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国社会调查史料汇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系列◎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民国社会学田野调查史料*完备汇集◎民国社会生存图景*全面客观的记录◎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学术谱系构建的基础这是继《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之后更大规模的一批民国社会调查史料的汇集,编者在查阅了1400多种民国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精选出500余篇编入本续编。因此,选入《二编》中的,不少都是各领域中非常经典、但一般读者又不易查找使用的调查资料。本书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民国社会的鲜活材料,对我们研究和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还是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兴起学术系谱的记录,对现代学科、学术流派的兴起史和现行教育都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 ——张永钦(丛书策划编辑)? 本书卖点1.本书是继大型史料丛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之后的又一批民国史料汇集,为国家“十一五”出版规划项目。《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自2005年出版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已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等奖项。2.本二编在一编的基础之上,内容更加丰富,规模更加宏大,收录了许多难以寻觅的史料,有许多当时著名的社会学家如李景汉、许仕廉、孙本文、冯锐、吴文藻、蒋旨昂、陈鹤琴、冯紫岗、张心一、陈翰笙、乔启明、冰心、雷洁琼等人的社会调查报告。3.本套丛书按乡村社会、文教事业、婚姻家庭等分类成卷,全书以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汇聚了大量田野调查数据等真实记录,是对民国社会情形*真实、*客观、*全面的呈现,无论对认识民国社会还是进行相关学科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史料。"
%文献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工作是一件颇费气力而不容易讨好的工作,一般人做不了,“能者”又多乐观其成、享受其成果而不愿亲为其事。在李文海、黄兴涛、夏明方三位著名学者主持下,一批学者不辞辛劳,花数年时间,收集整理成《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为了解民国时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民俗与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等情况,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研究资料。我们一方面十分佩服这些学者在目前多数人都不愿意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文献史料收集整理工作的时候能够花大力来整理史料,为学术界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们整理史料的眼力也表示钦佩——选入其中的,不少都是这一领域中非常经典、但一般读者又不易查找使用的调查资料。这批调查资料的整理出版,为研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的学者提供了方便,相信一定会对民国时期社会历史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王宪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作为中国早期社会学者关注和研究现实社会并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大量社会调查报告和学位论文,时隔半个多世纪之久,经李文海、夏明方和黄兴涛等人多年的艰辛努力和收编整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图景以系统全面的文本形式得以展现,对于方兴未艾的中国社会史及区域社会史研究而言,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如果说,195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编”对于当时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话,那么,《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对中国社会史及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推动作用也将是无可替代的。
——行龙(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从《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我们看到了民国时期社会的发展及其限度,了解到民国时期存在的诸多社会乱象及其知识分子对这些社会乱象的治理方略。我们或许可以寻此思考民国时期社会建设是否还有一些成功经验,如民国民间社会组织建设、民风改造等方面。或许还可以追问民国时期的诸多社会问题是否已在今天得到解决?或者今天已转化为新的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对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提供借鉴。
——王日根(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汇集了1920-1940年代中国第一代社会调查者对当时中国社会多个方面的一些社会调查成果,既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直接描述和记录,有许多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社会调查学术史的早期记录,反映了第一代社会学者的初步考察和研究结晶。其中许多问题是我们今天仍然在关注、仍然需要研究的问题,这些早期的学术开拓也是我们今天继续研究、重新起步的基础和阶梯,因此这些资料具有双重史料意义。这套书的出版,以及已列入计划的后续系列的出版,给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基础性资料,在近代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出版上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唯有这种学科基础建设工作的实施,才能使研究走上有序、正规、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使近代社会史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可以预见,随着一批近代社会史资料汇编的出版,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将开始告别以往手工作坊式的小生产分散化研究,而转入基础性与研究性相衔接的系统性、规模化研究,使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开创出一个新局面,迈上一个新台阶。
——李长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关于这套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有很多难找的资料收到里面了。比如“宗教民俗卷”《山东庙会调查》(山东民教馆编的)很难找,我在山东省图都没有找到,只是在这里才一睹全貌。他们调查的社会情况在今天还在继续,或者说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兴盛了。比如安国药市,直到今天也是北方和江西樟树并列的一个大的药材市场,药王庙会直到今天香火很盛,但是在民国时期情况怎么样,我们前辈学者的调查作了记载。等等,还有很多方面。这些调查有很多对后来学术发展影响非常大。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看到这些材料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样,觉得很好。1970年代搞研究困难性很大,找到目录后还要去查。材料很分散,每个图书馆只有一点点,只能是一家图书馆一家图书馆地去跑,复印费又很高。搞研究,就得把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现在,这套《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把所有资料合在一起出版,真是功德无量。我注意到丛编里收录了孟天培、甘博的“二十五年来北京物价调查”,后来甘博又续编北京二十五年的教育。甘博曾在门头沟做过调查,再配合我们找到的明清时期门头沟材料,这样,从明清到民国时期,整个历史就能贯通了,这是很好的。
