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是汉字意符独体单音形式在文学形式创造中的独特体现,是古典汉语文学运演的结果,是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是中国文学艺术思维的结晶,是中国人精神的花朵,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文学的各种表现形式中,它*具公共性、人文性与启示性。 楹联是精英文化与普世文化合流的表现,是中国文人*独特、*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中国文学*独有的体物抒情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的体现。它模山范水,宣仁启智,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山水精神和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它悬之于寺庙殿堂,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境界,召唤着人们的灵魂,度尽劫波,引领人放下人生的苦难,企盼彼岸的乐境;它悬之于亭台楼阁,引领人们面对生死,化去生的忧虑,进入无分别、无彼此的悟境,获得人生的澄明与超然,从而逍遥自适,与道合一。在人文的阐释与自然的晤对中,将宗教的神圣化为人间的关怀,建构了中国人中庸和谐,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从而平静面对得失去取,化忧患为淡定潇洒。它讲究美善相济,以美储善,在生命的完满中造就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化去人生的烦和畏。它是书写在大地上的艺术形式,它与中国书法完美结合,展现大我,放下小我,鼓励人们立德立言立功,实现生命的价值。它是向上的、唯美的、至善的、崇真蕴和的艺术存在形式,它以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魅力与中国形象的内涵。 翻开《楹联文化通论》,我们就进入这个世界。
楹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特殊形式,是古代汉语语言艺术的结晶,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延伸,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在人们的生活和艺术鉴赏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并且,楹联艺术和楹联创作以其广泛的群众性、雅俗共赏的特点,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它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形象体现。而《楹联文化通论》作为一部集成性的楹联著作,结合历史文化材料加以比堪校释,以继承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将之发扬光大,弘扬中国楹联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由骆锦芳编著。
序:以云南楹联为视角的楹联文学与楹联文化研究的思考**章中国楹联的文学特质与渊源及艺术追求一、中国楹联文学的产生及其文学文化渊源二、中国楹联文学的语言特点与形式之美三、中国楹联文学的审美追求与艺术特色第二章中国楹联文学的艺术功用与文化蕴涵一、楹联艺术的造景作用与文化趣味的传达二、立足书斋写意山林的文人生活世界三、书法艺术与楹联艺术的珠联璧合四、楹联语言艺术与汉民族文化特色的彰显第三章中国楹联文学的文化功能与时代风貌一、楹联艺术的文化传播与精神净化功能二、楹联艺术中山水审美与人文审美的交响与再现三、楹联在文化交流与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四、楹联文学的时代风貌与文化追求第四章楹联文化与中国文学对偶文体的生成一、楹联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凝聚与升华二、从对偶修辞到对偶文体的生成与独立三、传统诗文表达形式与对偶文学文体的相互模塑第五章楹联文化与中国文人的生活与世界一、楹联创作中文人的社会担当及生活与追求二、楹联创作中自我情志与理想情怀的抒写三、楹联创作中人生趣味与生命解悟的表现四、楹联创作中主体的逍遥与审美情趣的凝集五、楹联创作中对道的追寻与精神情怀的高扬第六章楹联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独特性与表现方式二、楹联在儒家文化精神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三、楹联在道家和道教文化精神传播中的意义第七章楹联文化与宗教文化精神的传播一、楹联对佛教文化精神的传播及其重要性二、楹联文学与伊斯兰教等宗教思想的传播三、楹联艺术与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及多元信仰第八章楹联文化与中国的园林艺术一、园林造景、抒情写心与楹联创作的关系二、园林景观与楹联文学互相映照的文化审美精神三、园林艺术与中国人的生活理想与审美观的模塑第九章楹联文化与中国的书法艺术一、楹联的起源发展与书法艺术相得益彰二、诗化语言与书法艺术之美的结合三、以书法为载体的独特审美文化第十章楹联文化中的民间生活与信仰一、楹联文化与民间神祗崇拜二、楹联文化中的清廉形象与民间渴望清官愿望的表现三、楹联文化与民间社会对美好爱情追求心理的描写四、楹联文化所体现的民间生活情趣与好尚五、楹联文化与民间衣食住行及生活的关系第十一章楹联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及宗族文化的建构一、楹联文化与跨境民族的民间文化交流二、楹联文化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呈现三、楹联文化与家族、宗族文化信仰的凝结四、楹联文化中的儒家观念及其传播方式第十二章楹联文化的丰富性与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一、云南楹联文化的丰富性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二、中原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三、楹联文学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价值第十三章楹联文学的审美追求与意象和意境的创造一、楹联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追求二、楹联作品多样丰富的艺术审美创造三、经营安排与自然对象之美的呈现四、审美意象的经营与审美形象的创造五、文学意象的经营与审美意境的创造第十四章楹联文学的审美风格创造与审美价值追求一、丰富的审美追求与多样审美风格二、时代新风格与多元审美价值实现三、文学艺术之美的凝聚与艺术影响第十五章鸡足山楹联文化与佛教文化精神的弘扬一、鸡足山的佛教文化源流及其影响二、楹联对佛教文化精神的阐释与表现三、鸡足山佛教文化楹联的精妙灵通跋:楹联常识的缺失与楹联文化普及与传播的重要性参考文献
骆锦芳,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书法家。1965年出生于云南陆良,1982年考入昆明师范学院,1986年留校任教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1992年受业于北师大韩兆琦、李修生、童庆炳等先生;1996—1998年受业于云南大学张文勋、赵仲牧、杜东枝等先生;1998年为北大中文系访问学者,随乐黛云、褚斌杰先生学习。1997年破格为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为云南师大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第一导师、美学硕士点导师,云南省中学语文研究会会长;云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省国学研究会理事等。出版《诗学批评与文化解读》、《唐诗艺术与审美》、《美学原理教程》等著作并主编《中国文化经典读本》,《中国语文》等教材多部,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
一九九四-一九九六-《读书》十年-三 本书特色 《读书十年(3 1994-1996)(精)》由扬之水所著,本书是《〈读书〉十年》系列的第三册,记叙作者于一九九四...
