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本书对董仲舒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以及五行论等进行了补充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作为《董学探微》的补充。另外还收录了《董仲舒评传》,对于董仲舒的生平和著作和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描述。
本书对董仲舒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以及五行论等进行了补充研究, 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作为《董学探微》的补充。另外还收录了《董仲舒评传》, 对董仲舒的生平、著作和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目 录
董学续探
**章 董仲舒哲学与《公羊传》…………………………………………1
一、董仲舒的哲学体系……………………………………………………………1
二、董仲舒与《公羊传》、齐学……………………………………………………6
第二章 董仲舒哲学与西汉政治…………………………………………11
一、董仲舒的政治哲学……………………………………………………………12
二、大一统论是政治哲学的核心…………………………………………………13
三、天人感应是其理论形式………………………………………………………16
四、独尊儒术(思想统一) ………………………………………………………20
五、结论……………………………………………………………………………23
第三章 董仲舒五行论………………………………………………………26
一、*初的五行……………………………………………………………………26
二、五行相胜………………………………………………………………………29
三、五行模式………………………………………………………………………31
四、董仲舒五行论…………………………………………………………………33
第四章 董仲舒经济思想研究………………………………………………40
一、百乱之源………………………………………………………………………40
二、调均……………………………………………………………………………42
三、具体的调均建议………………………………………………………………46
四、调均的意义……………………………………………………………………53
第五章 董仲舒教育思想研究………………………………………………55
一、教化为治国大务………………………………………………………………56
二、太学为教化本原………………………………………………………………59
三、人性是教化的根据……………………………………………………………60
四、儒术是教化的原则……………………………………………………………63
五、儒术的主要内容………………………………………………………………66
六、学习态度与方法………………………………………………………………67
七、教师……………………………………………………………………………69
第六章 独尊儒术,奠定汉魂………………………………………………71
一、唯董仲舒明于《春秋公羊学》………………………………………………71
二、天人三策董学标志…………………………………………………………74
三、大一统论与凝聚力……………………………………………………………81
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85
第七章 董学补论………………………………………………………………87
一、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真理性…………………………………………………87
二、董仲舒论祭祀——兼论儒家论天的宗教性…………………………………96
(一) 天子先郊而后伐——天贵于民………………………………………97
(二) 不可先祭小神——天是百神之大君…………………………………98
(三) 郊不辟丧——祭天压倒一切…………………………………………100
(四) 祭祀的意义——报德法则……………………………………………101
三、儒学创新与独尊儒术——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104
(一) 秦汉时代的儒学地位…………………………………………………104
(二) 儒学创新,与时俱进…………………………………………………105
(三) 独尊儒术以后…………………………………………………………110
(四) 如何评论历史上的统治阶级…………………………………………112
(五) 汉代新儒学的启示……………………………………………………114
四、汉代公羊学传授考…………………………………………………………115
五、董仲舒考补…………………………………………………………………120
六、董子菜园在何处——我研究董仲舒中的一点错误………………………125
附录:董子年谱考略………………………………………………………129
董仲舒评传
前言………………………………………………………………………………139
**章 一代宗师……………………………………………………………141
一、《春秋》博士,儒者尊师……………………………………………………141
二、三对天子策,两任骄王相…………………………………………………142
三、主父告朝廷,张汤访陋巷…………………………………………………145
四、士以不遇为幸遇……………………………………………………………148
五、身后留名并遗迹……………………………………………………………150
第二章 天人感应……………………………………………………………152
一、社会政治的需要……………………………………………………………153
二、理论体系的特点……………………………………………………………154
三、五行的治乱与变救…………………………………………………………158
四、后人评论……………………………………………………………………159
第三章 独尊儒术……………………………………………………………167
一、提出大一统的远因与近因…………………………………………………167
二、提出大一统的方法…………………………………………………………169
三、统一思想的功过……………………………………………………………172
(一) 独尊儒术,确立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172
(二) 独尊儒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74
(三) 独尊儒术,维护了专制制度………………………………………177
(四) 独尊儒术,导致一刀切现象…………………………………………179
(五) 独尊儒术,抑制独立思考…………………………………………181
(六) 独尊儒术,政治干预学术……………………………………………183
四、思想要统一于真理…………………………………………………………184
第四章 教而后善……………………………………………………………187
一、批判继承孟子性善论………………………………………………………187
(一) 从正名的角度驳孟子性善论…………………………………………188
(二) 用圣人的言论驳孟子性善论…………………………………………192
(三) 以天道的权威驳孟子性善论…………………………………………193
二、批判继承荀子性恶论………………………………………………………194
三、性未善论……………………………………………………………………197
(一) 关于“性三品”论……………………………………………………197
(二) 关于“性四品论”…………………………………………………198
(三) 关于方法论问题………………………………………………………200
(四) 关于“圣人之性”和“斗筲之性”…………………………………204
第五章 义重于利……………………………………………………………210
一、义利旧说……………………………………………………………………210
二、义利新证……………………………………………………………………212
第六章 尊师重教……………………………………………………………219
一、以教化为大务………………………………………………………………219
二、以儒道为教…………………………………………………………………222
