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美国外交官谢伟思的传记。他亲历了20世纪40年代中美关系的转折,并在其中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他随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达3个月,并作为其中唯一的外交官员,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多次长谈。其中,与毛泽东的谈话多达50多次。他认识到中共潜在的力量,富有远见地预测,如果美国一味扶持蒋介石,会导致中国内战的爆发,结果很可能是中共获胜,而使美国*终失掉中国。因为40年代与中共的近距离接触,在美国他被斥为“共产主义的同情者”,成为美国“丢失中国”的替罪羊,后半生一再被麦卡锡主义纠缠,甚至被国务院除名,失去外交官的资格。直到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关系正常化,他才重新得到认可。
本书通过谢伟思的一生,展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曲折变化。其中的细节和时代的氛围非身处其中者是无法感受到的。
一个天真的美国人,一个地道的“中国通”,是如何卷入时代的大漩涡?一个外交官的命运,是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国民党与共产党、中国与美国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他成功预言了中共革命的胜利,却没能*终影响战后中美关系和亚洲格局的历史走向,其原因何在?他是“共产党的同路人”,还是“共产主义的同情者”?抑或只是那个时代全球知识分子整体“左倾”的一个特殊样本?让我们走进那段历史,探寻其中的真相。
引子
**章有人敲门
**篇中国人
第二章川渝之路
第三章万里赴戎机
第四章异域风流
第五章蒋委员长
第六章毛主席
第七章十月危机
第八章华盛顿的宠儿
第九章大使偏执
第十章告别中国
第二篇旋涡
第十一章fbi的陷阱
第十二章会合
第十三章疑案
第十四章fbi嫌疑人
第十五章清水芙蓉
第十六章风云集
第十七章暴风骤雨
第十八章调查
第十九章听证会
第二十章地狱边缘
第二十一章行刑队
第三篇昭雪
第二十二章长期斗争
第二十三章不甘退休
第二十四章新生
后记
注释说明
谢伟思是美国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外交官,他是来华传教士的儿子,生在四川成都,能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青年时代赴美求学,抗战期间被派回中国,从事外交工作。
谢伟思曾克服重重阻力,在延安住了三个月,第一次与毛泽东谈话,两人聊了足足8小时,以后双方交谈过50多次。谢伟思最早提出“抗战”结束后中国可能发生内战,美国应改变全力支持蒋的外交策略,因为蒋政府已彻底腐败,扶持这样一个不被人民尊重的政权,可能会使美“失去中国”。
当时宋美龄正在美国巡回演讲,罗斯福将蒋领导下的中国包装成民主样板,与美国不相上下,这极大地误导了美国公众的看法,没有人重视谢伟思的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1942》中那个率先将河南大饥荒的消息报道给世界的记者白璧德,其实是听从谢伟思建议才去采访的,此前谢伟思已实地考察过。
为摆脱国民党宪兵的暗中监视,谢伟思充分利用父亲在中国的人脉资源,发现了很多蹲在办公室里的外交官们不了解的东西。在西北,他亲眼看到黑市上到处是美援物资,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尚有斗志,可此时却专心准备内战,蒋把精锐部队与美式武器都藏起来,拒绝投入到战斗中。蒋军对日军情况完全不了解,相反,共产党的游击队由于常对日作战,提供的情报价值极高,在营救美国飞行员的过程中,共产党表现出色,他们完全免费,与国民党动辄狮子大开口截然不同。
在延安,谢伟思感受到了共产党军队的勇气、廉洁、忠诚与朴实,这里有200名以上的日军俘虏,而在重庆,一切迥然不同。
谢伟思不赞同共产主义,但他是现实主义者,他发现中共与斯大林决不能画等号,他相信,如果发生内战,延安一定是最终的胜利者。其实,当时延安对美国颇有好感,毛泽东、周恩来曾提议去美国面见罗斯福,以争取援助。
谢伟思写了很多报告,遗憾的是,他被看成是亲共分子,蒋介石视他为眼中钉,加上罗斯福派来奇葩的赫尔利担任大使,美国错过了与延安建立合作关系的机会。随着美国外交政策“一边倒”,一次次伤害了延安的信任,历史终于走进难局。
令谢伟思意外的是,不久他被联邦调查局指控为共产党间谍,虽然法庭认为证据不足,拒绝起诉,可他的外交官生涯受到严重影响,在麦卡锡时期,他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直到尼克松访华,才被真正“解冻”。
本书展示了谢伟思跌宕起伏的一生,但对中国读者来说,书中最有趣的部分是对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末期的描绘。近年来,受“民国热”影响,颇形成了一批“果粉”,常常用非理性的方式来理解过去,这就让历史犹如翻来翻去的烧饼,在不同解释间反复折腾。本书提供了当事人许多冷静的观察,可以让人们少几分火气,多几分追寻。
读史是件有趣的事,没必要被争吵与坏情绪纠缠。本书是2010年道格拉斯狄龙奖获奖作品,确属难得的大手笔。 ---北京晨报
琳 乔伊纳(Lynne Joiner),康奈尔大学毕业。广播记者、新闻主持兼文献片制片人,美国艾美奖(美国电视界最高奖)获得者,现居加利福尼亚旧金山。曾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基督教科学箴言电台(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Radio)、新闻周刊(Newsweek)、洛杉矶时代杂志(Los Angeles Times Magazine)等多家媒体任职,现为上海电视台国际频道传媒顾问。
