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史学大师柳诒徵的代表作,一本让你读懂中国文化精髓的书。近百年来关于中国文化的*具创见的大著作,胡适、钱穆、梁漱溟、吴宓、印水心等高度评价。本版以*初发表刊物《学衡》原刊为底本,参考不同时期印行的各个版本,予以勘校,修正了历来各种版本的舛误和遗漏。
★ 16开平装,牛皮纸封套,漓江出版社出版
★ 近百年来关于中国文化的极具创见的大著作,一本让你读懂中国文化精髓的书
★ 柳诒徵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柳氏在史学领域著作等身,与陈寅恪、陈垣齐名,时有“北陈南柳”之称。
★ 本书成稿于20世纪20年代,初为教学讲义,后陆续在《学衡》杂志上刊载,于1932年正式结集出版
★ 全书引用资料自六经、诸子、二十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至近代报纸杂志、统计报道,无不详为选辑,共得六百余种之多
★ 著作方法采取夹叙夹议,引进一段原始资料,随即一段评论,有史实有史观,以史立论,论从史出,探源溯流,援古证今,讲明当代典章文物,以达经世致用之目的
★ 本书确立了中国文化史的历史地位,更确立了文化史写作的基本框架,有助于读者、研究者明了我国历史典章制度和文化风习的因革源流与得失
★ 本版以发表刊物《学衡》原刊为底本,参考不同时期印行的各个版本,予以勘校,修正了历来各种版本的舛误和遗漏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号句力堂,知非,江苏镇江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时期历任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及国史馆纂修、中研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柳氏在史学领域著作等身,与陈寅恪、陈垣齐名,时有“北陈南柳”之称。他桃李满天下,培育了张其昀、缪凤林、郑鹤声、向达、胡焕庸、刘损藜、陈训慈、茅以升、宗白华等一代英才。参与主编了《学衡》《史地学报》《史学杂志》《国风》《国学图书馆年刊》等众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学术杂志,为我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坛,与在北方任教的史家陈垣、陈寅恪并称“南柳北陈”。
柳氏尤长于文化史的研究,《中国文化史(套装共3册)》是其阐述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巅峰之作,自问世以来深受学界推崇,沾溉极广。该书视野辽远,察见敏锐,材料丰实,体大虑深。全书按时代顺序分为上古、中古、近世三编,每编分若干章,对我国历代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等进行了系统清晰的绍述,其立论行文或援经史,或征诸子百家,或引中外学人谠论,援古证今,以今鉴古,史论结合,创见频出,启人深思,极有助于读者、研究者明了我国历史典章制度和文化风习的因革源流与得失,进而识得我中华民族数千年一体、凝聚发展、健行不息的主因与根本。
印水心(现代著名学者,曾任京师大学堂教习):
读翼谋所著《中国文化史》两册,此书原为翼谋前在东南大学史学系教授时所用之讲义刻本,数经改订,曾刊登于《学衡》杂志,极为学者所欣赏。全书分中国文化为三大时期:第一期,由邃古以迄两汉,是为中国民族,本其创造之能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之文化之时期。第二期,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有牴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期,自明季以迄今日,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治,以次输入,相互激荡,而卒相合之时期。叙述详明,议论宏达。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中研院”院长):
柳诒徵先生的《中国文化史》,曾在《学衡》杂志上发表,去年由钟山书局印行……
此书约有六十余万字,是近年中国出版界的一部大书。中国文化史之试作虽有几位学者计划过至今未有成书。坊间所出小册子,更不足论。柳先生的书可算是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读者评者都应该记得这一点。因为是开山之作,我们都佩服作者的勇气与毅力,感谢他为中国文化史立下了一个草创的规模,替一般读者搜集了一些很方便有用的材料……
柳先生的书列举了无数的参考书籍,使好学的读者可以依着他的指引,进一步去寻求他引用的原书,更进一步去寻求他不曾引用的材料。这正是开山的工作。柳先生的论断也许有许多是我们不能赞同的。但他的方法是一种“纲目”法,纲是他的论断,目是他的材料;此法的用意是每下一句论断必须引用材料作根据。读者若能了解此种方法的好处,然后考虑作者的论断是否都有可靠的依据,那才能得着此书的益处。