书天堂 本书特色 “文字是亘古的桥梁,阅读是共通的渴望,书的所在就是天堂之所在。”本书是钟芳玲继《书店风景》之后所书写的另一本“有关书的书”,记录了她二十多年间...
故事会:开心故事 内容简介 《故事会》具有连续十多年发行量在全国各类刊物中名列前茅的佳绩。丛书分别向读者推荐、介绍各类故事精品:既有引人发笑的幽默、滑稽故事,又...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人文与社会译丛)》内容简介:本书是研究大众传播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必读作品,也是详细阐释深度解释学的力
中国民间禁忌 本书特色 1.一部了解民间禁忌常识的百科全书 2.禁忌知识不求人 3.老一辈人踏实过日子的实用书 4.中国家庭常备书 5.两岸三地连续畅销30年图...
三国演义在日本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太平记》简介;《太平记》中国的三国故事;楠木正成与诸葛亮;《太平记》与《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等。三国演义在日本 目录 上...
中国古代赋税 本书特色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赋税的历史,本书力求做刭如下几点:**,把中国国家赋税的历史,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给大家。赋税是政府行政的经济...
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 本书特色 在david nunan的《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中,nunan针对希望了解第二语言教与学的现状以及这个现状的理论与实证的在职教师和...
在响雷中炸响-一个人的电影史 本书特色 电影是社会历史的万花筒。电影所表现的内容纷繁复杂,涉及人性深度、心理深处、伦理深层,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
被阉割的文明-闲话中国古代缠足与宫刑 内容简介 因身为一国之君的李后主在宫中创行缠足,李后主的词更为人所稔知,所以考证缠足的人,都把这件事推到李后主头上,何况李...
国博日历:公元二〇一九年 本书特色 2019年,己亥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推出《国博日历.2019年》。这是融会贯通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将国博镇馆藏品浓缩入每一...
古埃及生活-人类生活图卷 本书特色 这里聚集了生活在尼罗河两岸的所有古埃及人:法老、贵族、书吏、农民、手工业者、医生、科学家、奴隶、士兵、学生……这些男人、女人...
季羡林谈翻译 本书特色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不仅精通英文、德文、法文等现代外文,而且掌握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
大学.中庸-(英汉双语)-英文译注-大字版 本书特色 《论语》《大学》《中庸》是我国传统儒家经典,千百年来一直是儒家倡导的人们进行自身修养的规范性典籍。20世纪...
2012,离我们有多远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拨开迷雾,冷静解读2012末日预言、欲望黑洞,走向幸福还是毁灭、控制欲望,破除末日威胁的*好方式、新的起点,...
千家苗寨:西江苗人的日常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人类学角度,作者参与其中,生动形象地将贵州西江苗族人生活细节一一呈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为当代民族志中不多见的将理...
语法理论 内容简介 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语言学家们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已经有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不但编有许多汉语语法教材之类的书籍,同时也就某些汉语语法的理论...
家训-感动千古的传家文字 本书特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教育,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备受推崇,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本书由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陈明教授...
回味从前:民国名家旧食记 本书特色 这是一场跃然纸上的饕餮盛宴,名家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记录各自记忆的味道。莲影详述的苏州茶食店恍若如今的甜品探店指南,汤团的甜与成...
汉语历史方言研究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是“江山语言学丛书”之一。本书从宋代文士用韵与宋代通语及方言,朱熹与宋代方音,宋代福建文士用韵中韵阴入通押现象,宋代闽音次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