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本书对董仲舒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以及五行论等进行了补充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作为《董学探微》的补充。另外还收录了《董仲舒评传》,对于董仲舒的生平和著作和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描述。
本书对董仲舒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以及五行论等进行了补充研究, 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作为《董学探微》的补充。另外还收录了《董仲舒评传》, 对董仲舒的生平、著作和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目 录
董学续探
**章 董仲舒哲学与《公羊传》…………………………………………1
一、董仲舒的哲学体系……………………………………………………………1
二、董仲舒与《公羊传》、齐学……………………………………………………6
第二章 董仲舒哲学与西汉政治…………………………………………11
一、董仲舒的政治哲学……………………………………………………………12
二、大一统论是政治哲学的核心…………………………………………………13
三、天人感应是其理论形式………………………………………………………16
四、独尊儒术(思想统一) ………………………………………………………20
五、结论……………………………………………………………………………23
第三章 董仲舒五行论………………………………………………………26
一、*初的五行……………………………………………………………………26
二、五行相胜………………………………………………………………………29
三、五行模式………………………………………………………………………31
四、董仲舒五行论…………………………………………………………………33
第四章 董仲舒经济思想研究………………………………………………40
一、百乱之源………………………………………………………………………40
二、调均……………………………………………………………………………42
三、具体的调均建议………………………………………………………………46
四、调均的意义……………………………………………………………………53
第五章 董仲舒教育思想研究………………………………………………55
一、教化为治国大务………………………………………………………………56
二、太学为教化本原………………………………………………………………59
三、人性是教化的根据……………………………………………………………60
四、儒术是教化的原则……………………………………………………………63
五、儒术的主要内容………………………………………………………………66
六、学习态度与方法………………………………………………………………67
七、教师……………………………………………………………………………69
第六章 独尊儒术,奠定汉魂………………………………………………71
一、唯董仲舒明于《春秋公羊学》………………………………………………71
二、天人三策董学标志…………………………………………………………74
三、大一统论与凝聚力……………………………………………………………81
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85
第七章 董学补论………………………………………………………………87
一、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真理性…………………………………………………87
二、董仲舒论祭祀——兼论儒家论天的宗教性…………………………………96
(一) 天子先郊而后伐——天贵于民………………………………………97
(二) 不可先祭小神——天是百神之大君…………………………………98
(三) 郊不辟丧——祭天压倒一切…………………………………………100
(四) 祭祀的意义——报德法则……………………………………………101
三、儒学创新与独尊儒术——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104
(一) 秦汉时代的儒学地位…………………………………………………104
(二) 儒学创新,与时俱进…………………………………………………105
(三) 独尊儒术以后…………………………………………………………110
(四) 如何评论历史上的统治阶级…………………………………………112
(五) 汉代新儒学的启示……………………………………………………114
四、汉代公羊学传授考…………………………………………………………115
五、董仲舒考补…………………………………………………………………120
六、董子菜园在何处——我研究董仲舒中的一点错误………………………125
附录:董子年谱考略………………………………………………………129
董仲舒评传
前言………………………………………………………………………………139
**章 一代宗师……………………………………………………………141
一、《春秋》博士,儒者尊师……………………………………………………141
二、三对天子策,两任骄王相…………………………………………………142
三、主父告朝廷,张汤访陋巷…………………………………………………145
四、士以不遇为幸遇……………………………………………………………148
五、身后留名并遗迹……………………………………………………………150
第二章 天人感应……………………………………………………………152
一、社会政治的需要……………………………………………………………153
二、理论体系的特点……………………………………………………………154
三、五行的治乱与变救…………………………………………………………158
四、后人评论……………………………………………………………………159
第三章 独尊儒术……………………………………………………………167
一、提出大一统的远因与近因…………………………………………………167
二、提出大一统的方法…………………………………………………………169
三、统一思想的功过……………………………………………………………172
(一) 独尊儒术,确立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172
(二) 独尊儒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74
(三) 独尊儒术,维护了专制制度………………………………………177
(四) 独尊儒术,导致一刀切现象…………………………………………179
(五) 独尊儒术,抑制独立思考…………………………………………181
(六) 独尊儒术,政治干预学术……………………………………………183
四、思想要统一于真理…………………………………………………………184
第四章 教而后善……………………………………………………………187
一、批判继承孟子性善论………………………………………………………187
(一) 从正名的角度驳孟子性善论…………………………………………188
(二) 用圣人的言论驳孟子性善论…………………………………………192
(三) 以天道的权威驳孟子性善论…………………………………………193
二、批判继承荀子性恶论………………………………………………………194
三、性未善论……………………………………………………………………197
(一) 关于“性三品”论……………………………………………………197
(二) 关于“性四品论”…………………………………………………198
(三) 关于方法论问题………………………………………………………200
(四) 关于“圣人之性”和“斗筲之性”…………………………………204
第五章 义重于利……………………………………………………………210
一、义利旧说……………………………………………………………………210
二、义利新证……………………………………………………………………212
第六章 尊师重教……………………………………………………………219
一、以教化为大务………………………………………………………………219
二、以儒道为教…………………………………………………………………222
