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质量工程”资助出版系列专著:唐代入蜀文人蜀中创作研究》为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课题“蜀文化与唐宋人蜀诗人蜀中创作关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唐代入蜀文人众多,他们人蜀后创作的作品也非常丰富,在文学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唐代入蜀文人的蜀中创作受巴蜀地域山川风物的激发,题材与风格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体现出巴蜀地域背景下文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思想。本课题试图通过文本阅读,从作品的分析中探索唐代人蜀文人在蜀中的生活与创作风貌。本专著立足于文本解读,将唐代人蜀文人及其创作放在蜀文化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以期诠释唐代人蜀文人的蜀地生活,勾勒人蜀文人笔下描绘出的蜀地山川风貌、名胜古迹、民风习俗,探究蜀地对唐代人蜀文人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等的影响以及唐代入蜀文人对蜀地文化发展的作用。
2.上元二年(761)杜甫五十岁,居草堂。开岁又往新津,二月归成都。秋至青城,旋又归成都。冬,高适至成都,尝同王抡过草堂会饮。上元二年新年杜甫在草堂度过,正月初七后收到高适的诗《人日寄杜二拾遗》,勾起了其对新津之游的怀念,因此又到新津等地游玩。《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题新津北桥楼得郊字》《游修觉寺》《后游》等诗记录了其在新津等地的行踪。杜甫在草堂时闲居悠游,旅况无聊,作《绝句漫兴九首》《遣意二首》《独酌》《徐步》等诗。杜甫也曾去成都有名的古迹游览,成都北郊武担山的石镜、司马相如的琴台,都留有杜甫的足迹。秋季,杜甫又赴青城山。《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诗有“老被樊笼役,贫嗟出入劳”,可见此行当为生计所迫去求助于某位友人。在青城,杜甫拜访了常少仙,受到热情款待,“落尽高天日,幽人未遣回”;登临了丈人山,“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野望因过常少仙》《丈人山》《寄杜位》《送裴五赴东川》等诗可见其在青城山的游踪。是年冬天,成都徐少尹到草堂看望杜甫,杜甫喜极而吟《徐九少尹见过》以表谢忱。范邈员外、吴郁侍御也专程到草堂看望杜甫,恰杜甫外出,不得见,杜甫以《范二员外邈吴十侍御郁特枉驾阙展待聊寄》诗致歉。不久,新任彭州刺史王抡答应携酒至草堂,杜甫作诗《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邀请王抡并请其邀高适同到。其后,王抡果携酒至草堂,高适亦同到。三人把酒言欢,共韵赋诗,杜甫有《王竞携酒高亦同过》。此外,杜甫还应蜀州新津李七司马之邀前去观看其在皂江上建成的竹桥,并作诗《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颂扬其造桥之功。月夜泛舟皂江上,杜甫又有《观作桥成月夜舟中有述还呈李司马》。同时,高适又自成都回新津,二人再次相见,喜悦之余杜甫作诗《李司马桥成承高使君自成都回》。3.宝应元年(762)杜甫五十一岁。自春至夏,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严武常有馈赠。七月,送严武还朝,以舟至绵州,抵奉济驿登陆,遂分手而还。徐知道叛乱,道阻,乃入梓州。秋末,杜甫回成都迎家至梓州。十一月,往射洪县,不久向南到通泉县。宝应元年是极不安定的一年。朝廷内,仅在四月就发生了玄宗病逝,肃宗因朝政被奸人把持很快就受惊而死,太子李豫继位等大事。朝廷外,动乱未息,边境不安。而远在四川的杜甫,前半年生活并没有大的变化,仍然闲居草堂,时有友人前来拜访或辞行,又或以诗相赠,杜甫都有诗相送,如《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魏十四侍御就敝庐相别》等。杜甫此时的生活虽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但心境已有变化。“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绝句》)“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野望》)感世伤时、忧国思家的情感使得诗歌格调低沉。这一年,对于杜甫来说*重要的事就是与严武的交往。严武于上元二年十二月到成都任成都尹。严武与杜甫是旧交,因此严武人蜀后即写诗邀请杜甫进城游览并劝其积极用世。杜甫对此有《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随后,严武到草堂看望杜甫,杜甫作《严中丞枉驾见过》。此后,杜甫与严武来往密切,严武有时会馈赠礼物给杜甫,杜甫还到严武府上回拜。期间,二人唱和诗歌颇多,杜甫诗作如《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得寒字》《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得空字》等。六月,严武奉诏还朝,任京兆尹。杜甫恋恋不舍,一路相送,直到绵州外奉济驿才分手。《奉送严公入朝十韵》《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得心字》《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等诗记录了这次深情的离别。七月,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派兵把守剑阁交通要道。严武出川受阻,杜甫也不得回成都,便暂留绵州,草堂生活暂告一段落。在绵州,杜甫登临了越王楼,作诗《越王楼歌》,并见到了故交何邕,作诗《赠别何邕》。秋,杜甫前往梓州,有《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九日登梓州城》《题玄武禅师屋壁》等诗。十一月,杜甫前往射洪县,曾到金华山玉京观游览,并找到了陈子昂的学堂遗迹,参观了陈子昂的故居并作诗《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和《陈拾遗故宅》。在射洪待了不久,杜甫又继续前往通泉县游览,作诗《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和《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记录了沿途情况。在通泉县,杜甫凭吊了郭元振的故宅,观赏了薛稷的书画真迹,有诗《观薛稷少保书画壁》和《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杜甫在通泉时还曾陪一位客人王侍御参加宴会,作诗《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和《陪王侍御同登东山*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冬晚,杜甫又归梓州,有诗《渔阳》讽雍王授钺事。……