三、兴太学,养贤士……………………………………………………………223
四、教师与教材…………………………………………………………………225
五、选士制度……………………………………………………………………227
第七章 《春秋》大义………………………………………………………232
一、战盟之义……………………………………………………………………232
二、华夷之辨……………………………………………………………………235
三、仁义之法……………………………………………………………………240
四、事志之论……………………………………………………………………247
五、慎辞…………………………………………………………………………252
六、大义举要……………………………………………………………………256
第八章 处事道理……………………………………………………………260
一、经权之分……………………………………………………………………260
二、常变之道……………………………………………………………………269
三、祸福之生……………………………………………………………………273
四、中和之理……………………………………………………………………275
(一) 以中和养身体…………………………………………………………275
(二) 以中和治天下…………………………………………………………285
第九章 千古流芳……………………………………………………………290
一、被推为儒者宗………………………………………………………………291
二、被奉为圣人后………………………………………………………………299
秦汉思想研究:伍:董学续探 董仲舒评传 相关资料媒体评论
周桂钿同志从余问学,每有所作,必就商讨。他勤学而好思,所撰《王充哲学思想新探》颇有心得,不落一般窠臼,可为治汉代哲学史、思想史者参考。
——钟肇鹏
周桂钿同志研究汉代哲学多年,曾写出关于王充哲学的专著,近又撰成《董学探微》一书,对董子的学说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例如对于董子的仁义学说进行了较详的考释,对近人以“杀”训“义”提出了驳议;特别是《辞指论》一章,揭示了董子关于“辞指”的学说,对于董子的逻辑思想作出了新的阐发。总之,这“十二论”是关于董仲舒思想的系统研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张岱年
作者简介周桂钿,男,1943 年生,福建长乐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1991 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曾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曾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成果奖,教育部学术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等。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王充评传》、《虚实之辨》、《董学探微》、《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十五堂中国哲学课》、《十五堂中国国学课》、《十五堂中国儒学课》等二十余部,发表文章四百余篇。
上帝之城(上、下) 本书特色 奥古斯丁生活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年代,是当时*伟大的神学家。他的著作在整个中世纪对基督教学说和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他的影响...
绘画,可以通过一个身体、一张面孔、一个独一无二的眼神、生动地讲述不属于其他任何人的某个人的一生。然而,个体这个必须加以明
易经鉴用-古今易学谋略详解 本书特色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古人曾有“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
论语注--康有为学术著作选 本书特色 康南海果如何之人物乎?吾以为谓之政治家,不如谓之教育家;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一言蔽之,则先生者,先时之人物也。——...
福柯思想辞典 本书特色《福柯思想辞典》由近60个术语组成的“术语篇”和13个人名组成的“人物篇”构成。 在“术语篇”,作者既介绍了福柯从其他思想家那里借来的哲学...
真诰校註 内容简介 本書是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六朝道教研究”課題共同研究班**其(1986年4月至1991年3月)和第二期(1991年4月至1996年3月)...
鲁多夫•贝尔奈特(RudolfBernet,1946—),现任比利时卢汶大学哲学教授及卢汶胡塞尔档案馆馆长(自1997年起)。国际著名现象学学
自在-星云大师的人生智慧课 本书特色 《自在》——星云大师的人生智慧课,一则则禅师的故事、体验、顿悟,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启示,让你化迷为悟,启迪你茫然的思绪。...
东学西渐丛书: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本书特色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外来的成分。中国古书上说...
庄子诠评-(上下册)(增订新版) 本书特色 研究庄子的学者无不认为,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散文写得*生动、*优美、*有个性化,因而历来也*受人们的喜爱。庄子散...
中央编译文库 论著系列--中国佛典翻译史稿 本书特色 史载张骞远使,闻浮屠于西域;汉明帝金人入梦,致是白马驮经,佛法东传。自摄摩腾,竺法兰始,西域胡僧赉经传法于...
张居正讲解论语 本书特色 唯一留存至今的《四书》皇家读本,两朝帝师、内阁首辅张居正讲给万历皇帝一人读的《四书》读本,康熙大帝一生*爱读的《四书》读本。《论语》,...
哲人的无知 本书特色 本书涉及柏拉图作品独特品质这一大问题,不仅对理解柏拉图的作品有帮助,对理解何谓“哲学”也不无裨益。刘小枫哲人的无知 内容简介 柏拉图的所谓...
晏阳初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本书特色 本《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入选的思想家,主要是活跃在1840年至1949年之间的思想人物。但中共领袖人物,因有较...
改变世界的人文大师们 内容简介 这是一次人类从没有经历过的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
周易-全二册-彩绘图文版 本书特色 《周易(彩绘图文版)(套装共2册)》: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推荐,冯其庸,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
当代学术思想文库高宣扬作品---后现代论 本书特色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在其结果中的现代主义,而是在其诞生状态中,而且这种诞生状态又是持续不断的。——利奥塔当代学...
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考察了先秦道家的天命鬼神思想,针对不少研究者提出的先秦道家不相信天命和鬼神的观点,用大量的具体论...
本书将根据历史的和辨证的观点对休谟哲学作具体的分析和评价,阐明它的意义和影响,为此,本书在内容和结构方面有如下安排。(一
鬼谷子 本书特色 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学说竞相出现。这个时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鬼谷子》就是“轴心时代”的代表作之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