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张嘉佳、张大春、蒋方舟、严歌苓、张艺谋、白先勇、孟京辉、马未都、李开复、傅佩荣、雷颐……两岸三地三十三位影响力名家,深入剖解当今社会现象,细致解读大家都关心的热点话题和事件,并有对自己的作品以及对自身的分析,每一篇都是有深度有思想的真诚之作。当他们合在一起,你会了解到,中国曾经有过怎样的经历,并且现在正经历着什么。
中国不缺热闹的ip,缺的是冷静的思考和独立的思想,而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所以关于他们和这个时代的理想和激情,所有他们对于当今中国的观察和思考,都在这本书里呈现。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文学、电影、戏剧、文化、社会。每一部分均选取具有代表性名家,说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谈社会的现状和未来,这些文章均复杂深刻而耐看,从中你可以看出他们如何规划自己,如何看待社会,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有怎样的期许和渴望。这本书里,你看不到夸夸其谈的虚伪激进,你看到的,是真挚和真诚,是如何用真诚之心直面自己、面对他人。
文化很可能不是一个好东西,于是我也不能说这是一本很好很好的书。何况,我实在想不出非读书不可的理由。当空心人的好处是合理的在一些时刻,而想太多的人总是被同情。更何况,那么多的书都是人类退步的滑梯。
媒体都喜欢出书,想二次利用,妄想在访谈里塑造什么,这些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非说不可。换句话,那些问题,我们又是不是非问不可呢?所有的事情,做和不做有什么区别?有什么意义?我也始终被这个局限困扰。
人喜欢这样,而这种喜欢越来越变成必须。知道一些道理就非得和另外的人讲,而另外的人又有另外的道理。他们说的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坐而论道,我们就当真的记录下来,还出书,是不是太过分了。
但有时候,就是想做一些过分的事。
反正文化总是显得有点儿装腔作势。你可以说他是灵魂,你可以说他是娱乐。当然,他更可以说什么都不是。因此,有时候会有伤心之论,搞文化的不如其他随便干点什么的。所以我管搜狐文化叫打开的文化,打开之后就真的可以什么都不是了,他消费一切,也被一切消费。归零。因为什么都不是,所以他可以是一切。
但这种命名是后来的事情了,而这里面有一些是之前的文章。我没有仔细看稿子,说的潇洒一点是我根本没时间,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如果认真对待,我想我一定会十分苛刻。但我*终决定把他们全部保留下来,好的,不好的,有价值的,没有价值的,一切都构成了现实本身。所有人都想努力证明自己是对的,这是*让我感动和备感无力的地方。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道理可讲。因为没有人想听道理,所以这本书里什么道理都没有。他们大多是名人,文化名人,文化名人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一些公知,或者*多是个公共脸。自然,他们都可以归为精英的范畴。他们说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拿手的小事情,仅此而已。但对于那些夸张的部分,我希望读者报以会心一笑。
正确的姿势是,我们应该把他们讲的,当成什么也不是的去听,这是唯一可能有效的角度。总有些人在说话,他们构成了这个世界嘈杂的一部分。而噪杂就是本质。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人可以长久地睡一个好觉。当然,时过境迁的好处是心平气和,所以我们总不会指着书中的人物骂上两句。
我想老实一点,富有同情心的同时也是尖锐的,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不要轻视自己的生活。够了。这才是文化本身。这本书叫《风从何处来》,如果一定要给它找到准确翻译的话,雪莱有句诗:the wind is passing through,风正在穿过。我想,恰如其分。而且,十分美妙。或者换个说法可以是,穿堂风。我们生活在一个穿堂风的世界上,害怕被刮跑,消失,消失得干干净净,所以总想留下点儿什么,这是*温柔的地方。哪怕他们说的什么也不是,也是我们总想留下点儿什么的证明。
是为序。但这种命名是后来的事情了,而这里面有一些是之前的文章。我没有仔细看稿子,说的潇洒一点是我根本没时间,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如果认真对待,我想我一定会十分苛刻。但我*终决定把他们全部保留下来,好的,不好的,有价值的,没有价值的,一切都构成了现实本身。所有人都想努力证明自己是对的,这是*让我感动和备感无力的地方。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道理可讲。因为没有人想听道理,所以这本书里什么道理都没有。他们大多是名人,文化名人,文化名人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一些公知,或者*多是个公共脸。自然,他们都可以归为精英的范畴。他们说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拿手的小事情,仅此而已。但对于那些夸张的部分,我希望读者报以会心一笑。
冯唐:我可能要红了
我一直觉得身体里有一个大毛怪
经常有人告诉我说,京城的白富美都是我的粉丝,有人说是因为书写得好,有人说是因为颜值高,我也一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我想可能跟我的简历有关,相对来说比别人要丰富很多,比其他作家要丰富很多。这个简历可能能产生两点作用,一点从某些方面验证你写作内容挺丰富的,相对来说见识不会太低;第二可能某些人会产生好奇,产生一点点悬念,冯唐这个人怎么能有这些经历,我想可能这个简历也帮一定的忙。