梁漱溟(现代著名思想家,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柳诒徵先生著《中国文化史》,就曾举三事以为问:中国幅员广袤,世罕其匹,试问前人所以开拓此抟结此者,果由何道?中国种族复杂,至可惊异。即以汉族言之,吸收同化无虑百数,至今泯然相忘,试问其容纳沟通,果由何道?中国开化甚早,其所以年祀久远,相承勿替,迄今犹存者,又果由何道?此三个问题,便是三大特征。
吴宓(现代著名学者):
近今吾国学者人师,可与梁任公先生连镳并驾,而其治学方法亦相类似者,厥唯丹徒(今自属镇江市)柳翼谋先生诒徵。两先生皆宏通博雅,皆兼包考据、义理、词章,以综合贯通之法治国学,皆萃其精力于中国文化史。
胡先骕(现代著名教育家、生物学家):
予初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先生正主讲中国文化史,不蹈昔人蹊径,史学史识一时无两。其所著《中国文化史》,实为开宗之著作。其门弟子多能卓然自立,时号称“柳门”,正与当时北京大学之疑古派分庭抗礼焉。
钱穆(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柳氏又为中国文化史……其书中精义,络绎纷纭,几于触目皆是,俯拾即得……
凡柳氏所陈宋、明、清三代学术大趋,与夫其分别异同得失之所在,较之当时群所鼓嚣之学风,尽力推尊清代乾、嘉诸儒之考据,而菲薄宋儒义理心性之学者于不屑一顾,正不啻恰相处在一对立之地位。然在当时,北方学者新文化运动之声势方张;柳氏讲学南雍……俊彦群凑,隐然为一方重镇。
缪凤林(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此书以六艺诸史为经,而纬以百家;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列举,以求人类演进之通则,以明吾民独造之真际。体例虽为近代史者,而性质则与无锡顾亭林《日知录》之中篇“治道”,阳湖赵翼《廿二史劄记》之第四类“综论历代史迹”相近;其议论亦在二氏之间,涵蕴富而义类宏,近百年来所未有之大著作也。
英士(现代著名学者):
这是一本庄严郑重的巨著,从大体上看来,可以说是目前正统派史学家的代表作品。它既不泥古,亦不骛新。凡是未经确切否认的传说,它都姑予承认。凡是证据尚不充分的新说,它都置之不理。近人通病,每对古的过于怀疑,而对新的过于信仰,看了柳先生的著作,也许要笑他顽固。其实柳先生是不顽固的。例如他说“中国人种之起源,盖不可考”,便不像个顽固派的口吻。假使他在本书之内未言禹为大虫,而说禹有治水之功,这不是因为他对古史信仰过分,而是因为《古史辨》中所曾提出的疑问,至今还是疑问。对于一个正统派的学者,我们不可希望他把疑问当做事实。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本《文化史》是用过多年的讲义,在《学衡》上早已发表过了,柳先生也许是因为年纪老了,懒得修改,故对那些比较值得考虑的新说,亦未加以充分注意。
全书九十万言,大部分是重述古书,所以有人把它当做“史料”看待。然据我们看来,此书中颇有超过史料之处。最明显的是著者常在引用史料之际,参以己见,加以新的解释。书之主体,毕竟还是柳先生对于中国文化史的见地,而非种种史料之堆积。
张其昀(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地学家、教育家):
中国学者常讲读《易》与读史,哲学与史学是相辅相成的。史学有哲学深切著明具体的事例,哲学有史学疏通知远抽象的原理。两者的关系,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充分发挥出来。柳师著书宗旨,扼要言之,就是要表扬中国的民治精神和学者精神。前者指中华民族群策群力急公好义的精神,后者指中华志士提高人格注重节操的精神。《中国文化史》上册第十章题为“治水之功”。柳师论曰:“治水之难,以人工及经费为首。近世人工皆须以金钱雇之,故兴工必需巨款。吾国古代每有力役,但须召集人民,无须予以金钱。故史书但称禹之治水,不闻唐虞之人议及工艰费巨者。此其能成此等大工之最大原因也。西人但读《禹贡》,不知其时治水者,实合全国人民之力,故疑禹为非常之人。”柳师所说的力役,就是所谓“义务劳动”。孙中山先生手著《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极力主张“双手万能”的重要。因为大禹能以身作则,躬行实践,所以老百姓都能踊跃出力,众志成城,完成治水的大业。
柳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册第廿五章《孔子》,表彰中国之学者精神。他说道:“孔子以为人生最大之义务,在努力增进其人格,而不在外来之富贵利禄。即使境遇极穷,人莫我知,而我胸中浩然,自有坦坦荡荡之乐,无所歆羡,自亦无所怨尤,而坚强不屈之精神,乃足历万古而不可磨灭。儒学真义,唯此而已。”他又说:“虽然,孔子之学非徒为自了汉,不计身外之事也。成己必成物,立己必立人,故修身之后,即推之于家国天下,其于建国、为政、理财、治赋之法,无一不讲求而蕲致用于世。”柳师对史学,主张沿流讨源,援古证今,讲明当代典章文物,以达经世致用之目的。他以为万事非财莫办,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历史的公律。他对于胡林翼“用士人理财”之说,表示赞同;对于传统说法“轻徭薄赋,便是美政”,他认为不一定都对。