张大川(1965— ),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教员,主要兴趣是翻译实践。长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社期刊《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和《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做文献翻译,已发表80余万字。已发表的译著主要有:《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网:往返于电气时代与石器时代的知识巡游》、《一步之差》等,约200万字。
作者记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经历:父亲是情报部门的老共产党,终身属于“灰色身份”,母亲是“资产阶级”出身,父母离异后,跟随父
容闳回忆录 :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 本书特色 本书是容闳1901年用英文写成的回忆录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由恽铁樵,徐凤石...
黄苗子自述 本书特色 人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确实倒霉,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正是锻炼自己的情操、气质,深刻体验人生,并且不由自主地需要发泄自己感情的时候。——黄苗子...
徽州宗族调查研究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人民出版社出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徽州望族的个案调查与研究》成果★获安徽大学...
我的光荣与信仰-大律师丹诺回忆录 本书特色 ★ 作者被誉为“美国思想启蒙者20世纪社会正义的代言人”★ 胡适 陈之藩 吴淡如 联袂推荐★ 奥斯卡金像奖影片《向上...
从文自传-沈从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是沈从文唯一一本自传作品,写了他20岁之前在湘西的那段岁月。有对故乡的记忆,对亲人的怀念,还有个人种种经历。无论是幼时的上学经...
安妮·C.海勒所著是一部关于安·兰德的开创性传记。安·兰德在俄国革命的动荡时代度过童年,21岁时孤身赴美,来到好莱坞学习编剧
《从疾病到人心》内容简介:古人如何面对瘟疫?瘴气是真实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古时候的医患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也有医患矛
《欧也妮·葛朗台》内容简介:本书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中“出色的画幅之一”。小说以主人公葛朗台的家
《时光小旅馆》内容简介:美国西雅图,唐人街与日本城交界处,有一座关闭三十六年之久的古旧建筑,狭窄的双扇门上写着“巴拿马旅馆
杨孚 本书特色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杨孚》讲述了杨孚生平事迹,内容包括:江畔贤才、议郎功绩、著述开拓、遗泽千古等。作者写作视角广,既有对人生的思考,又有对现实的...
李师师传(跨度传记文库) 本书特色本书撰写了北宋名妓李师师的故事。李师师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奇特的一个女子,不是仅仅因为她的美貌,也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身份,中国历史...
永远的奥黛丽.赫本 内容简介 这里面,藏有一个小宇宙,是赫本用人生的黄金岁月倾注所有打造出来的,原来,一个人在世上数十载的光阴里,能够呈现的生命力量与样貌,竟然...
郦道元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十章,内容包括:郦道元生活的时代与地理大交流、郦道元及其家世、爱国主义者、《水经注》中的郦道元思想等。郦道元评传 目录 《中国思...
中国皇后全传-(共八卷)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由著名新闻记者,中国作协会员车吉心主编,其长篇传记文学《中国状元全传》曾获得中国优秀图...
祖冲之 本书特色 编辑推荐(祖冲之)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并且是一位文学家。——华罗庚《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祖冲之简介》(祖冲...
《双元制本土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内容简介:本书根据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特点和上海制造业对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
《朱德群传》内容简介:《法兰西学院的华人艺术家:朱德群传》主要收录了巴黎寻梦、进入巴黎、异域万骨枯、爱情助力、画风突破、节能
《胡雪岩》讲述战乱中两次机智的应变使胡雪岩得到了左宗棠的赏识,他便顺势依附于左宗棠的笔下。胡雪岩一面为左宗赏筹粮,一面利
叔本华评传 本书特色 本书记述了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作为哲人的一生。叔本华的思想不仅对19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哲学和思潮有着重要影响,他的著作也深受作家、艺术家和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