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周刊400期特大号特刊的合辑,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魂在八十年代,头脑在九十年代,身体在新世纪。这是中国人的三段论。八十年代回不去了,正因为回不去,才越发地想家。灵魂,故乡,一代人的爱与怕,都纠结在一个绕不开的时空节点上,全面盘点系统整理八十年代的中国,一部属于中国人的断代史,全新的八十年代辞典,带您重回熟悉的八十年代,采访400位八十年代的启蒙者,艺术家,企业家,学者,八十年代与80后真诚对话,重新审视一个时代与它的潜在影响,八十年代是否会成为中国人面对现实困局的新动力?
1、 封面采用华裔摄影师刘香成的作品,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学习的中国青年。有人说,如果
只用一张照片向八十年代致敬,我选择刘香成的这幅作品。在湖南的灯光下,照片曝光了25秒。异味着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一动不动专注在书本的世界里。这些内心充满光亮的年轻人,代表着那个时代*朴素和*珍贵的一个信念:知识改变命运。
2、蜂窝煤,雪人雪糕,卡带,译制片,八十年代能勾起我们太多的回忆。然而八十年代不仅仅是一个怀旧的代名词,也是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原乡。采访400位中国各行各业的名人,向一个年代致敬。
3、 八十年代是个弱话题,他被谈论的太多,人们或许已经感到疲惫,同时他又是个强话题,其思想资源和话语资源未能得到系统的整理,其精神线索尚未充分展露,其人文传统不敌物质大潮,渐渐潜伏下来,等待又一次复盘。 3
4、 新世纪物质主义胜利后,彻夜狂欢迎来的不是天堂般的喜悦,而是对自我价值的鄙视。这是末日危机后失落的世纪的反思。 4
5、 重温一个时代的记忆,重提八十年代是否能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个时代与它的潜在影响,能够接续百年来历史流变的时代中,八十年代居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八十年代的清点工作远未结束,才刚刚开始。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
胡赳赳
胡赳赳: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发布时间:2013-08-07 09:35 作者:胡赳赳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710次“魂”在八十年代,“头脑”在九十年代,“身体”在新世纪,这是中国人的“三段论”。八十年代回不去了,正因为回不去,才越发地想“家”。如果把八十年代比作故乡,我们这些背井离乡的异乡人,又该向何处去?
三代中国人的命运,交叉于八十年代:一代是毛泽东的婴儿,他们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获得知识启蒙和复苏机会,从此改变命运走向;一代是邓小平的婴儿,他们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度过成长期,不再受饥饿的威胁,个性和内心开始表现,在城市中拼搏获得自己的位置;一代是全球化的婴儿,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及新世纪,被称为新新人类,受惠于八十年代的余温,然而,互联网才是他们的精神原乡,他们听八十年代的故事,感觉陌生,像个神话,也羡慕不已:父兄辈们,这样活过。
回首八十年代,是否能带给我们进一步迈向“新世界”的精神源动力?
八十年代是个弱话题,因为被谈论得太多,人们或许已感受到疲惫;但同时又是个强话题,其思想资源和话语资源未得到系统的整理,其精神线索尚未充分展露,其人文传统不敌物质大潮,渐渐潜伏下来,等待又一次“复盘”。尤其是,回首八十年代,是否能带给我们进一步迈向“新世界”的精神源动力?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众多人感受到自己活得很“苟且”、“前途渺茫”,物质主义胜利后,彻夜的狂欢后,迎来的不是天堂般的喜悦,而是对自我价值的“鄙视”。
八十年代的启蒙思潮尤其可贵,可以说,上接晚清“幼童”赴欧留美的思想资源,中接五四西学东渐的革新传统,下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拿来主义”精神。八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曾被斥为“全盘西化”,但也由此发端,知识分子阶层和工商实业阶层,风气为之一变。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在政体未有大动的局面下,竞然崛起。可以说,我们享受的一切,均来自八十年代的馈赠和遗产。
“稳定压倒一切”、“不折腾”,种种后来政治上的纲领,都来自一个古老民族对华夏一统的天真想象和热切盼望。“家天下”是五千来中华文明的*高文明,分权于民是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历史温情脉脉的面纱终将可耻地撕去。尽管“权力的下移”是一条矢志不渝的历史主线,*终将走向人人平等、性别平等、众生平等的信仰王国中去,但在历史实际的进化路线上,仍要经过多次的搏杀、博弈,圣人与暴徒的交替诞生,*终,权力体现在每一块面包和每一个微笑之中,体现在人与人的平等和尊重之中。在文明的演进途中,野蛮扮演的不可一世的角色,只是集体无意识的“痛苦之身”的凝结与发作。“道可道,非常道。”多年前,老子骑着青牛出关时,已微笑着洞悉周知了这一切。
许多人把八十年代归结为“理想主义”,相对应的,九十年代是“市场主义”,新世纪之后是“物质主义”。《新周刊》有一期专题叫“外心人”,将一心向外求的中国人的欲望和焦虑表述出来。于是,我们也离开了精神上的故乡,离开了八十年代这一作为出发点的原乡。
灵魂,故乡,一代人的爱与怕,都纠结在一个绕不开的时空结点上:八十年代,中国。
