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充满温情的经典自然读本
《昆虫记》自出版以来已逾百年,法布尔笔下的昆虫如人一般有着自己的喜好、亲友和行为。法布尔数十年以饱满的激情观察昆虫,并以人性的洞察书写昆虫,《昆虫记》不仅成为一本老少咸宜的自然读本,更是一本充满人生体悟的经典之作。
推荐二:重新整合目录,完美阅读体验
《昆虫记》原书整整十卷,市面上的文本多无满意的分类,节选本秉承法布尔以人性洞察虫性的思路,将昆虫的生活类比于人的生活,分化为昆虫的饮食、昆虫的居所、昆虫的成长和昆虫的社交四大部分,旨在更为集中地表现昆虫趣味盎然的生活。
推荐三:珍藏手绘插图本
全书有40余幅手绘插图以及4页全彩插画,插图以博物学书籍的自然风格为主,生动真实地还原了昆虫的形态特征,同时兼具时下流行的个性之美。
推荐四:著名法语翻译家陈筱卿译著,经典译本
本书采用了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名法语翻译家陈筱卿老师的译本,这是市面上广受赞誉的权威译本。译文典雅纯正,更加贴近原著。
此译本是十卷本《昆虫记》的精华节选译本,包含昆虫的形态、习性、家庭与婚姻。作者用人性看待昆虫,将昆虫的一生与人生体悟相结合,多有曲折离奇的昆虫故事,处处流露出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准确不失风趣。
南美潘帕斯草原的食粪虫
跑遍全球,穿越五洲四海,从南极到北极,观察生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无穷无尽的变化情况,对于善于考察研究的人来说这肯定是*美好的运气。鲁滨孙的漂流让我欢喜兴奋,我年轻的时候就怀着他那种美妙的幻想。然而,紧随着周游世界那美丽梦幻而来的却是郁闷和蛰居的现实。印度的热带丛林、巴西的原始森林、南美大兀鹰喜爱的安第斯山脉的高峰峻岭,全都缩作一块作为探察场的荒石园了。
但上苍保佑,让我并不为此而抱怨不已。思想上的收获并非一定要长途跋涉。让·雅克即卢梭,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著有《忏悔录》《新爱罗绮丝》等名著。在他那金丝雀生活的海绿树丛中采集植物;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1737-1814年):法国作家。偶然地在其窗边长出来的一株草莓上发现了一个世界;萨维埃·德·梅斯特尔萨维埃·德·梅斯特尔(1763-1852年):法国作家,著有《在我屋内旅行》等。把一张扶手椅当作马车在自己的房间里作了一次*著名的旅行。
这种旅行方式是我力所能及的,只是没有马车,因为在荆棘丛中驾车太难了。我在荒石园周围上百次地一段一段地绕行;我在一家又一家人家驻足,耐心地询问,隔这么一长段时间,我就能获得零零星星的答案。
我对*小的昆虫小村镇都非常熟悉;我在这个小村镇里了解了螳螂栖息的各种细枝;我熟悉了苍白的意大利蟋蟀在宁静的夏夜轻轻鸣唱的所有荆棘丛;我认识了披着黄蜂这个棉花小袋编织工耙平的棉絮的所有小草;我踏遍了被切叶蜂这个树叶的剪裁工出没的所有丁香矮树丛。
如果说荒石园的角角落落的踏勘还不够的话,我就跑得远一些,能获得更多的贡品。我绕过旁边的藩篱,在大约100米的地方,我同埃及圣甲虫、天牛、粪金龟、蜣螂、螽斯、蟋蟀、绿蚱蜢等有了接触,总之我与一大群昆虫部落进行了接触,要想了解它们的进化史,那得耗尽一个人整整的一生。当然,我同自己的近邻接触就足够了,非常够了,用不着长途跋涉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再说,跑遍世界,把注意力分散在那么多的研究对象上,这不是在观察研究。四处旅行的昆虫学家可以把自己所得之许许多多的标本钉在标本盒里,这是专业词汇分类学家和昆虫采集者的乐趣,但是收集详尽的资料则是另一码事。他们是科学上的流浪的犹太人,没有时间驻足停留。当他们为了研究这样那样的事实时,就可能要长时间地停在一地,然而,下一站又在催促着他们上路。我们就不要让他们在这种状况勉为其难了。
就让他们在软木板上钉吧,就让他们用塔菲亚酒西印度群岛的一种甘蔗酒。的短颈大口瓶去浸泡吧,就让他们把耐心观察、需时费力的活儿留给深居简出的人吧。
这就是为什么除了专业分类词汇学家列出的枯燥乏味的昆虫体貌特征而外,昆虫的历史极其贫乏的原因之所在。异国的昆虫数量繁多,无以数计,它们的习性我们几乎始终一无所知。但是我们可以把我们眼前所见到的情景与别处发生的情况加以比较;看一看同一种昆虫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其基本本能是如何变化的,这会是非常有好处的。
这时候,无法远行的遗憾重又涌上心头,使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地感到无奈,除非我在《一千零一夜》的那张魔毯上找到一个座位,飞到我所想去的地方。啊!神奇的飞毯啊,你要比萨维埃·德·梅斯特尔的马车合适得多。但愿我能在你上面有一个角落可坐,怀揣着一张往返机票!
