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萧伯纳著名的两篇著作:《圣女贞德》和《卖花女》。《圣女贞德》是一部内涵极为丰富的作品,它对宗教信仰、妇女问题、社会形态乃至影响历史发展及个人命运的政治因素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发人深省的讨论。贞德是西方人耳熟能详的一个人物,她也许是除了耶稣以外人尽皆知的一个。街上的路人都能够勾勒出她的形象:一个穿着铠甲的女孩。她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青年女爱国者,她领导农民群众击退英军的围攻。但后来被诬为女巫,在卢昂广场处以火刑。萧伯纳在这部作品中,鲜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女英雄的形象。《卖花女》中身世可怜的卖花女,终日为三餐奔波,有一天遇到语言教授,教授与上校朋友打赌,女孩在他的教导下,一定能脱胎换骨,成为上流社会淑女,即使王公贵族也扯看不出她的本面目,教授教卖花只是赢赌为乐,未料在调教成功后却爱上她,*后终于放下骄傲面目,和女孩相爱。
上帝的力量正在于他的孤独。好吧,我的孤独也将变成我的力量。——萧伯纳萧伯纳作为文学家,是很有才能和敏锐的。——恩格斯萧伯纳的诗情达到了他能达到的高度.——193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皮兰德娄评《圣女贞德》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又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作品中的讽刺也带着激励的性质,而且常饱含着深刻的诗意美。——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颁奖辞诺贝尔委员会主席霍尔斯陶穆乔治·萧伯纳对世界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始终都没有发生过改变,这从他青年时期所创作的小说中就能初见端倪。纵使有些人不停地指责他毫无正义感,或是控诉他是民主世界中的小丑,但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作品中找到为他辩解的地方。他的作品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让人们感到他根本不会被普通的社会发展所影响,也正是由于他这种始终不渝地坚持,*终将他直接带到了他现在发表演说的讲台上。萧伯纳的思想可以归类于一种抽象而理论化的改革观,尽管这种观念并非是他发明的,但却是经由他而日益明确并且发扬光大的。对他来说,这种观念和少有的智慧结合在一起,打破了常规的束缚,再加上他那生动有趣的幽默语言,从而使他的作品成为文学世界中珍稀宝贵的财富。人们*困惑不解的就是他那乐观豁达的态度:人们很愿意把这整个过程当作一场游戏,而且非常希望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环节。人们甚至无法想象,萧伯纳曾经公开宣布的他那种看起来漫不经心的态度其实是一种策略:如果他不娱乐大众的话,人们可能会想将他绞死。但实际上,我们非常清楚,既然他能如此直言不讳,就不会畏惧那些充满可能性的后果。而他采用这些方法作为攻击的手段,一方面源于他天生就具有的无惧任何挑战的卓越才能,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方法才是*为有效的,他坚守着良心和忠诚的信念,依靠自己那出众的才华,引导着他其他的一些特性,朝他的目的地走去。一开始,他的作品主要是在艺术批评和社会学领域中,他本人也自称是改革主义的先行者。而且跟他后期从事的有着不一样的重要性。没过多久,他为自己赢得了评论家、新闻记者和受欢迎的演说家的显著地位。在英国和法国巴黎的戏剧界,他之所以闻名,则是因为他对易卜生的支持和对无聊而肤浅的传统戏剧的反对。他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实践自己的戏剧理论,而且他进行戏剧创作的时间也比较晚,到了36岁才开始,这时他心中早就积聚了许许多多的素材,所以创作起来文思泉涌,成果卓著。他尝试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来进行创作,从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戏剧形式。我们在对这些作品进行评论的时候,也要根据一些特殊的原则进行。而这种形式之所以与众不同,不全是因为它的形式和结构,更是因为作者才思敏捷,对戏剧熟稔于心,从而可以轻易地让戏剧效果达到他所追求的目的。他追求理想的时候专注而又直接,而且极具斗争精神,拥有丰富多彩的思想观念,这些就是他那卓尔不群的特殊风格。他在法国被誉为“20世纪的莫里哀”。事实上,他俩的确有很多共同点,比如萧伯纳觉得自己在戏剧创作时有古典主义倾向。他提到的“古典主义”,就是说强烈的理性思维,采用辩证的视角,同时反对所有的可以被称之为浪漫主义的事物。他的**部作品名为《不愉快的戏剧》(1898年),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在这部作品之中并没有应观众的需要而发表一些空洞虚无又沉溺于感情的教条,而是将那残酷丑恶的社会现实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作品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探讨社会弊端:穷苦的人被剥削压迫以及被逼良为娼,而那些剥削他们的人却在想办法依靠这些来保住他们的地位。萧伯纳对整个社会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但是又公正不阿。而且,他刻画那些恶人的嘴脸时,还能洞察他们的心路历程,这就是他的特色,即使是在他早期的一些作品中,他*优秀的一个特点——人道主义精神,已经展露无遗了。在《快乐的戏剧》(1898年)中,他创作的主题相同,但风格上有了改变,营造了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其中有一出戏《武器和武士》让他崭露头角,他在这出戏中揭露,连年争战会彻底摧毁人们的生活,使一切都不堪一击,同时与和平时期那种稳定而又平平淡淡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他的反战论调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同,这种认同超过他之前得到的所有认同。