则皆纳入其中,形成完整的礼治体系。经过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度的建立和诸子百家人文主义的洗礼,至秦汉帝国的建立,以地域为行政区划、以中央集权和各民族异俗共存为特色、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以个体家庭为社会细胞的统一大帝国正式形成,在意识形态上以孔子儒学的仁礼人文之学为指导思想,同时重建郊社宗庙制度,形成人文为主导,宗教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格局。各种有独立教团的本土宗教如道教、外来宗教如佛教都在政主教辅的体制中发挥作用。……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新旧全球化的分析,明显借鉴了当代西方全球化学者如华勒斯坦、阿明、多斯桑多斯等的诸多论述,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等的...
孔子哲学-民国文学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孔子以仁慈的心怀,遇着纷乱的时代,于是不能不有一种政治的理想。孔子的政治目的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希望...
庄子是个哲学家,庄子的哲学很显然地就是他给自己的生活提供的理由,就是他所塑造的一种心情。这个其学无所不窥的天下第一才子为
天人之际中国哲学十二讲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作为“爱智之学”的一种类型,具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质,这就是它重视人生哲学的探讨,视哲学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本书以中国...
谈美书简 本书特色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化教育改革,教育部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级...
《四十二章经》是我国最早译出的佛教经典,而且是一部含有较多早期佛教思想的佛经。经中主要阐明人生无常等佛教基本教义和讲述修
周易古礼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5个章节,对周易古礼作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书中考察了易学史上以礼释易的学术源流,研究了相关的以礼释易著作,对《周易》经传中蕴含的...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
威音文库·论说(全三册) 内容简介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传承发展,至隋唐进入极盛时期。晚唐武宗灭佛,佛教逐渐衰微。经宋、元、明、清高僧大...
论语注-(全二册) 本书特色 《论语注》是康有为为儒家哲学著作《论语》所作的注解,共二十卷。它以鲁《论》的经文为正,其引证以今文家的观点为主,并取正于石经等,以...
老庄之道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继“庄学三书”(庄子奥义、庄子复原本、庄子传)之后,综述老庄之道有助于中华复兴的一本文集。全书按照全景、远景、中景、近景,分为绪论...
《论语》本义新解 本书特色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思想言行的**手资料,学习孔子和儒家思想文化,《论语》是必读课本。本书按照孔子的思想内容和体系...
《易经》入门:人人都能看得懂的《易经》 本书特色 《易经》入门,人人都能看得懂的《易经》一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什么是《易经》,《易经》的形成和发展,它的功能和意...
民族宗教论集 本书特色 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中的一册,收入了白寿彝先生所著的《民族宗教论集》全册,书中反映了他在学术上多方面的卓越成就。书中除收录原文外,...
甲骨文发现阴阳道:平安贵族与阴阳师 本书特色 受影视、动漫等的影响,阴阳师和阴阳道备受瞩目,操纵式神、与怪搏斗的阴阳师形象深入人心。真实的阴阳道究竟如何? 在山...
儒学与经学探微 目录 论汉代谶纬神学廖平与经学的终结独尊儒术与西汉学术大势汉代经学博士考辨《左传》与《诗经》《左传》、《国语》与《易经》析《太玄》构架形式中国古...
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 内容简介 当西方佛学研究进入所谓"拥抱异类"和倾听多音化的时代,【1 】汉语语境的佛学论述似乎仍然满足于在比较狭隘的历史和...
孟子译注 本书特色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邹国人。孟轲是鲁国贵族之后,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Sigmun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
中国文化太极老子与孔子 内容简介 本书发现并重塑了作为中国文化太极的老子和孔子,著者本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哲诗交融、雅俗共赏的痴心,殚精竭虑十数年而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