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祸史,几多辛酸泪。一部从先秦到晚清3000余年的文祸通史800多中国历代文人因言获罪警世录:话不要乱说,字不能乱写。·刀能杀人,人尽皆知;笔能杀人,人未尽知
本书自1991年第1版面世后,曾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学术著作奖”,被读者誉为“文字工作者**选之书”。2002年本书第二版出版后,市场反响强烈,加印不断。《读书》《博览群书》《文汇读书周报》等媒体先后载文评介,称其“考论详赡,极具学术价值”,是“语言文字之祸*有影响之专著”。此次推出第三版,除对原书中的少量差错进行了修订外,作者加入了新的研究成果,补充了部分反面和边缘内容的史料,以帮助读者扩大了视野,加深对文祸事件的认识。
序翻开一部中国封建社会史,不难发现大部分帝王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制造过文字狱案,或曰文祸。谢苍霖、万芳珍教授伉俪合著的《三千年文祸》,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一桩桩文祸,介绍了这些文祸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揭示了历史悲惨的一面。这些文祸,残害了多少有远见、有思想、有学识、有才华的志士仁人,既压抑了文人的创造力,又摧残了民族的生机,从而阻碍了历史的进步。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文祸呢?究其原因,根子还在于专制统治。在封建帝王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切都要臣服于专制王权的统治,否则就要受到惩处。该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下部分文人的悲惨命运、历史前进的艰难旅程及专制社会的体制弊端。从触犯文祸的类型来看,一部分是官场文人。这类人饱读诗书,身居一官半职,为了功名利禄,或因言语得祸,或因作品得祸,或因政见不同得祸,有时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写却以“腹诽”罪得祸。汉代的马融、颜异及宋代的苏轼等人便是这类学者的代表。第二部分是民间文人。他们读了书,但未入仕,没有参政,寄居乡间,或以祖业为生,或以教书糊口。虽无官禄,但属于社会贤达,享誉一方。他们之中不乏学识渊博、有真知灼见的大学问家。按照常理,这些文人远离“庙堂”,应该没有“文祸”了吧?但事实并非如此。历代均有荼毒布衣文人的案例。原因也不复杂,他们虽为布衣,却认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关心天下、批判现实统治、批评王朝政治的行列,这就免不了犯忌。只要违背了帝王的意志,加上小人的挑拨离间,照样杀无赦,如北宋的欧阳澈等。第三部分是隐士文人。他们博览群书,看破红尘,不求闻达,远离尘世,躲进深山,企图以避世的方式研究学问、写诗作画,保全自己的独立人格。但事实上也逃脱不了帝王专制统治的罗网。统治者总是千方百计、软硬兼施,把他们卷进官场,使其失去独立的人格,失去行动的自由。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特例。那时社会处于转型之际,中央政权对社会的控制较弱,文人言论的空间较为宽松,故几乎没有什么文祸。尔后,秦始皇当政,情况发生了变化。一直到清末,近三千年,文祸不断,其轨迹可以说是“两头重中间轻”。唐宋是中国文化发展最光辉灿烂的时期,文祸的案子相对少些,处理也轻些,杀人较少。这与当时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相关。唐宋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高峰,这也就造成了唐宋帝王的德政,仁厚、宽容,文化氛围比较宽松。尽管文人不大听话,时不时地冒犯君威,但杀头的不多,大多数也就贬谪放逐罢了。武则天看了骆宾王写的《讨武曌檄》,虽被骂得体无完肤,也只付之一笑,还夸其有宰相之才。宋朝文祸较唐朝多一些,但还比较尊重文人,宋朝初期太祖就亲口说过:宰相,必须是读书人。尚文重士形成风气,不轻易杀文人,“百年未尝诛杀大臣”。唐以前,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战乱时间居多,王权不稳,特别是东汉以后,国家分裂,独夫民贼众多,动辄对文人挥舞屠刀,钳制舆论,戮杀谏官。宋以后,明清两朝,中央集权恶性发展,对文人控制严密,稍有冒犯,就构成大案,成群杀戮。文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帝王的手中,完全受帝王的素质、性格、心情等因素的影响。有明一朝,特务横行,惨案迭兴,士大夫人人自危。百官上朝如赴刑场,往往与家人诀别而行,如能平安回家,则有再生之感。普通士人更是被文字狱吓破了胆。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新淦(今江西新干县)诗人邓伯言经宋濂推荐入京应试,廷试《钟山晓寒》诗内有“鳌足立四极,钟山蟠一龙”之联,朱元璋特别欣赏,他取过诗稿当廷吟诵,不自觉地手拍御案砰砰作响。跪在阶下候旨的邓伯言误以为皇上被这两句诗所激怒,吓得晕死过去,被人扶出东华门外才苏醒过来。虽有旨授翰林官,但他已成惊弓之鸟,无心食禄,以老病辞官还山。清代文祸则裹挟着满、汉的民族矛盾愈演愈烈,仅乾隆一朝文字狱总数就在130起以上。文字狱的管控连疯子也不放过,乾隆亲手经办的疯话案就有20多起。之后的庄廷鑨《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曾静投书案、吕留良文选案、王锡侯《字贯》案、《苏报》案等大小文祸前后相随,不绝于清史,以致文人们“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检讨中国历史上的文祸,重要的是总结教训,用世界的眼光和比较的方法看出差距。