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制度考信》从史实出发,考见商周社会结构为族落组织普遍存在。由此而政治、军事、产业、文化等俱受宗法制度所制约;由此而王朝、政权体制乃具统一、集权和的性质,依此构成古代中国的历史特点。从而认为所谓中国古代存在方国联盟或城邦制度的政制等等,都不足信。书中深入剖析族落的发展形态——宗族,其阶级分化、对立,其政治作用及其成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的基础,说明其对社会发展不全是制约的一面。毋庸讳言,这种社会结构及所反映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却是历史前进的重负,给社会和人的创造力以严重束缚。今日,我们只能面对史实,不能用某种不存在的美好名称来加以回护;只能对实际存在的历史进行剖析,探源索流,揭示社会发展途径,当是历史研究的职责所在。
《商周制度考信》在25年前台北明文书局出版,自此至今,并未再版发行。学界内少数人得见,偶传、影响所及者均感一睹为快;而大多数人则漠然无闻。本社有鉴及此,为了弥补这一缺失,满足古史学界和广大有志趣于此的读者需要,特予以重新出版,以惠学林,以飨读者。这次新版除将繁体字一律改为简体字之外,对一些古文字也作了校正或新制;作者也趁此查检过对原版存在少数文句、文字和行文款式及注释等不当之处,均一一作了改正,使之有面目一新之感。
西周的“小宗”一辞,在较古的文献和金文里目前还没有发现,当然不等于就不存在。原因是“大宗”为主导,有关占卜、祭祀、宗族活动多在“大宗”中举行。但是金文有“宗小子”“旧宗小子”,自当是“小宗”的族长,如同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小子”的含义。这在《尚书》“周书”中也有反映,其中有“元子”“元孙”,又有“予小子”“汝小子”和“予惟小子”“汝惟小子”,除作谦词外,就当是用作这种宗法意义。事实上,西周也据此宗法制度分封子弟。《史记·鲁周公世家》索隐云:“周公元子就封于鲁,次子留王室,世为周公。”《燕召公世家》索隐也说:“召公亦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为召公。”金文中的“明保”或即周公次子君陈留王室者,至于“周公之胤”的多子“凡、蒋、邢、茅、胙、祭”等当然也以小宗的宗族分封到各该地,金文记载则有邢侯,燕有匽侯旨,也有同辈多子宪、貅、善等。按礼书,他们可谓“别子为祖”。这就是封诸侯、建同姓的立嫡长封“别子”之制,继承并且扩大了大宗、小宗分族制度的施行范围。
西周立嫡立长,也不是从来如此,有一个过程,明显的是:王季以季弟得位,武王仍谓周公“我兄弟相后”,《牧誓》中周武王谴责帝辛之罪是“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重视祭祀与宗亲之道犹溢于言表,从周人当时的制度和意识看,“王父母弟”不能说这与“兄弟相后”之意无关。西周立嫡立长制的确立,还是在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以后。三监之乱涉及到“继”“及”之争,斗争双方都意识到这一点,无论周公是摄政抑自为王,结果是还政成王。同时“封建母弟”,都以“元子”就封,保持各侯国、封邑的“别子”的大宗宗统,也连带突出了王室为天下大宗的宗主地位。若说周公创制的“善政”与宗法有关系,这一点是可以推究的。
但是,比较起来,无论祭祀活动或宗族活动,留给今天的史料,毕竟西周不及商代丰富。即使《尚书》或《诗经》记载当初周人的言沦,讲说宗族、宗法内容者,究属多半概而言之。推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必须承认周族在开国以前社会发展阶段较商朝中心地区落后,尚处于父系家族阶段;又僻处一隅,比不上商朝是一个文明社会较为发展的统一王朝,王事频繁,宗族活动多,发展快,是调整宗族关系、创制宗法制度的时期。周族相对处于静止的状态,它的勃兴不过在王季至文王的几十年间,族的发展没有经历过像商代那样的长过程。二是当周人建国之际,已有商朝统治的经验教训可供汲取,甚至还有一批“殷遗多士”善于说制行礼的人才可用,箕子献出《洪范》,微史入周世掌仪礼(见《墙盘》),“殷士肤敏,裸将于京”(《诗经·文王》),有商的“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尚书·多士》)。西周统治者“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义民”(《康诰》),向商的先世寻求借鉴,利用现成的“殷罚”“殷彝”(同上),所谓“王肇称殷礼”(《洛诰》),所谓“周因殷礼”,是史实俱在的。有成制利用,减去了不必要的造作之劳。三是“小邦周”灭了“大邑商”,入主中原,面对的是广大的“多方”“庶邦”和万民,不是原来西方一隅的单纯族与族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远为复杂的发展的文明社会,面临的是很多的政治事务,需要迅速总结商亡的教训,创造许多政治和伦理理论,他们讲天命、敬德、勤劳无逸、戒酒、慎刑罚等等。也有讲宗族礼制如“悖宗将礼”,但是,比重极小。所以,后来《礼》书和孔门说的那套完备、缜密的礼制与仪节,只能是晚世的东西,在西周或者有些雏形或者是萌芽、粗胚,而把它们作为西周的文物制度,并用来和本为周初所沿袭的商代礼制相对立,作为商周之际“剧烈变革”的根据,就不免脱离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了。(三)祭祀制度的演变
祭祀与宗庙是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法的行为体现和物质实体。前面已经涉及到这两项内容,在此,专门讨论这两项制度的形成、变化,进一步了解商和西周宗法制度定型过程中前后相继的一体性。
