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僧名远播 轶闻代传 —— 慧远与庐山、凿池结谊 拨弦解忧 —— 谢灵运与庐山、解绶躬耕 吟咏田园 —— 陶渊明与庐山、天界道观 地上“公案” —— 陆修静与庐山等。
李国强、王自立著的《历代名人与庐山》以历史年代为顺序,选择了从东晋至清代前后1500年间的20位历史人物,试图通过记述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人物在庐山的游历,从不同的侧面来介绍庐山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和名胜古迹,并穿插一些神话传说和遗闻轶事,把记事、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力求做到思想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历代名人与庐山》:庐山,镶嵌在长江南岸的一块翡翠似的瑰宝。多少人为之心旷神怡,赞叹倾倒。画家爱她的色彩,诗人爱她的神韵,旅行家爱她的峻峭,而僧人道士却被她的神秘所吸引。庐山自从留下攀登者的足迹以后.不仅盖起了一栋栋供人歇息的房屋,而且建起了一座座庙宇和道观,*多时达三百八十余处。于是,庐山一辟为风景胜地,也就兼而成了佛法名山。一佛教在汉魏两晋时期从印度传人中国不久,庐山便是全国八大道场之一,以至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的第二中心。坐落在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则是“庐山佛教阐化之基”,影响*大,遐迩闻名。东林寺主释慧远(又称远公),是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县)人。他“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伟,风鉴朗拔”。慧远二十岁时,就和一般年轻人的志趣大不相同,正当生活的画册刚刚打开,他却看破红尘,走上了离俗出家的道路。他的师父道安是西晋声望*高的佛教学者,主张“本无(即性空)之学”,是所谓“般若学六大家”之一。慧远为了表示自己是老师学说的忠实继承者,连自己的姓氏都改了。慧远本姓贾,因为道安主张僧倡要尽废世俗,姓氏也要改作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中的“释”字,此后,他的名字前往往也加上了一个“释”字。慧远于晋武帝太元六年(381年)奉道安之命,沿襄阳、荆州东下.来到庐山宣扬佛法,时年47岁。这里沟壑纵横,云雾缥缈,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眼前的一切在慧远心中形成了一个奇幻的境界,在这样的地方向人传授佛法学说,不正是一个绝妙之处吗?太元九年,慧远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帮助下,就在庐山创造了东林寺,自此一住三十余年,直到离开人世。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慧远讲学不辍,一直到晚年仍执经登座.僧徒无不肃然起敬。庐山锦绣谷、石门涧等处都留有他的讲经台。原来在东林寺和西林寺之间,有一个叫雁门市的小镇,这是人们根据慧远晚年思念故土的意愿,仿照慧远家乡的村庄——雁门楼烦的式样建造的。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由此可见一斑。慧远在东林寺结有白莲社,罗致中外“息心贞信”之士123人,其中名声特别大的有18人,号称“社中十八高贤”。慧远以白莲社为基地,用其毕生精力倡导净土宗,著有《法性论》等经书15卷50本,因白莲社之故,净土宗又叫莲宗,成为我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净土,即干净的土地,又称极乐世界。净土宗依据佛教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等,宣扬人只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就能往生“西方净土”。404年,慧远写了一篇经文《形尽神不灭论》,使他的肉体死亡而灵魂永在的宗教理论更加系统化。念佛能往生的思想,很快就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特别是到了唐朝,经过名僧善导的加工完善,净土宗更是不胫而走,广为流传。慧远人居深山,并不甘心寂寞,他广泛地结交各方人士。当时东晋政权的不少要人都很看得起他。晋安帝曾致书慧远,卢循北上攻东晋,也特地到东林寺拜访他。掌管朝政的桓玄曾对佛教不满,下令“沙汰”僧尼,但他在命令中特地说明“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东晋孝武帝时,荆州刺史殷仲堪也专程入山看望慧远,慧远与他共谈《易经》,终日不倦。仲堪对慧远的才学钦佩不已,感慨万端地说道:“师智深明,实难庶几。”慧远也指着松林旁一处流泉,回答说:“君之才辩,如此泉涌。”现在寺观后面的“聪明泉”,就是为纪念这次会见而命名的。慧远在这里还自种云雾茶,经常与陶渊明等人“话茶吟诗,叙事谈经”。慧远的佛学理论造诣精深,名扬庐山之外,他不仅在国内为僧人所推崇,而且在近邻国家的佛教学者中也颇具影响。当时,西域诸僧对慧远及其东林寺“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崇敬之至。有位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的名僧佛驮跋陀罗(意译觉坚),在长安讲学之后,率僧侣南下,来到庐山东林寺,住了一年多。他和慧远曾就如何将佛教著名经典《华严经》翻译成中文等佛学问题,经常进行研讨,话语投机,相处融洽。义熙十一年(415年),佛驮跋陀罗和慧远分手,次年便在建业(今南京)译出《华严经》,这部经书从此在中国流传开来。慧远身后,仍旧盛名不衰。唐朝扬州大明寺著名高僧鉴真,在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以后,于天宝七年(748年)冬从广州返回扬州途中,经赣州、吉安来到东林寺游览,并作短暂休息。五年后,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弘传佛教以及文化交流的稀世业绩时,东林寺和尚智恩等曾陪同前往。现代日本佛教中很有影响的东林教,据说其教义就渊源于庐山东林。1923年,世界佛教联合会还在庐山召开会议。胡适于1928年4月游庐山时说过:“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趋势。”可见慧远和东林的影响是巨大而久远的。东林寺规模宏大,分成内外两层院落,外院是庭院,古木森森,清静恬适;内院是殿宇,重楼飞檐,金碧辉煌。到了唐朝大中年间,寺内庙堂殿宇多达三百多间,藏书一万多卷,为当时全国寺院之首。此外僧侣也常有数百人之多,宽阔的殿堂上香火鼎盛一时。……
中国汉字源流 本书特色 汉字突破了古今几千年、纵横数千里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发挥其超时空的书写和识读功能,完整地记载与传承中国文化。汉字作为汉语好的记录工具、中...
