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天气牛热,弹指即汗。断断续续读西蒙娜·薇依《扎
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三联书店2003年版)。其中一些话,是足够晓畅
的,也是足够令人深思的。真理往往简单得令人猝不及防。真理拒绝化妆
,也不需要化妆。在论及“自由”一词时,西蒙娜·薇依如是说:“人类
灵魂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就是自由。具体而言,自由在于选择的可能性
。当然,必须是实在的可能性。在有公共生活的地方,处于对共同利益的
考虑,到处免不了有规则,限制着选择。但自由的大小并不取决于限制的
宽窄。在一些不太容易衡量的状况中,它有其丰富性。”事实就这么
简单。自由是灵魂的营养,但“自由”却被“规则”限制。“规则”从何
而来?为什么设定?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规则”的益处和坏处同样明
显。从这一点出发,我由此及彼地想到散文写作以及文学的其它文体。它
们*根本、*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由。它们从来不被圈定,不被限制,不被
螺丝拧紧,套筒套住。它们天性自由。自由是它们必不可少的“责任”和
“营养”。除了人性、人道、悲悯、同情、奉献、牺牲、勇气、坚持、爱
、梦想等共同品质外,是没有什么可以像渔网或者篱笆、高墙那为它们“
定义”与“焊接”的。对当下散文,我一直心有疑惑。当大家叫好的
时候,我沉默。我为什么不沉默,也无法不沉默。我始终对那些走红的高
调的东西保持戒意和距离。我以为,不合唱是一个写作者*重要的“底线
”,不效仿是一个写作者*需要保持的“方向”。在这个时代,一切的标
准都是可疑的。长期以来,我有一个难言的体验:在很多时候,我们对艺
术的判断是不可靠的。艺术的好坏与我们每个人的心境、时机有关。在某
些时候,由于个人现实境遇和心情,我们会忽然失去基本的审美能力及艺
术觉察力。但绝不是有意为之,是艺术于“某时某刻” 在我们眼睑和趣味
中忽然失去了感染及传播的气味与力度。我相信,这一点不惟我个人,同
道者一定也有过。只不过,在正统的、坚决的批评家那里,始终有着一套
自以为是的标准和方法来行使他们的艺术判断和批评的权利(能力)。
艺术从来不需要规则,也不需要某种标准。艺术的自由在于:每一个人
都是艺术的,或者有艺术的一面,且是与他人不重复,有联系但不盲从的
。“有一种人,就有一种散文”。这话异常正确。甚或所有的事物都可以
如此这般地进行概括和指认。散文历来被视作*见性情和人格品质的文体
。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好的散文始终散发着一种个人的独有的“气味”
,它不干瘪和单调,它具备发散的、穿透、触动和抵达的力量。使近之者
为之所惑,远之者心怀敬意。倘使少却了这种力量,那恐怕就不是艺术,
或者不是创造的艺术了。在艺术及其创造上,*可怕的就是没有自由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即使父子,母女和夫妻,他们肯定存有不同抑或有
着永不可弥合之不同点的。这种“不同”体现在具体细节,乃至内心甚至
灵魂当中。散文的自由,首先是写作者的自由。写作者的自由首要的是思
想和内心的自由。一个写作者,为写而写,为某种目的或功利目的去写,
往往是失败的。文学的“功利”应当是穷尽宇宙、悲怜苍生、条分梦想、
缕析人性、爱及万物的功利性的“雄心”,它是与红尘俗世中的“功名利
禄”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西蒙娜·薇依在论“荣誉”时所说:“荣誉
是人类灵魂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必须给予人的敬重,即便是有效地给予
了,也不足以满足这项需求,因为,它是对所有人都相同且不变的;而荣
誉对于每一个相关的人,不仅仅与他本人有关,也涉及到他周遭的社会关
系。加入每一个集体能为某个成员提供由其过去所包含且为外部世界公开
承认的伟大传统中的一个位置,这种需求就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引处
同上)将这段话断章取义地引申下去:既然文学艺术是的本质是自由的,
那么,每一个人都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满足。当然,这种“满足”应当
基于他们各自的艺术创造力及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际表现,绝不是任何一种
“艺术”及其行为都需要给予*大限度的“荣誉”和 “满足”。具体
到这部《七个人,七种散文》。李登建的散文写作长期以来以乡土为主要
关注点。在文学中,“地域”有时候是一种很好的依托,同时也是一种限
制。而李登建很好地解决了“地域的限制”问题,他的方法是专注到人,
专注到“我”之于这片地域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专注到人心人性,通过对
他们的观察和分析,用艺术的方式把一片地域上“人”立起来,与更多的
、更大的地域形成一种对照。在中国,不论是梁邹平原还是其它地域,人
的生存状态及秉性习俗是极为雷同的。所以,李登建这种基于个人的乡土
散文书写,是有着升华的力度与比照的力量的。在文体上,吴昕孺的写作
一向开阔。我说的这种开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题材的,一是体裁的。而
且做得都很到位。这一次,吴昕孺的作品叫人眼前一亮。严格说,他这次
的作品小说成分居多。但我历来反对就体裁进行严苛的划分。文学只有一
种,那就是如何更好地发现和呈现人在大地和人群中的个体状态及其派生
的种种心境和生命、灵魂际遇、体验与发现等独特的成分。所有的书写也
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对自身的社会设定、命运解读与对他人他物的关
照和理解,*大限度的逼近世界的真相及人性、自然万物的隐秘轨迹。
《散文中国5:七种人,七种散文》基本上没有跟着“潮流”和“风气”跑,收录的作品也难以在当红者那里找到“范本”或者“榜样”。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他们没有去前赴后继地追踪,也没有去异口同声地模仿。他们在走着自己的散文之路,明确地将“自由”作为自我的散文的一种责任和营养来坚持和实践。而且异常自觉。关于此,细心的读者可以从《平原深处》《铁匠铺的一天》《浏阳河传》《天堂纳税人》《在钢铁中生活》《养猫记》《一个人的漂泊》《绯闻,绯闻》《呼吸也痛》《碎了的瓷》《走进两条苦难的河流》《无法抵达的村庄》《美人怀揣迷魂散》《我们是怎样远离自然的》等作品中得到充分验证。
范曾散文三十三篇 内容简介 己卯夏日,由侯军兄引荐,我始得见范曾先生。我之初欲从先生学,实慕先生之名,钦先生之才,赏先生之人。不敏如我,固非贤者,然迨进先生门墙...
