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秋风)从著名的自由主义学者演变成为当代大陆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学界被当成中国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标本,也引起了公共媒体的关注。2012年以来,秋风陆续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或者与其他学者对话,本书收录了这些访谈或对话。多围绕国人对孔子的态度、儒家的历史演变、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儒家与当代中国秩序构建的关系等展开。话题虽然沉重,但访谈或对话的形式,活泼自由,甚至有些学术八卦,或可见作者真性情。
秋风(姚中秋)从著名的自由差义学者演变成为当代大陆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学界被当成中国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标本,也引起了公共媒体的关注。2012年以来,秋风陆续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或者与其他学者对话,《为儒家鼓与呼》收录了这些访谈或对话,内容多围绕国人对孔子的态度、儒家的历史演变、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儒家与当代中国秩序构建的关系等展开。话题虽然沉重,但访谈或对话的形式,活泼自由,甚至有些学术八卦,或可见作者之真性情。
1.魏晋风流名士张翰有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闻秋风起,遂辞官还乡。您的笔名亦谓“秋风”,是否有意诫勉自己“淡泊名利,唯心是求”?近闻自《寻找中道——当自由遭遇传统》起,您将回归本姓,这又是缘何而来?秋风:哈哈,我起那个笔名,其实没有什么考虑。当时在一家报社当编辑,又准备写评论发在自己编辑的版面上,怕影响不好,临时要起个笔名,本名姚中秋中有个秋,再加个字吧,那就是风。后来就一直用这个笔名发表时评,然后,大家就开始知道秋风。不过,终究是心有不安:姓得自祖先,名得自祖父、父亲,姓名乃自己的文化生命之标志,岂可随意改变?因此,从六七年前开始,我的学术译著、论著,其实都用姚中秋这个本名,时评采用秋风这个笔名。《寻找中道》大约是我出版的*后一本时评集了,所以也就是“秋风”的*后一本著作了。2.您称自己是一个中道自由主义者,从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个角度来看,您认为现今中国迫切需要革新的是什么?建立公民社会又需从什么开始呢?秋风:很麻烦,中国的一切都需要变革。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人们回归自身的文化,做一个正常人,一个好人,如果有可能,成为一个君子。没有君子,什么变革都无从谈起。或者,大家只是坐在那儿说啊说,没有任何意义。君子会行动。现在需要的是变革行动,而没有君子,就没有变革行动。立人的几位朋友,比如李英强先生,就是君子,他们有行动能力,这是我*佩服的。所以,先别提公民社会,先让自己成为君子吧。有了君子,自然就有公民社会。而且,是可持续的公民社会。3.关于*近对宗族的质疑。你提到“从全国范围来看,乡村应该形成不同形态的自治”,而您又多次提到“钱塘江以南,儒家式现代秩序”,认为“未来中国的历史,将是这一秩序趋向成熟,同时向北扩展,反哺江南、北方,滋润西部”。这里面涉及民族传统、宗教、社会形态等问题,统一用儒家式现代秩序,那何谈自治呢?岂不矛盾?秋风:确实,自治的首要含义是民众决定自己的治理模式,不同地方的乡村,文化、社会、政治结构不同,自然应当形成不同的治理模式。现在法律强制规定了一个统一的治理模式,从根本上违背自治原则。但是,从大范围看,中国的基层社会自治,一定是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自治必须有价值基础。没有价值共识,人们不可能共同生活,也就谈不上自治,更没有自由可言。而中国就是儒家的。这一点,在知识分子身上当然看不到了,在城市也不明显。但礼失而求诸野,在乡村,尤其是钱塘江以南中国的乡村,儒家文化还根深蒂固,而且表现在方方面面的制度中。也恰恰因为有儒家价值,这里的民众还维持着较为稳定的自发性社会组织——宗族。依靠宗族,这里维持着较好的秩序。由此,这里的经济*为发达,基层政治*为民主。我们看到了一个儒家式现代秩序,当然,很不成熟。但我相信,它会成熟。而这与自治、与宪政一点都不矛盾。因为,儒家就在那儿。不是用权力从外部强加,而是自然地存在于那儿。只是,一百年来,知识分子否定它,权力破坏它。现在,我的主张只是,不要再抨击,不要再破坏了,让人们自由地生活。4.从您关于自由经济、福利社会、乡村自治、儒家宪政等问题比较另类的解读中,感觉您是一个非常重视“自然秩序”的人,比如您说“过去六十年,中国在文化上被殖民,先被苏俄殖民,后被欧美殖民”,您反对“消灭自发社会组织的国家主义”,还提及中国“大政府的现实”等。您所提倡的“自然秩序”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还涉及社会组织形态。请您具体地谈一谈何谓“自然秩序”?秋风:儒家式秩序就是中国的自然的文明秩序。这个秩序是高度文明的,比如,人人在人格上平等,基层社会的广泛自治,私人产权的有效保障,市场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温情的人际关系,等等。确实,传统中国的政体存在严重缺陷,但总体上,中国人生活在文明之中。……
《为儒家鼓与呼》学者荐评
对传统文化更有信心的民族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在一个不断开放的社会中,人们重新发现了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这是一种正常的回归。为儒家鼓与呼,对重建一个自发的、扩展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规则很有帮助。——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朱海就(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秋风先生为往圣继绝学,为儒家开新篇,不仅开启了中国人的文化寻根之旅,也试图通古今之治道、究天人之宪理。中国若要复兴,必先破解文化传统的基因密码,探究现代化转型的精神路径,完成文化复兴的中国命题。当代百家,儒为根脉。复兴之路,非儒可乎?
