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图解详析》选用了*完备的《人间词话》手稿本,以重现其真容。上篇是王国维发表于《国粹学报》的《人间词话》64条,下篇是未刊稿及删稿,每条原文后都附有赏析文字,阐述主要的理论观点并对原文进一步拓展。在附录中,则收录了《人间词》及王国维的生平事迹。
与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怡情养性、开发性灵、提升品位
《人间词话图解详析》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内容精辟独到,观点新颖,妙语连珠,是了解中国*美诗词的必读书
科学简明的体例、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思静则心安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浙江海宁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近代中国*早试图以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理论评鉴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学者,中国人心中*耀眼的国学巨匠之一。其笔下文字如莲花般纯净,恰似思想若嫩荷之抽枝。对王国维的感觉,在我眼中所见,他更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对文学的感情更像是对待毕生的爱物,对于文字的精细,恰似他与生俱来的秉性。他的身上无一不散发出一种干净、高贵的气息,他是应该为了这些而存在的,他并不存在于人间,人间烟火之熏染,会教他的容颜黯淡,人间生活之俗世,会折损他的灵性自然。
他是静的,他敏锐的思想恰似一条阔大却默默流动的河流,具备了狂风暴雨的能力,但更多时候,是温柔以对。
温柔以对的是他的生。他的生平是极其简单的,除却正常的娶妻生子,我没有读到过关于他的任何绯闻。狂风暴雨的是他的死。他平心静气地生活了许久,在五十岁时,采取大风呼啸、大海奔腾般的超乎平常的死法——自沉。他的死虽是悄无声息地沉于塘底,对于世人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异乎寻常的事情,总是被人以口舌纷之。于是很多人对他的死津津乐道、说三道四。由于他与清室的关系,以及辫子的原因,很多人说他的死是殉清。与他相关的政治是清室,但是对于清室,他在少年之时参加科举就显得很不乐意,却还是在科场坚持参加了考试。虽说为清朝之民,却不赞成清朝之政,辛亥革命之后,王国维便随罗振玉去了日本。
罗振玉和王国维的私交甚好,可惜王国维交友不慎。罗振玉精于政治、腐朽虚荣,但是在学术上却是非常支持王国维的,也可见王国维给人深刻印象的也正是他在学术上的天赋。这也是王国维和罗振玉交往的唯一吸引力。王国维的儿子曾经娶罗振玉的女儿为妻,但是王国维后期家里极其贫困,罗振玉的女儿居然回家居住,再不回王家,由此也能看出罗振玉的为人之庸俗势利。
回国之后再和清室有关系已经是四十七岁之时了。他奉溥仪之诏入值南书房,做了溥仪的师傅。本就看不惯清室之政,心里更不愿意从政,也不具备从政能力与野心的王国维为何会入值南书房,成为溥仪的师傅呢?
除了罗振玉的关系之外,王国维是十分同情清室后来的遭遇的。更何况那时候的溥仪仅仅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对王国维颇为尊重,这也是王国维安心于此的原因。不少人立足于此,便认为王国维是清室的遗老。若是遗老便应时刻追随溥仪,但是王国维后来并没有随溥仪去天津,而是接受了清华的聘书,专心于自己的学问。他反对科举,一生治学可以用“弃中亲西——中西合璧——皈依中学——中西合璧”的四段式简单说明。有此见识,又怎会迂腐地殉清?
1927 年 6 月的那天,已经成为一个永不可改变的、悲伤的日子,王国维先生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那个时候颐和园的门票已经很贵,要一块大洋,正是因为门票贵,所以在此地的人少,等到先生被人救起,早已断气。昆明湖的水其实是很浅的,薄薄的水铺在上面,下面更多的是污泥和烂草,他竟是被烂草和污泥堵住了呼吸而亡。一个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沉浸了漫长岁月的人,何以要用这种窝囊悲凉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殉清、怕死、怕穷,还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说法,那些口水犹如漫天黄沙,阵势虽空洞却慑人。一个学贯中西、精心于学问之人,怎会为了这些凡尘俗事想不开,又怎会为这些世俗之事而自杀?
此正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压制他人之后,才能凸显出自己的存在;或者压制他人之后,才能安慰自己的无能;抑或污蔑他人之后,才能满足自己的卑下。王国维在其遗书中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何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难不成所有的彻悟要以死明生?还是太钟情于一件事情,执著一种情感,偏执一片纯净,死对于这样的纯粹恰恰是殊荣与归宿?
