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本传记大体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毛姆的一生逐一展现,书稿资料翔实,引据可靠,兼具文学性和可读性。本书还力求揭开毛姆不为人知的私生活的面纱,涉及毛姆的成长经历,毛姆的感情纠葛,毛姆的家庭矛盾,毛姆的隐秘情史,毛姆的创作心路,以及毛姆和其他名作家的恩怨纠缠,书中均多有涉及。本书对于不了解毛姆的读者,是一个全面而有趣的引介,而对于喜欢毛姆的粉丝而言,更是不可错过的阅读盛宴。
毛姆是下述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传记作家特德·摩根
**章
黑马厩镇的少年时代
1955年,萨默塞特·毛姆81岁,一家报纸在采访他时问他是否愿意出一本传记。他说,不,不愿意。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现代作家的生活本身就是无趣的。”他轻蔑地说,“……我的生活注定乏味……我可不想跟乏味联系到一块儿。”事实上,根本不存在这种顾虑。正如这段表述,不真诚是有可能的;乏味则绝无可能。
在他漫长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他活了九十多岁——萨默塞特·毛姆是全世界*著名的作家,他那些优秀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在世界各地深受好评,其中*著名的《人生的枷锁》是20世纪拥有*大读者群的虚构作品之一。他的书被译成几乎所有的已知文字,售出数百万册,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名望和财富。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毛姆在他位于法国南部的豪华别墅里被录影、拍照和书写,关于这位传奇人物,公众无法获知的情况似乎已所剩不多。然而,从少年时起,毛姆总有一些关于他个人及其事业的私密之事,是他不愿透露的。毛姆对他的大部分生活确实秘而不宣:同性性行为违法时,他是一名同性恋者;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都曾为英国情报部门服务过,有时还要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作为一名小说家,他的大部分时间在私密的、想象的世界中度过,被他虚构的人物簇拥着,在他看来,这些人物往往比外部世界的男女更为真实。儿时便有的口吃毛病让他与这个世界进一步疏远,并使他在极其痛苦的同时异常敏感。口吃给他的生活造成了阻碍,因此,成年后,他习惯身边带个翻译,一个善于交际、性格开朗的小伙子——这个人往往也是他的情人——作为他的中间人与陌生人进行初次接触,毛姆则或多或少地退居幕后。虽然毛姆竭力保护自己,但他依然脆弱无比;他是一个激情澎湃、不易相处的人,既冷酷无情,又充满仁慈和魅力,尽管他获得了一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令人心生怜悯的不幸婚姻毁掉了他那些年的生活,从人生的挚爱那里,他也得不到应有的回应。
对于他的很多读者而言,萨默塞特·毛姆等同于大英帝国,毛姆就是英国绅士的象征。他们以为他出身世代望族,实际上,毛姆的父母是新移民,专业人士,属于中产阶层,他们不住在英国,而是法国:毛姆的一生开始并结束于法国。毛姆的父亲罗伯特·奥蒙德·毛姆(1823—1884)是一名律师,律师世家的第三代,祖上是威斯特摩兰郡的农夫和小商人。罗伯特·毛姆的祖父*先来到伦敦,一辈子只混了个书记员做,他的儿子则不仅在律师行业声名显赫,还是英国律师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罗伯特的家族产业经营得相当好,19世纪40年代,他把家搬到巴黎,并在那儿开了一家分社,他的合作伙伴威廉·迪克森则留在伦敦。毛姆与迪克森的律师行“英国法律专家(Juriconsultesanglais)”位于富博圣欧诺黑路54号那栋壮丽的沙罗斯特府邸,在英国大使馆的正对面,毛姆和迪克森的事业在这里蒸蒸日上,尤其是在他被英国大使馆半官方地任命为法律顾问之后。
