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僧名远播 轶闻代传 —— 慧远与庐山、凿池结谊 拨弦解忧 —— 谢灵运与庐山、解绶躬耕 吟咏田园 —— 陶渊明与庐山、天界道观 地上“公案” —— 陆修静与庐山等。
李国强、王自立著的《历代名人与庐山》以历史年代为顺序,选择了从东晋至清代前后1500年间的20位历史人物,试图通过记述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人物在庐山的游历,从不同的侧面来介绍庐山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和名胜古迹,并穿插一些神话传说和遗闻轶事,把记事、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力求做到思想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历代名人与庐山》:庐山,镶嵌在长江南岸的一块翡翠似的瑰宝。多少人为之心旷神怡,赞叹倾倒。画家爱她的色彩,诗人爱她的神韵,旅行家爱她的峻峭,而僧人道士却被她的神秘所吸引。庐山自从留下攀登者的足迹以后.不仅盖起了一栋栋供人歇息的房屋,而且建起了一座座庙宇和道观,*多时达三百八十余处。于是,庐山一辟为风景胜地,也就兼而成了佛法名山。一佛教在汉魏两晋时期从印度传人中国不久,庐山便是全国八大道场之一,以至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的第二中心。坐落在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则是“庐山佛教阐化之基”,影响*大,遐迩闻名。东林寺主释慧远(又称远公),是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县)人。他“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伟,风鉴朗拔”。慧远二十岁时,就和一般年轻人的志趣大不相同,正当生活的画册刚刚打开,他却看破红尘,走上了离俗出家的道路。他的师父道安是西晋声望*高的佛教学者,主张“本无(即性空)之学”,是所谓“般若学六大家”之一。慧远为了表示自己是老师学说的忠实继承者,连自己的姓氏都改了。慧远本姓贾,因为道安主张僧倡要尽废世俗,姓氏也要改作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中的“释”字,此后,他的名字前往往也加上了一个“释”字。慧远于晋武帝太元六年(381年)奉道安之命,沿襄阳、荆州东下.来到庐山宣扬佛法,时年47岁。这里沟壑纵横,云雾缥缈,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眼前的一切在慧远心中形成了一个奇幻的境界,在这样的地方向人传授佛法学说,不正是一个绝妙之处吗?太元九年,慧远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帮助下,就在庐山创造了东林寺,自此一住三十余年,直到离开人世。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慧远讲学不辍,一直到晚年仍执经登座.僧徒无不肃然起敬。庐山锦绣谷、石门涧等处都留有他的讲经台。原来在东林寺和西林寺之间,有一个叫雁门市的小镇,这是人们根据慧远晚年思念故土的意愿,仿照慧远家乡的村庄——雁门楼烦的式样建造的。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由此可见一斑。慧远在东林寺结有白莲社,罗致中外“息心贞信”之士123人,其中名声特别大的有18人,号称“社中十八高贤”。慧远以白莲社为基地,用其毕生精力倡导净土宗,著有《法性论》等经书15卷50本,因白莲社之故,净土宗又叫莲宗,成为我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净土,即干净的土地,又称极乐世界。净土宗依据佛教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等,宣扬人只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就能往生“西方净土”。404年,慧远写了一篇经文《形尽神不灭论》,使他的肉体死亡而灵魂永在的宗教理论更加系统化。念佛能往生的思想,很快就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特别是到了唐朝,经过名僧善导的加工完善,净土宗更是不胫而走,广为流传。慧远人居深山,并不甘心寂寞,他广泛地结交各方人士。当时东晋政权的不少要人都很看得起他。晋安帝曾致书慧远,卢循北上攻东晋,也特地到东林寺拜访他。掌管朝政的桓玄曾对佛教不满,下令“沙汰”僧尼,但他在命令中特地说明“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东晋孝武帝时,荆州刺史殷仲堪也专程入山看望慧远,慧远与他共谈《易经》,终日不倦。仲堪对慧远的才学钦佩不已,感慨万端地说道:“师智深明,实难庶几。”慧远也指着松林旁一处流泉,回答说:“君之才辩,如此泉涌。”现在寺观后面的“聪明泉”,就是为纪念这次会见而命名的。慧远在这里还自种云雾茶,经常与陶渊明等人“话茶吟诗,叙事谈经”。慧远的佛学理论造诣精深,名扬庐山之外,他不仅在国内为僧人所推崇,而且在近邻国家的佛教学者中也颇具影响。当时,西域诸僧对慧远及其东林寺“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崇敬之至。有位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的名僧佛驮跋陀罗(意译觉坚),在长安讲学之后,率僧侣南下,来到庐山东林寺,住了一年多。他和慧远曾就如何将佛教著名经典《华严经》翻译成中文等佛学问题,经常进行研讨,话语投机,相处融洽。义熙十一年(415年),佛驮跋陀罗和慧远分手,次年便在建业(今南京)译出《华严经》,这部经书从此在中国流传开来。慧远身后,仍旧盛名不衰。唐朝扬州大明寺著名高僧鉴真,在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以后,于天宝七年(748年)冬从广州返回扬州途中,经赣州、吉安来到东林寺游览,并作短暂休息。五年后,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弘传佛教以及文化交流的稀世业绩时,东林寺和尚智恩等曾陪同前往。现代日本佛教中很有影响的东林教,据说其教义就渊源于庐山东林。1923年,世界佛教联合会还在庐山召开会议。胡适于1928年4月游庐山时说过:“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趋势。”可见慧远和东林的影响是巨大而久远的。东林寺规模宏大,分成内外两层院落,外院是庭院,古木森森,清静恬适;内院是殿宇,重楼飞檐,金碧辉煌。到了唐朝大中年间,寺内庙堂殿宇多达三百多间,藏书一万多卷,为当时全国寺院之首。此外僧侣也常有数百人之多,宽阔的殿堂上香火鼎盛一时。……