在众说纷纭的死因中,王国维先生的朋友陈寅恪的说法似乎更合情理,于众多功利世俗的猜测之中,我更愿意赞成陈寅恪的。
陈寅恪先生是王国维先生的同事及朋友,他认为王国维是死于自己的学术信仰。人生之苦聚,“无欲”以求“解脱”,如此死法,似乎更合乎他在《人间词话》中的“壮美”一说。王国维先生“死于文化”的提法更叫我心安些,以至于在想到先生死的惨景时不会太过悲哀。
遗书之中的“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又是什么意思呢?静安先生所害怕的应该是时局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自己的精神会有所侮辱,这样的感觉是世人不曾有的。生存中,活着的状态,更多是大众本能的反应。
而王国维之精神世界,是唯美的,倾近于完美主义。他的情感总是因为温情而细腻,他在清华任教的时候,还时常担心着溥仪的生死,也仅仅就是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关心,再无其他。
静安先生之情真,情真乃出,情真乃为。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加上骨子里的悲观主义,似乎他更懂得人性中的原罪,这些懂得,叫他在精神中步步退让。
叔本华就曾说过:“人是自食的狼。”恰似中国有句老话:“自作孽,不可活。”王国维的步步退让,是让自己完全地站在利益纷争之外,他的学术研究便是他精神的栖息地。
他曾说过:“我们自己消失在空无之中,如同水珠消失在大海里。”
人生繁杂,应以静观之。
人是无法脱离人自身这个特殊的身份的。
不管你再超脱,再大彻大悟,人的欲望总是叫你逃不出这样的桎梏。
不管如何,*终都是空无——黑暗。
静安先生醉心于自身纯洁、内心的干净,所以受不了世道变迁的侮辱。
清室被推翻,新政府一样教王国维失望,“义无再辱”就是不愿意再改变自己的原则,不愿意再受到精神上的羞辱。
他的坚持,正是他脱离苦海的方式,而殊不知,他的方式也恰是他的苦海。他的纯粹正是促成他自沉的主观原因。
有境格自高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用“境界”评词本是来源于唐朝王昌龄论词“物境”、“情境”、“意境”之说。他将其“意境”理解为“境界”。按我的理解,这“境界”一说所谈的应该是一个人在其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境界,它不仅仅是艺术,还是哲学。
正如一个人要是心术不正,那写出来的必定成不了大气候,因为文字总是不知不觉地透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管你所写的是坦荡之词,还是要用文字来遮掩你的内心。你写的是坦荡之词,显露的就是你坦荡的心;你要靠文字来粉饰自己或者遮掩内心,那文字*终显露的就是你的虚荣之心或遮掩的自卑。不仅仅在词中如此,在任何人的文字中都是这样。
“意境”,仅是一种外露的氛围,“境界”则是无处不在,且深藏、潜行于作品之中的个人精神境界与纯粹,袒露作者的性情世界与内心独白。
真正有人生境界的人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并不是要世人抬头仰视,心里默念着:这是多么高尚,我是多么卑贱。
和一个人接触久了,你会渐渐摸清他的性格,而一个人的文字也恰似他性格的流露,不管你如何改变,文字却如影随形,如同一面时时反照你的镜子。
王国维先生是早就明白了文字与人的关系的。所谓文学即人学。他所提出的“境界”之说比“意境”更开阔更准确,“意境”仅仅是词所营造的氛围,所表达的情感,而“境界”则是从词里铺展开来的个人活在人生中的大智慧!