三十五六岁时,罗伯特·毛姆过上了好日子。在拿破仑三世和第二帝国的兴盛时期,巴黎似乎人人都在赚钱,大家高喊着“发财”。几乎每天都有新店铺和新公司开业,巴黎人口急剧增长,毛姆和迪克森的主要生意来源——英国侨民的人数同样如此。后来,罗伯特·毛姆终于觉得自己有钱到可以娶妻了,于是,1863年10月1日,39岁的他娶了一个迷人的、比他小16岁的年轻女子伊迪斯·玛丽·斯奈尔(EdithMarySnell)。婚礼由罗伯特的牧师弟弟亨利·毛姆主持,婚礼地点设在英国大使馆内。婚礼结束后,毛姆夫妇住进位于丹婷大街(现在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大街)25号的一套公寓。丹婷大街是条宽阔的林荫路,路两旁矗立着栗子树,在香榭丽舍圆形广场附近,从家去办公室很方便,步行只需五分钟。这套公寓在一幢新公寓楼的四层,采光充足、十分宽敞。大客厅的墙上挂着古斯塔夫·多雷①的版画,摆放着罗伯特·毛姆年轻时从国外旅行带回来的塔纳格拉的小雕像、罗兹岛的器皿和土耳其华丽的匕首。书房里有两个深栗色的书橱,里面塞满了斯科特、狄更斯、查尔斯·金斯利、马里雅特船长的书,还有伊迪斯喜欢的陶赫尼茨出版社出的小说。
毛姆夫人的出身远比她的丈夫更富有异国情调。伊迪斯的大半生是在法国度过的,但她生在印度。她父亲去世时,她只有1岁零1个月,两年后,她的母亲安妮·艾丽西亚带着她和遗腹的妹妹罗斯离开印度,回到英国,不久后又移居法国。两个女孩进入修道院学校读书,母亲为了贴补家用,用法文写点小说和儿童故事,并为客厅歌谣(drawing-roomballad)谱曲。显然,安妮·艾丽西亚是个有文化、有性格、有财力的女人,不仅比她的丈夫年轻很多,社会地位也更高些。查尔斯·斯奈尔是法尔茅斯一个修帆工的儿子,安妮·艾丽西亚则是约克郡一个富有的乡绅的女儿,不过,这个乡绅搬到康沃尔后损失了大部分财产,投资锡矿也失败了。她的母亲是布里尔顿人,出生在柴郡一个可以追溯到12世纪的地主家庭,安妮·艾丽西亚姓布里尔顿,她的一个叔叔给毛姆起了萨默塞特这个教名,为的是纪念他一个杰出的教父——亨利·萨默塞特将军爵士(Gen.Sir),但毛姆从
①GustaveDoré,1832—1883,19世纪法国著名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来没喜欢过这个中间名。伊迪斯结婚并在巴黎定居后,安妮·艾丽西亚和罗斯搬到了圣马洛,六年后,27岁的罗斯死于肺结核。在19世纪的法国,肺结核是头号杀手。它杀死了罗斯,后来也杀死了她的姐姐伊迪斯,还差点杀死她的外甥威廉·萨默塞特。此后,安妮·艾丽西亚·斯奈尔又活了三十五年,于1904年89岁时于勒芒逝世。
毛姆一家在巴黎惬意地生活了差不多七年时间。性格活泼、喜好交际的罗伯特卖力工作,伊迪斯则负责料理家务,抚养三个接踵而至的儿子。她有两个闺中密友,一个是活泼的美国女人玛丽(米妮)·沃德豪斯,一个是英国女人伊莎贝拉·威廉姆斯-弗里曼,她们都嫁给了大使馆的二等秘书。她们经常结伴出行,去新开的大百货商场购物,或开车去布洛涅森林游玩,拜访伊迪斯的熟人,英式下午茶当时刚在法国流行起来。这段时间,罗伯特赚了不少钱,他很高兴让妻子随意挥霍。二人享受着奢华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马车,经常去看戏、听歌剧,在家里大方地招待客人。伊迪斯打扮入时,家里到处都是鲜花,桌上摆着上好的温室水果和反季的葡萄和桃子。毛姆夫妇的大部分社交生活围绕着大使馆进行,但伊迪斯也有作家和画家朋友,比如普罗斯佩·梅里美①和古斯塔夫·多雷,作为英国侨民圈里的**美女,毛姆夫人因富有同情心和魅力而广受欢迎。她是被列入上流社会年度名录的极少数的外国人之一,死后她被描述为*优雅的沙龙常客,“一个迷人的女人,在巴黎上流社会有无数朋友,并享有崇高的地位。”这样的颂词未免言过其实,但毫无疑问,伊迪斯·毛姆是个魅力无穷的女人。
毛姆夫妇的身材都很矮小,但罗伯特的相貌近乎粗野——圆滚滚的身材,一张蜡黄的脸,白眼球发黄,球状的下巴上长了一圈胡子,还留着浓密的络腮胡;伊迪斯则像个漂亮的洋娃娃,她的头发是鲜艳的赤褐色,苍白的肤色毫无瑕疵,深棕色的大眼睛深陷,两只眼睛分
