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书之人,读书的裨益自不待言。然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好书如此之多,叫人从哪一本读起,或者读哪一本好呢?这时我们就需要一本“读书指南”,按图索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举目远眺,自然省时又省力,这本《罔两编》就是那个巨人的肩膀。
先读书,再说话,是作家止庵一直以来坚持的信条。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现在他的家里有满满十四柜子的藏书,他曾说自己今生的愿望就是把家中的藏书读完。书读得多了,自然炼就一副眼光,能够辨别书的高下优劣。其实,我们所期盼的,不过是得到一片属于书、属于阅读、属于阅读者的明净天地,以剪除生活的浮躁与芜杂,使之彰显出原本应有的模样。而这些,止庵可以帮助我们做到。
对于爱书之人,读书的裨益自不待言。然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好书如此之多,叫人从哪一本读起,或者读哪一本好呢?这时我们就需要一本“读书指南”,按图索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举目远眺,自然省时又省力,这本《罔两编》就是那个巨人的肩膀。先读书,再说话,是作家止庵一直以来坚持的信条。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现在他的家里有满满十四柜子的藏书,他曾说自己今生的愿望就是把家中的藏书读完。书读得多了,自然炼就一副眼光,能够辨别书的高下优劣。其实,我们所期盼的,不过是得到一片属于书、属于阅读、属于阅读者的明净天地,以剪除生活的浮躁与芜杂,使之彰显出原本应有的模样。而这些,止庵可以帮助我们做到。
《罔两编》:
洛丽塔 原作:[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九五五年出版) 导演:[英]阿德里安·莱恩(一九九七年上演) 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如果一位导演试图传达小说家的意趣,他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如果他试图借助电影手段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电影本身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将电影是否忠实于原作作为判断其高下的标准。《洛丽塔》前后两次搬上银幕,**次出自斯坦利·库布里克之手,纳博科夫亦曾参与改编,然而他说:“这部电影就其本身而言是一流的,但电影和我的剧本并不同。”(《独抒己见》)从某种程度上讲,库布里克乃是故意如此。而这一次莱恩显然想让已故作者在冥冥之中说出“那是我写的东西”。于是开头一番话也就可以派上用场。 按照小说卷首“约翰·雷博士所撰引言”的说法,《洛丽塔》是杀人犯亨伯特·亨伯特在狱中写的忏悔录。库布里克与莱恩都沿袭了这一倒叙方式,不过前者把小说结尾的谋杀事件移至开头;后者则保留了原作的次序,一上来亨伯特已经杀过人了。区别更大的是亨伯特回忆的起点,莱恩有如小说那样,先交代亨伯特十四岁时与安娜贝尔的一场恋爱;库布里克则省略了这一部分,直接从他进入海兹太太的家讲起。
明白库布里克改变了什么,也就明白莱恩要坚持什么。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亨伯特作为叙述者的意义已经被大为削弱。主要视角移至主人公之外,变成客观的了;他仿佛处在上帝的俯视之下。对亨伯特来说,安娜贝尔是洛丽塔的“前身”;“二十四年之后,我终于把她的一切幻化到了另一个女孩的身上。”然而只是他自己觉得如此;换个视角,此等借口也就可以忽略不计。库布里克这样处理,说来并非完全出乎杜撰。在纳博科夫笔下,原本就有相互糅杂的两种态度:亨伯特既是倾诉者,又是调侃者--他时时冷眼观望、讥讽挖苦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的自己。这副眼光就类似于上帝的眼光。库布里克不过是舍此取彼罢了。
电影史上称这部片子为“黑色喜剧”。在上帝的俯视下,亨伯特所有作为,他与洛丽塔、海兹太太和奎尔梯之间的纠葛,正是一出“黑色喜剧”。把谋杀事件安排在影片开头,也是为了突出这一效果;奎尔梯怪诞不羁,似疯非疯,消解了亨伯特“庄严”的复仇之举。纳博科夫也说:“杀奎尔梯的一幕是杰作。”无论如何,库布里克能够自圆其说。 问题在于库布里克能够改变的东西,莱恩是否真的能够坚持。如前所述,库布里克仅仅沿袭了倒叙方式;而在莱恩的电影中,亨伯特始终保持着叙述者的身份。影片中不时出现他的旁白和主观镜头,以使这种叙述尽可能多地带有主观色彩;然而作为叙述者的亨伯特,对此所要求的可能比电影所能提供的更多。
纳博科夫笔下的亨伯特,与通常所见**人称主体大不相同。作家自己曾借“约翰·雷博士”之口说:“单纯作为一部小说来看,如果《洛丽塔》的表述已被陈冗烦琐的推逶遁词弄得苍白无力的话,它所涉及的情境与情感仍会使读者感到令人激愤的含混。”巴尔加斯·略萨在《洛丽塔已过三十岁》一文中讲得就更透彻:“亨伯特·亨伯特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时而缓慢时而中断,时而嘲讽时而模棱两可,这是一个完全掌握了每时每刻都在挑起读者好奇心的技巧的叙述者。他的故事是违反常理的,但是既不色情也不淫荡。书中丝毫没有对性行为描写--色情文学必不可少的条件--的刻意追求;也没有借助为主人公--叙述者的放纵辩护而宣扬的享乐主义观点。亨伯特·亨伯特既不放荡也不好色,他仅仅是着了魔而已。当然,他的故事是违反常理的,因为他就是这样感觉并且说出来的,他一再强调自己身上的‘痴呆’和‘魔怔’--这是他的原话。”“约翰·雷博士”和巴尔加斯·略萨都注意到亨伯特独特的叙述技巧;对此库布里克可以置之不理,莱恩也无妨改用更接近于事实的叙述方式--在小说转化为电影的过程中,此乃理所当然之举。然而巴尔加斯·略萨所说后半部分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即亨伯特并不完全是故意扰乱我们的逻辑,他还有着属于他自己的逻辑,《洛丽塔》同时也是这一逻辑的产物。一言以蔽之,亨伯特“当局者迷”,他又把读者引入一个迷局。忽略了这一方面,亨伯特就不是亨伯特,《洛丽塔》也不是《洛丽塔》了。 如果可以把“真实”区分为“事实意义上的”和“心理意义上的”两种的话,亨伯特的叙述于前者每每语焉不详,于后者却喋喋不休--当他追怀往昔时,讲了太多仅仅出诸想象,其实根本不曾发生的事情。如果单看《洛丽塔》的情节进展,亨伯特多半是在原地打转。也可以说,在叙述者亨伯特之上,还有一个创造者亨伯特。当他说:“我爬行过的那片温柔如梦的疆域乃是诗人的遗产--而非罪恶徘徊的场所。
