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前刊后》是陈平原先生对自己历年编书时序言、跋后的汇编,从中可见其学术演进的脉络,其实具有相当强的学术编年意味。陈平原是三联书店的优质作者,属于可做“作品系列”级别的学者。这些年我们一直与陈老师商议此事。2013年底《自序自跋》(收录著述的序跋)、2014年中《大学小言》,都是制作精良的小精装作品,不列丛书名,依照装帧设计自成体系,将陈平原文化写作的部分整体纳入到三联的出版序列中。其中《大学小言》刚刚重印3000册,《自序自跋》也得到书友的追捧。
《刊前刊后(精)》是陈平原对自己历年编书时前言、后记的汇编。内分三辑,**、二辑,记录作者在自家著述之外的辛勤劳作,保存他主编(或合作主编)的集刊发刊词或丛书总序,第三辑则是收录未入集的编书前言后记。从文章容量上看,“刊前刊后”虽“小”但绝非“小道”,从中可见学术演进的脉络,记录时代中的学术风气,具有相当强烈的编年意味。
《刊前刊后》:
附录一:学术史研究及其他——答秦山问问:民间学术刊物的涌现,是90年代中国的一大文化景观。您与王守常、汪晖共同主编的《学人》,是出现较早、影响较大的一种,能否谈谈当初的设想以及具体操作的经过?答:90年代中国的学术文化格局,将与80年代有较大的差异,我想,这一点很多人早就预感到了。这种学术转型,既有外部环境的诱使,也是学术发展内在思路所决定的。需要某种契机,或者说找到突破口,使得我们这些“文革”以后培养的“年青一代”,有可能比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当然,也不无借此影响90年代中国学术走向的野心。从1991年春天正式运作,到现在,《学人》总共出版了七辑,每辑刊登人文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若干篇,约五十万字。本来可以办得更好些,只是我们三位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编务方面不可能投入太多的精力,不如人意处多多。
问:您刚才提到“专业论文”,又说起“人文研究”,在我理解,这二者是颇有区别的。《学人》的这一定位,是否与其厚实、持重的学术风格有关?答:“专业论文”很好解释,那是针对此前的“以经术文饰其政论”或者“曲学阿世”而提的。强调学术独立,注重学理探求,将“论文”与“杂感”区别开来,这都是特定环境下的“话语”。后世或许需要注解,今人则大都能够意会。“人文研究”这题目很大,似乎与我们所标榜的专业化趋向背道而驰。其实,说不上自相矛盾。单单将“人文研究”解释为集刊的范围尚不够,我们正是希望借此穿越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等学科边界,从事综合研究。当然,这只是意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人文研究本就源远流长,不敢轻言“突破”;再加上作者大都受过严格的学院训练,为文立说相对谨慎些,这或许就是你所说的《学人》风格趋于厚实与持重的原因。
问:我注意到,贵刊**辑上那组《学术史研究笔谈》被不少谈论90年代中国学术走向的文章所引证;而且,现代学术史研究似乎是你们的旗帜:每辑上都有此类文章发表。您能否谈谈,贵刊选择学术史研究作为重心,有何用意?答:说“旗帜”言重了,说“研究重心”还可以。这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话题,三言两语说不清。学术史研究,总是有所表彰、有所批评,当事人不用说,还会有许多自愿对号入座的。于是,引发不少意气之争,比如:“谁给你指手画脚的权力?”学术规则的确立与超越,是个值得认真反省的大问题。从知识增长与文化积累的角度思考,90年代的中国学界,必须调整发展战略。有几种可供选择的途径:一是直接引进新的思想观念或研究范式;一是别无依傍,独创新说;再就是选择与先辈对话,通过学术史研究逐步确立自己的立场与方法。*后一种,其实是怀疑是否存在现成的答案,希望通过触摸传统、反省传统来思考当今的生存处境与发展策略。学术史研究不是“点金术”,也没有提供“答案”,这只是一个重新寻找立足点的“过程”。始终立场坚定、没有惶惑与不安的朋友,大概很难理解我们为什么选择学术史作为自我训练与自我反省的手段。至于批评学术史研究可能使得世人冷漠思想家,并进而导致整个民族精神的退化,这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任何时代,学问家都不可能与思想家争风头;著述之专深,使得其只能在小范围内被接受。“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由来久矣,有必要再“制作”一回吗?学问家与思想家一样,都有真假、大小之分;我不大相信那些“没有思想”的学问家或“没有学问”的思想家。除了“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希望还有第三种选择。这里还必须考虑到个人的志趣与能力。当然,争吵归争吵,不妨各自努力发展自己的思路,这样,方才有利于中国的学术文化建设。用章太炎的话来说,这叫“自坚门户”。只顾他人瓦上霜,不扫自家门前雪,不是明智的选择。
问:我读过您在《读书》上发表的谈论章太炎学术品格的文章,题目很有意思,是叫《自立门户与径行独往》吧?章氏希望高扬先秦诸子自立门户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您以为在现代中国行得通吗?《学人》的作者队伍相对集中,是否也有“门户之见”?或者说,是在追求建立学派?不好意思,问题似乎有点唐突。
答:没事。学派云云,实在不敢奢谈。想来你也知道,20世纪中国,宗派多而学派少,因而一提“门户”,大家都噤若寒蝉。谁都希望人家说你思想开放、不拘一格、兼收并蓄,不管为人为文,还是办杂志,全都如此。章太炎认定,“中国之学,其失不在支离,而在汗漫”(《诸子学略说》),这话不无道理。
我对没有“偏见”的学者不太佩服,总怀疑其缺乏“定见”。意识到自己只是“一家之言”,而且不断反省并调整自己的见解,这比标榜自己“没有偏见”可靠些。至于说到集刊,有两种办法:一是注重代表性,一是突出个性。我说过了,我们三位都不是职业编辑,不可能腾出许多时间来组稿、审稿、改稿;而且,学者办刊,本就容易体现个人风貌,好处、坏处都在这里。在某种意义上说,“避短”便是“扬长”。
