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是林文月六十岁时出版的散文作品,被
誉为“从未有过的浓稠、华丽、奇诡”,代表林文月 后期散文的重大转变,很多非常著名的散文皆出于此
,包括《从温州街到温州街》《父亲》《我的舅舅》 《风之花》《红大衣》《礼拜五会》等。
文章源于作者五十多岁时、一次天明以前的梦,
十分怪异荒谬,却非常难忘,又仿佛启示良多,便将 梦境铺写成文。梦或现实的记忆,随着笔尖流动,越
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条理。作者藉此反省过往人生的 各个阶段,将岁月欢愁凝结为流动着生命光影的、美 丽不可方物的动人文字。
《作品》也是这部名作问世二十年以来,简体版 独家授权,首次出版。
台大中文系才女林文月经典代表作!被誉为“从未有过的浓稠、华丽、奇诡”!简体中文本授权、首度出版!
“礼拜五会”,当年我们大概是如此称呼,也可能称呼“星期五会”,或许根本什么称呼都未曾有过,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已经记不太清楚了,虽偶尔也会怀念当时种种,究竟三十年以前的往事,于诸多人事变迁之后,有许多记忆是非常淡薄模糊了,可又有一些事情颇令人不舍得忘怀。那时候,我与郭豫伦结婚不久,住在台北罗斯福路位于台大及师大中问的一条弄堂里。我们分别自那两所大学毕业,我留任母校执教,他虽是艺术系出身,却因现实生活需要而在一家私人商行工作,工作之余仍未放弃作画。我们的朋友也多数是那两所大学(当时的师范学院仍未改制为大学)出身、或仍在学的身份。友辈间我们较早成家,又无长辈同居,儿女尚未诞生,所以生活*为自由无拘束,周末,甚至平时夜晚,我们的家遂成为朋友们乐于过访的地方。三十年前的台湾,大异于今日,即如台北市,都还是相当落伍朴实的。我们居处的巷子底,疏疏落落地仍存留着十余户砖造矮屋,房屋周边有猪圈鸡笼,人与家畜和平共处着。稍远处有一片草地,三几堆附近住户的祖坟在那草丛掩翳间,也似乎是极自然调和的景象。夏季里,常见放暑假的学童在那里牧牛。牛悠然地嚼食着青青的草,厌倦了这一方,便移步至另一方。牧童往往只穿着一条短内裤,光着黝黑的上半身,在艳阳下嬉戏。再远处,便是现今三军总医院的旧舍,当时或许尚未建造,或可能正在兴工,也已不甚记得了。记忆中,那时一般人的生活都相当朴素。电视机尚未出现,可供娱乐的场所也不多,尤其像我们那一伙刚刚踏出大学之门的年轻人,看一场电影算是大事情,聊天抬杠子倒是常有的乐事。开始的时候,仿佛是不定期的,三三两两有人来我们的家聊天,一星期当中也没有选定什么特别的日子。朋友们随时高兴就来按我家的电铃,只要豫伦或我任何一人在家,便可以宾至如归地乘兴谈天说地。由于豫伦学画,我攻文学,我们的朋友也多半是所谓文艺圈的青年,不过,当时绝没有刻意成社结党的念头。那样的结合交游,大概只是学校生活的延续,乃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我们的朋友都尚未成家,有人已经找到了固定的对象,难免形影不离出双人对,但大多数还是形单影孤独来独往的。我们的客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大家可以高谈阔论、抬杠子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却又无碍友谊的场所。所谈内容都是些什么呢?已不甚记得了;只记得绝少闲话他人是非,也不太谈及政治现实诸问题。至于何以如此?于今追想,可能是受到当时整个大环境影响所致。当时的台湾社会,不仅物质方面较为匮乏,人际关系亦相当单纯;同时不可讳言的,政治思想方面的管制既严格,又缺乏充足的媒体报导及开放的言论自由,一般民众,甚至知识分子,都无法论及现实社会或政治制度等问题。相关知识的取得管道几被完全堵塞,又恐怕惹是生非遭罹困扰,因此大家对于某些话题不免显得冷漠些。冷漠?难免是有一些,但年轻人对文艺知识的追求却是十分热切的。当时大家的见解未必成熟,有些理论性的探讨,现在回想起来,也多少是浮夸武断的;然而,各执一端的激烈争辩,却纯出乎对于知识的真挚关怀。当初,朋友们或单独地,或三三两两地来访,彼此间并不一定认识,但在我家客厅相遇相谈后,自然便也相识熟稔起来。逐渐的,不记得何时起始,也忘了何人发起的提议,认为何不将那一类有趣且有意义的交谈定期举办,使同侪能有机会聚集一堂,也使得内容更形丰富,气氛愈呈热烈。分头征求意见的结果,遂选定隔周的星期五晚餐之后,有空闲者便来我们那一幢坐落于罗斯福路三段一七八巷二十一弄三号的小房子聚叙。没有任何规则,也全然不讲究形式,那样的聚叙,纯出于大家共同的兴趣与需要罢了。其所以择定周五晚间,大概是顾及多数朋友的方便吧。至于两星期会见一次,恐怕是担心太紧密的期限会形成心理上的压力而适得反效果;朋友们是否另外也考虑主人方面的方便等问题,便不得而知。其实,年轻的大家多数不甚世故多虑,而豫伦与我又都十分好客。两个人的小家庭是无拘无束的天地,我们只需当晚早些用餐,将家中所有的椅子、凳子和坐垫都搬到客厅里,再准备一大壶茶水及瓜子、花生米一类的零食供谈助就行了。来参加礼拜五清谈聚会的朋友究竟有多少人呢?仿佛每次总不免有人因事未克参与,也往往有人会临时带几位新朋友来。如今再怎么聚精会神也记不全所有的人名了;三十年以后的今天尚能清晰记忆的有:尚文彬、孙家勤、白景瑞、刘国松、白玲、杨承祖。杨树森、王贵苓、王保珍、柯维昌、翁宗策、钱家骅等十二位。……
林文月,1932年诞生于上海日租界,1945年返归故乡台湾。她精通中、日两国语言文字,身兼文学创作者、学者、翻译者三种身份。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捷克查尔斯大学客座教授。专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教学之余,更从事文学创作及翻译。重要著作有:《交谈》、《作品》、《拟古》、《遥远》,并译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
2012报告文学 本书特色 何建明的《国家》可能会让你激动,陈启文的《北京风暴》则会让你反思,钟法权的《陈独秀江津晚歌》荒萍的《铁骨书生——忆外公陆定一》卜谷的...