三、兴太学,养贤士……………………………………………………………223
四、教师与教材…………………………………………………………………225
五、选士制度……………………………………………………………………227
第七章 《春秋》大义………………………………………………………232
一、战盟之义……………………………………………………………………232
二、华夷之辨……………………………………………………………………235
三、仁义之法……………………………………………………………………240
四、事志之论……………………………………………………………………247
五、慎辞…………………………………………………………………………252
六、大义举要……………………………………………………………………256
第八章 处事道理……………………………………………………………260
一、经权之分……………………………………………………………………260
二、常变之道……………………………………………………………………269
三、祸福之生……………………………………………………………………273
四、中和之理……………………………………………………………………275
(一) 以中和养身体…………………………………………………………275
(二) 以中和治天下…………………………………………………………285
第九章 千古流芳……………………………………………………………290
一、被推为儒者宗………………………………………………………………291
二、被奉为圣人后………………………………………………………………299
秦汉思想研究:伍:董学续探 董仲舒评传 相关资料媒体评论
周桂钿同志从余问学,每有所作,必就商讨。他勤学而好思,所撰《王充哲学思想新探》颇有心得,不落一般窠臼,可为治汉代哲学史、思想史者参考。
——钟肇鹏
周桂钿同志研究汉代哲学多年,曾写出关于王充哲学的专著,近又撰成《董学探微》一书,对董子的学说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例如对于董子的仁义学说进行了较详的考释,对近人以“杀”训“义”提出了驳议;特别是《辞指论》一章,揭示了董子关于“辞指”的学说,对于董子的逻辑思想作出了新的阐发。总之,这“十二论”是关于董仲舒思想的系统研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张岱年
作者简介周桂钿,男,1943 年生,福建长乐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1991 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曾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曾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成果奖,教育部学术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等。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王充评传》、《虚实之辨》、《董学探微》、《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十五堂中国哲学课》、《十五堂中国国学课》、《十五堂中国儒学课》等二十余部,发表文章四百余篇。
易学丛刊-易学象数论 内容简介 《易学象数论》前三卷为《外篇》,皆论“象”;后三卷为《内篇》,皆论“数”。其论说大旨,谓古圣人以象示人,有八卦之象、六爻之象、象...
悲剧的诞生-尼采文集 本书特色 尼采在书中独创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一对重要概念,借此为切入口,以独特的视角和睿智的语言,重新阐释古希腊文化,进而探讨艺...
本书是“海国图志”系列辑刊的第二辑,主题为“古代与现代的争执”。含“卢梭的立法诗”、“斯巴达:一个英雄国度的陨落”、“帝
山中来信 本书特色 卢梭在写作《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之后,受到法国政府的迫害和查禁,日内瓦的宗教界人士和普通民众对是否通缉卢梭产生了争议,掌握行政权的小议会...
思维影响人生:用黄金思维解决生活难题 内容简介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10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读者发掘出头脑中的资源,使大家掌握开启智慧的钥匙。每一种...
科学哲学读本 本书特色 李建会、李亚明编写的《科学哲学读本》从人生历程的诸多角度帮助人们把握人生哲学知识。从追问人生开始,启示读者达到对人生的哲学理解,进而把握...
《国学的天空》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
老子-国学经典藏书 本书特色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周易说什么:知机善变 通达智慧 本书特色 有一本书曾这样说: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谋略中之谋略。从《周易》中,哲学家看到辩...
高尔吉亚与新智术师修辞 本书特色 本书**部分致力于对民主雅典时代另一重要智术师高尔吉亚的形象进行历史重构,解释其残篇和思想;第二部分则着力展现高尔吉亚的学说如...
【風雪中的行腳僧聖嚴法師】1930年,聖嚴法師出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廣教禪寺出家。1949年來台,1961年至高雄山中閉關六年
佛学概论-(第三版) 本书特色 弘学编著的《佛学概论(第3版)》讲解了佛、法、僧三宝和佛法与佛学的意义,使人对佛教的产生(包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和原始佛教教团...
自由的进化 本书特色 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作家丹尼尔·丹内特为你揭示人类果真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吗?自由并非天赋?只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我们是如何在进化过程中...
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 本书特色 萨义德生前整理的*后一部著作为他唯一的信念——人文主义辩护他在政治方面拥有巨大的勇气,他的雄心投入巴勒斯坦的自由事业并每每为之而碎...
象征在别处-社会人类学探讨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社会结构的双轨政治:重读《皇权与绅权》、罗德尼·尼达姆的象征分类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象征人类学的变...
新唯识论 内容简介 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人选著作以...
道德经全解 本书特色 《道德经全解》为人们重新认识本真的自我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有助于读者放下浮躁的心态,认识自己,把自我融入自然,达到率性天真、物我两忘的自...
时代的精神状况 本书特色 本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不是那种思辨性的历史哲学的反思)作底线,描写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
南怀瑾选集-南怀瑾讲演录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第十二卷-[典藏版] 本书特色 璀璨国学,正知不绝,南师一脉,绍继如缕 见地、...
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 内容简介 关于中西文化的分延与差异,自近代以来,有不少的学者曾试图来加以分析比较,从梁漱溟,到林语堂,到西方学人罗素,多曾经就中西文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