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农夫,是大多数摩登的城市人向往而没有勇气做的事情。但《讨山记》的作者阿宝,却真正地把与山林和平共存的理想付诸了实践,以愚公“还”山的勇气,承包了一块山地,从举债、套袋,到杀虫、采果,从山上造房,到山下摆摊,从台风里压塌的帐篷,到大雨中狂奔的货车,每一步走来,都伴随着艰辛,孤独,迷惑,挣扎,有时甚至是生死关头的搏斗。而劳作之余,那些星光下的虫鸣清唱,朝霞里的鸟曲交响,梨花丛里朋友的歌声,雪山腰中情人的号角,充分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阿宝是一个奇女子。35岁之前她放怀天下,曾徒步、骑驴、骑单车游走于中国西藏、尼泊尔、印度18个月;35岁之后,她放下背包,开始了讨山的新生活。她举债租下梨山几处山坡,将自己对于土地的关怀与惜护付诸实践。建房、设计果园、剪枝、上肥、杀虫、套袋、摆摊,乃至打官司,和梭罗一样入山居住,她的文字记录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选择靠天吃饭后的种种牵绊与阻塞。所以,这本书不是那么文艺或浪漫,但它会让你在阅读的磨砺后,剥去自身的浮华,露出内心的晶莹通透。或许,这场阅读将是一次救赎。
●被誉为“中国从事美国自然文学研究**人”的总理夫人程虹,曾把自己的译作“美国自然文学经典文丛”作为国礼赠给了外国元首,正是她身体力行地推动,也激发了自然文学的出版升温和阅读热情。她认为:“自然文学强调人与自然进行亲身接触与沟通的重要性,并试图从中寻求一种文化与精神的出路。”
●作为记录人与土地紧密互动、转诉人与自然交缠纠结的《讨山记》,无疑是一部纯正的自然文学,但似乎又像一本文学、科学、心理、人文哲学的书。这从它荣获的奖项上,就可以看出其超越体裁和学科的独特魅力:2004年,在台湾地区一出版,就立即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坎,获得了当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版“美好生活推荐书”、台湾卫生署“心理健康类首奖”、台湾博客来网络书店年度十本必读好书、台湾*佳文学语文类图书奖、台湾出版界*高奖“金鼎奖”等殊荣。
●《讨山记》不只是一个记录人和土地紧密互动的故事,不只是转诉了人与自然的交缠纠结,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人们:当人生遭遇困境窘迫时,寻找生活的方式,确定生活的态度,可以平衡与外界的矛盾。
大陆版《讨山记》是一本朴素而有大美的书。出版者请来“世界*美的书”得奖者朱赢椿先生。朱先生一直强调“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这一回他希望将这本自己喜爱的图书设计得“自然”。于是,从封面到内文、从用纸到装订,都围绕着“自然”这一宗旨。读者在阅读文字之余,可以感受到设计的熨帖与恰到好处。
●《讨山记》是由世界上*美的书设计者朱赢椿装帧设计!
目录
自序
山盟
讨山缘起
贵人
精神伙伴
追梦
举债
从耕地走回荒野
吾亦有庐
汗水
剪枝
除草
套袋三昧
歼虫记
生命的沉思
有机的迷思
收获
摆摊记
靠天吃饭
官司记
天 地 人
天籁
人籁
血肉之躯
韩少功推荐:求知之道在于言词更在于行动,在于说法更在于活法,常常只取决于求知者能否收拾行囊走向实践,能否走向充满着尘土、汗水以及伤痛的长途———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更为严峻的一项使命。
王跃文推荐:阿宝的《讨山记》是一本禅书。我理解的禅,是以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领悟生命的真谛。阿宝以一个女子的骨肉之躯,以七分果园里的耕耘劳作,流血流汗,向土地索食,在劳力中劳心,于练身里炼神,向谋食处谋道,最终达到桶底脱落,无挂无碍的禅境。这是真正的生活禅,生命禅。
孟东篱(台湾著名翻译家、作家)推荐:听说她会一个人骑单车住帐篷在欧洲漫游好几个月,以卖自己沿途写生的画作维生;听说她会冬天在北极圈内的小木屋里独居好几个星期;听说她会独自一人,从四川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再到印度,不搭飞机,却搭长途公车,又舍公车,步行,买驴,骑驴,失驴,又买二手单车,骑车,推车,夜间睡人廊下,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到拉萨,再从拉萨以此方式翻山越岭到尼泊尔,转往印度……于今,住在横贯公路支线外的竹村工寮。这些事情,听听好像不似真的,好像只看到了一个雾中的身影,只是惊叹: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徐仁修(台湾荒野保护创始人):一本真正的好书,一本有思想、由生活结晶出的著作是很不容易一口气读完的,因为你不知不觉会停下来咀嚼其中掷地有声的精髓,沉思那不同的见地。《讨山记》就一再让我因为内心激动而中断,因为感动而模糊了眼睛,每一篇章都让人沉吟不已,我以台湾有一位这样真实的女性而骄傲,我可以誉她为廿一世纪的亨利戴维、梭罗,这本书也堪称为“《瓦尔登湖》(二)”。
王岳川(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在新世纪,人类文化发展正在逐渐走向清明的理性化,走向与自己心灵对话的独立精神个体追求,重视个体心灵的独处。
谢泳(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作为一个学术个体户,我很欣赏《讨山记》作者阿宝个人奋斗的精神。