我果然找到了这个角落。这个意想不到的好运是基督教会学校的修士、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萨尔中学的朱迪利安教友带给我的。他虚怀若谷,受其恩泽者理应对他表示的感激会让他很不高兴的。我在此只想说,按照我的要求,他的双眼代替了我的眼睛。他寻找、发现、观察,然后把他的笔记以及发现的材料寄来给我。我用通信的方式同他一起寻找、发现、观察。
我成功了,多亏了这么卓绝的合作者,我在那张魔毯上找到了座位。我现在到了阿根廷共和国的潘帕斯大草原,渴望着把塞里昂的食粪虫的本领与其另一个半球的竞争者的本领作一番比较。
开端极好!萍水相逢竟然让我首先得到了法那斯米隆那漂亮的昆虫,全身黑中透蓝。
雄性法那斯米隆前胸有个凹下的半月形,肩部有锋利的翼端,额上竖着一个可与西班牙蜣螂媲美的扁角,角的末端呈三叉形。雌性则以普通的褶皱代替了这漂亮的装饰。雄性与雌性的头罩前部都有一个双头尖,肯定是一个挖掘工具,也是用于切割的解剖刀。这种昆虫短粗、壮实、呈四角形,让人联想到蒙彼利埃周围非常罕见的一种昆虫--奥氏宽胸蜣螂。
如果形状相似则本领也必然相似的话,那我们就该毫不迟疑地把如同奥氏宽胸蜣螂制作的那件又粗又短的香肠面包归之于法那斯米隆。唉!每当牵涉本能的问题时,昆虫的体形结构就会造成误导。这种脊背正方、爪子短小的食粪虫在制作葫芦时技艺超群。连圣甲虫都制作不了这么像模像样,尤其是个头儿又这么大的葫芦。
这种粗壮短小的昆虫制作的产品之精美让人拍案叫绝。这种葫芦制作得如此符合几何学标准,简直无可挑剔:葫芦颈并不细长,然而却把优雅与力量结合在一起。它似乎是以印第安人的某种葫芦作为模型制作的,特别是因为它的细颈半开,鼓凸部分刻有漂亮的格子纹饰,那是这种昆虫的跗骨的印迹。它好像是用藤柳条嵌护着的一只铁壶,大小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一只鸡蛋。
这真是一件极其奇特而稀有的珍品,尤其是这竟然是出自一个外形笨拙、粗短的工人之手。不,这再一次说明工具不能造就艺术家,人和虫都是这么个理儿。引导制作工匠完成杰作的有比工具更重要的东西:我说的是“头脑”--昆虫的才智。
法那斯米隆对困难嗤之以鼻。不仅如此,它还对我们的分类学不屑一顾。一说食粪虫,就解释为牛粪的狂热追慕者。可法那斯米隆之重视牛粪既非为自己食用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们享用。我们常常会看见它待在家禽、狗、猫的尸骨架下,因为它需要尸体的脓血。我所绘出的那只葫芦就是立在一只猫头鹰的尸体下面的。
这种埋葬虫的胃口与圣甲虫的才能的结合谁愿意怎么看就怎么看吧。我么,我不想去解释这种现象,因为昆虫的一些癖好让我困惑不解,它们的这些癖好似乎谁也无法仅仅根据其外貌就能判断得出来的。
我知道在我家附近就有一种食粪虫,它也是尸体残余的唯一的享用者。它就是粪金龟,是经常光顾死鼹鼠和死兔子的常客。但是,这种侏儒殡葬工并不因此就鄙视粪便,它像其他的金龟子一样照旧大吃不误。也许它有着双重饮食标准:奶油球形蛋糕是供给成虫的,而略微发臭的腐肉这浓重口味的食料则是喂给幼虫的。
类似情况在别的昆虫的别的口味方面也同样存在。捕食性膜翅目昆虫汲取花冠底部的蜜,但它喂自己的孩子时却用的是野味的肉。同一个胃,先吃野味肉,后汲取糖汁。这种消化用的胃囊在发育过程中必须发生变化吗?!不管怎么说,这种胃同我们人的胃一样,年轻时喜食的东西到了晚年就对此鄙夷厌恶了。
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观察研究一下法那斯米隆的杰作。我弄到的那些葫芦全都干透了,硬得几乎跟石头一样,颜色也变成浅咖啡色了。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里外都没有发现一丁点儿木质碎屑,这种木质碎屑是牧草的一个证明。这么说,这怪异的食粪虫没有利用牛屎饼,也没有利用任何类似的粪料。它是用的其他材料制作自己的产品的。是什么材料呢?一开始挺难弄清楚。