相对突出自家面目,在代表性方面不能不有所舍弃。
如果一定要说“门户”,我想不是具体的学术观点,而是指治学的大思路。我们也在不断自我修正,包括扩大作者面与读者面,但“公正平允”以至“面目模糊”,绝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
陈平原,男,汉族,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78年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84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是北京大学首批的两位文学博士之一。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散文-张中行散文选集 本书特色 《张中行散文选集》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当代散文-张中行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
直道而行 内容简介 给你一个坎坷人生的思考教你一个做人的哲理帮你扫除成材的障碍一本不可不读的人生教科书直道而行 目录 我与中国20世纪·记人篇·论胡适之——关于...
深山书简 本书特色 台湾百年散文作品系列。花*少的钱,用*短的时间,享受中国当代文艺的*新成果,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本书选收林语堂、台静农、梁...
重现经典系列:孤独旅者 内容简介 《孤独旅者》是一些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片段的合集,收集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旅行。行迹遍及美国,从南部到东部海岸、西...
这独一无二的人间 内容简介 这部诗集由“时间的轴心”,“在晨风中不停地鸣叫着的鸟儿”,“被反复地描摹的家园”,“传说的继续”,“珍贵的人间”“诗说”, 六辑组成...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歌全集 本书特色 一个深信人生必须有爱、自由和美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失败英雄。我们从不敢梦想他的梦想,我们也无法承载他那惨酷的失败...
《小王子》内容简介:在这些作品里,他描绘了只有从天空才能看到的雄奇壮丽的景象,让读者耳目一新。他以飞机为工具,第一次真正从
《在民国(修订版)》内容简介:作者描述了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故事,一批文人与狂士身处非常的时代,始终有一种独特的精神。作品通
《万叶集精选》内容简介:《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和歌集,收载了日本七世纪初至八世纪中叶约四千五百余首的庞大歌集
《流萤集(有声双语经典)》内容简介:《流萤集》与《飞鸟集》并称泰戈尔的短诗双璧,其中收录257首隽永的小诗。泰戈尔惜墨如金,在
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是公认的我国古代杰出的戏剧作品之一。它自问世以来,不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评点,其中以清初文
斯人记 本书特色 张恨水著的《斯人记》是一部长篇小说,是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张恨水卷之一。所谓朋友,所谓朋友之朋友,不是大夫阶级,却是士的阶级。中国立国的精神...
京极夏彦-续巷说百物语 本书特色 《续巷说百物语》内容简介:一起枭首示众引发轰动,因为被处死的是大恶人稻荷坂祇右卫门,而这已是第三次行刑。祇右卫门在十五年前、十...
吴大澂琐论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着吴大澂,从某件藏品说起,对涉及的人物、事件、金石术语、名物制度等作了较为翔实的注释。吴大澂琐论 目录 前言一、那时名字叫“大淳”...
鲁迅全集补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鲁迅全集补遗》,主要介绍了矿产与矿业、地质及矿产之调查者、中国地质之构造等内容。鲁迅全集补遗 目录 中国矿产志序(马良)例言...
文心雕龙选讲 本书特色 温绎之先生生前在河南大学文学院(原中文系)任教,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研工作,20世纪70年代转向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他开设的...
【名家推荐】幻想文学大师乔治·R.R.马丁 刘慈欣 江南倾力推荐—————————————————————————————————————【中外作家阵容】雨果奖...
诗说 本书特色 本书系同济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的一种。本书由著名学者潘雨廷先生所著,多从两周政治得失、《诗经》风雅正变等思想高度出...
海上劳工-雨果文集-第七卷 小说卷 本书特色 《海上劳工(精)》是雨果流亡海岛期间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吉利亚特对船主利蒂埃利的侄女戴吕施特深沉纯...
春去花还在:唐诗里的人生禅意 本书特色 ◎朱光潜说:“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春去花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