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是西北民族大学宗教学重点学科资金支持下的展示西北宗教研究成果的辑刊类出版物,每两年出版一次。《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与前两辑有所不同,主要是论文征集范围面向了全国,并得到牟钟鉴先生、金宜久先生等宗教学专家的大力支持。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传播区域,祆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在这里竞相呈现,成为人类宗教文化的大展台。这些世界性的宗教也是*先在这里发生碰撞、交流与汇合,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宗教文化景观。才让编著的《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就是宗教研究中心宗教学硕士点部分师生教学科研的成果之一,还有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内容,以西北地区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研究为主,进行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的宗教史、宗教思想理论、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重要成果,它明确肯定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相通、契合之处,局部的不适应可以通过引导达到彼此协调。适应论更新了主流社会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两者的属性、关系的看法,较多地从正面看到宗教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也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在核心价值指引下的多样性,宗教是一种正常社会文化体系,可以成为新的社会形态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管理部门的责任不是与宗教作斗争,而是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涉俗事务,引导宗教健康发展,及时处理与宗教相关的各种问题,发挥宗教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宗教界也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制度,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的责任,适时调整与社会发生的矛盾,加强教团的建设,服务社会,利益大众,争取社会普遍的认可。本土生长的道教和已经中国化的佛教,面临着创新义理和活动方式,以适应急速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天主教和基督教面临着认同中华文化,适应中国国情,成为中国宗教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伊斯兰教面临着更好地推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三者的高度统一,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中发挥积极作用。六、宗教与社会变迁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人类社会史与宗教史的实际,关于宗教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到这样几点:当经济基础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更时,宗教也要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因此中国和欧洲近现代宗教形态的变化,其深层原因在于近现代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动;宗教与政治、法律、哲学、文学、艺术关系密切,因此宗教的变迁要与政治史、哲学史、文艺史结合起来考察,其中,政治对宗教的影响*大;宗教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它可以跨越不同的社会形态,而每一次跨越,都有因有革,有新质出现。当我们具体考察中国宗教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动态关系时,就会发现,每一次社会重大变革都引起文化上宗教上的一系列变动,形成宗教发展的不同阶段,并给予中华文明史以重要影响;当代中国处在空前深广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观念形态的文化也处在重新组合、调整创新之中。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的过程里,其具体形态也将是不断变更的。(一)宗教与古代社会的变革1.宗教与上古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社会的演变。早期中国社会有三大发展趋势影响宗教:一是较早由狩猎畜牧经济为主走向农耕兼畜牧经济为主,即传说中神农氏开启的时代;二是从氏族演变为早期民族的过程中族群以融合为主,同时保留内部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即传说中五帝时代;三是从氏族社会走向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氏族血缘纽带被保留下来,成为古邦国的宗族制度,到周代形成发达的宗族国家。在这三大社会变迁的基础上,原始宗教演化出敬天尊祖重社稷的礼教,给予农业经济以精神依托,用以巩固早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维系宗族国家的社会秩序。天既是君权的合法性根据,又被视为保佑族群的*高神灵。祖先是宗族团结的象征,尊祖可以维护宗族伦理道德。社稷是农业祭祀的高级形态,代表中国以农业立国,民以食为天。此外,还有日月、星辰、山川、湖海、圣贤、物灵之祭,作为早期宗教的补充,以满足不同地区民众的多样性精神需求。周代体制,政权与礼教合一。周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教有所分离,但敬天法祖的礼教长期延续,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基础性信仰。2.宗教与秦汉至清末社会的演进。从周代起,社会出现重人事轻鬼神的倾向,如《礼记·表记》所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在治国方略上,强调民为邦本,重视民生民信,拉近尊天与惠民的距离,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①,从此中国宗教走上了神道与人道相结合的道德宗教的道路,天神以其公正性成为各民族共信的*高权威。在社会体制上,周人致力于建设以男性血缘关系为轴心的宗法等级制度,把诸侯分封制度、财产与权力继承制度、刑法赏罚制度、民俗生活规则皆纳入其中,形成完整的礼治体系。经过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度的建立和诸子百家人文主义的洗礼,至秦汉帝国的建立,以地域为行政区划、以中央集权和各民族异俗共存为特色、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以个体家庭为社会细胞的统一大帝国正式形成,在意识形态上以孔子儒学的仁礼人文之学为指导思想,同时重建郊社宗庙制度,形成人文为主导,宗教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格局。各种有独立教团的本土宗教如道教、外来宗教如佛教都在政主教辅的体制中发挥作用。……
康德的“三大批判”原著深奥难懂。《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的编选者力求通过认真比较、借鉴和独立取舍的选文,以不太大的篇幅反映出
抱朴子外篇全译上下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1年~1995年出版规划重点项目。抱朴子外篇全译上下 目录 前言嘉遁卷**逸民卷第二勖学卷第三崇教卷第四君道卷...