①ProsperMérimée,1803—1870,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中短篇小说大师、剧作家、历史学家。得很开。照片中,她漂亮的嘴角稍微有点向下耷拉,她*小的儿子显然遗传了这个特征。伊迪斯娇小的身材在紧身收腰、19世纪60年代依然很流行的钟形裙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精致。她有一件华丽的带蕾丝边的黑色钟形裙,她穿着那条裙子的样子真是明艳照人。她或许请不起皇后和法国宫廷贵妇们惠顾的大裁缝沃思,但她确实表现出了极高的时尚天赋,总能打扮得优雅别致,这大概是在法国长期生活的缘故。毛姆夫妇一同出现时的反差感令人忍俊不禁,他们被亲切地称为“美女与野兽”。米妮·沃德豪斯问过伊迪斯怎么会爱上这么一个丑陋的小个子男人,伊迪斯的回答是:“因为他永远不会伤我的心呀。”
1865年10月,这对夫妇的**个孩子降生了,是个男孩,取名查尔斯·奥蒙德,一年后,弗里德里克·赫伯特出生,1868年6月,亨利·内维尔出生。三儿子还不到两岁时普法战争爆发,随后不久,拿破仑三世于1870年9月在色当投降。随着普鲁士军队挺进巴黎,毛姆夫妇和大部分英国侨民一起离开巴黎,前往英国,两个仆人留下看家,走之前他们将一面英国国旗固定在阳台上。他们把孩子寄放在伦敦的祖母家,他俩则去了意大利,他们都太需要这个假期了,罗伯特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伊迪斯三年内连生了三个孩子。巴黎遭到可怕的围攻,挨饿的民众沦落到拿老鼠和动物园里的动物充饥。五个月的围城后紧接着是血腥的内战,也就是巴黎公社运动,城里的大部分地区被摧毁,造成两万多人死亡。不过,到了1871年5月底,政府军重新夺回控制权。八月,毛姆夫妇返回巴黎,他们忠实的男仆弗朗索瓦去北站接他们,告诉他们家里完好无损,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面显眼的英国国旗。
虽然家没被德国人损毁,但市中心的大部分地区呈现出一派荒凉景象,虽然重建工作立即启动,且进展迅速,但完全恢复商业生活仍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很多英国人永远地离开了。罗伯特·毛姆发现自己囊中羞涩,几乎又要白手起家。同时,伊迪斯重操旧业,照顾三个闹哄哄的男孩。1873年,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法国政府为了增强军事力量,通过立法强迫出生在法国的外国人家的男孩加入法国国籍,这样将来就可以对其自动拥有征兵资格。为了避开这一点,英国大使里昂斯勋爵批准在使馆二楼设立一间产房,让那些与大法官、法庭有直接关系的人的太太们在英国领土上生孩子。就是在这里,1874年1月25日,伊迪斯生下了她的第四个孩子,又是一个男孩,他的名字叫威廉·萨默塞特。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毛姆的幼年是他一生中*美好的时光。他的三个哥哥——查理、弗雷迪和哈利被送到英国读书去了,只在过节的时候回来。所以,小威利①过的是被骄纵、溺爱的独子生活。父亲整天在办公室,他睡着了爸爸才回来,心爱的母亲完全属于他一人。他的乳母离开后,照看威利的是个法国女佣——他的“奶妈”,他们共用一间卧室,早上,她带他去见母亲,那时母亲洗完澡正躺在床上休息,这段充满亲密和爱意的记忆永远留在毛姆心间。见过母亲后,威利会被带出去玩儿,通常是去香榭丽舍大道。那会儿,宽阔的大道两旁是私人住宅和豪华公寓。他和奶妈穿行在马车和时髦的行人中间,向靠近协和广场的一个花园走去。那里有环岛,《潘趣与朱迪》木偶戏表演,卖姜饼和麦芽糖的小摊,圆形广场附近还有一幅用枪炮和身穿法国军服的“尸体”组成的巴黎围城全景图。花园里总是有孩子,年龄稍长后,威利被允许跟他们一起玩儿,他们在灌木丛里冲进冲出,玩儿激烈的打仗游戏。
威利有白皙的皮肤、金色的卷发和棕色的大眼睛,腰间系着一条黑腰带,他和他的玩伴们——那些穿着短裤和系带靴的法国小男孩没什么区别。他的法语比英语说得流利多了,有时还会混在一起说。一天,小儿子逗得伊迪斯哈哈大笑,他从火车的窗口瞥见一匹马,于是,大声喊道,“Regardez,Maman,voilàun'orse.”②现存他的**封信