彭敏,女,1979年生,四川眉山人。讲师。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西昌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承担“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化概论”“民间文学”等课程的教学。近年来出版专著一部(合著),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朱瑞昌,男,1978年生,四川眉山人。讲师。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实训中心管理员。主要承担“中国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等课程的教学。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多篇。花志红,女,1969年生,四川西昌人。教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西昌学院学术带头人。主要承担“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中国文化概论”“古典诗录美”等课程的教学。近年来出版专著、教材四部,发表科研论文四十余篇。
一想到德国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个可贵,作为整体来说,却又那么可怜……在第三帝国短促的生命的前半
中国史纲--蓬莱阁丛书 本书特色 《中国史纲》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纵:叙述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横:展示北京文化的各个...
《欧洲史:古典时代(史前—公元337)》内容简介:《欧洲史》是英国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的代表作。它为欧洲历史设计出一种时间和空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本书特色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代序历史岂容虚无——评新时期史学研究的若干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历史虚无主义二题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
ThisvolumeisthefirsttoaddressFoucaultsinfluenceandthepotentialofhisworkintheunde...
竹木春秋:甘肃秦汉简牍 内容简介 敦煌和居延木简的发掘,被称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四大发现之一。而今甘肃已出土秦汉木简牍多达六万余枚。对这些距今已二千年左右、由古人...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以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作为研究对象。书中把官僚制理性
魏晋南北朝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魏晋南北朝社会史的专著。全书凡二十章,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发展状况、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社会等级结构、土地制度、户籍制...
团购:日本史记共6册 本书特色 通用名《大日本史》。是17—19世纪日本诸侯水户藩编纂的汉文纪传体日本史。从上古神话记述到南北朝终结,内含本纪七十三卷,列传一百...
话说中国 空前的融合(下) 内容简介《话说中国》是一部具有多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全书两千则景点故事,全面展示中国历史悠久亘长而又风云变幻的生...
清史学者、《战天京》作者谭伯牛牛饮•之一《毕竟战功谁第一》(精装)(曾、胡、左、李,晚清大佬的明争暗斗?)编辑推荐:广东“
廖平今古学研究 本书特色廖平的今古学包括学术史意义上的今古学与政治思想意义上的今古学两层含义。就学术史意义上的今古学来说,《廖平今古学研究》主要通过对廖平的《今...
中国普米族-中华民族全书 本书特色 和向东编著的《中国普米族》是“中华民族全书”之一,本书共十一章,分别从普米族的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
《今天,我们怎么做高中生涯导师》内容简介:本书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背景下,导师制成为因应政策要求、学生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方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公元976年至997年军政故实-(上)-4 本书特色公元976年,太宗赵光义即位。践祚第二日,颁布“五条意见”(即位大赦诏),不...
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的采访录,包括对基辛格、阮文绍、武元甲、西哈努克、甘地夫人、果尔达•梅厄、约旦的侯赛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本书特色 ★ 32开硬精装,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美】陆威仪 著,将秦、汉两个帝国置于全球史、中国史的整...
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 本书特色 按洪武年间定下的原则,全国的土地(包括耕地,但不仅是耕地)实际上是分行政和军事两大系统分别管辖的。――《明前期耕地数新探...
悲情唐朝 本书特色 《华夏通俗说史文库:悲情唐朝》由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毛佩琦教授拔冗作序,书法家、兰亭奖金奖获得者韦斯琴女士欣然题写书名。悲情唐朝 内...
国史新论---钱穆作品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旨求通俗,义取综合”,从中国的社会文化演变、传统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个侧面,融古今、贯诸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之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