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到抱走台湾各大文学奖冠军的博士生首次梳理写作心路
精心讲述写作比赛的窍门,悉心呈现名家写作课的课堂笔记,留心生活素材中的点点滴滴
“作为叙述文字的作者,你扮演的角色就好比是一个造物主,你创造的是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一定要尽可能的精细、周密,这样你才能在其中天马行空,游刃有余。”
——《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安贝托•艾柯著
“人事有代谢,人心无古今。写作能看到一种冲破时间的力量。那是人与人之间的朴质的传承,与这个世界的变迁无关。是人的自识、人与人的相处、误解与原谅。”
——张怡微
这本作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本随笔集中,呈现了一位将写作视为志业的年轻人所经由的道路,努力与付出,失去与得到。诚恳而真挚。她仔细梳理了从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无意中走上一条职业写作者的路径:读创意写作专业,接受王安忆、吴念真的写作指导训练,参加台湾各种文学比赛,用比赛的奖金一路读书、写作至今。生活的锐度,生命的悲欣,统统借助故事内化为心灵生活的一部分。“有时我也是自己的陌生人,共栖于这亲爱的人生。”
媒体推荐:
张怡微以小说名世,却在散文写作中不断开掘文字以及自我的多重可能。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她或许醉心于时光之于生活面貌的多般塑造,积极探索人与人、人与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然而,作为一个散文写作者,她似乎对文字与影像所创造的第二世界更为倾心。她的文字有着诚恳的感悟力与知性的美感,呼唤着精神的对话与交流。她关于文学本身的理性思索,必将为她的小说创作提供丰沛的滋养。
——2014年“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授奖词
文字灵动、跳脱。譬如以削铅笔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缘份,用“越是适切,消耗越是大”,引人会心一笑。这文字功力,无论写女人的自怜、女性的情谊,或者写闺密间夹进一个男子之后的疏远,足以承载其中起伏的心事。除了写情也写景,穿插了网路的进化,以及香港、上海双城的对照,而时移事往,作者笔调夹著淡淡的喟叹、微微的酸楚,时时又有几分世故、几分詼谐,也因此益发骨肉停匀。
——台湾作家平路评张怡微时报文学奖获奖作品《哀眠》
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的情感与所描述的较为接近,可以感受一个外来者的眼睛在台北街头穿梭,前后的文句有迹可循,仍保有绵密感。
——台湾作家唐诺评张怡微台北文学奖散文组首奖《漂浪与抒情》
这篇作品把人物、岁月留下的痕迹,掌握得很好,写出庶民小小的梦想、小小的磨难,有文笔,有历练。
──台湾评论家郭强生评联合报文学奖获奖作品《奥客》
张怡微在两岸三地的报刊上写各式随笔和评论文字,虽然数量惊人,但细究内容,却不像那些万金油式的书评人般犯滥无旨归,她谈论的大都是一些对自己写作有所滋养有所触动的作者作品,所以从中每每能见到她自己的面影。
——《上海文化》编辑、文学评论家张定浩
除了众多的小说,张怡微还写了数量不菲的非虚构性散文作品。儘管她本人并不太看重这些作品,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它们同样禀有不俗的品位(荣膺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的《大自鸣钟之味》便是典型的一例),而其中涉及台湾的那部分,相当典型地展现了她独特的美学风貌,与她的小说相比,有著异曲同工之妙。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
在张怡微的笔下,成长与都市有著非常微妙的关系。藉由著对于城市的书写,释放了关于自我性别与城市空间的种种想像,是以个体经验来“重建”城市的历史与气质。都市的拥挤与暧昧、繁杂与寂寞以及青春的迷茫与无措、激情与叛逆情绪吻合。因此,她作品中的都市是潮或是霾雨,是逼仄的却又是空旷的,是让人可以亲近取暖的理由,亦是相互疏离的缘由。
——批评家周会凌
我相信一点,有自己文学世界的作家,未来会建造她的大厦。张怡微是一个安静的作者,这种安静源于她的不在意,不为批评耿耿于怀,不为表扬得意洋洋,反正都按自己的步骤写下去,好与坏都是自己的,得与失也是一个人的。不在意,不等于偏执,更也不等于封闭,不在意是一种写作态度——不功利,更纯粹。
——书评人李伟长
写上海,一直是个很有趣很有挑战的事情。这些年,陆陆续续参加过好几个需要将上海高屋建瓴起来的事情,反而越发地希望看到,市井的、生活化的上海,让人愉快的是,能看到张怡微开这个头。
——青年作家刘嘉俊
张怡微,1987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协签约作家。复旦大学哲学系本科,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写作硕士。现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班。
获得——
2014年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
第33届台湾时报文学奖散文评审奖
第15届台北文学奖散文组首奖
2013年廖风德文艺创作奖金散文特优
第38届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
第36届台湾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
第35届台湾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
第三届《上海文学》中篇小说大赛新人奖
第六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
出版——
长篇小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下一站西单》、《梦醒》
短篇小说集《旧时迷宫》、《时光,请等一等》、《青春禁忌游戏》
散文集《我自己的陌生人》、《都是遗风在醉人》、《怅然年华》
学习很忙,无论在深山、深潭,无论在城市、农村,人在年轻的时候,似乎都逃脱不了被牵制、被压抑的命运。只是好在,文学是一辈子的事,是一辈子值得守卫和探索的事业。随时可以拿起,随时可以放下。最可贵的是,它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做的梦。
——引自第95页
我似乎没有整块的时间好好读书,却冥冥中有着神力,支持我在一片混乱的生活压力中,硬是安放下一张书桌。
——引自第11页
《女人的身体·女人的智慧》中,介绍了在当今的社会,女性不仅继续承担着传统的相夫教子的职责,而且和男性一样,需要撑起事业的“半边天”。身兼“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
疑难杂病医案 本书特色 本书遴选作者的临床经典医案100余例,涵盖内、外、妇、儿、骨伤等各科,是作者六十多年临床经验的真实再现。作者主张“病”“证”结合,医药并...