胡焕庸(当代著名地理学家):
柳师讲授的中国文化史,不仅文科的学生要听,理工科的学生也来听,足见其内容的精彩动人。当时在校内用铅字印成讲义,以后由钟山书局、正中书局公开发行过,即著名的《中国文化史》。
这部书共三巨册,约计七十万字,内容博大精深,真是无所不包,从历代的典章制度、文武攻略、各派学说、工商技巧、民俗宗教、货币服饰,无不追本求源,究其发展,举其功用,论其得失。用当今的语言来讲,它的内容,实际上包含着政治史、法制史、军事史、开疆史、学术思想史、科技史、民族史、宗教史等,也可以说是一部百科性专题史。尤其柳师所用的夹叙夹议方法,引述一段原始资料,接着一段评论,既不是枯燥无味的考证,也没有不着边际的空谈,真可说是广征博引,有引人入胜之功。我们如再结合老师晚年另一巨著《国史要义》来看,那就不能不承认,老师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无疑是划时代的了。
蔡尚思(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在柳先生的著作中,《中国文化史》也是大学讲义。此书可说流传最广,解放前各种《中国文化史》无不滥觞于此。此书创稿于1919年,曾于1931年、1947年、1988年等多次重版,全书共八十九万八千余字,引用资料自六经、诸子、廿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至近代报纸杂志、统计报导,无不详为选辑,共得六百余种之多。由于作者身经清末封建政治腐败濒于崩溃之际,深慨民族自尊心的丧失、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无从抵制,因此蓄志阐述中国文化政教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抉择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勖勉青年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这是先生写这一部文化史的根本宗旨……由于先生淹贯经史,尊重史实,故此书征引繁博,叙事章节主题鲜明,至今仍不失为一部内容丰富的有系统的中国文化史重要参考书。
在柳先生的著作中,《中国文化史》一书可说传授最广,不失为从出版到解放前各种《中国文化史》的“老母鸡”。
苏渊雷(曾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其著《中国文化史》,参考书目几达七百余种,自群经、诸子、廿五史、历代各家著述,旁及国外汉学家论著与近代报章杂志、统计资料,靡不广为搜集。主题鲜明,叙事详尽,论断谨严,引文完整。复以小字低格,附列于章节之后,以收相得益彰之效。此实先生著作体例之创格,沾溉后学至为深远。
张舜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
柳诒徵以后专心致力于研究历史,他通读《二十四史》,对历代政教的利弊,学术的盛衰,都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把自己研究所得,撰述为《中国文化史》,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上古文化史,共三十三章;中编为中古文化史,共二十六章;下编为近代文化史,共十九章。全书除条理旧闻,分题纂述外,在一些问题上有自己的创见。
朱维铮(当代著名历史学家):
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一九三二),尽管以前曾在《学衡》杂志上刊载过,而且“国粹”的气味熏人,然而与某些人贩卖的假古董有颇大区别,即作者对待史料的态度比较严肃,并以学术文化的陈述见长,因而流传颇广。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晚年号劬堂,江苏丹徒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时期历任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及国史馆纂修、中研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柳氏在史学领域著作等身,与陈寅恪、陈垣齐名,时有“北陈南柳”之称。他桃李满天下,培育了张其昀、缪凤林、郑鹤声、向达、胡焕庸、刘损藜、陈训慈、茅以升、宗白华等一代英才。参与主编了《学衡》《史地学报》《史学杂志》《国风》《国学图书馆年刊》等众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学术杂志,为我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日本人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该国的历史、现状、社会、文化诸多领域研究,并有切身的经历、体验和交流。对于读者了解该国的人文社会状况,民族和国民特征有着积极的...