有境界是人生中的一种纯粹。纯粹不是如平常人所说的单一,或者用简单就可以概括的去伪存真,纯粹指的是精神世界里的干净,这样的干净才能够散发出真正的智慧,博大之境界。
真正好的作品是可以跟人的心灵对话的,是能够提升人心境界的。这种作品必定是在生活中获得了大智慧,自我获得了救赎,才能够影响他人,先自救才能够救人。有境格自高,有境乃是文字中真正的高贵之气。
真假无须辨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由这句话观之,“造境”与“写境”分别对应的是西方的“理想派”和“写实派”,我更乐意将其称为浪漫和现实。
不明文学之人,当他不能明了之时,总是喜欢将文学称为是“假的”,殊不知只是他的生活经验或者修养水平尚未达到这样的一个高度。如果仅仅以“真假”评定文学,那是对我们所听到的“谣言”的评定。
其实,文学都是假的,但文学又都是真的。
我们看文学作品,它仅仅是一个人的表达,即使是个真实的事件在被转述之后,也会蒙上转述人的个人色彩在里面,哪怕是微弱的。所以,在我上**堂新闻课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告诉我这个世界不存在真相。真相和绝对的真理一样,注定是悖论。不管是现实的“写境”还是浪漫的“造境”,它都是虚构和幻想的。不过它的本质是我们现实人生的表达和述说。这样的表达和述说都是真诚的,我们觉得它其实是我们心灵的再现。
唐宋古文新探 内容简介 文学问题如果运用非文学性资料、从非文学性角度去探讨,是否更能有助于看清事实的真相?已经成为定论的说法,已经为大家所习焉而共认的见解,是否...
《清朝兴衰三百年》内容简介: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912年溥仪退位,清王朝走过296年的风雨历程。如何以一种简约明了的方式
《读书》1996年合订本(共2册) 本书特色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
此生此家-大时代中的小叙事 本书特色 民国生活的诱人处,从来都不是物质的丰盈,不是十字街头的灯光烂漫,而是普通人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平常心,是...
《建筑也可以很好玩:欧洲篇,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内容简介:本书用活泼的语言、漫画的形式,结合历史故事,使读者从整体上可以快
《新会计准则下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第7版)》内容简介:本书全面介绍了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实务。商品批发方面,介绍了商品购销存
宋朝人的吃喝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随笔共分为四卷,分别是:谈自己、谈吃食、谈历史和谈师友。收录的文章有:《自报家门》、《旧病杂忆》、《随遇而安》等。宋朝人的吃喝...
新大陆游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本书特色 梁启超著。据一九一六年商务印书馆刊本影印,前有徐勤《徐序》、梁启超《自序》、《凡例》。梁氏于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美国时所作...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册对中国传统经典小说别开生面的解读。与常规的文学批评迥然不同,作品以《西游记》中的小故事为话题,以政治学家的专业眼光...
《中国文学批评》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通史著作,分为三卷四十五篇,论及历代文学批评家凡六十余家,以时代为序勾勒批评原理的历
一九八四 本书特色 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分自由的保障!著名翻译家傅霞译作一九八四 内容简介 《1984/读经典》是一部经典...
《吉他小白的弹奏秘籍》内容简介:本书是为吉他弹奏爱好者量身定制的提高吉他演奏技巧的进阶教程。在本书中,你将学会提高吉他演奏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本书特色 《南渡北归》(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莫言、茅于轼、张鸣、余世存等联袂推荐) 《这个历史挺靠谱...
浮云集.拙政园诗馀.拙政园诗集 内容简介 三百年前,一批批文人流放东北,于荆天棘地之域重塑信念,自强不息。或借风雪抒怀,在与边民共同拓荒的过程中,成为中原文化与...
古韵新风-中国当代格律诗词创新作品选编-(全三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辑录了当代极具代表性的诗词作品近三千首,是我国当代格律诗词创...
弗朗索瓦丝·萨冈Françoise Sagan(1935—2004)法国天才女作家,一代人的青春同义词。拥有漂亮的外表、敏感的心灵和避重就轻的天赋,喜欢写作、赛...
一句话讲完一个故事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全新的图书形式、一句话故事合集。这是一本金句书。精选了两岸三地各行各业的精彩句子,共有104位作者。收入本书的每一个句子就是...
乡村舞会 本书特色 《乡村舞会(2009笔会文粹)》笔会年选,希望成为更多人的心灵史记。乡村舞会 目录 人间烟火乡村舞会/3子非鱼/9爱玛的想象/14附录一个9...
叶兆言经典作品陈旧人物 本书特色 民间视角、文史笔法,形塑文化界知识分子群像本书写有近现代文人学者共三十八人,基本囊括近现代文化界的各类名家代表。有近代老派文人...
宋词三百首 本书特色 《宋词三百首》是清末民初上疆村民选编的一部宋词选集。上疆村民即朱祖谋,字孝臧,号疆村老人、上疆村民。他本人是位很有名气的词人,与况周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