魂断八十年代,异化九十年代,失落于新世纪,反思于末日危机后的2013。
一代人灵魂的高度止步于八十年代,再也没有进化与发展。
这既有其外部环境、思潮的制约,也有其内在的主观因素在作祟。“悲观情绪”笼罩着当初的奋进者,而在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红利中,大多数当初的失意者又变成了“既得利益者”,成为中国巨舰“合谋”的一部分。痛苦的回忆在于:虽然灵魂仍停留在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之中,身体却已不可遏制地越漂越远。理想号变成了欲望号,欲望号变成了和谐号。
当年,萨特红极一时的理论“自我选择”,**次将中国人从“集体主义”中解救出来,回归到“原子个体”,重新擎起“个人主义”的大旗。《存在与虚无》是八十年代的“红宝书”,它的引用在那个时代超过了《毛选》。此时,崔健也替中国人**次喊出了“苦闷”和“宣泄”。整个八十年代的乐章,可以说序曲是《一无所有》,尾声是《*后一枪》。
八十年代戛然而止。
自此,泾渭分明。要前途还是要真理,成为摆在少数人面前痛苦的抉择。大多数人,正如刘索拉在中国当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中所说的:“你别无选择。”精英群体星散,一部分由士而商,一部分赴海外寻求发展,一部分人在巨大的失意中徘徊,一部分人隐遁。
现在看来,当时的纪录片《河殇》所引起的震动是多么的可笑,稚子们的心声,缀连在中国文化母体的长河中,滚烫的词语和激情四溢的文气掩盖了学识上的粗糙,成为一代人寻求心灵突围的符号性作品。那时,鲜活灵动的魂未断,每个人都自觉地将自己归类于“中国”这个词根下,吸收东西方文化,希翼把自己贡献出来。
但八十年代的精气神,到九十年代散开了,一方面市场化,另一方面全球化,稀释得无影无踪。在新世纪后,一切围绕着现实考量,发财致富成功学,追求“牛逼、刺激”(郑也夫语)成为个人价值的*高实现。
八十年代的宏大命题,几乎是一代人的口头禅,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然后呢?个人的命运确乎得到改善,国家的命运依然在惯性中滑行。《中国合伙人》的电影重现了八十年代的学习热、九十年代的出国热、新千年后的崛起热。但是,这一切有一个前提,即他们本质是中国这个母体的散伙人而不是合伙人,他们赚到了钱,却可能只有一张暂住证或绿卡。他们与中国命运的关联仅仅是人民币,而不是人民。他们对“中国”这样一个词根的理解,仅仅是“中国”是个庞大的超级市场,而不是“中国”是原乡。原因和逻辑都很简单,他们笃信:自己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魂断八十年代,异化九十年代,失落于新世纪。现在,该进入反思的时间了。
我从八十年代走来,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我的身上有着八十年代的记忆和魂魄。我是“八十年代下的蛋”。
八十年代的短缺经济正在接近尾声,计划经济开始了某种形式的松动。生活方式在年轻人那里首先得到了召唤和响应。“一无所有”之后,是不断地解禁,诗歌、文学、音乐全面复苏,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82届毕业生踏入了社会,开始贡献心力、实现自我。读书无禁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得学术、文艺和实业纷纷繁荣。一个开明的、离民主*近的时代,就这样到来了。
有人总结说,八十年代是“大起大落、大红大紫、大开大阖”。大起大落:八十年代,思想文艺*盛,是一座高峰,九十年代迅速衰减;大红大紫: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的大红路线,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交锋;大开大阖:改革开放,是为大开;体制收紧,是为大阖。
八十年代的“好”在于“每天都有好消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九十年代的“好”在于要机会有机会;新世纪的好在于要钱有钱。八十年代的好是“精神头”好,九十年代的好是“头脑”好,新世纪的好是“老人头”好。
对八十年代的追忆不仅仅是一个“情结”,而且是着力要寻找到的精神力量。没有一个词能截然概括这种力量,但是,它确实使一代人觉得自己被一个时代轰然打开了。在后来的时间里,这种效用再也没有发生过。
八十年代,也许一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它存在着许多不足,遭受许多误读,也带给许多人很多痛苦和伤害,想逃离这个时代。但它的确是个“大时代”,价值观很多元、很有朝气,不像如今价值观单一,人人奔着钱去。现在的时代变化也很快,但都不及八十年代“只争朝夕”的劲儿。现在的变是物质的巨变,当时的变是思想的裂变。现在的变是有形的变,当时的变是无形的变。现在的变是每况愈下,当时的变是蒸蒸日上。
八十年代能否成为“上行社会”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源动力?重提八十年代是否能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个时代与它的潜在影响?*能够接续百年来历史流变的时代中,八十年代居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有一个学者说:“甚至可以开一门八十年代学,八十年代的清点工作远未结束,才刚刚开始。”
媒体人陈虻有句名言:“不要因为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出发。”也许某一天,有一个人会这样给八十年代写一封信:我从八十年代走来,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我的身上流着八十年代的血液,我的魂魄系于八十年代……离开八十年代的故乡,我们开始流浪,可是我们累了,知道哪里是方向,却总是隔着透明的窗。
