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天气牛热,弹指即汗。断断续续读西蒙娜·薇依《扎
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三联书店2003年版)。其中一些话,是足够晓畅
的,也是足够令人深思的。真理往往简单得令人猝不及防。真理拒绝化妆
,也不需要化妆。在论及“自由”一词时,西蒙娜·薇依如是说:“人类
灵魂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就是自由。具体而言,自由在于选择的可能性
。当然,必须是实在的可能性。在有公共生活的地方,处于对共同利益的
考虑,到处免不了有规则,限制着选择。但自由的大小并不取决于限制的
宽窄。在一些不太容易衡量的状况中,它有其丰富性。”事实就这么
简单。自由是灵魂的营养,但“自由”却被“规则”限制。“规则”从何
而来?为什么设定?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规则”的益处和坏处同样明
显。从这一点出发,我由此及彼地想到散文写作以及文学的其它文体。它
们*根本、*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由。它们从来不被圈定,不被限制,不被
螺丝拧紧,套筒套住。它们天性自由。自由是它们必不可少的“责任”和
“营养”。除了人性、人道、悲悯、同情、奉献、牺牲、勇气、坚持、爱
、梦想等共同品质外,是没有什么可以像渔网或者篱笆、高墙那为它们“
定义”与“焊接”的。对当下散文,我一直心有疑惑。当大家叫好的
时候,我沉默。我为什么不沉默,也无法不沉默。我始终对那些走红的高
调的东西保持戒意和距离。我以为,不合唱是一个写作者*重要的“底线
”,不效仿是一个写作者*需要保持的“方向”。在这个时代,一切的标
准都是可疑的。长期以来,我有一个难言的体验:在很多时候,我们对艺
术的判断是不可靠的。艺术的好坏与我们每个人的心境、时机有关。在某
些时候,由于个人现实境遇和心情,我们会忽然失去基本的审美能力及艺
术觉察力。但绝不是有意为之,是艺术于“某时某刻” 在我们眼睑和趣味
中忽然失去了感染及传播的气味与力度。我相信,这一点不惟我个人,同
道者一定也有过。只不过,在正统的、坚决的批评家那里,始终有着一套
自以为是的标准和方法来行使他们的艺术判断和批评的权利(能力)。
艺术从来不需要规则,也不需要某种标准。艺术的自由在于:每一个人
都是艺术的,或者有艺术的一面,且是与他人不重复,有联系但不盲从的
。“有一种人,就有一种散文”。这话异常正确。甚或所有的事物都可以
如此这般地进行概括和指认。散文历来被视作*见性情和人格品质的文体
。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好的散文始终散发着一种个人的独有的“气味”
,它不干瘪和单调,它具备发散的、穿透、触动和抵达的力量。使近之者
为之所惑,远之者心怀敬意。倘使少却了这种力量,那恐怕就不是艺术,
或者不是创造的艺术了。在艺术及其创造上,*可怕的就是没有自由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即使父子,母女和夫妻,他们肯定存有不同抑或有
着永不可弥合之不同点的。这种“不同”体现在具体细节,乃至内心甚至
灵魂当中。散文的自由,首先是写作者的自由。写作者的自由首要的是思
想和内心的自由。一个写作者,为写而写,为某种目的或功利目的去写,
往往是失败的。文学的“功利”应当是穷尽宇宙、悲怜苍生、条分梦想、
缕析人性、爱及万物的功利性的“雄心”,它是与红尘俗世中的“功名利
禄”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西蒙娜·薇依在论“荣誉”时所说:“荣誉
是人类灵魂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必须给予人的敬重,即便是有效地给予
了,也不足以满足这项需求,因为,它是对所有人都相同且不变的;而荣
誉对于每一个相关的人,不仅仅与他本人有关,也涉及到他周遭的社会关
系。加入每一个集体能为某个成员提供由其过去所包含且为外部世界公开
承认的伟大传统中的一个位置,这种需求就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引处
同上)将这段话断章取义地引申下去:既然文学艺术是的本质是自由的,
那么,每一个人都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满足。当然,这种“满足”应当
基于他们各自的艺术创造力及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际表现,绝不是任何一种
“艺术”及其行为都需要给予*大限度的“荣誉”和 “满足”。具体
到这部《七个人,七种散文》。李登建的散文写作长期以来以乡土为主要
关注点。在文学中,“地域”有时候是一种很好的依托,同时也是一种限
制。而李登建很好地解决了“地域的限制”问题,他的方法是专注到人,
专注到“我”之于这片地域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专注到人心人性,通过对
他们的观察和分析,用艺术的方式把一片地域上“人”立起来,与更多的
、更大的地域形成一种对照。在中国,不论是梁邹平原还是其它地域,人
的生存状态及秉性习俗是极为雷同的。所以,李登建这种基于个人的乡土
散文书写,是有着升华的力度与比照的力量的。在文体上,吴昕孺的写作
一向开阔。我说的这种开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题材的,一是体裁的。而
且做得都很到位。这一次,吴昕孺的作品叫人眼前一亮。严格说,他这次
的作品小说成分居多。但我历来反对就体裁进行严苛的划分。文学只有一
种,那就是如何更好地发现和呈现人在大地和人群中的个体状态及其派生
的种种心境和生命、灵魂际遇、体验与发现等独特的成分。所有的书写也
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对自身的社会设定、命运解读与对他人他物的关
照和理解,*大限度的逼近世界的真相及人性、自然万物的隐秘轨迹。
《散文中国5:七种人,七种散文》基本上没有跟着“潮流”和“风气”跑,收录的作品也难以在当红者那里找到“范本”或者“榜样”。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他们没有去前赴后继地追踪,也没有去异口同声地模仿。他们在走着自己的散文之路,明确地将“自由”作为自我的散文的一种责任和营养来坚持和实践。而且异常自觉。关于此,细心的读者可以从《平原深处》《铁匠铺的一天》《浏阳河传》《天堂纳税人》《在钢铁中生活》《养猫记》《一个人的漂泊》《绯闻,绯闻》《呼吸也痛》《碎了的瓷》《走进两条苦难的河流》《无法抵达的村庄》《美人怀揣迷魂散》《我们是怎样远离自然的》等作品中得到充分验证。
冰峰上的沙尘暴-跨文体卷 内容简介 无论从文学价值、出版意义、艺术探索方向或阅读品位来看,本书都是值得每位有眼光的读者格外关注的。这是一部具有真正的探索(先锋)...