我把葫芦放在耳边摇动,有轻微的响声,就像是一个干果壳里面有一个果仁在自由滚动时发出的声响一样。葫芦是不是有一只因干燥而抽缩了的幼虫呀?我起先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我弄错了。那里面有比这更好的东西,可让我长了见识了。
我小心翼翼地用刀尖挑破葫芦。在一个同质的均匀内壁--我的3个标本中*大的一个的内壁竟厚达2厘米--中,嵌着一个圆圆的核,满满当当地充填在内壁孔洞里,但却与内壁毫不粘贴,所以可以自由地晃动,因此我摇动时就听见了响声。
就颜色与外形而言,内核与外壳并无差异。但是,把内核砸碎,仔细检查碎屑,我就从中发现一些碎骨、绒毛絮、皮肤片、细肉块,它们全都淹没在类似巧克力的土质糊状物中。我把这种糊状物在放大镜下面进行了筛选,去除了尸体的残碎物之后,放在红红的木炭上烤,它立即变得黑黑的了,表层覆盖着一层鼓胀的光亮物,并散发出一股呛人的烟,很容易闻出那是烧焦的动物骨肉的气味。这个核全部浸透了腐尸的脓血。
我对外壳进行同样处理后,它也同样变黑了,但黑的程度没有核那么深。它几乎不怎么冒烟。它的外层也没有覆盖一层乌黑发亮的鼓胀物。它一点也没含有与内核所含有的那些腐尸的碎片相同的东西。内核与外壳经烧烤之后,其残余物都变成一种细细的红黏土。
通过这粗略的观察分析,我们得知法那斯米隆是如何进行烹饪的。供给幼虫的食品是一种酥馅饼……肉馅是它头罩上的两把解剖刀和前爪的齿状大刀把尸体上能剔出来的所有东西全都剔出来做成的,有下脚毛、绒毛、捣碎的骨头、细条的肉和皮等。一开始,这种烤野味的作料拌稠的馅呈浸透腐尸肉汁的细黏土冻状,现在变得硬如砖头。*后,酥馅饼的糊状外表变成了黏土硬壳。
这位糕点师傅对其糕点进行了包装,用圆花饰、流苏、甜瓜筋囊加以美化。法那斯米隆对这种厨艺美学并非外行。它把酥馅饼的外壳做成葫芦状,并饰以指纹状的饰纹。
这种无法食用的外壳在肉汁中浸泡的时间太短,可想而知,并不受法那斯米隆的青睐。等幼虫的胃变得皮实了,可以消受粗糙的食物时,它会刮点内壁上的东西充饥,这一点倒是有可能的。但是,从整体来看,直到幼虫长大能出走之前,这个葫芦一直完好无损。它不仅开始时是保护馅饼新鲜的保护神,而且始终都是隐居其间的幼虫的保险箱。
在糊状物的上面,紧挨着葫芦的颈部,修整成一个黏土内壁的小圆屋,这是整个内壁的延伸部分。一块用同样材料的挺厚的地板把它与粮食隔开。这就是孵化室,卵就产在那儿,我在那儿发现了卵,可惜已经干了。幼虫在这个孵化室里孵化出来,事先得打开一扇隔在孵化室和粮食之间的活动门,才能爬到那个可食的粪球处。
幼虫诞生在一个高出那块食物并与之并不相通的小保险匣里。新生幼虫必须及时地自己钻开那食品罐头盒盖。后来,当幼虫待在那罐头食品上面时,我的确发现地板上钻了一个刚好能让它钻过去的孔。
这块美味的牛肉片,裹着厚厚的一层陶质覆盖层,致使这份食物根据缓慢孵化的需要,长时间地保持新鲜。怎么达到这一目的?我仍搞不清楚。卵在其同样是黏土质的小屋里安全无虞地待着,完好无损;到这时为止,一切都尽善尽美。法那斯米隆深谙构筑防御工事的奥秘,深知食物过早地发干的危险。现在剩下的是胚胎呼吸的需求问题了。
为了解决这个呼吸问题,法那斯米隆也是匠心独运、智慧超群的。葫芦颈部沿着轴线打通了一条顶多只能插入一根细麦管的通道。这个闸口在内部开在孵化室顶部*高处,在外部则开在葫芦柄的末端,呈喇叭形半张开着。这就是通风管道,它极其狭窄而且又有灰尘阻而不塞,因此便防止了外来的入侵者。我敢说这是简单但绝妙的杰作。我说得有错吗?如果说这样的一个建筑是偶然的结果的话,那么必须承认盲目的偶然却具有一种非凡的远见卓识。
这种迟钝的昆虫是如何才建好这项极其繁难、极其复杂的工程的呢?