全集补 本书特色 《全集补》属于“海豚书馆”红色系列,包括杂文、书信、诗词、题词、附录五个部分:杂文部分收录了三篇文章,是郁达夫就政治、...
水墨菜单 本书特色 中原作家冯杰的烹饪食单自有*是独到的文字魅力,是乡情食单,是风俗食单,是水墨食单,自有历史时代烟云隐现,特点其文画相融,颇具匠心, 无可近似...
台湾老兵 本书特色 倾听台湾老兵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而不能相聚,与亲人生离死别将近半个世纪的感人故事。再现台湾老兵在台湾40年艰难的谋生经历和他们为了与祖国、家人...
《叶甫盖尼·奥涅金》内容简介:《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成功地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新中国60年辽宁文学精品大系:全九卷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著名作家王充闾、刘兆林担纲编委会主任★ 每卷40万字左右的有限篇幅来描绘和...
二十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上下)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本世纪有影响的文史哲著译作近200部。包括作者生平、著述、所属流派、主要思想及其在学术的地位影响,作品的观点、...
风雅丛书:月笼轻雾 内容简介 本编选自唐五代至清末词六十八家,八十九首,另选《敦煌曲子词》三首,唐无名氏一首,总计九十三首。收录的作品,以思想境界比较高的为主,...
大唐情怀-唐代诗人的逸闻趣事 本书特色 这是一个个关于唐代诗人背后的故事,褪去了文学的藻饰,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
雁南归·绿窗艳影 本书特色 中国文史出版社策划出版了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系统整理民国小说家的著作。冯玉奇著的《雁南归绿窗艳影/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为他在民国...
扶轮絮语 本书特色 宇宙膨胀不歇,轰轰烈烈的消息总要传达,人便是这生生不息的传达,便是这热情的载体,便是残缺朝向圆满的迁徙,便是圆满不可抵达的困惑和与之同来的思...
晚饭花集 本书特色 汪曾祺和沈从文一样,是那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在自己独创的形式中达到艺术完美的惟一大师级中国小说家,其成就不亚于被国人津津乐道的...
梦见与叙事 本书特色 《梦见与叙事》是套书《独立文丛》中的一本。作品分“凭栏处”“来来往往”“一朵一朵盛开”“写作的那些事”四辑,不露声色地对自然进行描摹,内容...
(新实力)中国当代散文名家书系-看见即热爱 本书特色 内容简介: ...
海水天涯中国人 本书特色 一九七九年,王鼎钧先生只身前往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担任中英教材编辑,亲身体验和观察到纽约这个大都会的复杂多元面相。对于一个带着深厚传统...
精彩摘录“正义的第一条件不是正确,是强。所以正义必胜。你们差不多该理解这一点了。在没能理解这一点之前,你们的所作所为永远
晴空里有一只大鸟 本书特色 本丛书的宗旨是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或者是在人们已经熟视无睹的世界里发现一个新的亮点,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晴空...
我上高原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作者多年的游历生涯, 全书共分为四部分:我上高原,我在平原,我下南洋以及我向欧陆。作者用心灵感受生活,抒发出了真挚的情感; 用神经...
拍戏随笔 本书特色 《拍戏随笔》是编剧、导演桑弧的作品集,分为“采写”“游记”“怀人”“艺谭”四个板块,其中“采写”板块是作者所写的通讯、名人访谈,“游记”板块...
落泪是金 内容简介 《落泪是金》在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奖项中名列**。在新时期中国报告文学”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1978-2000年)评奖中,名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