14世纪,意大利人带头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成为潮流,走向近代化,而我们的明太祖却仍然一门心思强化君权,不惜制造种种文字狱,滥杀无辜的有识之士,向着中世纪落后的道路上走。清代雍乾时期,当帝王们还在以文字狱来奴化汉人的思想,整得整个民族“万马齐喑”、人才凋零的同时,法国大革命正唱着凯歌前进,英国的工业革命正以蒸汽机的发明进入强盛时代。1840年,英国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几声炮响,吓得大清帝国魂飞魄散,屈膝求和,割地赔款。清政府制造文祸、打压文人、摧残人才遭到了历史的惩罚。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龚自珍振臂高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三千年文祸》一书贯穿中国古代三千年历史,囊括各种文祸言祸,致力于填补中国古代文祸通史的空白,故发凡起例,独运匠心;资料的获取均眼观手抄所得,力求赅备无遗;立论评议,自有心得,观点屡屡出新,希冀成一家之言。谢教授是个特立独行的人,该书也体现了他的个性化思维及表述方式,论人所少论,见人所不见,不屑拾人牙慧;勘误纠谬,钩沉索隐,考据精详,极见功力;其文风质朴,文笔清新,要言不烦。谢苍霖教授写作此书,是苦心孤诣、厚积薄发的结晶。据其夫人,也是此书的合作者万芳珍教授介绍,谢教授在高校的学习和教学生涯中,酷爱读书。他在《辞源》的扉页上题写了座右铭:“孜孜矻矻,死而后矣。”20多年来,江西师范大学、江西教育学院、南昌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藏书被他一览无余,省图书馆古籍部他也是常客。日常生活中,他除了教学、吃饭、按时散散步之外,其他时间都在看书、研究。耳不听闲言,口不传闲话,行不喜应酬,与人交往,长话短说。成家后,夫妇二人省吃俭用,很快买齐了二十五史和一些常用工具书。由于不断购置,积累下来的藏书有数千册之多,多已用旧。四部的重要典籍他都浏览过一遍,连《辞源》都通读过。凡是新买的书,他必及时通读一遍,做笔记,写眉批。他系统地读过二十六史和多本子集,做了几十本读书笔记,另抄写七八套卡片,一套少则百余张,多的上万张。在他看来,只有穷尽资料,才能发现有价值的论题,从而有所建树。他积累颇丰而著述慎重,厚积薄发,真正是“十年磨一剑”。《三千年文祸》1991年初版后,《读书》、《博览群书》、《文汇读书周报》、《船山学刊》等报刊先后载文评介,学界评价它是“语言文字之祸最有影响之专著”,“考论详赡,极具学术价值”。1995年被国家教委授予优秀学术著作奖。初版后一再加印。但是,二位先生并不满足于现状,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追求完美,对这部著作不断地寻找不足,不断地跟踪新的研究动态,不断地吸收新的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地修改完善。据万芳珍教授介绍,谢苍霖先生晚年虽然身患绝症,在病榻上仍在校对引文,补充新材料,润色文字,对分析评论修改提炼,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视学术为生命,把该书当成自己的生命。可以肯定,这本书的再版,嘉惠学林,是谢苍霖先生生命的延续,是谢苍霖、万芳珍伉俪人生价值的提升。1933年6月18日,鲁迅先生在致曹聚仁的信中说:“古人告诉我们唐如何盛,明如何佳,其实唐室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此种物件,都须褫其华衮,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乌烟瘴气,莫名其妙。其他如社会史,艺术史,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都未有人著手。”(《鲁迅全集·书信》)现在,有了谢苍霖、万芳珍夫妇合著的这本《三千年文祸》,算是实现了鲁迅先生的一个遗愿,是中国学术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成果。今天,站在21世纪初叶的时代高度,来审视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这些的文祸,是为了总结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我们务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展生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周溯源2015年7月15日于北京学思斋(周溯源,历史学博士,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谢苍霖(1947—2006)著名学者,教授,国内权威的“文祸”研究专家。《三千年文祸》为其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万芳珍(1950—)南昌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曾任南昌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谢苍霖先生之妻。与谢苍霖先生共同完成《三千年文祸》,并在谢苍霖先生去世后继续《三千年文祸》的修订工作。
文物春秋战国史(彩色图文本) 本书特色 阅读文物中国史,走进历史博物馆,本书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文物春秋战国史(彩色图文本) 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中...
