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是林文月六十岁时出版的散文作品,被
誉为“从未有过的浓稠、华丽、奇诡”,代表林文月 后期散文的重大转变,很多非常著名的散文皆出于此
,包括《从温州街到温州街》《父亲》《我的舅舅》 《风之花》《红大衣》《礼拜五会》等。
文章源于作者五十多岁时、一次天明以前的梦,
十分怪异荒谬,却非常难忘,又仿佛启示良多,便将 梦境铺写成文。梦或现实的记忆,随着笔尖流动,越
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条理。作者藉此反省过往人生的 各个阶段,将岁月欢愁凝结为流动着生命光影的、美 丽不可方物的动人文字。
《作品》也是这部名作问世二十年以来,简体版 独家授权,首次出版。
台大中文系才女林文月经典代表作!被誉为“从未有过的浓稠、华丽、奇诡”!简体中文本授权、首度出版!
“礼拜五会”,当年我们大概是如此称呼,也可能称呼“星期五会”,或许根本什么称呼都未曾有过,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已经记不太清楚了,虽偶尔也会怀念当时种种,究竟三十年以前的往事,于诸多人事变迁之后,有许多记忆是非常淡薄模糊了,可又有一些事情颇令人不舍得忘怀。那时候,我与郭豫伦结婚不久,住在台北罗斯福路位于台大及师大中问的一条弄堂里。我们分别自那两所大学毕业,我留任母校执教,他虽是艺术系出身,却因现实生活需要而在一家私人商行工作,工作之余仍未放弃作画。我们的朋友也多数是那两所大学(当时的师范学院仍未改制为大学)出身、或仍在学的身份。友辈间我们较早成家,又无长辈同居,儿女尚未诞生,所以生活*为自由无拘束,周末,甚至平时夜晚,我们的家遂成为朋友们乐于过访的地方。三十年前的台湾,大异于今日,即如台北市,都还是相当落伍朴实的。我们居处的巷子底,疏疏落落地仍存留着十余户砖造矮屋,房屋周边有猪圈鸡笼,人与家畜和平共处着。稍远处有一片草地,三几堆附近住户的祖坟在那草丛掩翳间,也似乎是极自然调和的景象。夏季里,常见放暑假的学童在那里牧牛。牛悠然地嚼食着青青的草,厌倦了这一方,便移步至另一方。牧童往往只穿着一条短内裤,光着黝黑的上半身,在艳阳下嬉戏。再远处,便是现今三军总医院的旧舍,当时或许尚未建造,或可能正在兴工,也已不甚记得了。记忆中,那时一般人的生活都相当朴素。电视机尚未出现,可供娱乐的场所也不多,尤其像我们那一伙刚刚踏出大学之门的年轻人,看一场电影算是大事情,聊天抬杠子倒是常有的乐事。开始的时候,仿佛是不定期的,三三两两有人来我们的家聊天,一星期当中也没有选定什么特别的日子。朋友们随时高兴就来按我家的电铃,只要豫伦或我任何一人在家,便可以宾至如归地乘兴谈天说地。由于豫伦学画,我攻文学,我们的朋友也多半是所谓文艺圈的青年,不过,当时绝没有刻意成社结党的念头。那样的结合交游,大概只是学校生活的延续,乃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我们的朋友都尚未成家,有人已经找到了固定的对象,难免形影不离出双人对,但大多数还是形单影孤独来独往的。我们的客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大家可以高谈阔论、抬杠子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却又无碍友谊的场所。所谈内容都是些什么呢?已不甚记得了;只记得绝少闲话他人是非,也不太谈及政治现实诸问题。至于何以如此?于今追想,可能是受到当时整个大环境影响所致。当时的台湾社会,不仅物质方面较为匮乏,人际关系亦相当单纯;同时不可讳言的,政治思想方面的管制既严格,又缺乏充足的媒体报导及开放的言论自由,一般民众,甚至知识分子,都无法论及现实社会或政治制度等问题。相关知识的取得管道几被完全堵塞,又恐怕惹是生非遭罹困扰,因此大家对于某些话题不免显得冷漠些。冷漠?难免是有一些,但年轻人对文艺知识的追求却是十分热切的。当时大家的见解未必成熟,有些理论性的探讨,现在回想起来,也多少是浮夸武断的;然而,各执一端的激烈争辩,却纯出乎对于知识的真挚关怀。当初,朋友们或单独地,或三三两两地来访,彼此间并不一定认识,但在我家客厅相遇相谈后,自然便也相识熟稔起来。逐渐的,不记得何时起始,也忘了何人发起的提议,认为何不将那一类有趣且有意义的交谈定期举办,使同侪能有机会聚集一堂,也使得内容更形丰富,气氛愈呈热烈。分头征求意见的结果,遂选定隔周的星期五晚餐之后,有空闲者便来我们那一幢坐落于罗斯福路三段一七八巷二十一弄三号的小房子聚叙。没有任何规则,也全然不讲究形式,那样的聚叙,纯出于大家共同的兴趣与需要罢了。其所以择定周五晚间,大概是顾及多数朋友的方便吧。至于两星期会见一次,恐怕是担心太紧密的期限会形成心理上的压力而适得反效果;朋友们是否另外也考虑主人方面的方便等问题,便不得而知。其实,年轻的大家多数不甚世故多虑,而豫伦与我又都十分好客。两个人的小家庭是无拘无束的天地,我们只需当晚早些用餐,将家中所有的椅子、凳子和坐垫都搬到客厅里,再准备一大壶茶水及瓜子、花生米一类的零食供谈助就行了。来参加礼拜五清谈聚会的朋友究竟有多少人呢?仿佛每次总不免有人因事未克参与,也往往有人会临时带几位新朋友来。如今再怎么聚精会神也记不全所有的人名了;三十年以后的今天尚能清晰记忆的有:尚文彬、孙家勤、白景瑞、刘国松、白玲、杨承祖。杨树森、王贵苓、王保珍、柯维昌、翁宗策、钱家骅等十二位。……
林文月,1932年诞生于上海日租界,1945年返归故乡台湾。她精通中、日两国语言文字,身兼文学创作者、学者、翻译者三种身份。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捷克查尔斯大学客座教授。专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教学之余,更从事文学创作及翻译。重要著作有:《交谈》、《作品》、《拟古》、《遥远》,并译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
《明代丝绸研究》内容简介:丝绸是明代最大宗的工艺美术类型,其生产和贸易反映了经济的发展,织造工艺体现了纺织科技的进步,使用
尘封日记-八十年后的反思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民国大学生写的日记,记录的是作者自己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作品文风精炼,犀利,又不乏生动的调侃,将那个乱世里的校园真实...
