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微抗战:樊建川抗战微博》介绍了他的微博文字,活脱脱勾画出一个有性情、有胆识、有魄力的博主。与一般的微博不同,他的微博往往图文并茂,那些图片,或者是从天南海北赶来建川博物馆聚落的参观者;或者是他走南闯北收集文物、参观拜谒的留影,而更多的则是从世界各地汇聚到他身边的各种各样珍贵甚至稀奇古怪的文物。无论文物来自领袖、英雄,还是平民、草根,甚至侵略者、汉奸、卖国贼,都证实了历史、补充了历史甚至修正了历史。它们是具体而微、一目了然的,也是无与伦比、意味深长的。它们的诉说,无声而有力,穿越历史烽烟,越发显现其无法篡改、不容修饰、毋庸置疑、弥足珍贵的面容。一条条不满140字的碎片文字配以一张张简单直观的人或者物的照片,可读易读,似乎轻巧,可是集束起来,又有了气贯长虹、撼人心魂的力量,为世人重现过去,警醒现在,昭示未来。
《一个人的微抗战(樊建川抗战微博)》是一个爱国者、著名抗战文物收藏家樊建川先生的抗战微博选粹。在这些简洁有力的短句中,他每天有滋有味地写下自己的收藏心得,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呕心沥血建立抗战系列博物馆以及研究抗战历史、寻访抗战人物的跌宕起伏的经历。作者思想深刻,文字简洁有力;语言幽默生动,很有“川普”特色。淡淡地把一个头顶光环、真实的收藏家的日常生活娓娓道来。他的微博,更是一部战士的“诗言志”!
樊建川,建川博物馆聚落馆主。出版过《一个人的抗战》《抗俘——中国抗日战俘写真》《兵火——由日军影像资料看中国抗日战争》《大馆奴——樊建川的记忆与构想》等书。
陶希聖一生富於傳奇性。中日戰爭前以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論著聞名,戰爭中及戰後投身政界,為蒋介石撰寫《中國之命運》及《蘇俄在中
全球艺术史-第2版 本书特色 历述5000年全球艺术的动人故事,从旧石器时期直至当代基西克与艺术爱好者和入门者分享他对绘画艺术的挚爱和见地透过近500幅旷世杰作...
简明日本史 本书特色 《简明日本史》分为上下两卷,共二十四篇。*篇至第六篇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地位、民族的由来以及社会之演变等内容。第七篇至第二十四篇分述日本从幕府...
一个人的微抗战 本书特色 《一个人的微抗战(樊建川抗战微博)》是一个爱国者、著名抗战文物收藏家樊建川先生的抗战微博选粹。在这些简洁有力的短句中,他每天有滋有味地...
一般對於北朝史的研究,大多偏重於北魏、北周,尤其是北魏的均田制、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北周的府兵制等問題。然而在北魏滅亡
《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内容简述的是延安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延安时代对20世纪中国文化,其重要性都超乎想象。“延
金毓黻(1887-1962年),字静庵,灯塔市八家子村人。1907年,毕业于辽阳启化学堂,后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13年入北京大学
知情者说(第3辑)-7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上百幅资料图片提供了中国现代史的史料,事件有:鲜为人知的公安部外宾处,钓鱼台内外的江青,尼克松访华前后的接待警卫工作细...
本书是侯旭东教授关于中国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域社会研究的论文合集。共收十余篇有关中国古代地域社会研究的论文,既有对传世
本书“采用兼容并包的方法。避免兜售任何单一的理论,概念框架和范式”,作者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分析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
研究历史,离不开时日的记载,时间、年代是历史记载中必要的构成部分,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纪年》中年代学的研究是历史文献学研究
用年表读懂中国史-(第3版) 本书特色 一本年销售过十万册,畅销多年的有态度的历史年表,全书采用陈寅恪、王国维、吕思勉、钱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观点独特,分析透...
德国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这本《德国史》由卢文迪著,本书上溯德意志民族的形成,下迄希特拉之执政,叙述德国一贯发展的历史过程,故名日《德国史》。政治事象...
《中国发展报告2018》内容简介: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决战脱贫攻坚、实施“十三五”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昆明市街道详图 内容简介 昆明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春城”的美誉。清朝末年,昆明已形成“三坊、二十四铺、一百五十...
中国古代名城历史地理研究 本书特色 周云芳所著的《中国古代名城历史地理研究》涵盖了中国从先秦到清代的大多数重点城市,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容的广泛性、整体性,但中华...
《矢志不渝》内容简介:明清时期,数以千计的年轻女子抗拒父母的权威,终生忠贞于她们的未婚夫,很多以寡妇的身份终其一生,有的为
《中国历代帝王传记丛书》:人民出版社约请国内有关专家对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皇帝及其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
三岛蜷伏 日月重光-抗战胜利受降现场 本书特色 《三岛蜷伏 日月重光》一书主要呈现抗战胜利时各战区日本向中国投降的“现场”状况。主要收集整理当时各报刊杂志的记者...
《归去来兮》内容简介:上世纪六十年代共和国制定了建设西南大三线的战略决策。一场规模空前、史无前例的工业大迁徙,随即秘密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