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vonkleist,1770-1811)被誉为现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与“现代戏剧的促进人物。”他在十年内创作的全部八部戏剧以独树一帜的思考探索事物的深层原因,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克莱斯特把现代危机写进他的文学作品。他笔下的世界脆弱易碎而充满裂痕,事物因具有多义性而扑朔迷离,无法探究。于是,他得出这个结论:世界上的矛盾难以解决。★本书以克莱斯特八部戏剧为研究对象,从现代性视角出发,在三阶段的历史发展观、语言危机、认知危机和身份认同危机这几个主要方面分析克莱斯特戏剧作品中的现代性要素。
★专著《论克莱斯特戏剧的现代性》在国内德语文学研究界处于领先地位,其出版填补了中国没有关于克莱斯特研究专著的空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有克氏作品翻译问世,但研究却相对贫乏,尤其是克氏戏剧作品更少人问津。★该论著从产生于西方启蒙文化的“现代性”问题入手探讨克氏的戏剧,在文学史和思想史层面进行观点鲜明的精当分析,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克莱斯特的思想和戏剧。★该专著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克莱斯特研究水平。★本专著首次采用有深刻而有广度的新阐释方法全面研究、解读克莱斯特的戏剧,对丰富国内的克莱斯特研究成果具有深远的开拓意义。★该专著视野开阔,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内容深入。★该专著成功地将纷繁复杂的克莱斯特戏剧及其散见其中的现代性内涵条理清晰地加以论述,并且结合历史语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这类现代性的各种表象、功能和意义,有鉴于国内尚无类似的研究专著而言,其开创意义不言而喻。
克莱斯特是德国19世纪作家,以戏剧和小说创作闻名于世界文学史,历来为文学研究之重镇,其研究被称为“克莱斯特学”。
上世纪20年代,国内已有克氏作品翻译问世,但研究却相对贫乏,尤其是克氏戏剧作品更少人问津。专著《论克莱斯特戏剧的现代性》实堪称筚路蓝缕之作。该论著从产生于西方启蒙文化的“现代性”问题入手探讨克氏的戏剧。
该专著以克莱斯特一生中创作的八部戏剧为研究对象,从现代性视角出发,用三阶段历史发展观、认知危机、语言危机意识和身份认同危机这四大基本模式,系统分析克氏戏剧中的现代性要素。
历史哲学模式主要针对克莱斯特一直致力于在作品中探讨的“原罪”这个基督教国家最原始的人类事件,目的是记载人类充满危机的历史。这个阐释模式主要涉及克氏对长期统治欧洲精神史的三阶段世界模式(自然、人、神)的价值重估,他强调,已经异化的现代人无法从充满危机的历史中逃脱出来。
认知理论模式针对克氏经历“康德危机”后产生的认知危机,烘托陌生化的自我认知和令人恐惧的真实。语言危机意识模式分析克氏在戏剧中对语言的置疑,揭示语言的诡辩性对语言表达明确性的破坏,从而揭示人与人之间充满猜疑、怀疑和误解的关系。
身份认同危机部分着重分析作家通过演绎“双重身份者”突出这一点:人物对独一无二的、不可混淆的自我的信任变得可疑。
克氏没有完全丧失对人类精神所抱的希望:人类精神虽面临困临困境,但未陷入绝境。以这种全新视角和全新阐释方法进行的研究在国内的克莱斯特研究中尚属首次。该论著在追踪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颇能发己所见,可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显示出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好的理论基础。这部论著不仅是一种文学史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称之为思想史的考察,亦为不可。
《克莱斯特戏剧的现代性》使我们对克氏的思想和戏剧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专著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分析精当,是一部启人思考的专著,亦显示作者在克氏研究上用力之勤,钻研之深。
——人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国强教授
赵蕾莲,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德国洪堡学者。 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与文化。迄今出版专著两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如《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和《德国研究》等)以及境外出版的《文学之路》(Literaturstrae)上发表用中文和德文撰写的学术论文30余篇,翻译《尼采遗稿》和《弗里德里希·尼采与科茜玛·瓦格纳》以及《格林兄弟》《施蒂娜》《混乱与迷惘》等多部译著。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现兼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多次赴德国进修、访学(分别获得德国歌德学院与中国国家教委合作项目资助以及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与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中国北京与上海以及德国魏玛、图宾根和科尼希斯温特(Knigswinter)参加由德国梯森基金会资助的“《文学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受“中、日、韩日耳曼协会”邀请,参加过在韩国首尔和日本金泽(Kanazawa)举行的国际日耳曼学术研讨会,并宣读学术论文。 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谐观研究”(2009年获准立项),2011年起成为德国洪堡学者,在德国著名的“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的资助下从事科研项目研究。
毕淑敏自选集:散文随笔卷 本书特色 毕淑敏的作品质朴真诚,诉说的是对世界的惊奇,对生命刻骨铭心的感悟,对生活始终不变的挚爱。本书收入她的《恰到好处的幸福》《提醒...