……
止庵,原名王进文,学者、自由撰稿人。1959年生于北京。止庵是笔名,取《庄子》“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的意思。出版有《樗下随笔》《如面谈》《俯仰集》《樗下读庄》《六丑笔记》《画廊故事》《沽酌集》等著作,并校订《周作人自编文集》(三十六种)、《苦雨斋译丛》(十六种)、《废名文集》等。
玄奘西游记-钱文忠-钱文忠集 本书特色 再现《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演讲盛况,钱文忠教授倾情讲述玄奘传奇而辉煌的一生。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一代高僧的本来面目。比...
四十自述 本书特色 《四十自述》是胡适生前亲笔撰写的自传,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在书中,胡适讲述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前四十年的心...
作品目录誉千府君行述 记潘振声先生 先妣行述 郑湘溪先生传 庄子宣先生传 陈君雨农家传 外王母行述初稿 徐夫人吴氏传 刘君脊生传
名家·名译--三个火枪手 本书特色 《三个火枪手》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但 对于大仲马来说,历史不过是他讲故事的幌子而已, 因为他喜欢戏说历史。这部小说的主...
《裴多菲诗选》内容简介:本书精选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百余篇诗作,除了歌颂革命的以外,也选了一些回忆儿时、讴歌爱情、赞赏自然的
北大日记 目录 **辑:校园里的美好展望星空下的校园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校园网上的我燕歌行初来北大读博的那半年第二辑:燕园深处的动人旋律学生会情结因为年轻半...
威尼斯是一条鱼 本书特色 为了向家乡致敬,斯卡帕用充满诗意和令人回味的语言,带领读者沿着小巷、跨过小桥、穿过广场,鼓励我们大胆地迷路,忘掉旅游指南,像威尼斯人一...
《苹果OS X Mavericks 10.9应用大全》内容简介:OS X Mavericks 10.9是苹果公司发布的新版本Mac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本书以图文对...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内容简介:2015年,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
伊本.白图泰中国纪行考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人公伊本白图泰在风华正茂、才思敏捷的22岁便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开始了亚、非、欧近30个国家的约30年的旅游生涯。认真...
狱中家书:陀思妥耶夫斯基散文集 本书特色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鼎力推出的重点图书,全书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在海...
贾平凹文集:散文壹 本书特色 对月、静、弯榆杂感、雨花台拣石记、两代人、登鸡冠山、十八碌碡桥、读山、延安街市、访兰……贾平凹文集:散文壹 内容简介 多少个年头了...
边,边境的边 走读边境中国 全5卷(2008/6)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民族出版社出版★ 《中国民族》杂志资深记者李晓林编著★ 本套书是《中国民族》杂志采...
《朗读者2》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共分三辑。以节目为基础,增加文学含量,提升阅读品质,是本书的编
季羡林世纪述怀 本书特色 《季羡林世纪述怀》:人真是一个奇妙的动物,人的一生也多半是奇妙的一生。你想走的路,有时无论如何也走不上。你不想的路,不知不觉之中,不管...
不可让渡的审判-托尔斯泰人心天堂焦虑集 本书特色 托尔斯泰并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说话,他只说给我们普通人听。他是我们 的良知。他说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共有的...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 本书特色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也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由许晴主演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近期将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热播。 五十多年前,女主人公为追...
有我.你别怕 本书特色 《有我,你别怕》这本小书由摄影大师马克·吕布及其妻子卡特琳娜·谢纳共同完成。丈夫拍摄,妻子写文,共同记叙了两人面对智障女儿的心路历程。原...
朱自清文集 内容简介 这本文集收入朱自清九个专集中的重要文章。**部分《踪迹》五篇中,《匆匆》是一篇散文诗。朱自清1922年4月13日写给友人俞平伯的信中,他问...
在明孝陵乘凉 本书特色 《在明孝陵乘凉》:鲁迅文学奖得主魏微经典续作中国70后忧伤美学代表作堕落与脆弱交织迷茫与倔强缠绵的诗意文学在明孝陵乘凉 内容简介 那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