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是西北民族大学宗教学重点学科资金支持下的展示西北宗教研究成果的辑刊类出版物,每两年出版一次。《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与前两辑有所不同,主要是论文征集范围面向了全国,并得到牟钟鉴先生、金宜久先生等宗教学专家的大力支持。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传播区域,祆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在这里竞相呈现,成为人类宗教文化的大展台。这些世界性的宗教也是*先在这里发生碰撞、交流与汇合,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宗教文化景观。才让编著的《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就是宗教研究中心宗教学硕士点部分师生教学科研的成果之一,还有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内容,以西北地区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研究为主,进行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的宗教史、宗教思想理论、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重要成果,它明确肯定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相通、契合之处,局部的不适应可以通过引导达到彼此协调。适应论更新了主流社会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两者的属性、关系的看法,较多地从正面看到宗教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也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在核心价值指引下的多样性,宗教是一种正常社会文化体系,可以成为新的社会形态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管理部门的责任不是与宗教作斗争,而是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涉俗事务,引导宗教健康发展,及时处理与宗教相关的各种问题,发挥宗教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宗教界也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制度,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的责任,适时调整与社会发生的矛盾,加强教团的建设,服务社会,利益大众,争取社会普遍的认可。本土生长的道教和已经中国化的佛教,面临着创新义理和活动方式,以适应急速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天主教和基督教面临着认同中华文化,适应中国国情,成为中国宗教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伊斯兰教面临着更好地推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三者的高度统一,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中发挥积极作用。六、宗教与社会变迁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人类社会史与宗教史的实际,关于宗教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到这样几点:当经济基础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更时,宗教也要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因此中国和欧洲近现代宗教形态的变化,其深层原因在于近现代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动;宗教与政治、法律、哲学、文学、艺术关系密切,因此宗教的变迁要与政治史、哲学史、文艺史结合起来考察,其中,政治对宗教的影响*大;宗教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它可以跨越不同的社会形态,而每一次跨越,都有因有革,有新质出现。当我们具体考察中国宗教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动态关系时,就会发现,每一次社会重大变革都引起文化上宗教上的一系列变动,形成宗教发展的不同阶段,并给予中华文明史以重要影响;当代中国处在空前深广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观念形态的文化也处在重新组合、调整创新之中。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的过程里,其具体形态也将是不断变更的。(一)宗教与古代社会的变革1.宗教与上古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社会的演变。早期中国社会有三大发展趋势影响宗教:一是较早由狩猎畜牧经济为主走向农耕兼畜牧经济为主,即传说中神农氏开启的时代;二是从氏族演变为早期民族的过程中族群以融合为主,同时保留内部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即传说中五帝时代;三是从氏族社会走向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氏族血缘纽带被保留下来,成为古邦国的宗族制度,到周代形成发达的宗族国家。在这三大社会变迁的基础上,原始宗教演化出敬天尊祖重社稷的礼教,给予农业经济以精神依托,用以巩固早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维系宗族国家的社会秩序。天既是君权的合法性根据,又被视为保佑族群的*高神灵。祖先是宗族团结的象征,尊祖可以维护宗族伦理道德。社稷是农业祭祀的高级形态,代表中国以农业立国,民以食为天。此外,还有日月、星辰、山川、湖海、圣贤、物灵之祭,作为早期宗教的补充,以满足不同地区民众的多样性精神需求。周代体制,政权与礼教合一。周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教有所分离,但敬天法祖的礼教长期延续,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基础性信仰。2.宗教与秦汉至清末社会的演进。从周代起,社会出现重人事轻鬼神的倾向,如《礼记·表记》所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在治国方略上,强调民为邦本,重视民生民信,拉近尊天与惠民的距离,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①,从此中国宗教走上了神道与人道相结合的道德宗教的道路,天神以其公正性成为各民族共信的*高权威。在社会体制上,周人致力于建设以男性血缘关系为轴心的宗法等级制度,把诸侯分封制度、财产与权力继承制度、刑法赏罚制度、民俗生活规则皆纳入其中,形成完整的礼治体系。经过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度的建立和诸子百家人文主义的洗礼,至秦汉帝国的建立,以地域为行政区划、以中央集权和各民族异俗共存为特色、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以个体家庭为社会细胞的统一大帝国正式形成,在意识形态上以孔子儒学的仁礼人文之学为指导思想,同时重建郊社宗庙制度,形成人文为主导,宗教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格局。各种有独立教团的本土宗教如道教、外来宗教如佛教都在政主教辅的体制中发挥作用。……
形式逻辑 目录 **章绪论**节什么是形式逻辑第二节 形式逻辑与其他科学的关系第三节 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思考和练习一第二章概念**节概念的一般特征第二节 ...
《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选译了六派哲学的主要经典。其中最早的根本经典均据梵文原典译出,除了《弥曼差经》是节译外,其余都是全
菜根谭-中华经典藏书 本书特色 《菜根谭》是明代文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格言体人生智慧书,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涉世待人,如何过好生活,如何面对命运等方面,...
中国哲学史大纲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国学大师胡适学术研究的代表作,为其在近代中国学术界开宗立派奠定了坚定的基石。该书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
书名:内观基础-从身体中了悟解脱的真相【马哈希大师、原始佛教】作者:马哈希大师出版:台湾方广文化出版社ISBN:9789579451833
汉娜。阿伦特 本书特色 由法国外交部和法国驻华使馆的“傅雷”百本图书资助计划资助出版。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和情人,汉娜·阿伦特一直关注着他的作品,但又从他那里解放...
朱光潜美学十辨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朱光潜对西学的“照着说”与“接着说”——以《悲剧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为例;朱光潜美学与克罗齐的关系—...
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对这四大思想家在苏东剧变后走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轨迹作出如实的描述和考察,以帮助人们破解这个谜。...
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 本书特色 《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内容简介:是法国新锐哲学家夏尔佩潘围绕“美”这个主题所撰写的一本旨在激发读者追求...
一生的资本 本书特色 年轻人想要在商业上获得成功,需要自我磨炼,不断完善自己;需要积累经验,不断强化自己;需要看这本由奥里森·马登所*的《一生的资...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六卷 本书特色 《德意志思想评论》集中展示我国德国哲学研究方面的年度成果,是目前国内以德语文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重要专著,按年度出版(前5卷已由...
中国伦理学史 本书特色 伦理界之通例,非先有学说以为实行道德之标准,实伦理之现象,早流行于社会,而后有学者观察之、研究之、组织之,以成为学说也,在我国唐虞三代间...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本书特色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著作单行本)》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
杜威从1903年后开始转向实用主义,在此后的整整半个世纪时期内,正是美国工业化运动蓬蓬勃勃进行的时期。杜威的《哲学的改造》一
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1955-1972年高等师范学校讲义) 本书特色 ★当然,这种把哲学看作斗争——并且归根到底,看作理论中的阶级斗争——的观念,...
叔本华静心课 本书特色 哲学大师的人生智慧!权威经典译本!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避免二者的*好方法,莫过于增长你的心灵财富。让叔本华为你按下心灵的静音键。...
宗教社会科学2008第一辑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所的年刊,主要发表关于宗教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即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宗教...
朱光潜谈美 内容简介 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
中国近现代儒学史 内容简介 西方哲学东渐开启了儒学的近代化进程,也使得中西哲学的“碰撞”成为整个中国近现代儒学史的重要特征。为了展现中国近现代儒学的主要内容和发...
卡尔·萨根的上帝 本书特色 美国超级畅销书卡尔·萨根《宇宙》的姊妹作! 1985年著名的苏格兰吉福德讲座(giffford lectures)百年纪念的献礼,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