我们如何思维 本书特色 1.100年前杜威及其作品一进入中国,便受到中国众多学者与青年的追捧和膜拜。2.新教育者约翰·杜威思维训练精髓之作,跨世纪中国青年学习名...
纵欲与虚无之上:现代情境里的政治伦理 本书特色 《纵欲与虚无之上》是钱永祥对现代性的伦理思考,关切现代人的道德伦理处境。面对现代性的挑战,我们不只是在处理一组客...
俄国的东正教与劝诱改宗-争夺灵魂的新战争 本书特色 《俄国的东正教与劝诱改宗:争夺灵魂的新战争》提供了关于从这些篇章呈现的一些重要主题的简短纵览。**部分概述俄...
良心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讲良心、有道德?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区分善恶?在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和个人利
哲学问题 宗教与科学-罗素文集-第2卷 本书特色 《罗素文集(第2卷哲学问题宗教与科学)》收录了罗素的两部作品。《哲学问题》主要是讨论形而上学和知识论的问题。该...
魏晋南北朝佛教经学 本书特色 《魏晋南北朝佛教经学》原是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的一章。该卷在作计划时,其主要撰写者们曾经要求,每个人都...
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历史的模棱性、历史学中推论的性质、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历史推论与自然界的一致性、历史证据的特点和历史学的限度等内容。...
正义女神的新传人:约翰·罗尔斯 本书特色 《近现代西方伦理学家思想精华丛书》之一,本丛书包括了卢梭、康德、摩尔、边沁、海德格尔、蒂里希、罗尔斯和哈贝马斯八大名家...
德蕾莎修女-一条简单的道路 本书特色 一本和《德兰修女传》媲美的灵修作品简朴的心灵健康之道**本由德蕾莎修女亲自指导、认可的书**次真实报道德蕾莎修女义工的内心...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 内容简介 20世纪末,随着海德格尔早期著作的陆续编辑出版,引起了西方学术界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的热情和兴趣,不少有分量的成果相继发表出...
闲暇(文化的基础) 本书特色 越是反复细读皮珀这本书,越是感觉这实乃一本充满真知灼见的智慧之书,他以言简意赅的笔调点出我们早已忽略多时的生活道理:如何追求并擅用...
天命人性论-第十二辑 本书特色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先秦时期,人性论就被思想家们热烈讨论。其中特别是孟子和荀子,一个主张人性本善,一个主张人性本恶,...
涂又光文存 内容简介 涂又光,1927年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友兰教授。他在先秦儒学、楚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上颇...
儒教与东亚的近代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和合学价值的诠释、用儒学精神推动东亚的合作与发展、中国当代新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向与“儒学革命”等。儒教与东亚的近代 目录...
《13世纪一个藏族僧人的印度朝圣之旅:恰译师曲吉贝传》分为汉译序;英译本序言;英译本正文;补遗汉译四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著作
在過去,我們都以為,中國只以儒家意識形態治國,而不知道中國許多王朝不僅曾以佛教意識形態治國,同時也有以道教意識形態治國的
十三经概论 内容简介 《十三经概论》是一部介绍论述我国古代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入门书。该书是蒋伯潜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学通论”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全书...
程群博士秉承家学,完成《<摩诃止观>修道次第解读》一书,以圆顿止观的形成、圆顿止观教学法、根本加行、导观之见、正行法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