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民族文话》一书分为三编,收录郑振铎先生《民族文话》 《古事新谈》 《桂公塘》等三部抗战前后创作的作品。《民族文话》收《周民族的史诗》 《武王伐纣》等15篇先秦故事。《古事新谈》收24则秦汉故事,以喻战后民生之事。《桂公塘》收四篇历史小说,包括《桂公塘》 《风涛》 《毁灭》 《黄公俊之*后》。
指向重大的民族存续和民生抗争,讲述一个民族不该忘记的故事。郑振铎所编中国历史故事*完备的本子。
一个民族要记住的故事
蒙木
一代大学者郑振铎,生于戊戌变法稍后的1898年12月;1958年外访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其著作已经进入公版期,所以他的作品市面上很多,但反复出版的基本上是《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那几部煌煌巨著;而他很多趣味性的小册子似乎被淡忘了,例如这里选择的《民族文话》和《桂公塘》,它们均是作者在抗日期间写就的,为我们讲述一个民族不该忘记的故事。
抗战早期,他在1934年写了《桂公塘》讲南宋末年文天祥故事,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离,辗转脱险的故事,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句。*早载于《文学》月刊第二卷第四期。鲁迅在1934年5月16日给郑振铎的信中说:“得来函后,始知《桂公塘》为先生作,其先曾读一遍,但以为太为《指南录》所拘束,未能活泼耳。”郑振铎接着又写作了《黄公俊之*后》《毁灭》。《黄公俊之*后》写黄公俊参加太平天国,后来为了挽救危局,两次只身前往湘营,试图说降曾国藩和曾国荃,反遭囚禁后慷慨赴难。《毁灭》写明末阮大铖和马士英结党营私,弄权欺诈,*后家国俱毁的可耻悲剧。这三篇作品在1936年结集为《桂公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单行本,署名“郭源新”,列入“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
1939年6月郑振铎又创作历史小说《风涛》,写明末东林党人与阉党的斗争,既抨击了魏忠贤的专横残暴,又突出了李应升等人的浩然正气。
比《风涛》创作稍早,1938年春夏间,作者以“源新”为笔名分别于《申报·自由谈》和《鲁迅风》发表了《民族文话》,从周民族立国到孔夫子,共15则先秦故事。本计划写到民国初,却因为上海沦陷而被迫停止。1946年2月该书由国际文化服务社单行出版。郑振铎在《民族文话·自序》中说:“在现在这个异族侵略的时候,我们民族表现得更一致、更勇敢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把往古的仁人、志士、英雄先烈们的抗战故事,特别是表现在诗、文、小说、戏曲里的,以浅易之辞复述出来……我们将这往昔的伟大的故事、不朽名著里,学习得:该怎样为我们民族而奋斗。气节、人格、信仰乃是三个同意义的名辞,坚定、忠贞、牺牲乃是每个人所应有的精神。”
在今天的图书市场上《民族文话》和《桂公塘》都不大容易见到了。本书将《风涛》备列《桂公塘》,按照主人公所处的年代重新排一下顺序,作为本书第三编;《民族文话》,建国以来它一直没有单独再版过,列为本书**编。作者另有和《民族文话》题材相近的《古事新谈》,篇幅*小,列为本书第二编。为尊重作者原意和历史原貌,本书对原作中不符合今天规范的用词和概念均予以保留,不做任何修饰,请读者明鉴。
《古事新谈》的写作背景是:抗战胜利后不久,郑振铎和马叙伦、林汉达、许广平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抗争。1946年,作为一位杰出作家和编辑的郑振铎在自己担任主编的这份杂志的第29—33期,发表了《古事新谈》,共24则先秦和西汉故事,除了《囤积居奇》《钱币与粮食》来自《盐铁论》,其余22则全部改写自《史记》。
《古事新谈》不仅仅编写经典老故事,还在部分篇末发了一句直截了当的议论,例如第1篇“秦政焚书坑儒”*后的议论是:“难道今天还有学他样子的人?”第19篇“公仪休不受鱼”*后的议论是:“今日有不与民争利的官么?”理解这些故事和议论的针对性,我们可以参看他同期发表的《把主人当作了什么人?!》(1946年5月25日《周报》第38期):
中华民国的主人们,何曾做过一日的主人呢?