文艺讲座-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鲁迅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
闲话三分 内容简介 三联书店愿把先父陈迩冬先生的遗著《闲话三分》再版,收入“中学图书馆文库”丛书。这让我们做子女的,又感动了一次。这本薄薄的小书在先父去世后还能...
北京女人 内容简介 丽人风景线。北京女人,就像北京一样,既传统又现代。这里有前卫的美眉、温良的贤妻良母、秀外慧中的知识女性、泼辣热情的胡同女孩……她们共同构成一...
超越西方文明的变革 内容简介 文化与文明是人类永恒的大课题。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文化主要是指文学与艺术;广义文化被认为由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
中国文化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概论中国文化,在编章展开之前,有必要就全书的核心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等问题预作说明,是为绪论。本书作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
汉字.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本书特色 刘云枫和李友申编著的《汉字》内容介绍:汉字不是我发明的,可是,我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就像阿里巴巴,在深山老林找见了人人向往的宝藏...
温州方言志 目录 **章绪论**节本市概况第二节温州方言系属及源流(一)温州方言的重要性(二)温州话的通话范围及系属(三)温州方言的发端在汉末东吴(四)南宋时温...
从星空到心灵 本书特色 百家讲坛当家明星首次联手著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品人生苦短,品历史绵长,品心灵幽微,品宇宙浩瀚……易中...
带一本书去巴黎(精) 本书特色 《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
朱子家训-中华文化传统精髓 本书特色 本丛书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蒙学几个方面人手,选取国学经典中*有代表《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成语故事》、《中国...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本书特色 语法研究的顺利前进主要有两方面的配合:一方面要广泛地调查实际用例,一方面也要不断地把问题拿出来理一理,看看这个问题是不是有可能或者有...
民间常用对联3000副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为五部分,包括春联、行业联、生活联、致贺联、祭祀联,在各类对联中,又按民俗张贴位置划分成若干小类,在每个小类中,选取若干...
[插图本]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 本书特色 因为风化史是人类史*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每个国家这方面的文献都十分丰富,其中有极辉煌极了色的,极精美和极丑陋的,极荒...
汉语音韵 音韵学初步 本书特色 该书所收《汉语音韵》《音韵学初步》都是为初学者写的比较通俗的读物,均用深入浅出的笔法介绍了语音学的一些常识、汉语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苏丝黄的世界 本书特色 苏丝黄的传栏被许多读者称为中国版的《欲望都市》然而北京和纽约毕竟大有不同……关于这件事,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九牛一毛……苏丝黄的blog。它...
第三类语言面面观:文学翻译中的译作语言探索 本书特色 目前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状况中,出现了“理论+翻译”的两张皮现象,有的理论只浮在表面,难以真正起到指导翻译研...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集刊 内容简介 本书由“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内容以国际敦煌学学术信息为主,刊发的文章的文体包括中文,...
茶的味道-优雅-09 本书特色《优雅09:茶的味道》 悠悠千载,茶不仅是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人们美化生活重要途径。品茶时,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嗅茶香,耳听茶...
世界文明史(精装本)(第四版) 本书特色 本书的*大特征就在于,它所给出的只是历史记载的材料、历史研究的范例并辅以一定的提示,而不是任何结论。编者的主要目的,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