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在20世纪的地位》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作者洛维特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他对德国现代哲学进行深入反思的时期,海德格尔思想是他在此期间的重要思想背景、资源和反思的对象。在书中,洛维特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尤其是将这些问题置入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出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哲学中对主体哲学的拒斥既是现代性危机的表征,又是这一危机自我克服的自发性表现。洛维特认为,在德国哲学的伟大时代,每个人都能与他的前辈产生关联并把他当作旗鼓相当的伙伴,一个康德和一个黑格尔不会觉得自己出色得不用回应同时代次要者的异议,而海德格尔固执己见的独白发生于一个缺乏讨论的空间,着迷者、复述者和违心者们一方面站在它边上,另一方面把海德格尔所挣得的东西当作硬通货转手。但当海德格尔提出“倘若沉思者终于在运思之际着手探讨这个二十年来一直等待着的……实事,情形又会怎样呢?”这个苦涩问题的时候,就容易和另一个问题一起去回答了。这问题就是,人们怎么能指望别人会作为同行者去跟随这样一位思想家,他的本质特征包括拒绝各种共性和合作以及作为独行者走上一条突然止于不可行走之处的道路?海德格尔至今的全部著作在根本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巨大挑衅和对“变老的世界”的攻击,在这攻击之后并无反驳和辩护。本书是洛维特哲学史写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经典文献。
洛维特对海德格尔的情感很复杂:一方面,他对海氏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海氏是他的精神导师,影响了他一生;另一方面,他又极度恼恨这个人,因为这位精神导师参加了纳粹,成了制造他人生苦难的帮凶。
在弗莱堡,洛维特虽然师从胡塞尔,但他真正的导师却是海德格尔。因为同相对沉闷乏味的胡塞尔相比,海德格尔的哲思和授课更具魅力,对青年学生有着无法抵挡的诱惑。依照阿伦特的说法,海德格尔是“秘密哲学王国的国王”,那时,很多弗莱堡的学生都是海氏的忠实粉丝,洛维特也拜倒在海德格尔的脚下,成了他的拜门弟子,洛维特后来回忆说,“比起他的老师,他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他成了我实质意义上的老师,我的精神得以发展,要归功于他。”
洛维特把自己精神的发展归功于海德格尔,足见海德格尔对他影响之巨大和深刻。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后,他又追随海德格尔去了马堡,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教职论文,成了海氏真正的学生。但是,虽然学生洛维特对老师崇拜得五体投地,却又发现老师总是无法接近的,他像一个多疑的狐狸,生活在自己的洞穴里,警惕着洞外的一切,除了课堂之外。
海德格尔的魅力来自他的课堂,这个貌不惊人的小个子具有着巨大的精神能量,能施展魔法,让进入他课堂的人惊叹地目瞪口呆,虽然充满忧虑和惶恐,却再也难以离开,洛维特这样描述海德格尔的讲课,“他是一个矮小又黝黑的人,懂得施展魔法——就是说,先把某某东西指出来,随即在听众面前让这东西消失不见。他讲课的技术主要是先盖起一座思想建筑,然后又亲手把它拆掉搬走,以便将全神贯注的听者置于一个谜团之前,让他留在一片空虚里。”很显然,这是多么高超的授课技巧,将学生玩弄于股掌之间,可是他们却总是痴心不改。
半隐半露,时藏时显,神龙见首不见尾。不唯他的讲课如此,海德格尔的为人也是这样,在海德格尔的表情和思想中,一种无法剔除的怀疑和忧虑,一种深入骨髓的虚无,总是如影随形,阅读海德格尔作品的人,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到这一点,同他直接接触的人更是感同身受,让我们来看看洛维特的描绘吧,关于海德格尔的外貌,洛维特写道,“对他的相貌神情,可以有这样的自然描述:费劲紧绷的额头,低垂的脸,半闭的眼睛,但偶尔抬起头张望一下,以确定四周的状况。如果对话中有人一定要他正面地四目相接,那他的表情就会退缩而不确定——因为要与人坦然往来,是他办不到的事情。另一方面,他自然流露的表情则是谨慎、狡狯且猜疑的。”关于海德格尔的生活,洛维特写道,“这个矮小的巨人具有一种充满力量的专注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好几年的时间里,我试着跟他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来往关系,却没有什么成果。