……民主不是赐予的,是要争取的。不争取,便不会有民主政治的实现。赐予的民主,决不是真的民主。我们人民们很明白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积极奋起的向争取民主的大路上走去。前途的绊脚石还多极多极。但不用怕,一个个的把他们搬移开去便好了!但要有勇气,有耐力去搬移。
……争取民主,争取人民的基本的权利与自由,这是今日一切政党的目标,更是某一个政党里进步分子们所应尽心致力于此的——假如那个政党还想存在下去的话。
这些匕首般的议论正是古事值得新谈的意义。所有历史故事,重新讲述的价值就在于对思考当下问题有所启发。历史事件真相湮没难辨,留下的乃是古人所谓三不朽的立言,要么是“喻世明言”,传递一个群体的光荣梦想;要么是“警世通言”,告诉我们要从失败中汲取的教训。本书**编《民族文话》和第三编之《桂公塘》《风涛》《黄公俊之*后》,属于“喻世明言”。本书第二编《古事新谈》和第三编之《毁灭》,属于“警世通言”。
庄子有所谓得意忘言,为了这个警醒世人、晓谕世人的“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都不是那么重要。例如黄公俊,根据罗尔纲的考订,太平天国根本没有这个人(罗尔纲于1934年12月在《大公报》上发表《读太平天国诗文钞》)。后来南社诗人胡怀琛也在上海《时事新报》承认自己为了反对清朝,鼓吹革命而捏造一个太平天国叫黄公俊的人写的诗文。
本书几乎囊括了郑振铎所编写的中国历史故事。他们均有关乎民族存续和民生抗争重大指向,是作者在我们民族面临危机和转型的时候,为了提高民族凝聚力、鼓舞民气而讲述的故事。至于1957年,郑振铎还写出以屈原为主人翁的《汨罗江》,因为其写作背景和以前大不相同,本书就割舍了。作者另有《取火者的逮捕》等古希腊故事的演绎,歌颂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反抗精神,毫无疑问也是一样有所寄托的,有心读者可以参照看,但不是本书编选范围,所以也割舍了。
历史故事是常读常新的,希望大家能够从郑振铎的这些历史故事中读出新意来,借用《古事新谈》第二篇“刘邦打陈豨”*后的话:
这是一个很老的故事了,不过我们读起来不还是很新鲜么?
郑振铎(1898-1958),字西谛,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收藏家,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毕业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现北京交通大学),1920年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文学周刊》与《小说月报》,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宋笔记·第四编(九) 本书特色 宋人笔记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庞大,《全宋笔记》是中国宋代文史学界继《全宋诗》和《全宋文》后第三部大型总集,是一部系统...
中日战争第十册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内容简介 日本外交文书选译(下)陆秉钧孙克复孙秀鸣译校第二十八卷事项十日清战争关系杂件四、占领地施政(501)关于日...
中國從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間爆發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中瘋狂的批評孔子和儒家的經典,到了文革時期,因為朱熹是孔
简明中国近代史 本书特色 《简明中国近代史》由陈振江著,全书共九章,具体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兴衰;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逐步加深...
中国通史 本书特色 抗战期间,为适应当时历史教学的需要,吕思勉先生创作了本书。出版后,成为行量**的中国通史。直至今天,依然是众多读者**的历史入门书。本书分为...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 本书特色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作为一项有关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撰述的研究,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过去...
不列颠-格兰塔-I 本书特色 “不列颠”包涵的不是单纯的“英格兰”的概念,虽然身为一个老牌“帝国”,但和许多民族国家一样,不列颠也是一个由一些各有独立主张的国家...
《我们的历史:明清》内容简介:本书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孩子人生的学校;一个家庭所承袭的优良家风,不仅是个人的小事、家庭
《洞察大数据价值:SAS编程与数据挖掘》内容简介:本书以SAS 9.4版本为开发平台,通过与实际开发应用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将理论联系
《结构表达力:高频场景下的职场表达解决方案》内容简介:无论是生活场景还是工作场景,我们都需要结构化思维。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我
《零基础学电工》内容简介:本书以电工领域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安排电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内容。结合电工行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及考点突破--必修.选修 本书特色 本书严格依据,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名师联袂编写,体例科学新颖,内容全面实用,印装精美,开本小巧便牛携带,是学生同...
《青铜骑士》讲述的是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在战火燃烧,商品匮乏,前途未卜,列宁格勒人的生活剧烈动荡。命运之神让1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内容简介:★《兴亡的世界史》第3册,葛兆光、白岩松、高晓松、罗振宇郑重推荐 ★粟特人与唐帝国,一部不常见
镇远府志 本书特色 ★ 20世纪50年末,镇远县组织饱学之士历时七载编写了这部《镇远府志》,然而1965年成稿后镇远县进入“文革”时期,所有资料悉数丢失。直到2...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二十五辑 本书特色 孟祥才:何兹全先生印象记,王曾瑜:忆侯外庐先生,魏宏运:南开大学往事(一),陈梧桐:苦涩的回忆(上)——教育部“五七干校”...
1966-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本书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76》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66-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目录 总序**...
断裂中的神圣重构-《春秋》的神话隐喻 内容简介 尽管本书一定是有些冒险、稚嫩和不足的,但它毕竟是作者自己认真反思和推进研究的**次尝试。 本书通过反思研究史、在...
资治通鉴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通鉴》在材料的分配上并不均匀,其中战国到三国共646年,78卷。晋到隋历时353年,106卷。唐五代343年,110卷。这主要受...
知日甲午海战,再认识 本书特色 这本书以客观史料为基础,对120多年前甲午战争的前后过程做了全面、客观地梳理。更把“甲午战争”聚焦到&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