——科大卫(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英國牛津大學聖安多尼學院院士)
主编:李文海,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副主编:夏明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现任所长,教授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他们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皆于清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为我国人文社科界知名专家。
本书系《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续编(二编)之一种,收集了民国时期有关劳工的调查资料。原稿均是专家学者从民国时期的报刊书籍中挑选出来的资料,既有当时官方所做的一些统计调查资料,又有当时的研究机构、社会学者所做的学术性调查研究之成果,内容既有宏观性质的行业劳工状况普查,亦有专注于一个工厂劳工生存状态的微观调查,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民国时期底层劳工的基本生存、工作状况。对深入研究和了解旧中国城镇劳工问题及工业发展乃至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全书分上下卷,共21篇,200多万字。
文献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工作是一件颇费气力而不容易讨好的工作,一般人做不了,“能者”又多乐观其成、享受其成果而不愿亲为其事。在李文海、黄兴涛、夏明方三位著名学者主持下,一批学者不辞辛劳,花数年时间,收集整理成《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为了解民国时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民俗与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等情况,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研究资料。我们一方面十分佩服这些学者在目前多数人都不愿意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文献史料收集整理工作的时候能够花大力来整理史料,为学术界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们整理史料的眼力也表示钦佩——选入其中的,不少都是这一领域中非常经典、但一般读者又不易查找使用的调查资料。这批调查资料的整理出版,为研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的学者提供了方便,相信一定会对民国时期社会历史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王宪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作为中国早期社会学者关注和研究现实社会并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大量社会调查报告和学位论文,时隔半个多世纪之久,经李文海、夏明方和黄兴涛等人多年的艰辛努力和收编整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图景以系统全面的文本形式得以展现,对于方兴未艾的中国社会史及区域社会史研究而言,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如果说,195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编”对于当时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话,那么,《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对中国社会史及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推动作用也将是无可替代的。
——行龙(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从《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我们看到了民国时期社会的发展及其限度,了解到民国时期存在的诸多社会乱象及其知识分子对这些社会乱象的治理方略。我们或许可以寻此思考民国时期社会建设是否还有一些成功经验,如民国民间社会组织建设、民风改造等方面。或许还可以追问民国时期的诸多社会问题是否已在今天得到解决?或者今天已转化为新的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对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提供借鉴。
——王日根(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汇集了1920-1940年代中国第一代社会调查者对当时中国社会多个方面的一些社会调查成果,既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直接描述和记录,有许多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社会调查学术史的早期记录,反映了第一代社会学者的初步考察和研究结晶。其中许多问题是我们今天仍然在关注、仍然需要研究的问题,这些早期的学术开拓也是我们今天继续研究、重新起步的基础和阶梯,因此这些资料具有双重史料意义。这套书的出版,以及已列入计划的后续系列的出版,给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基础性资料,在近代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出版上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唯有这种学科基础建设工作的实施,才能使研究走上有序、正规、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使近代社会史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可以预见,随着一批近代社会史资料汇编的出版,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将开始告别以往手工作坊式的小生产分散化研究,而转入基础性与研究性相衔接的系统性、规模化研究,使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开创出一个新局面,迈上一个新台阶。
——李长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关于这套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有很多难找的资料收到里面了。比如“宗教民俗卷”《山东庙会调查》(山东民教馆编的)很难找,我在山东省图都没有找到,只是在这里才一睹全貌。他们调查的社会情况在今天还在继续,或者说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兴盛了。比如安国药市,直到今天也是北方和江西樟树并列的一个大的药材市场,药王庙会直到今天香火很盛,但是在民国时期情况怎么样,我们前辈学者的调查作了记载。等等,还有很多方面。这些调查有很多对后来学术发展影响非常大。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看到这些材料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样,觉得很好。1970年代搞研究困难性很大,找到目录后还要去查。材料很分散,每个图书馆只有一点点,只能是一家图书馆一家图书馆地去跑,复印费又很高。搞研究,就得把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现在,这套《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把所有资料合在一起出版,真是功德无量。我注意到丛编里收录了孟天培、甘博的“二十五年来北京物价调查”,后来甘博又续编北京二十五年的教育。甘博曾在门头沟做过调查,再配合我们找到的明清时期门头沟材料,这样,从明清到民国时期,整个历史就能贯通了,这是很好的。
——科大卫(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英國牛津大學聖安多尼學院院士)
主编:李文海,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副主编:夏明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现任所长,教授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他们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皆于清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为我国人文社科界知名专家。
棚户区与城市文化心态 本书特色 本书以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典型的贫困社区——棚户区为个案对象,以其景观的扩展为依托,以其污名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为主线,揭示与之相关...