还有一个是长相。长相这件事我觉得超级不理解,这也是实话实说。我那天去我妈那儿陪她吃中午饭,找了一些刚上大学军训时的照片,像“三好学生”证上的那种,有一张挺帅的,小鲜肉之类的。但是好多女生说现在比过去要好看很多。反正我三十岁之前那些女朋友没有任何一个夸我好看,所以第三点我是很糊涂的,前两点我是有一定保证的。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是好看,怎么是不好看。我一直觉得身体里有一个大毛怪,通常三个人在一块儿,会有一个大毛怪。它会有一些想法,然后会有一个人叫他社会性的人也好,叫冯唐这么一个人也好,领着这个大毛怪,有时候骑着这个大毛怪,有时候跟大毛怪一块儿睡,有时候变成一体,有时候变成两个。还有稍稍高一点、又不会高很多的人在俯视着这两个人,看他们俩之间的关系这些斗争情况,我身体里经常会有这么三组东西同时存在。
我以前和高晓松聊天的时候说过,小概率事件每人每生会摊到一些,且常常只摊到一件。但是我摊到很多,比如说我进麦肯锡这件事就是挺小概率的事件,我一个学医的又没有任何工作经历,进了这么一个**的咨询公司,一做做九年,我觉得概率挺小;比如我从麦肯锡进到一个国企又帮着看整个盘,又在系统内重新创业,这也是小概率事件;在这么繁重的工作下我还能坚持写东西,我觉得也是小概率事件;写作又好像混出来了,我觉得这也是小概率事件。每天都有很多小概率事件。
纯文学像医学,不负责给你太多舒服写作对我来说是几个阶段,*早的一个阶段实际上是尝试,我十七八岁时写了一个长篇小说《欢喜》。那时候我也看了一些文艺作品,也有一些情窦初开,写写玩儿,闲着无聊,上街打架打不过别人。第二阶段,“北京三部曲”那个阶段,很大程度上是想忘记某个事情、破解某个事情,像我老引海明威的话,写完了就过去了,把我挤破了,满满等着很快愈合,写完这个事就过去了。到了第三阶段《不二》《女神一号》等等,更多是解决一些问题。在我某些生命阶段,有些坎迈得很难甚至迈不过去,我就停下来仔细想想是为什么,然后找几个相关的典型人物仔细观察了解,把这些东西用小说的形式体现出来,实际是解决问题。第三阶段我跳出来说几句,可能大家总说纯文学跟严肃文学(不一样),国外也有这种所谓的分法,非文学、畅销书这些东西,我曾经有一个比喻,纯文学像医学,不负责给你太多的舒服,不是顺着你的,而是想能为你缓解能给你安慰给你治好的,当然往往不见得奏效。通俗文学是SPA,让你舒服让你愉悦。
另外一个比喻,纯文学写作更能直面人性中的问题,你的成长经历里面,你面对一些心里过不去的问题,直面它去挖掘,根源是什么,表现是什么,什么样的变种,怎么处理。当然不是写得像论文一样,而所谓的纯文学是逃开,创造一个跟现实不太相关的二次元世界,让人进去躲一会儿,从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现实的痛苦。但是我现在没有花时间做这些白日梦,更多的是直接面对问题:抑郁症来吧,中年危机来吧,性瘾的患者来吧,我用小说来帮帮他。
从学医到写作,我觉得学医**是它给你很强的生老病死的教育,逼着你看:一个多牛的人,生了病就那个模样,不管你多贪恋生,该死还得死,反反复复。不是几天看一次,而是你一天看好多这样的例子。生死是有生必有死,死是一个必然,这种死亡教育,其实看上去简单,但好多人缺失,以为自己可以不死,以为自己可以永远存在下去。我觉得在这种死亡教育特别清晰的时候,人学会排顺序排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相对来讲就会更客观一点。比如我过十年就死了,你干吗要我挣四十年的钱?关于生死问题只有你看得清晰一些,才会出现“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这种句子,这样才有可能特别理解这种想法,要不然只想千万双手在我面前挥舞,打了鸡血一样一直往前冲。
第二,毕竟是学了好多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相关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逻辑能力,帮助这些学医的人提炼世界发生了什么,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且用相对比较客观的又不是说特别科学的方法看世界。因为里面有一些(自然)科学的成分又有一些非医的成分,不是能糊弄的,毕竟下了药病人好不好能够看得到。但同时科学既实用又有一些神秘性,有些病能不能治好、什么时候治好也不一定。一个一个学科都是教你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学了很多学科后,会慢慢觉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比如学挖掘机,MRI怎么挖掘一个古墓,拿本专业书稍微看看,过个几天基本能说得头头是道,这是学医跟学别的行当有点差异的地方。
第三,学医对人体的结构和人体从内到外已知的这些学科,会比常人有更多了解。比如对其他作家来讲,别的作家说“他伸手摸住她的胸部”,但是你会说“他摸到她的乳晕”。结构清楚之后,会发现专业词有时候在有些语境里会产生很神奇的作用。
再举个例子,说“她很瘦”,这个不生动,说“隔着冬天的衣服都可以摸到她的髂前上脊”这就会很生动。我觉得医学里面有很多很好玩的东西,比如有一个词叫拔出悔,就是心理学的,土话说“提上裤子不认人”就是那种心理机制,本来觉得特别好,一拔出来就后悔,特别生动。
大家的困扰都不同,我觉得解决困扰可能有三个境界,一个境界是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哪儿,第二个是有意识地去克服,第三是无意识地迈过去了,那时候对你来说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无意识就达到,比如咱现在走路无意识就可以走了,怎么走路对你来说不是问题,更多的比如说很多四足动物它意识不到可以两腿走路,直立行走。我的书《女神一号》实际上是想告诉大家在两性关系之中,其实老天有很多设定,说陷阱也好,有破坏力的设定也好,有很多类似的坑坑坎坎,通过阅读至少对这些坎有点认识。不见得认识之后就能迈过这些坎、不掉进这些坑里,但是能做到有所认识。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女性经常在一个关系中问“你能爱我一辈子吗”,这本书说没有比这种问题更傻的了,每当想问的时候自己一定要警醒,不要追求这一瞬间的口欲、心里的愉悦,要想想这是一个非常傻的问题,而且禁止自己往这个方向走。
搜狐文化:隶属于搜狐文化时尚中心,以“打开的文化”为坐标,原创栏目《我说》《偏见》《子东时间》等访问量均在百万以上。
(精)旧京环顾图(经折装)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采用折页形式装帧(26.5 cm x 17 cm),全部展开后是一幅长卷(26.5 cm x 2414 cm...
