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制度考信》从史实出发,考见商周社会结构为族落组织普遍存在。由此而政治、军事、产业、文化等俱受宗法制度所制约;由此而王朝、政权体制乃具统一、集权和的性质,依此构成古代中国的历史特点。从而认为所谓中国古代存在方国联盟或城邦制度的政制等等,都不足信。书中深入剖析族落的发展形态——宗族,其阶级分化、对立,其政治作用及其成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的基础,说明其对社会发展不全是制约的一面。毋庸讳言,这种社会结构及所反映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却是历史前进的重负,给社会和人的创造力以严重束缚。今日,我们只能面对史实,不能用某种不存在的美好名称来加以回护;只能对实际存在的历史进行剖析,探源索流,揭示社会发展途径,当是历史研究的职责所在。
《商周制度考信》在25年前台北明文书局出版,自此至今,并未再版发行。学界内少数人得见,偶传、影响所及者均感一睹为快;而大多数人则漠然无闻。本社有鉴及此,为了弥补这一缺失,满足古史学界和广大有志趣于此的读者需要,特予以重新出版,以惠学林,以飨读者。这次新版除将繁体字一律改为简体字之外,对一些古文字也作了校正或新制;作者也趁此查检过对原版存在少数文句、文字和行文款式及注释等不当之处,均一一作了改正,使之有面目一新之感。
西周的“小宗”一辞,在较古的文献和金文里目前还没有发现,当然不等于就不存在。原因是“大宗”为主导,有关占卜、祭祀、宗族活动多在“大宗”中举行。但是金文有“宗小子”“旧宗小子”,自当是“小宗”的族长,如同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小子”的含义。这在《尚书》“周书”中也有反映,其中有“元子”“元孙”,又有“予小子”“汝小子”和“予惟小子”“汝惟小子”,除作谦词外,就当是用作这种宗法意义。事实上,西周也据此宗法制度分封子弟。《史记·鲁周公世家》索隐云:“周公元子就封于鲁,次子留王室,世为周公。”《燕召公世家》索隐也说:“召公亦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为召公。”金文中的“明保”或即周公次子君陈留王室者,至于“周公之胤”的多子“凡、蒋、邢、茅、胙、祭”等当然也以小宗的宗族分封到各该地,金文记载则有邢侯,燕有匽侯旨,也有同辈多子宪、貅、善等。按礼书,他们可谓“别子为祖”。这就是封诸侯、建同姓的立嫡长封“别子”之制,继承并且扩大了大宗、小宗分族制度的施行范围。
西周立嫡立长,也不是从来如此,有一个过程,明显的是:王季以季弟得位,武王仍谓周公“我兄弟相后”,《牧誓》中周武王谴责帝辛之罪是“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重视祭祀与宗亲之道犹溢于言表,从周人当时的制度和意识看,“王父母弟”不能说这与“兄弟相后”之意无关。西周立嫡立长制的确立,还是在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以后。三监之乱涉及到“继”“及”之争,斗争双方都意识到这一点,无论周公是摄政抑自为王,结果是还政成王。同时“封建母弟”,都以“元子”就封,保持各侯国、封邑的“别子”的大宗宗统,也连带突出了王室为天下大宗的宗主地位。若说周公创制的“善政”与宗法有关系,这一点是可以推究的。
但是,比较起来,无论祭祀活动或宗族活动,留给今天的史料,毕竟西周不及商代丰富。即使《尚书》或《诗经》记载当初周人的言沦,讲说宗族、宗法内容者,究属多半概而言之。推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必须承认周族在开国以前社会发展阶段较商朝中心地区落后,尚处于父系家族阶段;又僻处一隅,比不上商朝是一个文明社会较为发展的统一王朝,王事频繁,宗族活动多,发展快,是调整宗族关系、创制宗法制度的时期。周族相对处于静止的状态,它的勃兴不过在王季至文王的几十年间,族的发展没有经历过像商代那样的长过程。二是当周人建国之际,已有商朝统治的经验教训可供汲取,甚至还有一批“殷遗多士”善于说制行礼的人才可用,箕子献出《洪范》,微史入周世掌仪礼(见《墙盘》),“殷士肤敏,裸将于京”(《诗经·文王》),有商的“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尚书·多士》)。西周统治者“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义民”(《康诰》),向商的先世寻求借鉴,利用现成的“殷罚”“殷彝”(同上),所谓“王肇称殷礼”(《洛诰》),所谓“周因殷礼”,是史实俱在的。有成制利用,减去了不必要的造作之劳。三是“小邦周”灭了“大邑商”,入主中原,面对的是广大的“多方”“庶邦”和万民,不是原来西方一隅的单纯族与族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远为复杂的发展的文明社会,面临的是很多的政治事务,需要迅速总结商亡的教训,创造许多政治和伦理理论,他们讲天命、敬德、勤劳无逸、戒酒、慎刑罚等等。也有讲宗族礼制如“悖宗将礼”,但是,比重极小。所以,后来《礼》书和孔门说的那套完备、缜密的礼制与仪节,只能是晚世的东西,在西周或者有些雏形或者是萌芽、粗胚,而把它们作为西周的文物制度,并用来和本为周初所沿袭的商代礼制相对立,作为商周之际“剧烈变革”的根据,就不免脱离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了。(三)祭祀制度的演变
祭祀与宗庙是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法的行为体现和物质实体。前面已经涉及到这两项内容,在此,专门讨论这两项制度的形成、变化,进一步了解商和西周宗法制度定型过程中前后相继的一体性。