其人如天-史记中的汉人 本书特色 本书读史记,直接触及历史人物的魂魄,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作者如同司马迁及其笔下人物的知心人,经他勾勒,刘邦、项羽、张良、韩信、萧...
《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内容简介:本书认为,清初哲学在哲学性质上属于“后理学时代”的哲学。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哲
大清王朝之谜 内容简介 这本小书是为所有对《大清王朝之谜》感兴趣的人们写的普及读物,但由于纵贯大清王朝而涉及到大量学术问题,撰写者如果没有长期的清史、满族史学术...
帝制往事 本书特色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中华帝制历两千余年。欲了解泱泱中华帝国之历史,绕不开的是帝制,说不尽的是往事。本书从帝制的形成、皇权与相权的...
《城乡中国(上)》内容简介: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
《在路上》内容简介:我经常梦想能到西部走走,常常会做些模糊的计划,但从来没有付诸实行过,直到认识了狄恩。阿姨警告我和狄恩这
欧文·白璧德(IrvingBabbitt)(1865–1933年),美国文学评论家,人文主义的领军人物,反对浪漫主义,相信伦理道德是人类行为的
《办公室轻健身》内容简介:对于办公室久坐人群来说,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健身指南!本书讲解了久坐人群常见的姿势与体态问题,介
《Bootstrap 4 Web设计与开发实战》内容简介:本书由浅入深,全面、系统、详尽地介绍了Bootstrap 4框架相关技术在Web和移动Web开发
蒋介石的1949-从下野到再起 本书特色 台湾国民党史研究大家刘维开深度解析蒋介石的1949 * 1949年蒋介石下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宋史研究论丛(第九辑) 本书特色 《宋史研究论丛(第9辑)(精)》由姜锡东、李华瑞主编,主要介绍了:2007年是中韩文化交流年,为加强中韩两国学术界的交流,继2...
《卓越运营管理体系》内容简介:本书研究了卓越运营管理体系的三个核心问题:Why、What、How。1.引用宏观的数据和微观的案例,剖析
细讲中国历史,弘扬中华文化。丛书是以弘扬中华文化为目的,面向大众的、可信的、通俗化的中国历史。作者均为对中国历史素有研究
顺治帝陵历史之谜-图文珍藏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正史、清官档案为基础,结合当今史学界*新研究成果,并运用通俗、娴熟的笔触,向您讲述有关顺治帝本人及其陵墓的鲜...
《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内容简介:二战结束七十年来,当正义的一方欢呼胜利,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危险的民族”,又是
匈奴-古代游牧国家的兴亡 本书特色 这本由日本的泽田勳所著,王庆宪和人晓明所译的《匈奴(古代游牧国家的兴亡)》将概述匈奴民族历史的大致轮廓,以达到介绍匈奴民族社...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
中国文明考古 本书特色 《中国文明考古》选取了周口店猿人遗址、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南越王陵等考古发现的惊心动魄的发掘历程,讲述了其中的曲折与执着,震撼与感动,...
《我们的传统节日:夏》内容简介:月月和亮亮每年寒暑假都会去农村老家,等到假期结束后,他们便回到北京上学。农村和城市的过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