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国家国歌的确定,都与这个国家诞生的历程密切相关。《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已经开始的时候,那时,中华民族正处在危险的时候。“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是中华民族赖以继绝兴灭的抉择。靠着由4亿人民的血肉筑成的这道长城,终,中华民族不仅没有被侵略者征服,并且地打败了侵略者。而由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近代以来一直积弱积贫的中国,走上了复兴之路。接续下来的便是,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新中国不久之后就诞生了。由此可见,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对于中国是何等的重要。
其实,被新中国确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着的时候,就已经流传于世界。1940年,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就在纽约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世界反战争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赫然名列其中。由此可见,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世界瞩目的重要事件。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1.朝鲜变局与中日两国的应对
1875年9月,日本派遣云扬舰长井上良馨率舰秘密驶进朝鲜江华海峡的月尾岛前海,准备寻找武装寻衅的机会。9月20日,云扬舰向永宗城附近的朝鲜炮台开炮,朝鲜炮台守军还击。井上趁机命令云扬舰向草芝镇和顶山岛猛烈开炮,并登岸占领了朝鲜首都门户的永宗岛要塞,肆意杀戮城中百姓,掠走36门大炮及其他财物。9月24日,云扬号犯下一连串侵略战争罪行后扬长而去。“云扬舰事件”发生后,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等人立即对海军部队发布准备对朝作战的紧急命令,同时选派人员同中国交涉。
1876年1月11日,明治派外务少卿森有礼为特命全权公使,与恭亲王奕訢在北京会晤,采取恶人先告状的手段反诬日船在驶往牛庄途经江华岛时,因需淡水,突然遭到岸上炮台袭击,日船不得已“当行防护,仅得免难”云云,要求“朝鲜国以礼接我使臣,不拒我所求”,否则“韩人自取不测之祸必矣”。清总理衙门大员以朝鲜虽然同中国属朝贡关系,但“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行专主”应对。李鸿章也担心日本万一用兵,祸及满洲,不敢与森有礼顶撞。其实,日本派使臣来华的主要目的在于探听清廷的口气,而把交涉重点放在对朝的施压之上。为此,明治特意给全权大使黑田清隆下达了“内训”和“内谕”,列举了具体的“谈判条件”,要求朝鲜必须“无条件承担江华岛事件的责任”。
1876年1月,日本全权大使黑田清隆、副使井上良馨率领7艘军舰、800余名精锐士兵杀气腾腾驶往朝鲜。2月4日到达江华岛。随即,黑田、井上率领一千人等大摇大摆地进了江华城,还命令舰队发射空炮,恫吓朝鲜朝野。
2月14日,朝鲜官方不得已与黑田一行展开了谈判。由于朝鲜朝廷内主和派占上风,国王高宗也赞成“缓和策”,加之李鸿章书状中也有劝说朝鲜让步之意,2月27日,日朝双方终于在江华府的练武台上签订了《日朝修好条规》。
《日朝修好条规》(又称《江华条约》)签字后,日本又逼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附录》和《通商章程》,进一步完善了不平等条约。然而,日本并没有满足既得利益,继续以军事施压为前奏,攫取在朝鲜的特殊权益。
《江华条约》签订后,朝鲜各地掀起了反对和抵御外来侵略的群众斗争,斗争也波及到朝鲜的旧式军队。1881年7月,朝鲜发生兵变。兵变士兵包围了日本公使馆,处决了日本军事顾问堀本礼造少尉,日本公使花房义质在焚毁公使馆后仓皇逃往仁川。消息传到日本,日本立即召开紧急内阁会议,会议决定出兵干涉,派驻朝公使花房义质先率领陆海军侵入朝鲜,另组成混成旅团集结在福冈待命。
朝鲜兵变和日本准备出兵的消息也迅速传到中国。直隶总督张树声接到驻日本领事的电报后立即呈报朝廷。清也颇感事态严峻,担心日本乘机掌控朝鲜,于是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3艘军舰驶往仁川,另派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率6营士兵3000余人驰赴汉城,8月10日到达。与此同时,花房率领两个中队的士兵在仁川登陆,日军的4艘军舰也随即抵达。
1882年10月4日,中朝两国官员在天津签订了《中朝水陆通商事宜章程》,规定了相互开放口岸、互派商务委员、中方享有领事裁判权、清兵舰可以驶入朝鲜沿海或停泊各港口等项。应该说,该条约不仅规定了中国与朝鲜的藩属关系,而且赋予清超出其他帝国的特殊权益。但在同时,日朝《济物浦条约》也规定了日本在朝鲜的驻兵权。中日两国在朝鲜的矛盾日益激化。后,终于发生了中日间的甲午战争。
2.险恶的“大陆政策”
应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武家文化的历史传统,从11世纪前后武士阶层的出现开始,日本产生了以从事战争为毕生职业的军人集团,国家政权及地方机构也操持在武家势力的手中,甚至连天皇也不过是幕府政权挟令各地诸侯的招牌罢了。明治维新后,这种军国主义的传统不仅没有被遏止或消除,相反,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理论和殖民思想的蔓延,以及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需要,以侵略中国大陆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开始孕育。
1868年4月6日,作为明治的施政纲领,以明治天皇名义颁发了《五条誓文》和《宸翰》(天皇亲笔信),其中宣称:“经营天下,安抚汝等亿兆,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