我们最好的时光 本书特色 北海: 你翻过的每一本书,都有我的痕迹;你哼的每一首歌里,都有我的回音。 我这辈子,对于想做的事儿从来没犹豫过,生活、工作、学习都是,...
《她身之欲》内容简介:本书以珠三角地区性产业女性从业者对“小姐”及“性工作者”称谓的理解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她们的自我身份认
《野草》内容简介:《野草》是鲁迅先生创作生涯中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其中收录了散文诗二十三篇。这些作品,按鲁迅先生的说法是包
悉尼(一个作家的返乡之旅) 本书特色 二十七年后,一个旅居美国的异乡人,开始打量这座城市……在纽约居住十年后,小说家彼得·凯瑞带着“寻找悉尼*璀璨之处”的愿望,...
汉诗-群山在望-2012.2(总第十八期) 本书特色 《群山在望》由邓一光所著,在淡出很久之后,周亚平带着一批难度极高的作品重新回到了我们眼前。世事沧桑并没有抹...
长诗集 本书特色 欧阳江河,*名朦胧派诗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 歌作品,*有诗集《透过词语的玻璃》,《谁去谁留 》,《事物的眼泪》,评论集《站在虚构这边》,其...
旧书业的郁闷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了胡应麟等四五十位作者的文章,分为三部分:劫中的书与人、劫后的书与人、旧书业的郁闷。作者绝大部分为现代及当代人,为中国的古旧书业...
暗夜的举火者 内容简介 本卷收入的主要是贵州诗人黄翔、哑默和北京诗人灰娃在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内容包括《美与真》;《海鸥》;《夜路》;《想起了一件事》等。暗夜的...
《快乐王子》内容简介:王尔德一生创作无数经典作品,尤其是他的童话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喜爱,其中包括《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
1944-1948-我的战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口述历史,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于国民党军新六军、二○七师服役。本书真实记录了作者少年时期的幸福家庭,是...
教我如何不想她-民国经典情诗选 本书特色 一首情诗,一个缠绵悱恻的故事;民国大师私密之作,首次集体公开亮相;经典情诗+精美图片鲁迅、胡适、林徽因、徐志摩、戴望舒...
中国游记 本书特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历史就是不同文明交融的过程。“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小巧的篇幅容纳了文明的博大,精致的...
孔子论.鲁迅辩 本书特色 宋志坚编著的《孔子论鲁迅辩》是一个特殊题材的杂文集。在孔子大热与鲁迅偏冷的当下选编这个集子,或可称为“国学热”中的“冷思考”。“孔子论...
辛弃疾词 本书特色 这个选本所要介绍的辛弃疾,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词人”,而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文化精英人物,是政治家、军事家而兼文学家。因此,不充分了解这...
爱与哀愁 本书特色 李津是中国*杰出的青年画家之一,被美术界称为*有灵性的天才式艺术家。他的画,取材于“普通人的普通画法”,通过...
晚安.夜风相伴 本书特色 每一个无眠的夜晚,世界都不曾冰冷,窗外起舞的萤火虫,街口昏黄的路灯,都可以给你温暖亲爱的,迷失在情感的路途里不算什么,你依然拥有整个世...
艺术家茶座(总第一辑) 内容简介 思想决定态度,基于上述观念,《艺术家茶座》奉行鲍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将目标读者设定为所有的人文爱好者,并立足于担负起...
梦回大周看奇案 本书特色 每一个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段*实的历史。披露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诉说帝王之家的权力争斗、演绎后宫之间的爱恨情...
迟子建作品-精华本 本书特色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迟子建的中短篇小说精选,收入作家创作二十多年来的代表之作,囊括《清水洗尘》《逝川》《一匹马两个人》《亲亲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