我在以一个旁观者的目光观察这南美潘帕斯草原的昆虫时,只有上述这个工程结构在指引着我。从这个工程结构可以不出大错地推断出这个建筑工所使用的方法。因此,我就这样进行了对它工作的进行情况的设想。
它先是遇上了一具小昆虫尸体,尸体的渗液使下面的黏土变软。于是,它根据软黏土的大小或多或少地收集起来。收集的多少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这种软黏土非常之多,收集者就大加消费,粮仓也就更加地牢固。这样一来,制成的葫芦就特别大,大得超过鸡蛋的体积,还有一个2厘米厚的外壳。但是,这么一大堆的材料远远超出模型工的能力,所以加工得很不好,外观上看上去,
一眼就看出是一项十分艰苦笨拙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成果。如果软黏土很稀少,它便严格节省着使用,这样它动作也就自然得多,弄出来的葫芦反而匀称齐整。
那黏土可能先是通过前爪的按压和头罩的劳作变成球形,然后挖出一个很宽很厚的盆形。蜣螂和圣甲虫就是如此做的,它们在圆粪球的顶部挖出一个小盆,在对蛋形或梨形*后打磨之前,把卵产在小盆里。
在这**项劳作中,法那斯米隆只是一个陶瓷工。不管尸体渗液浸润黏土有多么不充分,只要是具有可塑性,任何黏土对它来说都是可以加工运作的。
现在,它变成了肉类加工者了。它用它那带锯齿的大刀从腐尸上切、锯下一些细碎小块来;它又撕又拽,把它认为*适合幼虫口味的部分弄下来。然后,它把这些碎片统统聚集起来,再把它们同脓血*多的黏土搅和在一块。这一切搅拌得非常均匀,就地制成了一只圆粪球,无须滚动,如同其他食粪虫制作自己的小粪球一样。补充说一句,这只粪球是按照幼虫的需要量制作的,它的体积几乎始终不变,无论*后那个葫芦有多大。
现在酥馅饼做好了。它被放进大张开口的黏土盆里存好。它没挤没压,以后可以自由转动,不会与其外壳有一点粘连。这时候,陶瓷制作的活儿又开始了。
昆虫用力挤压黏土盆的厚厚的边缘,为肉食制好模套,*后使肉食的顶端被一层薄薄的内壁包裹住,而其他部分则由一层厚厚的内壁包住。顶端的内壁上,留有一个环形软垫;这儿的内壁的厚度与日后在顶端钻洞进粮仓的幼虫的弱小程度成正比。随后,这个环形软垫也进行压模,变成一个半圆形的窟窿,卵就产在其中。
通过挤压黏土盆的边缘,使之慢慢封口,变成孵化室,制作葫芦的工序就宣告结束。这道工序尤其需要高超的技艺。在做葫芦柄的同时,必须一边紧压粪料,一边沿着轴线留出通道作为通风口。
我觉得建造这个通风闸口极其困难,因为计算稍微有点偏差,这个狭窄的口子就会立刻被堵住。我们*优秀的陶瓷工中**心灵手巧的工匠如果缺少一根针的帮助也是干不成这件活儿的,它把针先垫在里边,完工之后,就把这根针抽出来。这种昆虫是一种用关节连接着的机械木偶,在它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情况之下,就挖出了一条穿过大葫芦柄的通道。如果它想到了,也许就挖不成了。
葫芦制作完后,就得对它粉饰加工了。这是一件费时费工的粉饰活儿,要使曲线完美流畅,并在软黏土上留下印记,如同史前的陶瓷工用拇指尖印在其大肚双耳坛上的印记一样。
这件活计完工了。它将爬到另一具尸体下面重新开工,因为一个洞穴只有一个葫芦,多了不行,如同圣甲虫制作它的梨形小粪球一样。
……
作者简介:
让-亨利·法布尔:自1875年举家迁往乡间小镇之后,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文学家法布尔便开始了《昆虫记》的写作。从1879年第一卷问世到1910年的《昆虫记》第十卷,法布尔用了三十余年的时间,在自家的荒石园里穿着农民的粗呢外套、带着尖镐平铲刨刨挖挖、日复一日地观察昆虫,并撰写观察笔记。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始于童年,之后毕生都在从事相关的学习、深造与研究。他的观察细致而全面,多有精到见解,对于昆虫学的研究有突出的贡献。而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便是这部卷帙浩繁的《昆虫记》。他也被尊称为“昆虫界的维吉尔”。
译者简介:
陈筱卿:知名法语译者,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翻译出版法国18、19世纪名家名著多部,包括:拉伯雷的《巨人传》;卢梭的《忏悔录》《新爱洛伊丝》;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等书。其译作优美典雅,流传甚广。
水族之旅-中国儿童动植物百科-彩图版 本书特色 龚勋主编的《水族之旅(彩图版)》以生动简洁的文字、精彩绝伦的图片,多方面展现了水族动物的生活百态。在深广的水域里...