熬路,本名敖露。1982年生于武汉,硕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现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副编审。已出版个人著作《角落-熬路水彩旧画》并举办同名个人画展...
英文版序言中文版序言第一部分出发点第一章内容与方法1.1历史发展的特殊路径与一般特征1.2社会主义国家1.3对“社会主义”一词的解释1.4“政治经济学”1.5实...
醉疯魔,潇湘书院王牌写手。生于秋风万里芙蓉国,既有江南儿女意短情长,又有铿锵湘军豪气于胸。喜欢在文字间体会旧时古意,赏文字之优美,品暗潮之汹涌,于偶尔间织天地旧...
工业硅及硅铁生产 本书特色 谢刚、包崇军、李宗有*写的《工业硅及硅铁生 产》以工业硅、硅铁生产为主,分两个部分系统介绍 我国工业硅和硅铁生产的工艺、装备、技术指...
《鲁班经匠家镜》研究——叩开鲁班的大门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对我国古代民间建筑营造著作《鲁班经匠家镜》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附有对福建闽南民间传统住宅做法及广东潮...
唐家三少: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小时候,最爱听长篇故事,九岁读四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开始独立阅读长篇小说,记得我读的第一套小说名字叫《甘十九妹》是萧逸的作品,那...
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 本书特色 《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的作者均是中西医结合或中医临床工作者以及中国循证医学引入、传播的先驱者,能与读者近距离交流,能身临其境揭示中...
张承志,中国当代屈指可数的拥有坚定信仰、始终坚持鲜明的文学个性的作家之一。祖籍山东济南,1948年秋生于北京,穆斯林。1968年清华附中毕业后,在内蒙古乌珠穆沁...
本书讲解.NET平台下的异步编程、LINQ、依赖注入、配置系统、日志等相关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深入且全面地介绍Entity Framework Core在项目中的...
中医入门歌诀一本通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中医学家程绍恩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在多年教学、临床实践中,对中医理论的细心归纳和临床经验的系统总结。本书既可作为学习中医...
《地理空间大数据开发利用》内容简介:本书以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内涵、典型国家地理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是残雪的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分别以我们家里的秘密、三妹诉说她的心事、侦探(或医生)冗长而乏味的故事、母亲的呓语以及我的五个梦为主题,描...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叁辑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以蔸集发表国内外中国建筑史研究论文为主旨。本辑收入论文17篇,涉及中国古代...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称:这个人(莫里斯·希勒曼)拯救的生命也许比历史上其他任何科学家都多。◎希勒曼的一生,是现代流行病学和疫苗学的缩影。◎在生动讲述希勒曼研发...
Hive makes life much easier for developers who work with stored and managed data...
李凤翔临证经验集 内容简介 李凤翔,字仞仟,笔名武农,出生于1916年,山东省成武人。历任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系《金匮》、内科教研室主任之职,...
多年以前,黑桃2吴依伦子的父亲在密室中自杀,随后母亲也跳湖而死,然而现在,吴依伦子却发现自己的父母都是被鬼筑成员杀死的。为了解开鬼筑当时设计的诡计,为父母翻案,...
《辛弃疾集编年笺注》是目前收录作品全、笺释新的辛弃疾集整理本。从内容来看,除对向未整理的辛弃疾作品予以整理外,更对曾经整理的作品内容做出全新校笺,显示了新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