印度的智慧-林语堂文集 本书特色 无可替代的精神根底和文化底蕴!一部了解印度、沉淀心灵的哲思启示录!于文化中抚慰灵魂、圆融人性!于思考中探寻精神、窥测未来!温家...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讲唐君毅先生通过引申中国哲学的智能,来论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书中一方面纵论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方面又横论了中国文化中...
童蒙须知 名贤集 本书特色 《童蒙须知名贤集》由孟琢、彭著东所著,为《童蒙须知》和《名贤集》的合集,《童蒙须知》为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的启蒙读物,分衣服冠...
国学常识全知道-白金升级插图本 本书特色 《国学常识全知道(白金升级插图版)》史上*强国学知识大百科全书!《国学常识全知道(白金升级插图版)》迄今*全面、系统、...
故事效应-创意与创价 本书特色 杨照之于台湾,就像梁文道之于香港,陈丹青之于大陆。 台湾小说家兼文化评论家杨照, 呛时政、拗历史、拼创意,用故事本能...
天津建卫600周年天津的方言俚语 内容简介 作者为方言研究专家李世瑜,分上下两篇,上篇涉及研究考证,下篇选辑方言词语、成语、谚语、歇后语。兼具通俗性和实用性。天...
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 本书特色 《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数字民俗文化遗产丛书》编著者赖彦斌、董晓萍。本书重点研究数字故事民俗地图的编绘理论与方法,利用民俗学和民间文...
欧亚学刊(第4辑) 内容简介 史学家多半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已任,其主要手段不外是分析、把握史料。虽然学者们所谓史料在许多场合只是文献资料,却鲜有人甘心在文本...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的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的问题包括:释“文化”,中华民谣源出一家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的建立及其发展等。中国古代文化专题 目录 释...
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内容简介 1973年,大英帝国派往大清帝国的马戛尔使团到达中国,在热河行宫觐见了乾隆皇帝。年轻的英...
文化的焦虑-朱大可守望书系-(全5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东方出版社出版★ 朱大可,入选“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中国文化守望者”,与李敖、余秋雨、...
老照片.第二十一辑 内容简介 《老照片》出到二十一辑了,一直长销不衰,大抵回忆是人生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我们总是在一道道黑与白的光影里流连忘返,看似水流年中的别...
全书旨在对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批判性阐释和研究。除了序跋之外,全书共分七部分。导论“文化与权力”勾勒了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主要特征,认为可分为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中国文化在东南亚 内容简介 这本题为《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小书,旨在对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的传播及影响的概貌作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作为...
【焦點話題】第1話大英嘻遊記 (混血王子Ⅱ)對任何人都不屑一顧的「丹尼爾王子」曲希瑞唯一另眼對待的例外便是他—艾斯公爵只有他能馴服得了丹,和丹平起平坐那是一種優...
形式语义学导论 本书特色 《形式语义学导论(英文版)》: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形式语义学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没有预设语义学和逻辑学的专门知识,循序渐进地介绍...
魂归洞天:彝族阿候氏族祭祖大典 本书特色 阿侯氏族是凉山彝族中保留彝族文化传统较为完整的黑彝氏族,其祭祖大典自然具有研究价值。本书是由作者对阿侯氏族祭祖大典的整...
民间社火 本书特色 《民间社火》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美德,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
启功谈艺录-张志和学书笔记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张志和曾师从启功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作者在师从启功先生期间及毕业后经常前往启功先生家聆听其讲书法创作、谈文学艺术,获...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论文是作者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三十几年的结晶,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曾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这些文章主要是对六朝文学史的研究以及这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