《文园雅荷:外国文学新动态研究》内容简介:本研究聚焦语言学、翻译学、文学以及区域与国别等四个方向的最新成果,分卷的书名为“
中国古典文化--古文观止 本书特色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所收以散文为主,兼取骈文。与《文选》以来的古文选本相比,它包括的时...
诗经 本书特色 ?《诗经》是我国**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被称为《诗》或《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
东川笃哉1968年出生于广岛县尾道市,冈山大学法学院毕业。2002年以《密室的钥匙借给你》崭露头角。陆续发表“乌贼川市系列”“鲤之洼学园侦探部系列”等。东川笃哉...
《陶渊明集笺注》是中国古代田园诗鼻祖晋陶渊明全部诗文辞赋作品的笺注本。以毛氏汲古阁藏宋刻《陶渊明集》十卷本为底本,参校宋
从故宫到巴黎 内容简介 从一个搬运工到选择专业绘画,她以怎样的勇气去面对挑战?启功、庞熏琴、冯先铭、赵无极、吕霞光等艺术大师,为何都对她关爱有加?故宫藏宝大库古...
挥之不去的”冷血杀手” 内容简介 《挥不去的“冷血杀手”》系“叶永烈看世界”丛书之一,“9·11”恐怖袭击事件是举世瞩目的大事,虽然过去了几年,但“9·11”改...
随园诗话 本书特色 ☆品种全:本丛书将经史子集及其他学科中读者*热衷的品种全部收齐,让读者以*少的时间读*多的好书。☆设计新:本丛书的特点是编写结构新,排版形式...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本书特色 将自己的作品集中起来整体出版,我想这是**位作家的愿望。当这样一套作品系列出现在书架上时,作家就会感到他的写作和想象开始统一有序...
生活笔记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康拉德1898至1920年所写的文章,是他谈论文学与人生札记的合集,真实反映了康拉德的文学观和政治态度以及康拉德的有争议的观点等。...
纯品散文(清新典藏版) 本书特色 文学的至美在乎语言,语言的至美在乎它所传达出的人性,而人性的至美在于人类生命初始所拥有的一种精神状态;清澈透明、圣洁虔诚。那是...
瓜娃的节气 本书特色 《瓜娃的节气》是郑彦英的散文集。一场画笔与文学的美妙邂逅,一份从诙谐叙事中窥见处世哲学的心灵独白。激情者精力充沛,往往多才多艺,兴趣广泛,...
行走记 本书特色 有时候我是14岁,有时候我又不是,我只是在不断地行走,寻找一个属于我的乐园,属于所有人的乐园…… 这些文字都真切地记录了作者这段年龄与思想成长...
任性的尘埃 本书特色 一场画笔与文学的美妙邂逅,一份从诙谐叙事中窥见处世哲学的心灵独白。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随想式的心灵独白,是对人生与光阴的静心感悟;匠心独...
在明孝陵乘凉 本书特色 《在明孝陵乘凉》:鲁迅文学奖得主魏微经典续作中国70后忧伤美学代表作堕落与脆弱交织迷茫与倔强缠绵的诗意文学在明孝陵乘凉 内容简介 那年夏...
曼德尔施塔姆诗选 本书特色 《曼德尔施塔姆诗选》是俄罗斯*伟大、命运*为坎坷的诗人之一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精选,全书包括《石头》《哀歌》《诗1921—192...
俄罗斯文学读本 本书特色 本书由俄罗斯文学专家、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文飞编撰,专门介绍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提及的14位俄罗斯作家。这些作家分14章介绍,每...
离开前请叫醒我 本书特色 百万级销量青年作家卢思浩2015年*新力作《离开前请叫醒我》。38个来自卢思浩和他身边朋友们的故事,关于友情、爱情、孤独和自我,他用日...
唐诗全解 本书特色☆内容简介 ★唐诗的历史 带你走进一千多年前,大唐盛世的极度繁华,以及文人那轩昂的器宇,历史的变迁,还有那如梦如幻的时代。 ★唐诗中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