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是林文月六十岁时出版的散文作品,被
誉为“从未有过的浓稠、华丽、奇诡”,代表林文月 后期散文的重大转变,很多非常著名的散文皆出于此
,包括《从温州街到温州街》《父亲》《我的舅舅》 《风之花》《红大衣》《礼拜五会》等。
文章源于作者五十多岁时、一次天明以前的梦,
十分怪异荒谬,却非常难忘,又仿佛启示良多,便将 梦境铺写成文。梦或现实的记忆,随着笔尖流动,越
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条理。作者藉此反省过往人生的 各个阶段,将岁月欢愁凝结为流动着生命光影的、美 丽不可方物的动人文字。
《作品》也是这部名作问世二十年以来,简体版 独家授权,首次出版。
台大中文系才女林文月经典代表作!被誉为“从未有过的浓稠、华丽、奇诡”!简体中文本授权、首度出版!
“礼拜五会”,当年我们大概是如此称呼,也可能称呼“星期五会”,或许根本什么称呼都未曾有过,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已经记不太清楚了,虽偶尔也会怀念当时种种,究竟三十年以前的往事,于诸多人事变迁之后,有许多记忆是非常淡薄模糊了,可又有一些事情颇令人不舍得忘怀。那时候,我与郭豫伦结婚不久,住在台北罗斯福路位于台大及师大中问的一条弄堂里。我们分别自那两所大学毕业,我留任母校执教,他虽是艺术系出身,却因现实生活需要而在一家私人商行工作,工作之余仍未放弃作画。我们的朋友也多数是那两所大学(当时的师范学院仍未改制为大学)出身、或仍在学的身份。友辈间我们较早成家,又无长辈同居,儿女尚未诞生,所以生活*为自由无拘束,周末,甚至平时夜晚,我们的家遂成为朋友们乐于过访的地方。三十年前的台湾,大异于今日,即如台北市,都还是相当落伍朴实的。我们居处的巷子底,疏疏落落地仍存留着十余户砖造矮屋,房屋周边有猪圈鸡笼,人与家畜和平共处着。稍远处有一片草地,三几堆附近住户的祖坟在那草丛掩翳间,也似乎是极自然调和的景象。夏季里,常见放暑假的学童在那里牧牛。牛悠然地嚼食着青青的草,厌倦了这一方,便移步至另一方。牧童往往只穿着一条短内裤,光着黝黑的上半身,在艳阳下嬉戏。再远处,便是现今三军总医院的旧舍,当时或许尚未建造,或可能正在兴工,也已不甚记得了。记忆中,那时一般人的生活都相当朴素。电视机尚未出现,可供娱乐的场所也不多,尤其像我们那一伙刚刚踏出大学之门的年轻人,看一场电影算是大事情,聊天抬杠子倒是常有的乐事。开始的时候,仿佛是不定期的,三三两两有人来我们的家聊天,一星期当中也没有选定什么特别的日子。朋友们随时高兴就来按我家的电铃,只要豫伦或我任何一人在家,便可以宾至如归地乘兴谈天说地。由于豫伦学画,我攻文学,我们的朋友也多半是所谓文艺圈的青年,不过,当时绝没有刻意成社结党的念头。那样的结合交游,大概只是学校生活的延续,乃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我们的朋友都尚未成家,有人已经找到了固定的对象,难免形影不离出双人对,但大多数还是形单影孤独来独往的。我们的客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大家可以高谈阔论、抬杠子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却又无碍友谊的场所。所谈内容都是些什么呢?已不甚记得了;只记得绝少闲话他人是非,也不太谈及政治现实诸问题。至于何以如此?于今追想,可能是受到当时整个大环境影响所致。当时的台湾社会,不仅物质方面较为匮乏,人际关系亦相当单纯;同时不可讳言的,政治思想方面的管制既严格,又缺乏充足的媒体报导及开放的言论自由,一般民众,甚至知识分子,都无法论及现实社会或政治制度等问题。相关知识的取得管道几被完全堵塞,又恐怕惹是生非遭罹困扰,因此大家对于某些话题不免显得冷漠些。冷漠?难免是有一些,但年轻人对文艺知识的追求却是十分热切的。当时大家的见解未必成熟,有些理论性的探讨,现在回想起来,也多少是浮夸武断的;然而,各执一端的激烈争辩,却纯出乎对于知识的真挚关怀。当初,朋友们或单独地,或三三两两地来访,彼此间并不一定认识,但在我家客厅相遇相谈后,自然便也相识熟稔起来。逐渐的,不记得何时起始,也忘了何人发起的提议,认为何不将那一类有趣且有意义的交谈定期举办,使同侪能有机会聚集一堂,也使得内容更形丰富,气氛愈呈热烈。分头征求意见的结果,遂选定隔周的星期五晚餐之后,有空闲者便来我们那一幢坐落于罗斯福路三段一七八巷二十一弄三号的小房子聚叙。没有任何规则,也全然不讲究形式,那样的聚叙,纯出于大家共同的兴趣与需要罢了。其所以择定周五晚间,大概是顾及多数朋友的方便吧。至于两星期会见一次,恐怕是担心太紧密的期限会形成心理上的压力而适得反效果;朋友们是否另外也考虑主人方面的方便等问题,便不得而知。其实,年轻的大家多数不甚世故多虑,而豫伦与我又都十分好客。两个人的小家庭是无拘无束的天地,我们只需当晚早些用餐,将家中所有的椅子、凳子和坐垫都搬到客厅里,再准备一大壶茶水及瓜子、花生米一类的零食供谈助就行了。来参加礼拜五清谈聚会的朋友究竟有多少人呢?仿佛每次总不免有人因事未克参与,也往往有人会临时带几位新朋友来。如今再怎么聚精会神也记不全所有的人名了;三十年以后的今天尚能清晰记忆的有:尚文彬、孙家勤、白景瑞、刘国松、白玲、杨承祖。杨树森、王贵苓、王保珍、柯维昌、翁宗策、钱家骅等十二位。……