步平,男,1948年北京出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多年来从事中外关系史,尤其是中日关系史与抗日战争史研究,重点研究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化学战及遗弃化学武器问题、战后日本的历史认识、日本的右翼问题等。担任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首席委员,并主持了中日韩三国学者教师共同编写《东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工作。出版有《日本侵略中国与毒气武器》(日本明石书店)、《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化学战》、《日本右翼问题研究》等。
荣维木,男,1952年北京出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口述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著作有《炮火下的觉醒——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解放军史话》、《李宗仁大传》、《日本教科书问题评析》(合著)、《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合著)、《抗日战争热点问题聚焦》(合著)等;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谁在制造谎言——评日本右翼的军国主义史观》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人选奖。
中国逻辑思想史 本书特色 中国逻辑史是以研究逻辑的规律和形式法则等理论发展为对象的。因为逻辑的规律和规则都是普遍性的和全人类性的东西,人们思维过程赖以实现的各种...
《与身体为敌》内容简介:本书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备受瞩目的新作。在本书中,她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且深思的问题: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 本书特色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部正史,它生动地描绘了古代中国的社会与人。《史记》诞生后,中国几乎没有能够超越它的史书,评论《史记》...
府门儿.宅门儿 本书特色 本书走访了金启孮、毓臻、毓蕴等清代宗室亲贵、满洲大臣以及蒙古王公的后代,采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将老北京内城中这一群体的价...
怛逻斯之战-唐与阿拉伯帝国的交锋 本书特色 公元八世纪中叶,大唐王朝与阿拔斯王朝在中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著名的怛逻斯之战爆发。由于地缘上的原因,中亚各个小国,也...
海外汉学书系:林纾冤案事件簿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专以上文学研究者、爱好者林纾,近代翻译家,他的“林译小说”为中国读者敞开了外国文学之门。但长久以来,学界在...
地方文献研究与分论 内容简介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部分为方志篇,探讨了中国古代方志的起源及发展的历史;第二部分为谱学篇,记述了作者对谱学研究的心得;第三部分为...
楚宝-(全二册) 本书特色 周圣楷编著的《楚宝(点校版上下)(精)》取材广博,规模宏大,是迄今*完备的一部楚志全书。上起黄帝时楚人的始祖祝融、熊绎,下迄明末人物...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本书特色 从政治、经济、文化、统治术、社会民生等多维度透析乾隆时代,剖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根由。 ——郝新(《风云人物报》总编辑...
《麦克阿瑟》讲述了麦克阿瑟不同于美国历史上其他任何将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的数个第一,他是有才能
《《史记》地名族名词典》内容简介:这是一部专门解读《史记》地名、族名的专门工具书,不仅为历史地理研究、《史记》研究所必备,
齐锡生,早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赴美国深造,主修国际关系和政治学,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7-1992年任教于美国北卡罗来纳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八部) 本书特色 《通鉴纪事本末(第8部):慕容超传奇 王师北定中原日(柏杨版)》为《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之第8部,介绍了慕容超的传奇故事...
《不可不知的36种电子元器件(第2版)》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36种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基本知识和识别方法,包括阻抗元件、二极管
罗马史-第四卷 本书特色《罗马史》是特奥多尔蒙森的*为重要的一部历史作品,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他也因为本书于190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全书共五卷,1-3卷分别...
《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围绕太平天国的重大事件、政治社会制度、政治观念展开研究;善于从历史的细微处进行深入探讨,对太平天
《陆王》内容简介:一个挑战极限的热血故事。难测的时局变换中,一本书让你相信奇迹。与东野圭吾平起平坐,印量突破两千万册的日本
重庆往事:一个犹太人的晚年回忆:1940-1951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德裔犹太人卡佛岗一家为逃避德国纳粹迫害,在接连被英、法、荷兰等国拒绝入境后,过境苏联到达...
文心学思:当代名家访谈录 本书特色 单德兴访问八位华语大家:王文兴、哈金、林永得、余光中、齐邦媛、刘绍铭、李欧梵、周英雄。这些跨界学者的自我文本解读,使其丰富的...
《布达佩斯往事》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冷战时期匈牙利秘密警察长达20年的档案,所揭开的一部隐藏了几十年的家庭历史和时代侧记。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