在商代,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看到商朝贵族阶级迷信神鬼、“率民以事神”的严重状况。突出地表现在祭祀活动上,从上帝到祖先神灵,从天空的日月星辰到地上的山川百物,无不是祭祀的对象。而今在《周礼·大宗伯》和《礼记·祭法》中概括的各类祭名、祭法,基本上可以彼此印证。在这里,祭祀的典礼名目繁多,祭品的种类应有尽有,祭牲的各色兽畜,人牲的各种人身,用牲法花样百出,惨酷骇人。在考古发掘中,成百成千的祭祀坑穴和人牲骸骨的遗存,在同地同时出土的古文字所记录的史实与之密合。它们构成了这么一幅奇异的图景,一个颠倒了的世界,似乎人活着就是为了祭祀死者,甚至为了供给亡灵的牺牲。似乎这种人类的惰性惯性,历史的重荷压在有商一代的社会上,直到它的灭亡才得到解脱。
特工生涯-232号战犯张文(张国栋)口述实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民党中央统计局(外延局)副局长,原中统大特务张国栋的口述记录,包括两个部分:参加中统的经过及亲身...
英国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新编剑桥印度史 本书特色 托马斯·R.梅特卡夫编著的《英国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是云南人民出版社自剑桥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新编剑桥印度史》丛...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全二册)-典藏 本书特色 本书运用大量史料,以中国历史分期为章节,以汉族与其他族群之间的交往与融合同化为主线来进行介绍与讨论。各章节引经据...
寻找失落的西域文明 本书特色 1. 西域探险史存有许多难解之谜据今100多年前,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接之际,西域突然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而这持续百年的“丝绸之...
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 本书特色 现在的这部口述史,是由在近代史所工作过的同志们,特别是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在研究所工作的老专家们口述或撰写的,...
沈从文九讲 本书特色 ☆继《沈从文的后半生》之后,全面展示沈从文一生的精神转变张新颖教授继《沈从文的后半生》(该书获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之后,对沈从文完...
精神的光芒:一代人的心灵历史 本书特色 这个充满了动荡、沧桑、风雨,充满了流亡、斗争、眼泪,也充满了中国人的失望和希望的世纪终于走到了尽头。世纪之末,哲人其萎。...
要真正了解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去了解它的军事。大日本帝国海军,从建立初期的猴唯诺诺到令全世界瞩目不过用了四十年时间,之后
《政治理论教程(第3版)》通过对构成政治学学科体系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范畴的系统解读,全方位地详尽阐述了盛行于现当代西方的各种
本书是狄金森先生的代表之作,主要考察了十八世纪英国的民众政治文化。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审视了英国人民影响现存政治机构
蜀道三国史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蜀道概说、褒斜道考、唐床褒斜道和明清连云栈道、子虚乌有的“回车道”、论故道、陇南古道与蜀道申遗、金牛道的演变等。蜀道三国史研究...
中国西部考古记-西域考古记举要-冯承钧译著集 本书特色 《冯承钧著译集:中国西部考古记西域考古记举要》收录了民国时法学者对四川崖墓及川汉墓等考察的《中国西部考古...
《边缘计算与算力网络》内容简介:本书基于云、SDN、NFV等新技术的云化网络应用及发展趋势,对5G+AI时代的新型算力平台(边缘计算)
《创造你想要的世界》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写给当下年轻人的实用励志书。在这本书中,蜜芽宝贝创始人刘楠以真诚诙谐的口吻,毫无保留
《吾家囧徒初长成》内容简介:她,出身名门却长在山谷,卖萌撒娇耍无赖,无一不能。他,沉默寡言却文武双全,腹黑毒舌假正经,样样
《帝国落日》内容简介:本书作者阿尔伯特·凯塞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26名元帅之一,曾在德国军队长期服役,对德国空军的建立和
《可复制的领导力:樊登的9堂商业课》内容简介:互联网时代,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领导力已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属能力,而成
本卷所收12篇文章涉及历史观、历史思想与历史哲学、史学著作的比较研究等领域,传达出在史学研究中要求达到主客交融、恰如其分的
中国古代舞蹈 本书特色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
《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监狱岁月里“埋头整理中国历史”而成的一部皇皇巨著。说它是巨著,一是就篇幅而言,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