①毛姆的昵称。
②法语,“看哪,妈妈,那儿有一匹马。”是他6岁时写给父母的,用的就是法文:
cherpapa,cheremaman,votrepetitwillieestheureuxaujourdenoeldevousexprimersesmeilleurssouhaits,etsareconaissanteaffection.croyez-moi,cherpapa,cheremaman,votrefilsrespectueux,williemaugham.(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你们的小威利很高兴在圣诞节这天给你们送上*美好的祝福和感激之爱。相信我,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尊敬你们的儿子,威利·毛姆。)
下午,母亲或奶妈陪他一起喝茶,有时,威利会被带到客厅向客人们炫耀,有一次未来的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也在场。有时,他会被要求背诵一则拉·封丹①的寓言,幸运的话,一些好心的先生还会给他小费。毛姆7岁生日那天,母亲的一个朋友给了他十二法郎,他用这些钱**次买票看了戏;那天是大哥查理陪他去的,看的是萨尔杜写的一部“残暴”的情节剧,莎拉·伯恩哈特②的样子吓得他心惊肉跳。星期天,威利陪母亲去大使馆对面的英国教堂,母亲总是在牧师布道前就带他出来。
对小威利来说,母亲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毫无保留地爱着她,她的爱也给他实实在在的安全感。父亲则是一个模糊的形象,对他几乎没产生大的影响,他知道,母亲的注意力永远在他身上,除了他们之间亲热的关系,其余的一切他都不太在乎。威利*开始去的是一所法语走读学校,和哥哥们不一样,家里*早给他们请的是英国的家庭教师。哥哥们回巴黎度假的时候会令毛姆兴奋,尽管打破了日常
①LaFontaine,1621—1695,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的寓言诗人。他的作品经后人整理为《拉·封丹寓言》,与古希腊著名寓言诗人伊索的《伊索寓言》及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所著的《克雷洛夫寓言》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
②SarahBernhardt,1844—1923,19世纪和20世纪初著名的法国女演员。的生活规律。伊迪斯是一个有才华的业余演员,经常邀请成年观众来家里观看演出,孩子们也被允许参与其中。据一个当时的观众讲,伊迪斯的表演“远远高出一般的业余水平”。母亲的朋友们,比如威廉姆斯-弗里曼夫妇也热衷戏剧表演,星期天下午,威利经常陪妈妈去他们家。这个家里有一个威利的同龄人维奥丽特,她也是在大使馆出生的。毛姆给她的兄弟姐妹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觉得威利是个开朗、自信、富有想象力,而且非常勇敢的小男孩,他们甘愿让威利当他们的头儿。他们喜欢听他讲故事,威利也总能想出新鲜的玩法。威利的大哥查理还带他们去看过马戏表演,孩子们经常一起在香榭丽舍大道玩耍,一边吃着糖块,一边看木偶戏
赛琳娜·黑斯廷斯是英国著名传记作家,曾是《每日电讯报》(TheDailyTelegraph)资深记者,离职后一心从事文学创作,主攻名人传记文学。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南希·米特福德传》、《伊夫林·沃传》、《罗莎蒙德·莱曼传》、《毛姆传》等。赛琳娜·黑斯廷斯还曾担任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评委。
女儿眼中的父亲(大师顾随) 本书特色 20世纪出色罕见的国学大师,超群轶伦的文学巨匠,桃李满天下,受业弟子叶嘉莹、周汝昌享誉海内外!顾随先生身为中国韵文、散文领...