★ 自由主义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吗?★ 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个人权利吗?★ 本书反思和还原被扭曲的自由主义的完整历史★ 破除流传甚广的错误认知★ 重新思考自由的价...
杨小凯(1948年10月6日–2004年7月7日),男,原名杨曦光,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华人,原籍中国吉林省,在湖南长沙长大。他较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与...
读书与治学 本书特色 胡适的这本《读书与治学》从胡适一生丰富的论著、讲演和书信中撷取文章三十余篇,专谈青年人应该怎样读书、怎样治学,由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欧阳哲生教...
陇上学人文存:第六辑:孙克恒卷 内容简介 《陇上学人文存》是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社科院负责编辑出版的省级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精选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人文社会科...
顶层社会-被超级富豪操控的世界 本书特色 在20世纪初期,美国已经变成了由“强盗大亨”主宰的社会。随着1929年华尔街的崩溃及其后痛苦的经济衰退,美国的富豪统治...
杨宪益卷-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九秩导师文集 本书特色 杨宪益,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
越泽明,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博士,北海道大学工学研究科教授。
人口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 本书特色 全书共收调查报告15篇,分三册,是有关民国时期四川、山东邹平、云南、江苏、湖北、浙江等地的人口户籍情况的调查研究报...
吉迪,1959年生,男,以色列人。1996年于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与亚洲研究系获中国考古学博士。现担任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人文学部副部长,路易斯·弗瑞博格中...
在线信息搜寻行为的非介入性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围绕在线信息搜寻行为展开,分为理论篇、方法篇和实证篇三个部分。《BR》理论篇阐述了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发...
钱学森智库思想 本书特色 “两弹一星”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格局;系统科学理论的创立不仅为中国前沿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国家治理这项系统工...
当罗伯特·鲁宾在1995年1月一个生气勃勃的庆典上宣誓就职担任美国第七十任财政部长的时候,参加者却只是他的妻子和几位大学同学。但一旦就职典礼结束,他就马上和克林...
《红十字运动研究》2018年卷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展示了过去的2017年国内学术界在红十字运动历史和现状研究方面的重要理论观点, 所选的相关文章数十篇, 按内容...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 本书特色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是《个体家庭iFamily: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
我们是中国编辑 内容简介 本书以编辑研究为主题,收入了我有关的绝大部分文章。这对关心编辑研究的朋友也许是个方便。其中的文章,大部分曾分别收入几本文集,小部分是后...
未来简史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雅克·阿塔利从已知的历史和科学角度出发,讲述了一段有关未来50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以及我们的日常...
于光远短论集(1997-2001)(全四卷) 内容简介 简介《于光远短论集(1997—2001)》分为四卷:**卷(1997-1983);第二卷(1983—19...
媒介批评 节选 语与街道之中的游荡者一论瓦尔特·本雅明话语丛林中的冒险 汉娜·阿伦特与苏珊·桑塔格—...
工厂女孩:另一种生活,另一面中国 本书特色 讲述80后、90后打工女孩的寻梦历程追问现代工业洪流中的个体命运2011年,诗人丁燕先后在东莞的三家工厂打工,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