图说天下-探索发现 后宫秘史 本书特色 在这个科技日益发达的年代,能够静下来读读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套书为我们展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扑朔迷离,那些被岁月掩盖的...
中国俗文化研究。2 内容简介 本书刊布当代学者用现代科学精神研究中古国俗文化的*新成果的专业纯学术刊物。包括俗文化学研究、俗语言研究、俗信仰研究、风俗及其他文化...
新书--故事会合订本103 本书特色 合订本将2018年3月上、3月下、4月上三本汇编成册,让故事爱好者在一本书里畅读三期杂志的精彩内容。故事会以富有感染力的故...
与鲁迅面对面 本书特色 《与鲁迅面对面》为钱理群教授发表“向学术界告别,向青年告别”以后的*新文章结集,是钱理群正襟危坐的学术著作之外的“胡思乱想,胡说...
梵净武陵中华文明之源初探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通过对炎帝神农、黄帝轩辕、战神蚩尤、青阳少昊、高阳颛顼、帝喾高辛和尧舜禹等人的生活年代、主要业绩(如:天文历法、龙凤...
消逝的古文明真相-图说天下 本书特色 盛产汗血宝马的大宛、黄沙掩埋下的精绝、沉睡千年美女的楼兰、梵音唱晚的西域佛国高昌、文明高度发展的玛雅、几乎毁灭埃及的赫梯…...
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 本书特色 该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会通的理念这条线索贯穿始终。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理论问题,如什么是会通精...
茶经(黑白版)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陆羽的不朽之作《茶经》,成书于八世纪,是世界上现存*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首部专著,被誉为茶...
汉语音韵学 本书特色 《汉语音韵学》原名《中国音韵学》,1936,1955年再版时改名为《汉语音韵学》。本书用现代语音学理论解释传统音韵学的概念,叙述了传统的今...
闽台缘与闽南风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研究“闽台关系”、“闽台社会”和“闽南文化”的专题论文结集,共收文16篇,内容涉及闽台社会文化领域的多个方面。作者善于从档案...
民间收藏纪事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写了十三个关于抗战文物、中山舰文物、老唱片、旧书、邮票、古砚、烟标等的收藏故事, 这些收藏者都经历了辛苦和磨难, 才终于收藏了自...
笔祸史谈丛 本书特色 黄裳*擅旧书新读,旧戏新谈、旧史新论;这是因为他*善于掌握这旧与新的关系,也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亦千古至今做学问的契机。笔祸史谈丛 内容...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 本书特色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历史学专业课系列教材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系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七五”规划...
庋榢偶识 旧学辨笺述 本书特色 ★ 20开平装,华艺出版社出版★ 庋(guǐ),指储物木架,也有放置、保存的意思;“榢”则同加“架”★ 《庋榢偶识》是王伯祥藏书...
放思之美 本书特色当一个人用汪洋恣肆的语言,点评一幅画、一幅字的时候,他一定是有极好的审美造诣的。将简单的线条背后的美,完整地表达出来已属不易,在完整的基础上更...
周易万年历 本书特色 《周易万年历》编辑推荐:论周易天象历法,解天人合一之道。周易万年历 内容简介 《周易万年历》源于“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易之为书...
网洋撷英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成果★ 综合论述数字资源对汉学研究的影响★ 详细讲解与汉学研...
对联小辞典 本书特色 字典词典,一一尽揽。内容丰富,知识全面。专家撰稿,科学规范。方便实用,释疑解难。对联小辞典 内容简介 一、本书按对联的用途分类精选,总共分...
中国历代兴衰十六讲 本书特色 中办、国办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