他在生活中将自己封闭起来,把一切与他人的牵系都屏挡在外,只喜欢在他的演说里,用堆砌了诸多概念的语言,‘对所有人,也不对任何人’,说着他与人单独谈话时说不出来的,或者不愿意说的东西。”或许我们还记得,在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生平时,海德格尔用了一句非常简洁的话,“他出身,他工作,他死去”,不知道他对这样的生活是充满无奈还是心向往之,在洛维特看来,这是一种无奈,一种无法摆脱的无奈,因为他对现存的一切都极不信任,充满怀疑,极力批判,“他的认知所及之处,都伴随着他的猜疑——事实上,这认知正是从猜疑而来的,这猜疑所产生的结果是对于既有传统的第一流批评……他对一切文化活动与教育事业毫不节制的批评,让我们又爱又恨,而他则带着狐疑,监看着他狐狸洞的入口和出口——这个狐狸洞是连他自己待在里面也一点都不自在的。他在自己选择的疏离里感到痛苦,也常常试着拓展他的人际交往范围,但结果总是离开又退回自己的世界里,逃遁到工作之中——而工作使他根本上柔软而有感受你的本性,变得刚硬与僵冷。”其或然否?对照海德格尔的为人为学,或是很对的。当然,海德格尔为何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如何形成这样的人格,是件极其复杂的事情,最好还是留待专门的研究者去探讨和争论。我们的兴趣是通过洛维特这扇窗户,去窥视一些真实的东西,一些亲历者的亲身感受。
除了对海德格尔生活和人格的描述之外,在《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一书中,洛维特更多是对海德格尔思想与纳粹间关联的揭示,及其对他的深入批判,当然,这都是专业人士感兴趣而一般人感觉乏味的东西,在此不值得多谈。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海德格尔建造大厦然后有亲自拆毁的游戏,似乎也被应用到了他自己身上:他曾深深地影响了洛维特、阿伦特等人,可是纳粹之后,这些人又反过来尽其所能地批判他,剥脱他施加给他们的影响,拆毁他建立在他们心中的大厦。这的确很吊诡,是否真的存在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谶语,这或许值得我们深思。
然而,无论如何评价他,海德格尔却是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一个充满诱惑又充满危险的深渊,一直会有很多人迷恋他,陷入他思想和词语的迷宫,甚至不能自拔,受到深深地伤害。之所以如此,总在于海德格尔既聪明又狡猾,他的聪明引诱你,他的狡猾迷惑你,最后让你困死在他一手设计的迷宫之中。当然,海德格尔之所以会如此,也和他自己的矛盾存在分不开,诚如洛维特所分析和揭露的,“论出身,他是一个单纯的教会雇员之子,但由于职业,他成了一整个阶层的激昂代言人,而这个阶层却又被他所否定。由于养成教育,他本是耶稣会信徒,但却由于愤恨,而成为了新教教徒。训练上,他是经院哲学的教义论者,在经验中,他却成为实存的实用主义者;论传统,他算是个神学家,作为一名研究者,他却是无神论者;他事实上是个否定传统的人,却又穿着研究此传统的历史学家袍服。他存在主义的味道一如克尔凯廓尔,又具有黑格尔一样的系统哲学的意志,在方法上极其辩证,在内涵上却十足地层次单一;有断言肯定的姿态,却源自否定的精神;在他人面前保持缄默,但对他人的好奇却又少有人及,在终极的立场上激进而不容转圜,但在这之前的每一步却都乐于妥协。”洛维特的这段分析实在是精彩之至,通过他的这段分析,作为一个精灵和一个怪物的海德格尔同时获得了解释。
同尼采一样,海德格尔是德国式的,要理解德国,就需要理解尼采,理解海德格尔,但他们既滑如泥鳅,难以捕捉,又魅如精灵,充满诱惑,而这就是洛维特所生活的德国,既让人爱之不舍,又让人怨之难解,而对于这一点,或许只有像洛维特这样的犹太人,这些原居地上的异乡者才能体会得到,才能既不愿去说,又不得不去说。
卡尔·洛维特(Karl Löwith,1897—1973),德国哲学家,犹太裔基督徒。1897年1月9日生于慕尼黑,一个富裕的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中产家庭,后来自己改宗基督新教。1914年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意大利作战时,负伤被俘两年。1918年,因为战俘交换计划,回到德国。两个月后,进入慕尼黑大学就读,因为听到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决心钻研哲学。1919年转学,前往弗莱堡,投入胡塞尔门下。当时担任胡塞尔助理的马丁·海德格尔,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力。1923年,以关于尼采的论文得到博士学位。
1928年,他完成就职论文,开始在马堡大学教书。1931年得到正式教职,担任哲学讲师。1933年,希特勒上台,犹太人开始遭受迫害。
1934年到1936年间,洛维特得到美国洛克斐勒基金会的奖学金,前往意大利。
1936年,意大利法西斯党开始迫害犹太人,...