……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8月18日,十多年猛进,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是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它始终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撞击与概念,引导读者关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趋势。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佳能7D数码单反摄影从入门到精通》内容简介: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是一门随着传统摄影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西方校勘学论著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阐述西方校勘学理论、原则、方法及发展历史的编译作品。作者经过了三年的努力,在翻译了一百多万文字的基础上,选择编译了...
秦西汉卷-中国人口通史-3 本书特色 秦西汉时期的人口学界虽有研究但多局限在人口数量,人口迁移,户籍制度人口思想等方面。袁祖亮主编的《中国人口通史》以马克思主义...
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 本书特色 赵彦昌主编的《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从中国档案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进行比较全面、具体、深入地研...
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 内容简介 清朝末年兴起的地方自治运动,是近代中国宪政革新事业的重要内容。清朝政府在预备立宪期间曾经制定地方自治章程,并责成...
和生命里美好击掌相笑-《新周刊》2017年度佳作 本书特色 突然,我们和古典频频遭遇。但我们又在古典面前频频尴尬。(《古典范儿》)世事纷乱,但阅读者清醒。时代越...
自由-观念读本 本书特色 何怀宏编的《自由(观念读本)》试图穿越我们盛衰多变的历史景观,去追索自由观念的缓慢进程,描述那些触及良知本质的深邃思考如何促进了一种维...
◎ 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 ◎◎ 第7版中文全译 ◎◎ 博观约取 入门佳作 ◎◎ 快速全面了解西方社会学的案头书 ◎★ 编辑推荐 ★▎ 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第7版中...
《内衣觉醒记》内容简介:作为每天搜寻无聊新闻的记者,羊子在某天醒来,盯着自己芭蕾舞裙上的蕾丝,决心开始设计内衣。“内衣应该
《通信电源(第3版)》内容简介:本书根据通信电源系统构成和日常维护的规律,本书分成概述、交流篇、直流篇和综合篇。在概述中介绍
猞猁的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文集”的一种,依据法国Plon出版社1991年版译出。本书同文集中的另外两本书《面具之道》、《嫉妒的制陶女》一起,可...
中国学术通史-隋唐卷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隋唐佛学、隋唐儒学、隋唐经学、唐代道学、唐代史学、唐代诗学和文学等。中国学术通史-隋唐卷 目录 总序**章绪...
萧冬连中国当代史研究学者。曾长期任教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和国防大学,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
☆陈嘉映、刘擎、梁永安真诚推荐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份西方经典阅读地图一个人人皆可获得的阅读工具箱古典三段式阅读法教你解锁任意艰深文本提升心智,与古今伟...
文明是副产品 本书特色 作者用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从◆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些人类早期的*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
元代社会阶级制度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元代社会史研究名著,分5章详细论述了元代社会阶级、阶层、种族等级结构及其演变情况。著者注重从经济关系着眼,探求封建主义在元代继...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明星生产与消费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起、意义、研究取向、核心概念与研究设计,并对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回顾;...
中国八零后调查-社会深刻变革下一代人的七情六欲 本书特色 大型社会纸上真人纪录片、社会深刻变革下一代人的七情六欲蒲巴甲、高晓?、马永红、林夕、杨纳、彭乃恒真实演...
社会契约论 本书特色 《社会契约论》(全英文原版)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用契约关系解释社会和国家起源的政治哲学理论。它通过把社会和国家看作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的结果,来说...
基于多重共现的知识发现方法 本书特色 基于多重共现的知识发现技术是将载体中的多特征项共现信息定量化、重点热点信息内容可视化的分析方法。目前国内外对特征项共现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