读信札记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读信札记》是韩老多年来和诸好友的通信结集,这些信件来自于丁聪、王朝闻、艾青、华君武、孙道临、吴祖光、...
清风明月(口袋书) 内容简介 张中行先生一生坎坷,远离功名,被世人誉之为国学大师。先生国学深厚,识见不凡,涉猎甚广,著述甚丰。《清风明月》集张中行先生作品中的精...
咖啡时间 内容简介 《咖啡时间》是邢世嘉第四本关于西方文化的文集。这本文集的一个*大特点,就是所收的文章大都涉及欧洲的名城、名店、名胜、名景、名人、名著、名画、...
缅想的灵地 内容简介 《缅想的灵地》是耿立近年来的历史散文集结,作者挖掘以往被遮蔽或被遗忘的历史细节,以兼具沉实凝重,诗意盎然的独特风格,重写历史上耳熟能详的英...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篇(上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分六部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四部分,下册包括宋元、明清二部分。每部分按文体分类编...
千古一诗经:第三只眼看《诗经》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古诗,文学爱好者本书解读诗经如同与古人之娓娓对话,探《诗经》之源远流长是该书的写作风格 让《诗经》鲜活有趣...
这是一部特色鲜明的中国新诗选本。它试图将新诗历史概貌的描述,与有关现代诗阅读,写作的问题加以沟通。编选者和评注者,均是当
纪伯伦全集4 本书特色 一部融合东西方心灵精髓、超越时空的永恒箴言,一股来自东方、横扫西方的风暴,从灵魂深处传来的生命之歌,经千锤百炼的文学瑰宝,著名翻译家李唯...
故事新编 本书特色 1.《故事新编》为鲁迅著名小说集,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2.名家插图,图文并茂,便于赏读。吴永良先生为当代著名书画家,创作了大量有关鲁迅...
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 本书特色 本书是李大兴先生的随笔散文集。是《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的姊妹篇,而涵盖的时空范围更广。书里收集的29篇文章,是2016年到2017...
《操作系统真象还原》内容简介:大学及研究生都有操作系统课程,这类人群具有很高的学术能力,但书中讲的过于抽象与晦涩,以至于很多
阿拉伯南方之门 本书特色 在南阿拉伯乳香之区,曾经有一座绿洲古都坐落在巍峨的高山上,为踏着沉重步伐经营乳香买卖的骆驼商队提供物资补给。一九三四年十一月...
最难的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语文学翻译家袁筱一的散文随笔,收入文章13篇,既有作者在翻译法国文学过程中的随性感想,又对杜拉斯《情人》、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内米...
平民梁晓声 本书特色 梁晓声被誉为“平民作家”。《平民梁晓声》一书,是修正文库“汉语表达者”系列之一。“汉语表达者”系列囊括了国内一流的著名作家,由作家亲自为自...
李清照词新释辑评 内容简介 李清照,自号安居士,宋代独树一帜的著名女词人,在两宋词的发展中是承先启后的作爱之一。其《懒玉词》具有清新隽爽的独特语言风格,被誉为“...
2011-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本书特色 文学名家——对历史人格的精神拾遗对逝去人物的缅怀追忆对周围景物的深切体验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文学名家——对历史人格的精神拾...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本书特色 送给在青春之后,在认输之前的你。告诉你“平凡可贵”的生活状态有多危险,奉劝你“不要急着岁月静好”,揭露你“你只...
沉入人海 本书特色 《沉入人海》是朱铁志同志的第十五本杂文集。作品秉持了作者一贯的思辨风格和文学色彩,集中展示了他二十多年来观察世相、审视人生、反省自我的部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