《解码印度》内容简介:本书是暨南大学贾海涛教授关于印度的纪实类文字汇编,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印度讲学、开会或学术交流闲暇之际
大英儿童百科全书:14S 本书特色 专为4-12岁孩子量身打造,具可读性的儿童百科!堪比绘本的手绘插图,难以逾越的叙述文本,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大英儿童百科...
罗素讲的悖论的故事-100 本书特色 悖论是科学和数学领域里不得不谈的研究对象。因为悖论发挥了另一个划时代的作用,那就是不断解决着理论根源性的问题,使数...
《物种起源(插图收藏版)》内容简介: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即“小猎犬”号)舰进行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
英语儿歌(书三册磁带五盘) 内容简介 《英语儿歌》(1-3册)共收集了儿歌122首。每一首儿歌包括原文、译文、插图、词汇注释和录音(包括“领读带”和“欣赏带”)...
大漠烟尘 内容简介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内在情结。《中华历史通览》以通俗的语言,轻松的笔触,富有情感的描述,引...
《茶杯里的风暴》内容简介:★延续经典:《迷人的材料》《诗意的原子》之后,「未读·探索家」又一本大师级科普作品。★口碑一流:
《这样做孩子就会爱学习》内容简介:★哈佛耶鲁学霸李柘远妈妈推荐阅读。★资深心理学教授、青少年教育专家,二十余年一线工作经验
《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上帝与新物理学(新版)》内容简介:《上帝与新物理学》谈的是新物理学对以前的属于宗教的问题产生的影
一盒巧克力 本书特色 奇奇和怪怪是两只巧克力,他们死里逃生踏上了寻找家的旅程。在充满艰辛的旅途上,他们遇到了善良的魔法师瓶盖花种子,每一次的危险中,他都出手相救...
《寻访祖母的秘方》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祖辈的采访记录,每篇包括祖父的人生故事、访谈对话和孙辈的感悟。在中国这
《试毒小组》内容简介:在本书中,黛博拉·布卢姆为读者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为争取食品安全立法,为完善食品监管
小牛顿科普馆24-空中的侦探人造卫星 本书特色 《小牛顿科普馆》曾荣获台湾出版*高奖——金鼎奖,并获得台湾新闻局“优良儿童读物称号”,是台湾*畅销的科普书籍,也...
星占学与传统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以科学的眼光,从文化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和批判了中国古代的天人观念,并巧妙地以古代星占学为突破口,向读者阐释了星占学与传统文化的...
大家一起唱-配光盘 本书特色 这本书的编者帕姆和苏珊说:音乐对儿童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应该尽可能让孩子们无忧无虑地长大。在他们身体和心智发展的同时,体验音乐的美...
院士数学讲座专辑-数学与哲学(最新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解了“万物皆数”观点的破灭与再生、哪种几何才是真的、变量·无穷小·量的鬼魂、自然数有多少、罗素悖论引...
写给儿童的人文小百科:纸的神奇之旅 本书特色 《纸的神奇之旅》 没有纸以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印刷术未发明以前,人类是怎么传播知识的?当纸遇上了印刷术,人类的...
原子家族:量子物理1/红袋鼠物理千千问 本书特色 本系列图书为幼儿版的物理学系列科普绘本。作者克里斯•费里(Chris Ferrie)是加拿大的物理学...
假如没有电(上下册) 本书特色 丁丁由于一夜意外的“‘洞穴人’生活”,搭乘一支奇妙的画笔,经历了一次神奇的电旅程,他认识了“看不见的神秘能量”,然后“以闪电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