——宪政社会主义学派开创者华炳啸(西北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
作为当代儒家中最具表达能力,也最热衷公共事务的代表,秋风先生一直饱受争议,在这本以访谈为主的书中,他正面回应了所有的疑问。与传统时代不同,儒者会长期处于更严厉、更具挑战性的环境中,因此,辩难与交流,是其不可或缺的技艺。对儒家而言,秋风先生的努力是极为重要的经验。
——《战略与管理》杂志前执行主编、《文化纵横》杂志执行主编高超群
姚中秋(秋风),陕西蒲城人,著名学者,当代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当代大陆古典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备受媒体关注的准学术明星。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弘道书院院长。曾致力于译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普通法宪政主义,近年致力于儒家义理之阐述与中国治理秩序史之研究。个人著述20多种、译著18种。
世纪前沿-重构美学 本书特色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厘清西方思...
西藏本土文化.本土宗教-苯教音乐 本书特色 苯教为西藏土著文化,土著宗教,是西藏社会发展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本书梳理了苯教音乐的文化背景,并对苯教诵经音乐、说唱音...
许地山:道教史(典藏版) 本书特色 《道教史》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
《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为禅宗灯史。内容叙述禅宗师徒相承的语录和事迹。从过去七佛,至五代文益的法嗣,凡一
从学科观念的接纳到学科体系的确立,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早期建构作出的努力功不可殁。本书即是冯先生为中国哲学史奠定
政治哲学史教程-一种解读人类政治文明传统的新视角 本书特色 《政治哲学史教程:一种解读人类政治文明传统的新视角》:汇聚万壑百川之涓流;凭览壁立千仞之高峻;神交古...
王蒙-庄子的快活 本书特色 《庄子的快活》:老庄不能当饭吃,但是可以当茶喝,当清火消炎药或者当仙丹服用。培养一种“无穷感”,这不是忽悠,而是扩充心胸的必须。为什...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发生现象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设发生现象学研究;现象学研究;学士、硕士、博士论文精要;创作与作品;资料共五个栏目;收录哲学论文14...
《尓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词典,具有同义词典和百科词典的性质。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为《尓雅》作注者代不乏
技术哲学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的书名为《技术哲学概论》,显然,其内容也就是对技术从哲学的角度概而论之。 本书用了一定篇幅讨论了技术认识论,其中主要是技术的概念问题...
人生玄妙的古老哲学 本书特色 *经典的八字秘籍,人生祸福,一测就知。四柱推命是由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四时四方、十二宫、星宿神煞等几部分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
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后颇不易谈。有人褒扬之,说它怎么好,必有人厌弃之,说它怎么怎么坏,而且遗毒至今,让我们抬不
心灵.语言与实在-对笛卡尔心身问题的思考 本书特色 心身问题——自笛卡尔以其特有的方式提出以来——一直是哲学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的论证著称...
萨特引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萨特的评介、研究。这位二十世纪的见证人,是当代西方*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但他的思想内涵远远超出哲学界。本书通过萨特的经历,他的哲学、文...
民间何在谁之信仰 内容简介 简介中国民间信仰领域的研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从研究方法、研究资料、研究理论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具备了跟国际学术界对话的条件。在这一背景...
中国哲学十二讲 内容简介 哲学作为本源意义上的“爱智之学”,是人对于更好存在的追求,我们以此“哲学观”来讲中国哲学。本书围绕中国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讨论的主要问题...
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丛书: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2006/10) 本书特色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是一部关于复杂方法论的理论研究专著。复杂性科学方法论既是对传...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是曹聚仁先生的晚年之作。缘起于报章连载《听涛室随笔》,成书为《国学十二讲——中国学术思想随笔》。章
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 本书特色 庄子是奠定中国纯艺术精神*重要的思想家,海德格尔是对20世纪西方哲学和诗学影响*大的哲学家。在全面“全球...
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充分掌握**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试图将中国古代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