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延续了一千多年。考察书院萌芽、发展、鼎盛、演变的漫长历史,能够使我们更加完整、深刻、合乎历史地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陈薛俊怡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书院》分为书院发展史、书院制度、名院名人寻踪与书院文化集萃四个部分,系统叙述了我国古代书院的演变历程,以期为人们追忆书院历史、从古代书院中汲取办学智慧打开一扇窗。
陈薛俊怡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四章,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书院管理制度、名院名人和书院文化。全书知识性、文化性、可读性都很强。读罢此书,喜欢中国古代书院的读者大致能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了。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书院》:有元一代,以理学后先倡和,为海内师资者,南有吴澄,北有许衡。吴澄(1249—1333年),字幼清,抚州崇仁(今江西乐安)人。因好友程钜夫将其居室题为“草庐”,因此人们都称他为草庐先生。吴澄自幼聪敏过人,据载他“五岁而读书,七岁而能声对,九岁而能诗赋,十有三岁而应举之文尽通”,在乡学考试中每次都是**名。他的勤奋好学也名闻乡里,据说吴澄读书通宵达旦,不知疲倦,他的母亲为此忧心忡忡,怕对他的身体健康不利,于是限制了他的灯油。吴澄用自己节省出来的钱悄悄买来油烛,待母亲熟睡后又继续学习。16岁是吴澄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随祖父到抚州参加乡试,虽然祖父不幸落第,但他却幸运地认识了名儒程若庸。程若庸是朱熹的三传弟子,时为抚州临汝书院山长,吴澄因此进入临汝书院,拜程若庸为师,并在此结识此后一生的挚友——程若庸的侄儿程钜夫。在程氏门下吴澄顿悟学问并不仅仅只有诗词记诵,学习的目的除应付举业之外,还可求得圣贤之道。他曾著书说“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圣继之”。至此,吴澄也立志追求“圣贤之学”,从此淡泊名利。当然,淡泊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放弃了做官人仕的想法。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吴澄乡试中举,随即向地方官上书,希望通过荐举的方式进入仕途,但愿望落空。第二年,吴澄即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但名落孙山。此次科考的失败使吴澄彻底断了科考的念头。抚州被元军攻破后,吴澄隐居到了布水谷,潜心研究学问。吴澄此后的经历即由他所生活的特定时期所决定——蒙元代宋,不得已行走于出仕与归隐之间。在时人看来,蒙元代宋不是一般的王朝更替,而是“异族”入主中原,受教于朱熹忠孝节义的儒林人士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他们处在了人生道路选择的十字路口:改头换面事新朝兼济天下或做坚定的前朝遗民独善其身。吴澄该何去何从?至元十三年(1278年),临安城破的第三天,吴澄即作《伯夷传》,列举孔子、孟子、韩非子对于伯夷、叔齐的评价,赞赏伯夷、叔齐恪守君臣伦理的政治操守。这实际上就是吴澄面对朝代更替何去何从的个人宣言。但是事与愿违。吴澄在当时的影响太大,以至于元代朝廷总是忘不了他,屡屡诏请,他想隐也难。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钜夫奉诏到江南寻访名士时,即找到吴澄,力请他出仕,吴澄则以母亲年老需要照顾为由婉言谢绝。后来程钜夫以请吴澄北游中原山川胜景为由才赚得吴澄到达大都。到大都后,程钜夫再次劝吴澄人仕,吴澄仍以母老为由力辞,并很快南归抚州草庐读书授徒。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吴澄母丧服满,朝廷再诏吴澄应奉翰林文字、登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吴澄这次已不能以母老为由了,于是写信给荐举他的董士选,请董士选成全他追随古人依道进退的心志。但此举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二年秋天,在朝廷一再的“敦遣”下,吴澄无奈之下动身上路。由于时目迁延,等吴澄到大都时,原授官职已委他人,吴澄再次回江西老家。1304年,吴澄又被任命为江西儒学副提举,仍然坚辞不赴。直至武宗至大兀年(1308年),年已花甲的吴澄在江西行省的礼请下,才赴任国子监丞之职。在国子监,吴澄不阿权贵,以接续道统为己任。当时的尚书右丞刘楫曾想借吴澄之名抬高自己,但吴澄拒绝了与刘楫的往来。当吴澄的教学主张因与国子监多数同僚不合而被划人“陆学”阵营时,吴澄不屑于自辩,于是又一次辞职南归。自此之后,吴澄又多次授官,如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经筵讲官等。对这些任命,吴澄或坚辞,或旋任旋辞。其问英宗曾命吴澄为“金书”《佛经》作序以追荐列圣、祈天永命、为民祈福,但是,吴澄以超生荐拔实乃“蛊惑世人”为理由,拒绝按英宗旨意写序,表现了令人佩服的儒者风骨。就在大家为吴澄的性命担忧时,幸好英宗尚未接到吴澄的答复即被弑。吴澄85年的风雨人生中,虽屡被诏请,但人仕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且都不是自愿,讲学传道才是他一生*热爱,也是*重要的事业。落第后的第二年,吴澄就在家乡盖了几间草房,开始了他的清贫讲学生涯。吴澄早年是在临汝书院开始真正进入朱学大门,因此对书院情有独钟,将书院看做是儒学道统成长、发展的摇篮。在无数次的被迫受职与离职的北往南归中,永丰武城书院、江州濂溪书院等多所书院都留下了吴澄讲学的身影。他一生为书院撰文数十篇,其中的《重建岳麓书院记》对后人研究岳麓书院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簡介國王陛下八○後非主流不知名寫手,性格純樸,品德中上,文風以幽默搞笑為主,輕快、放鬆,作品能給讀者以最愉快的閱讀體驗。■繪者簡介MO子
世界文化之谜 内容简介 埃及开罗南700多公里的尼罗河西岸,曾是古代埃及都城底比斯所在地。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570-前1090年)时,继法老图特摩斯一世在此...