林文月,1932年诞生于上海日租界,1945年返归故乡台湾。她精通中、日两国语言文字,身兼文学创作者、学者、翻译者三种身份。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捷克查尔斯大学客座教授。专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教学之余,更从事文学创作及翻译。重要著作有:《交谈》、《作品》、《拟古》、《遥远》,并译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
让我留在你身边 本书特色 1.40亿次阅读,150万次转发,狂销千万册华语现象级作家张嘉佳,精装升级,再度归来 他是近年来华人作家中的红人,他写的故事温暖了千万...
昨夜西风凋碧树 本书特色 《昨夜西风凋碧树曾》是“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先生的回忆录。作者回顾了自己自13岁参加革命直至“文革...
唱我逍遥调:黄霑的歌影江湖 本书特色这是一部电影与音乐的随笔集,是对过去时光的感悟。时光中总有人和事。事是影像,人是霑叔。黄霑跟金庸、倪匡、蔡澜并列为“香港四大...
恶之花 本书特色 《恶之花》于一八五七年首次出版,在当时的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运动中具有深远的意味。诗集中许多主题都与腐坏和色情有关,诗集一出版即...
八方风雨:袁良骏学术随笔自选集 本书特色 自序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二》中,鲁迅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
《诗经译注》是《诗经》的全译本。每首诗下有题解,阐明背景、诗旨。注释博采众长,简明精当。译文在信、达的基础上力求其雅,以
灵山的灵感-蒋子龙文集-第9卷 本书特色 蒋子龙,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天津市政协常委,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
白化文文集-闲谈写对联 本书特色 《白化文文集:闲谈写对联》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联的特点与源流、什么是“对联”、对联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关联、对联的形成、对联的分类、...
《生物老师眼中的花鸟虫鱼》内容简介:花鸟虫鱼,从来是文人墨客关注的重点,也是热爱生命的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生物老师,不仅在课
细雨慢煎一湖春 本书特色 ◎《细雨慢煎一湖春》精选美学大师朱光潜39篇有趣文字。谈美、谈生活情趣、谈留学往事,亦谈老友。其中有他的人生经历、留学往事、国外生活见...
2015-中国年度诗歌 本书特色 王小妮、王家新、牛庆国、文西、伊沙、刘立云、汤养宗、沈苇、沈浩波、张洪波、侯马、娜夜……200多位诗人的200多首诗篇,关注现...
《企业环境法律风险管理实务》内容简介:《企业环境法律风险管理实务》围绕企业环境法律风险,包括环境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
留一半爱情给故乡 本书特色 父亲在12年前的春天离开。从我能够分辨语言的感情开始,到与父亲的*后一面,没听到他说过一句爱我的话,哪怕很含蓄地表达。三哥大我两岁,...
正见民声:跨越50年的代际交流 本书特色 旁听一段好的交流对话能让人心旷神怡,亲历一场好的交流对话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找到青年人普遍困惑的...
《慢下来的幸福:别让聪明阻挡了快乐》内容简介: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
人生最美是心安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全新散文精选集,收录了其创作生涯中水准极高的三十余篇散文作品。其中包含《谈美》《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吐谷浑大传》内容简介:《吐谷浑大传(上下)》记载了吐谷浑王国自创建乃至发展、兴盛的整个发展过程。西晋末年,辽东鲜卑族慕容部
《水印》内容简介:《水印:威尼斯随笔》是布罗茨基对于威尼斯这个最美丽的城市所描绘的最为机智、优雅而又迷人的肖像,将这个城市
千家诗(插图珍藏本) 本书特色 《千家诗》一直都是学诗的教材,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统称为“三百千千”,是过去启蒙必背的四本书。此次推出的插图珍藏本除...
《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内容简介:小林一茶是江户时代最后一位俳句大家,与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并称日本古典俳句三大俳人。一茶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