而在《坎迪德》中,这是一个与《玩偶之家》风格相似的剧作,只不过结局是喜剧式的。这是他*有诗意的一部作品,主要是因为剧中那个优秀而坚强的女性,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被他塑造成一个普遍的榜样,具有了更热情、更丰富、更文雅的内涵。在《人与超人》(1903年)中,他宣扬因为女人拥有现实而坚韧的本性,所以她们是天生的超人;在剧中,很多人热烈地期盼超人的到来,而且超人的到来是早就被预言了。这是一出让人忍俊不禁的喜剧,不过作者将自己的意图蕴含其中,这部喜剧甚至可以让你从中联想到作者反对早年英国人崇尚温顺圣女的观念。接下来一部戏剧《巴巴拉少校》(1905年),意义较为深远。这是一部伟大的思想剧。它讨论应该怎样压制邪恶:是通过内在的乐观精神和宗教式的牺牲呢,还是通过外在的消灭贫困并且根除社会弊端的方式?他在剧中塑造了一个*为突出的女角色,但是*终也在金钱的诱惑和救世军的权力下选择了妥协。在剧中,作者对思想变化的过程做了生动详细的描述,当然,里面的某些观点也有些模棱两可。这出戏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过,他向人们展示了在现实的生活信仰当中,仍然存在着让人拍手称快的、鲜明的、清新的快感和诗意。萧伯纳,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在这里的处理方法相较于平时而言,更加的开放和更具有侠义豪情。由于时间的缘故,我们不能再继续讲述他下一步的活动过程,甚至去谈谈他其他的杰出作品。现在,我们不谈其他,我们只来谈谈他是怎样不露声色地将矛头指向所有他觉得不公平的地方。在《伤心之家》(1919年)中,作者毫不客气地出击,用喜剧的方式尽力挖掘人们为科学、政治、艺术、工作和美色等琐事所累,表现出的各种刚愎自用、虚伪做作,而且也描绘出文明社会发展中的病态,无视真理、良心泯灭、内心残忍等具体现象。不过,可能是因为素材太过庞多繁杂,抑或是很难用轻松的方法来描绘此种题材,令这部作品只能以空虚的象征主义的形象惨淡示人,*终只能收藏于博物馆中。在《回到麦修撒拉时代》(1921年)中,他写的序言比往常更加具有智慧。剧中是一个绝望而缺乏欢笑的世界,这部剧作想表达的观点是人类必须将其正常的年龄延长数倍,才能获得足够的智慧来管理这个世界。在这部剧中,作者好像过多地运用了他那丰富的思想,以至于极大地损害了他固有的那种创造力。接下来的《圣女贞德》(1923年)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诗人创作的巅峰。作者是专门为了舞台演出而创作这出戏。当时,剧坛上经常演出和被重视的是一些能够让人们立马感到愉快的作品。而他不顾地方上的抗拒,设法表现他的真实价值。萧伯纳不满足于自己之前的历史戏剧,所以,自然而然地,他将自己丰富而敏捷的才思和一种故意为之的历史想象力和真实的空缺交相融合。在他所构造的世界当中缺少时间因素。但是,*新的一些研究表明,这样的缺失和空间意识的缺失并不是一回事。这样的不幸使他对历史少了几分敬重,同时有一种和任何的教条格格不入的倾向。总的来说,在创作《圣女贞德》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仍然存在着相似的观点,但是他的内心却在一个虚幻的世界当中找到他所塑造的女英雄的立脚之处,也就是这样,他才能在这个血肉之躯上加诸他丰富的想象。通过一种现在仍被质疑的修正,让她拥有单纯的形象,但是在语言文字上,这个形象栩栩如生。他让人们的心被圣女贞德牢牢地抓住。在这个真正的英雄主义已经没落的时代,萧伯纳用他丰富的想象力塑造的这个以英雄主义为个性的作品,非但没有失败,反而在全球绽放光彩,因为其无可置疑的艺术价值。用这个观点,我们追溯萧伯纳的佳作。从他对圣女贞德这个英雄人物的描绘当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能从他那插科打诨和反对挑战之中,找到同一个理想主义的特性,他批评社会现象、展望社会发展,虽然我们会觉得他的理论太过直接,思维也不够缜密,观点没有系统化;但是,他同那些缺乏任何固定基础的传统观念做斗争,与那些真假难辨或是半真半假的传统情感展开辩论,这些都能证明他的志向远大,而他更加让人赞叹的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法用情感的方式来表达的令人尊敬的美好品德——心灵的自由、勇敢、忠诚,还有思路的清晰——在当今时代是非常罕见的。我上面所说的一切,只不过是萧伯纳一生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我还没有提及他著名的序言——也许可被称作是论著——分散在大部分的剧本之中。这些序言大多是佳作,其文风简练、才思敏捷、才气纵横,难有人与之匹敌。他的戏剧让他成为“当代*具魅力的作家”,而他的序言则使他成为能够与伏尔泰相提并论——当然是和伏尔泰*著名的作品相比。从朴实无华的风格和古典的陈述方式来讲,它们将他的思想,将他对时代的新闻记者式的评论表露无遗,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让他像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屹立于英国文坛之中。……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父亲是都柏林法院的公务员,却把家产挥霍殆尽,母亲为音乐教师。萧伯纳15岁时入都柏林一家房地产公司做书记员,后升任出纳,1876年移居伦敦,这期间曾写过小说,但未获成功。到19世纪80年代末,他开始以新闻写作为生,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艺评论。1891年出版了重要评论集《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之后,他决定放弃写评论,自己开创戏剧的新风。他于1892年写的《鳏夫的房产》和1893年写的《华伦夫人的职业》,演出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他由此走上了戏剧创作道路。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他创作了大量剧本,都是一些充满社会批评的机智的喜剧,深受观众欢迎。