吸血鬼传奇(白金典藏版) 内容简介 任何一个对吸血鬼的传奇故事感兴趣的人都会听过蒙塔古·萨默斯这个名字。他因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著的作品,而一举确立了自己在吸...
《灰小财带你玩转可转债》内容简介:本书从可转债的基础概念和打新申购讲起,逐步深入可转债评估模型、交易策略。通过丰富的案例讲
生肖文化 本书特色 1.1995年,“雅俗文化书系”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赵朴初题字,季羡林作序;2011年,新版“雅俗文化书系”重装推出,延续经典。2.作者以...
作品目录我和佛教研究研究佛教史的意义和方法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论释迦牟尼法显佛教的倒流中国佛
沿途漫步的镜子 本书特色 司汤达说:“小说是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镜子”自然是既照到人,也照到己,并且主要还是照自己。本书就是这样一面起中介作用的镜子。作者在...
端午旧事 内容简介 常常,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是心灵的舟搁浅了,理想的帆停滞了,只剩下徘徊徘徊。难道远行只是为了忘却,得到只是为了失去?让我们把...
元曲与民俗-(上.下册) 本书特色 陈旭霞编著的《元曲与民俗(上下)》以百科全书的容量,全面细致地描写了元代的市井风情、社会问题。从节日习俗上看,元曲在对浓缩了...
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 本书特色 “龙”是一个文化象征系统,它由众多的图腾糅合而成,因而每一部分都携带着古代部落与民族文化的信息,同时其每一部分形象的取舍,都是...
《思辨哲学新探》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黑格尔学者王树人先生(老树)的一部代表作,由人民出版社于1985年初版。本书不是关于黑格尔
张君励儒学著作集-明日之中国文化 中印欧文化十讲 内容简介 在《明日之中国文化》一书中,张君励将世界文化分成中国、西方、印度三部分,并试图从三者的比较中探求中国...
中国服饰简史 本书特色 《中国服饰简史》:中宣部“民族精神史诗”出版工程“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中国服饰简史 内容简...
中国古代民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民俗系列 本书特色 生活是风俗礼仪的源泉,风俗礼仪的很多内容是关于衣食住行、服饰器用的习惯、规定和约束,尽管现代的生话与历史上有...
《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内容简介: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些口才好的人,往往讨人欢心,获得很好的人缘
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 内容简介 走入神鬼狐妖的世界,却比人的世界来得更纯净、更精彩:巧笑倩兮的婴宁、妩媚爱娇的鸦头、大智若愚的小翠、凄婉哀怨的公孙九娘…...
读库0605 本书特色 《读库》出版不到一年,已在成为纯文学杂志的品牌,在出版界和读书界广有口碑,市场反响热烈,销量稳步上升。很多读者已经不是一本一本地看《读库...
十殿阎罗-民间水陆画中的无情轮回 本书特色 文字是速朽的,图像是永恒的,《十殿阎罗:民间水陆画中的无情轮回》透过民间图像,了解中华民俗!十殿阎罗-民间水陆画中的...
探索者 本书特色 本书告诉我们西方文化所经历的三大探索时代:首先是先知和哲学家,如摩西、约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宗教改革家们,他们义无反顾地从上帝...
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 本书特色本手册收录了古代汉字一万一千六七百个。每字后面列出其上古和中古的音韵地位,并加注拟音,以供学习,研究古代汉语,汉语史,汉语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