(展开全部)
项飚1972年出生于温州市区一个教师家庭。1990年从温州中学毕业保送北京大学。1998年获北大硕士学位,当年受邀免考牛津大学博士,2002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
共犯理论的展开 本书特色 《共犯理论的展开》是日本共犯理论的一代宗师西田典之教授的力作,本书囊括了西田典之教授自1969年至2005年共36年间写作的关于共犯的...
The seven deadly sins of Christianity represent the abysses of character, wherea...
夫妻性生活内参 本书特色 众所周知,性生活是夫妻间的头等大事,而夫妻性和谐更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和前提,以及健康生育的重要保障。《夫妻性生活内参》笔者结合自身的多年...
佛罗伦斯•西恩,美国最伟大的身心灵导师,畅销书作家。早年曾向几位东西方著名的灵性导师求学,经历多次闭关和修行后,晚年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身心灵课程,对后世发展产生...
回顧大半生,我覺得自己畢竟是一個二十世紀人。對於二十一世紀,我沒有期望,只覺得我的二十世紀尚未完結。這本回憶錄,也是我為自己的二十世紀寫的備忘錄。我在書裡追憶自...
作者简介泽曼,1928年生于布拉格,1948年离捷去了英国等地,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曾经在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社工作过
新技术正在打破自然限制,不断拓展人类自身的边界。在未来,疾病可能被消除,孩子可以定制,人的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之间的欲望退化为通过机器性爱就可以满足的需求,...
现代老年心脏病学 目录 **章概论**节老年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第二节老年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变第二章病史与检查**节病史第二节心脏检查第三章老年人高血压第四章晕...
进化心理学是一门革命性的新科学,它提供了一个有趣而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是现代心理学和进化生物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融合。作者戴维巴斯是进化心理学领域的权...
作品目录目录凡例 vii缩略语表 xix志谢 xxi作者的话 xxiii第八章 导言 1第九章 儒家与儒家思想 3(a) 引言 3(b) 儒家学派的一般特
裟椤双树,女,射手座,自由撰稿人,喜好美食与时尚,善于在行走中捕捉并记录幻想,作品既有旖旎浪漫的古风,又有潮流的现代视觉系风味。代表作《浮生物语》系列、《降灵家...
精美的镂空剪影,独特的相框设计,入围全球插画奖,揽获欧洲设计银奖,“好奇宝宝”小象带领孩子们体会故事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玩一场影子游戏。◎ 编辑推荐☆ 揽获多项国...
《六异录》由六个独立又相互映照的故事组成。在欲望消费盛行的当下,作者朱大可重返东方传统文化源头,以感官“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为框架,书写了由感官驱动...
谢海洲验案精选-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 目录 医案部分头风(三叉神经痛)痴呆(血管性痴呆)中风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癫狂(精神分裂症)癫痫昏迷(弥散性脑病...
现如今让父母最头疼的三个问题:战略难题:孩子未来该往哪个方向走?战术难题:具体某个方向到底该怎么走?实战难题:孩子不爱学、不会学、学不会,怎么办?对于上述难题,...
【内容简介】“书法应当作为一种当代艺术与世界对话。”——王冬龄一部从书法里走出来的当代艺术家学术哲思录,王冬龄“大字走世界”的多年探索心路。本书共收录了当代书法...
在数据横向融合的时代,充分挖掘数据金矿及盘活数据资产,是企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所在。电信运营商以其数据特殊性,必将成为大数据领域的领航者、生力军。各行业的大数据从...
作品目录第1章 工程流体力学基本定理第2章 概论第3章 泵的基本理论第4章 泵的相似理论第5章 泵汽蚀的理论和计算第6章 泵的应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