在商代,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看到商朝贵族阶级迷信神鬼、“率民以事神”的严重状况。突出地表现在祭祀活动上,从上帝到祖先神灵,从天空的日月星辰到地上的山川百物,无不是祭祀的对象。而今在《周礼·大宗伯》和《礼记·祭法》中概括的各类祭名、祭法,基本上可以彼此印证。在这里,祭祀的典礼名目繁多,祭品的种类应有尽有,祭牲的各色兽畜,人牲的各种人身,用牲法花样百出,惨酷骇人。在考古发掘中,成百成千的祭祀坑穴和人牲骸骨的遗存,在同地同时出土的古文字所记录的史实与之密合。它们构成了这么一幅奇异的图景,一个颠倒了的世界,似乎人活着就是为了祭祀死者,甚至为了供给亡灵的牺牲。似乎这种人类的惰性惯性,历史的重荷压在有商一代的社会上,直到它的灭亡才得到解脱。
本书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利比亚采访见闻。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在采访过程中,在利比亚东部地区,遇到的利比亚人民,他们对于
《语音感知视角下的英语外国口音研究》内容简介:本书为“当代外语研究论丛”系列之一,从听者对口音的感知视角出发对中国英语学习
大家小书-笔祸史谈丛 本书特色 “大家小书”是北京出版社的学术品牌。本次出版的图书共有18种,有一半的图书增加了图片。典雅而大方,宜读且怡心!大家小书-笔祸史谈...
考古中国-法门寺神圣佛骨重现记 本书特色 1981年8月24日子夜,一声轰然巨响,屹立千年的“关中塔庙之祖”——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舍利宝塔在风雨中崩塌。1987...
史记抄 内容简介 茅坤《史记抄》凡九十二卷(包括首一卷),明万历三年茅坤自刻,20世纪90年代编刊的《四库存目丛书》史部著录,便是这家刻本。《史记抄》的初刻本,...
中国记者历史专题研究 本书特色 李开军所著的《中国记者历史专题研究》从基本的史料入手,选择了记者职业历史发展中的若干个重要方面展开,基本内容如下:**章是绪论部...
《全球视野中的明清鼎革》内容简介:发生于17世纪中叶的明清鼎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其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国内,亦波及整个
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 内容简介 掸去历史的灰尘,我们终于发现,武昌起义,这个宏大、雄壮的历史过程,正是在某些英雄个人的主观意志活动下达成的。在伟大的革命中...
唐宋史料笔记---泊宅编 本书特色 本书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由宋人方勺撰。方勺曾和当时的名士苏东坡、苏子容、叶梦得等人游,对当时的世事、人物轶事多有所...
中国文化史-民国名家史学典藏文库-(上下) 本书特色本书共分三编七十八章从文字与图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史学、社会习俗、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的历...
左传-中华国学经典藏书 本书特色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为在古代经典与现代经验间...
蓬莱阁典藏系列宋元戏曲史 本书特色 《宋元戏曲史》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征引历代有关资料﹐说明戏曲从先秦两汉时期一直到宋元时期的源流演变。王国维作为一代国学大师,...
《重新发现欧洲:西班牙何以成为西班牙》内容简介:号称强国的西班牙,它一千多年都在收复失地?一个日不落帝国,为何极盛而衰,塞
本书对国际政治的基础话题和基本概念进行了精练、透彻的阐释,并因此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它不偏不倚地介绍了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清华少年说(第五辑)》内容简介:这是一本通过人物专访形式讲述当代清华学子的书籍,分为“学古探微”“水木秀钟”“行健不息”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 本书特色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聚焦大 宋王朝,以6位历史人物为纲太祖赵匡胤、宋徽宗 赵佶、宋高宗赵构、...
老照片-第八十三辑 本书特色 《老照片(第83辑)》内容包括忆母亲赵瑞云——兼记父亲潘光旦、与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接触、一个华侨家庭的聚散离合、老留学生的课外活动...
(精)文献杂志丛刊:1979-1988 (全19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2009年4月1版1印,印量仅130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前身)出版★...
山海经 内容简介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古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山海...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高祖刘邦(全2册) 本书特色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Y优*X秀*C畅*X销*书 王立群先生于2011年在《百家讲坛》开讲“大风歌”,详尽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