江晓原、马家辉、陈子善、梁文道、陈晓明、张颐武、刘华杰等权威评论家的推荐语陆续在进行和整理当中。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文汇读书周报、深圳晚报、晶报、南方都市报等近百家媒体记者推荐陆续在进行和整理中。
1965年生于台湾宜兰,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自然中获得最深的感动,因之,人与自然的冲突也成为她最大的关怀。她生命的主轴,一直萦绕在生活内涵的取舍上。曾经为学摄影而谋职于照相馆,每天冲印照片、接触化学药剂而对此爱好心生动摇,渐渐无师自通拿起画笔取代相机。大学时代首次攀登高山,对原始山林的迷恋一发不可收拾,后任台湾省“太鲁阁国家公园”解说员。1994年起自由旅行、写生,曾以骑单车、徒步、赶驴等方式游走西藏、尼泊尔、印度十八个月,及单车环游定性一北欧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七个月。结束云游后蛰居花莲竹村,不定期在梨山打工。1999年,她作为与山林和平共存理想的实践者,将对山林土地的关怀付诸实行,正式成为梨山女农。
柯雷(MaghielvanCrevel),荷兰鹿特丹人,生于1963年,先后在荷兰、中国、澳洲做过语言学、汉语习得、中国文学方面的教学、研究
《舍:做减法的勇气》内容简介:高效能人士先决定“不做之事”,而工作效率低下的人往往把文件都堆在办公桌上。高效不是用最短的时
宝树,科幻作家、译者,中国作协科幻文学专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学者。沉迷于与时间有关的故事,相信每个故事在无限时空中都是真实存在的。著有《观想之宙》和...
《晚明小品选注》内容简介:《晚明小品选注》,民国金石学家朱剑心选注。本书选文159篇,凡54家,分论说、序跋、传记、书简、日记五
夏之书.解禁书 内容简介 《夏之书》的写作前后差不多两年,《解禁书》则跨越十年。又过去许多年,这两件作品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时间的变形记里,我不知道,以后它们还会...
斋夫自由谈 本书特色 “大家书斋”以“名家+经典”的形式组合而成,汇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名家的代表性作品,内容短小精悍、可读性强,...
彷徨 本书特色 《彷徨》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11篇,正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
周作人散文-名家精品阅读 内容简介 《名家精品阅读:周作人散文》是其常年生活在日本怀念自己家乡时的创作,黄花麦果糕也还是家乡的美味,浓浓的思乡之情陈然纸上。周作...
晚睡作家、自媒体人、情感分析师。姚晨、黄佟佟等明星、作家都推崇的情感导师。被称为“最有可操作性的情感分析师”对网友提出的各种纠结的情感问题,在三言两语之间甩出一...
唐诗三百首评注 内容简介 传统文化经典很多,就存在一个轻重缓急和选择的问题。我们不赞成搞什么“百种必读”或“50种必读”,武断地制造一个封闭式系统。我们认为中国...
家藏四库系列-人间词话(插图本) 本书特色 经典就是那些能够影响一个民族文化和民族气质的历史典籍。“家藏四库”丛书兼及大众收藏与通俗阅读,这种形式可以使中国历史...
远方有梦 本书特色 《远方有梦》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共分“前行有梦”“回望乡愁”“山川履痕”三辑,主要内容包括回忆个人追梦的难忘经历和军旅生涯;回望故土、乡情、乡...
玛琳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于1892年10月8日出生于莫斯科。父亲伊·弗·茨维塔耶夫是莫斯科大学的艺术史教授,普希金国家造型艺术馆的创始人之一。母亲玛·亚·...
拾遗小笺 本书特色 《拾遗小笺》是陈子善教授对于现代文学史上一些著名作家生平和文学成就的研究结集,其中包括一些在当时非常有名,但后来被历史遗忘的作家。这些人物有...
《叶慈诗选(汉英对照)》内容简介:叶慈(叶芝),爱尔兰有史以来至为伟大的诗人,也是近世极受重视、极受喜爱的诗人之一。他精美
诗词自话 本书特色 《诗词自话》是《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文史大家邓云乡先生一生诗词作品的汇集。分为诗、词、曲三部分,内容具有史料价值,是研究邓云乡先生唱和交游...
月亮与六便士 本书特色 前几天,送别了一位同事。我也记不大清这是第几次送别同事了。他们离开的理由千篇一律,要么是家里催促结婚,要么是否定其未来的发展,反正不管怎...
达里奥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内容简介 《达里奥散文选》主要选自达里奥的成名著作《蓝》和自传,是作者散文作品的**个中文译本。这些作品想象奇诡,文字清新,在...
东西,本名田代琳。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改编为影视剧,部分作品翻译为英文、法...
集外集 本书特色 《集外集》收录了《千禧文存》和《万泉集》两个集子。其中《千禧文存》收录作者在2000年所写的《迎新怀旧——二十一世纪**个元旦感怀》《龙抄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