西摩洛语研究 本书特色 《西摩洛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创新基地文库,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丛书西摩洛语研究 目...
南怀瑾/讲述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本书特色 没有古代哪有现代,没有父母哪有儿女,没有祖先哪有我们呢,可是我们现在迷了路……我只是一个年纪大、顽固的、喜欢...
旧日文事-开卷书坊 本书特色本书以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相关史实考证的内容为主,作者龚明德藏书丰富,又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功底,在细密的文字爬梳间不断抽丝剥茧...
久等了!角落生物的第一本角色繪本完成了。日本人氣NO1的肖像明星!可愛到令人崩潰的角落生物角落生物是?這是一群總是偷偷躲在角落裡的好朋友的總稱常常疊在一起,是因...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
语言的风采 本书特色 《语言的风采》的作者汪惠迪从事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20多年,1984年10月任职于新加坡《联合早报》,先后从事编辑、新闻研究等工作,后任...
中国汉字智慧金典 本书特色 一笔一画一世界,一张一驰一智慧,落墨千年香如故,前世今生藏性灵汉字溯源挖掘汉字背后的思想与内涵,精妙故事解读社会民生的密码与智慧循着...
《5G仿真与评估方法》内容简介:5G网络系统将在网络容量、用户连接数上实现大幅提升,并基于网络可维护性、能效和用户体验等多个方
古希腊语言文字语法简说 内容简介 古希腊语文乃通古典学之津梁,既是希腊学(Hellenism)之组成部分,又是古典学(Classics)载体之一。本书积作者数十...
离合兴亡-文人情怀《桃花扇》 本书特色 车振华著的《离合兴亡(文人情怀桃花扇)/文化中国边缘话题》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之《桃花扇》,阐述该作品...
风雅宋-宋朝生活图志 本书特色《风雅宋——宋朝生活图志》是一本优美的散文体历史读物,从大量的优美诗词中挖掘出从高堂之上至江湖之远的、形形色色的历史记忆,可谓“话...
中国传统交际礼仪-拱手 鞠躬 跪拜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交际礼仪:拱手·鞠躬·跪拜》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丛书搜寻古籍、方志、野史,汇集各族民俗材料,进行科学...
中国茶里的修行之道:茶修(精装) 本书特色 从物质到精神,享用一杯茶的全部。资深茶人王琼,以20余年的习茶经验,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与当代人的家庭生活...
八大胡同捌章 内容简介勾栏之地自古就上演着一出出历史大戏。风花雪月里,分明有政治演变起伏跌宕;低吟柔歌中,又可听一声声金戈铁马。作家肖复兴的这本新著,为读者描写...
说福 本书特色 俗文化,古而不老,历久而弥新。它在人们的身边,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趣。总结俗文化,剔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发扬民族...
笔墨清朝:大清才子图鉴 本书特色 清代是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后一个重要的阶段,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在清代文人作家创作出的数...
中国名茶谱 本书特色 这本书的作者杨多杰是一位茶博士,主持了诸多茶的节目。本书讲述了中华大地上各种名茶的历史地理形貌滋味,以及与其相关的故事。本书的特点在于,作...
当代回族饮食文化 本书特色 回族分散聚居在全国2000多个县,饮食文化同中有异。《当代回族饮食文化》是一本通过民族志形式撰写的有关回族饮食文化的书籍。作者李德宽...
大美·中国红-明信片中英双语 本书特色 这套明信片式图书构思巧妙、极具创意,把色彩的文化融于一张张精美的卡片中,背面还有中英文对照的优雅文字解析。同时装帧设计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