其中《伤心之家》《千岁人》和《圣女贞德》,标志着他事业的ding峰。1925年,萧伯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胡仁源(1883-1942)字次珊,号仲毅,浙江吴兴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此后留学英国学习造船,毕业于推尔蒙大学,回国后历任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京师大学堂教员、北京大学预科学长、工科学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教育部总长,唐山交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等职。译著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萧伯纳的《圣女贞德》等。
《私域电商》内容简介: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传统电商巨头流量饱和,在获客难、获客贵的流量困境之下,商家纷纷把目光转向私域流量
闲情偶寄 本书特色 《博雅经典:闲情偶寄》一书*突出的特色,在于创新,林语堂说他“对每件东西都有新颖的议论”,绝非虚语。李渔在《博雅经典:闲情偶寄》的“凡例”中...
旧时明月 内容简介 我国是文明古国,可歌可泣之事之人亦多。由于时代的变迁,对人物的评介也往往发生重大甚至颠覆性的变化。以今人之眼观古昔之人,将往昔之人置于今之天...
热土-我们是知青 我们那代人的故事 本书特色 《热土:我们那代人的故事》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按着时间的顺序,不做作,不夸张,作者把他的经历娓娓道来,把那个时代的历...
李国文读史 内容简介 李国文,小说家,散文随笔作家,曾任理事,主席团委员,《小说选刊》主编。李国文先生以小说创作蜚声海内外,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首届茅盾文...
梁遇春精品文集 内容简介 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明显欧化倾向的除了徐志摩,还有梁遇春。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到上海...
常谈一束:吴小如学术随笔自选集 本书特色 这里有对俞平伯、周汝昌、萧乾等一代名家的温馨回忆,有对《故宫退食录》、《桥畔杂记》等作品的评析,有对他曾热爱的京剧表演...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本书特色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的作品风格多变,常常不按照时空顺序来组织情节,让人...
沧桑看云:不应忘记的人与事(上下册) 本书特色 李辉以一种责任和诚意,为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作者带着个人的体温重返历史现场,再现20世纪中国文化...
永生的海拉 本书特色 ★本书荣获亚马逊网站2010年度编辑选书**名芝加哥论坛报核心书奖(非文学类)被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60多家媒体评为年度好书...
刀尖上的舞蹈-茨维塔耶娃散文选 本书特色 茨维塔耶娃作品系列由俄语翻译名家苏杭先生译出,基本算旧译的增订,经过时间的积淀,译稿质量属上乘。今年是茨维塔耶娃诞辰1...
伍尔夫读书随笔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选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三部重要散文集,即《普通读者》、《普通读者二集》和《自己的房间》,多为伍尔夫的读书心得和感想,而且写得比...
读者文摘:典藏版:不平凡的世界 本书特色 本书抓住民国时期这一“混论”的突出特点,描述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人间悲欢离合,把*残酷、*真实的...
老字号-老舍小与集 本书特色 看点分析: ★老舍:现代著名文学家、京派文学领袖、“人民艺术家”、一位准诺贝尔实力的伟大作家 ★老舍*优秀作品一网打尽★老舍代表了...
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 本书特色 ★ 鲁迅研究室主任陈漱渝先生的心血之作,传递鲁迅的思想价值观念。★ 各类资料史实详尽全面,各类文人墨客的背后故事跃然纸上...
“最优秀的人都在集中营里丧命,最糟糕的人却幸存了下来 。”——詹姆斯·伍德《见证的艺术》一个幸存者的羞愧,对法西斯暴政的非凡见证如何在地狱保持尊严、不认同兽性的...
危险的夏天-非洲的青山 本书特色 《危险的夏天》写的是海明威50年代在西班牙观看斗牛的经历。斗牛对于海明威有特别的意义,他说过:“一个国家要热爱斗牛...
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 本书特色 《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是作者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从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散文百余篇,分“中国古代散文”“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
倾听戴望舒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夕阳下、寒风中闻雀声、自家伤感、生涯、流浪人的夜歌等。倾听戴望舒 目录 诗集·我的记忆夕阳下寒风中闻雀声自家伤感生涯流浪人的...
《跟李叔同学修心,跟南怀瑾悟处世》内容简介:李叔同与南怀瑾,都是繁华尘世的修行者,他们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并精研佛法,对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