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英录》为学者、教授何俊记录向师长问学求教以及自己学习研究心得的文字,全书共分为四编:师英录、进学编、问学记、积学集,记录了余英时、李泽厚、陈来、葛兆光、徐规、沈善洪、陈植锷、陈村富等学问名家的研究方法和做学问的思路。尤其详细剖析了余英时在历史、哲学和思想史方面的研究方法,其中师英录一编就是对余英时亲口教诲的原始记录,体现了一代历史学家治学的风采。全书语言平实,没有浮夸及晦涩的学术术语,对现当代历史学家、思想史学家的治学理路、研究方法有集中的展示和深入的解读,可以为做学问之人及想做学问之人提供清晰的思路和多元的视角。同时,对问学的记录本身也是一种守先待后的体现,即传播了大儒、名家做学问的方法,又能扩展后代学人继承、学习前辈的机会,也是中国传统育人概念的延伸,更具社会意义。
何俊编著的这本《师英录》阐述了梁启超、钱穆、冯友兰、侯外庐、牟宗三、徐规、余英时、李泽厚、沈善洪、陈村富、陈植锷、葛兆光、陈来、杨国荣等大师名家的治学观念与方法,展现了他们的治学风采,为希望研究思想史的年轻学人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进路。全书共分四编,内容分别如下:师英录——余英时先生授学记;进学编——余英时先生的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问学记——中国近世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积学集——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剪影。
人迹和自然-赵丽宏文学作品卷7-散文卷.屐痕之美篇 本书特色 《人迹和自然》主要收录了赵丽宏游历祖国山川时的感悟文字。作家饶有兴致地将自然之美和心灵感悟融为一炉...
中国机器人 本书特色本书对中国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历史做了引人入胜的介绍,中国机器人成长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由弱到强的历程。本书实际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中国数...
向天堂的蝴蝶 本书特色 如果你的心中拥有梦想、你的生活中就不能没有诗歌。这里汇集了百年来令人难忘的诗歌佳作。这些诗歌或苍莽雄浑,荡气回肠;或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不争论的智慧》内容简介:本书为知名作家、文学泰斗王蒙先生的经典散文新作,收录了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六十余篇代表作品,包含怀
《罗马史纲》内容简介:本书以“史纲”的写作方式,围绕“超大规模共同体”这个核心概念勾勒罗马历史的发展进程,并由此模型透视西
《此时此地--萧开愚自选集》萧开愚的诗作风格硬朗,着重此时此地经验,别有一番锤词炼句功夫;用韵奇险,极具声韵形式探求。作者
文集 汪曾祺 内容简介 “世纪文学60家”书系入选作家,均以“精选集”的方式收入其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之外,我们还约请有关专家撰写了研究性序言,编制了作家的创作...
鸣溪谷书话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六十余篇短文,分为三辑:组稿记往,写向名家组稿的一点经历;览书忆旧,记由藏书引起的一点忆念;杂读漫录,说驳杂阅读中的一点领悟。鸣溪...
《Web安全与攻防入门很轻松(实战超值版)》内容简介:《Web安全与攻防入门很轻松:实战超值版》在剖析用户进行黑客防御中迫切需要
历代赋广选新注集评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2001年1版1印,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由著名学者曲德来、迟文浚、 冷卫国主编★ 本丛书共分六卷,**二卷选入先...
鲁迅散文杂文鉴赏 内容简介 鲁迅的散文、杂文、内容博大精深,艺术完美精湛,实属我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学史上的瑰宝,是民族文化中无比珍贵的不朽的艺术宝库。注释...
青春1968:《我们的故事》珍藏本 本书特色 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有2000万城市青年奔赴农村边疆,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幕,震惊中外。在下乡北大荒的...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中国近世文学批评研究丛书古典诗话新诠论:复旦大学鉴必穷源传统诗话.诗学工作坊论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由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
巨匠与杰作:毛姆读书随笔 本书特色 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只是,...
唐五代词三百首 目录 敦煌词(32首)凤归云(征夫数载)天仙子(燕语莺啼)破阵子(年少征夫)倾杯乐(忆昔笄年)拜新月(荡子他州去)抛球乐(珠泪纷纷)虞美人(东风...
关于科学史的著作已经很多,但在本书作者以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没有一部相关的人文学史。作者将不同人文学科的学科历史资料加以梳理和汇聚,做了一次条理清晰的叙述...
五洲红楼-曹雪芹逝世250周年海内外学者纪念文集 本书特色 《五洲红楼》集合了海内外喜欢曹雪芹和《红楼梦》的一众学者,各家各抒己见,共同为“红楼”解梦,纪念曹雪...
《长夜》内容简介:美丽宁静的吉卜赛庄,却被传言是一所遭受了诅咒的住所,许多擅自进入的人都会在事故中丧生,没有人能够逃脱。然
商市街 本书特色 《商市街》萧红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萧红是鲁迅给予高度评价的作者,甚至一代文豪...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乃作者10余年潜心研究之成果。全书分内、外两篇。内篇探讨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内在精神,归纳为3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