隋文帝杨坚传 本书特色 《隋文帝杨坚传》清清楚楚地告诉你杨坚是怎样结束华夏大地二百七十多年的战乱,又是怎样在10年内建立起一个民富国强的大隋王朝的。杨坚**个倡...
苏六朋 本书特色 在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广东画家在主流画坛并无突出地位。但也偶有在画史中可圈可点者。比如苏六朋,他极具特色的风俗、历史类人物画便在画史上占有一席...
《全球经济史(中文版)》内容简介:国家为什么会有贫富之分?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C.艾伦探究了地理、全球化、技术进步、经济政策和
马丁.路德.金 内容简介 马歇尔·弗拉迪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为美国民权运动的杰出领袖写作传记的同时,也成为这场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的非正式、却很忠实的记录者。作者...
周恩来传(全四册) 本书特色 编写周恩来同志的传记,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邓小平同志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本书的主要资料依据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周恩...
《竞争与博弈(第2版)》内容简介:演进的社会适者生存,竞争的社会强者生存。争夺利益的行为叫作竞争,竞争的过程叫作博弈。博弈也
《如何采写通讯》内容简介:今天,我们怎样采写通讯?怎样才能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本书即是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多年来对通讯创
蒋介石的处世为人 本书特色 蒋本人曾以“气质玩梗,变化不晚”评价自己为人处世,并说自己“疲玩难改”、“轻浮暴戾”。就整体来看,官场中“顽醒”、“疲玩”之人是难成...
《潮流与点滴》的意思有三层:其一是潮流中之点滴,其二是从潮流看点滴,其三是从点滴看潮流。书中的篇章,不是文,而是笔。所谓
家国梦影 本书特色 《家国梦影:凌叔华与凌淑浩》萨沙·淑凌·魏兰德她本人追求真理的热诚、现代女性的意识和伦理认知,都在书中充分体现。家国梦影 目录 序 萨沙·淑...
《安德鲁·卡内基自传》内容简介:作为 “世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1835—1919)与“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作者米哈伊尔·波波夫,1957年2月25日生于哈尔科夫,俄罗斯散文家、诗人、政论家和评论家。先后就职于《苏联文学》杂志社、《莫斯
圈子.段子外传-好汉们崛起的秘密 本书特色 朱家、郭解、曹操、刘备、孙权、李密、李克用、李存孝、冯道……一个个叱咤风云的枭雄,他们的事迹可能不少人都有所了...
绝代风华 本书特色 本书生动再现了十位影响几代人时尚和优雅之风的女性偶像。即使在今天,她们仍然是美丽和魅力的典范。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代表时尚历史的十位女性的珍贵照...
编辑推荐她是左翼政治运动活动家、共产党人、女权主义者、苏菲主义信徒,是著名《新左派评论》杂志编辑之一,也是伯特兰•罗素为首
《话说清明》内容简介: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忠义神勇:关羽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中小学生、大学生、历史爱好者、关羽研究爱好者关羽是勇猛的战将,是忠义的化身,但在历史上他并不是一个完人,缘何能得到历代统治...
谢添口述我的悲喜人生-中述人生.中国电影百年人物 本书特色 三十五年的乱世求生,十年“文革”的残酷磨折,颠沛动荡的生活成就了他在电影上的艺术高度一颗不变的顽童之...
《余英时作品系列•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共收文字十七篇,其中有六篇是发表在大陆之外的出版物上,而以往大陆出版的余先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