万叶集(全二册) 内容简介 简介《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早的诗歌总集,享有“日本之《诗经》”的美誉。诗集共二十卷,收诗歌四千五百余首。按内容可分为杂歌、相闻、挽歌...
《深度学习:主流框架和编程实战》内容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机器学习已经在算法、理论和应用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在产业界与
约会-纪念珍藏版 本书特色 于红尘内有出尘之思,在孤绝中咀嚼人生滋味。周梦蝶其人其诗,一直为众多纯洁心灵所仰望。《约会》得诗54 首,风、云、鸟、兽,无一不可入...
若能忘记 本书特色 赵玲编著的这本《若能忘记》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作品83篇,分三辑编排:与天地,与人物,与世事。即,写游记,写人物,写世事。翻开本书,跟随作者一...
李敖文集-系列 本书特色 作为中国人,李敖确有不幸。虽然他曾“二进宫”,却得不到伏尔泰所得的荣耀与辉煌。李敖又是幸运的。当年李贽的著作一焚于万历,再焚于天启,他...
2005中国报告文学年选 内容简介 1.考砸了为什么不回家学生的压力,*集中地体现在初三和高三。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方针是要力争让学生至少读到初三。如果...
《痴人之爱》内容简介:“我对她爱憎的情绪就像猫的眼睛那样,一个晚上能变化好几次。”二十八岁的河合让治收养了十五岁的少女娜奥
花间词品读 本书特色 艾治平编著的《花间词品读》是一部颠覆世人对花间词成见的正本清源之作。《花间词品鉴》精选了温庭筠韦庄等18家词人的词作。这些“虽小却好,虽好...
李梦阳诗选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唐代的辉煌和宋代的延拓后,于元代转入衰势。嗣后在明、清共近六百年间,突然别开生面,异彩纷呈。从明人在理论和创作上的种种“...
正经-车前子诗集2011-2015 本书特色 车前子是后朦胧诗歌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位,他有独异的形式感,其对语言“原意”的发现或是对词语的“注视”均是与同时代人...
船山诗草全注-(全四册) 本书特色 ★ 16开全四册★ 《船山诗草全注》获遂宁市政府社科奖★ 以中华书局1986年本为底本,对张问陶现存诗歌3000余首进行注释...
《库蒙的食人兽》内容简介:吉姆·科比特是出生在印度的英国殖民者后裔,对丛林有着极端的热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本书是吉姆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100:林放 徐铸成 罗竹风 郑拾风卷 本书特色 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
七子之歌-闻一多经典必读 本书特色 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
黄石手稿 本书特色 《黄石手稿》:精神性:在场写作的精神性是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对真实人性的肃露,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贴切关怀。介入性:在场写作强调作家的使命和责任、...
《BEAMS AT HOME 3 理想之家》内容简介:“BEAMS AT HOME”系列的第三部作品,采访192位BEAMS员工,深入51户家庭,呈现他们的生活...
方圆五里的听觉-新生代华文作家文库 本书特色 陈大为祖籍广西桂林,生长于马来西亚多种族杂居的城市怡保,求学于台北,天生血缘、后天经历都注定了陈大为的“边缘”身份...
《聚变:产业转型升级的C³模式》内容简介:《聚变:产业转型升级的C³模式:中卫体系经验与大陆实践》借鉴了台湾中卫发展中心在台湾
考据篇-中国诗学 本书特色 一 台湾学者、散文家黄永武先生*知名作品首次引进大陆。荣获台湾 “国家文艺奖”, 风行台湾三十余年。二 作者以商量旧学、汇通新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