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儒家哲学》原本是1927年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的讲课稿,由其弟子周传儒记录。在该书中,梁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研究儒家哲学的必要性以及研究儒家哲学的目的、方法,而后叙述自孔子至清末民初二千五百年的儒学变迁。书末附《读书示例——荀子》,以《荀子》一书为例讲解阅读研究古籍的有效方法。
本书是梁启超晚年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部力作,他在书中提出了不少新颖深刻的见解。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二书求“同”的理路相比较,《儒家哲学》求“异”的哲学史理路在反思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重新挖掘本土资源之时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第1讲 儒家哲学是什么
“哲学”二字,是日本人从欧文翻译出来的名词。我国人沿用之,没有更改。原文为Philosophy,由希腊语变出,即爱智之意。因为语原为爱智,所以西方人解释哲学,为求知识的学问。求的是*高的知识,统一的知识。
西方哲学之出发点,完全由于爱智;所以西方学者,主张哲学的来历,起于人类的好奇心。古代人类,看见自然界形形色色,有种种不同的状态,遂生惊讶的感想。始而怀疑,既而研究,于是成为哲学。
西方哲学,*初发达的为宇宙论、本体论,后来才讲到论理学、认识论。宇宙万有,由何而来?多元或一元,唯物或唯心,造物及神是有是无?有神如何解释?无神如何解释?……等等,是为宇宙论所研究的主要问题。
此类问题,彼此两方,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辩论终久不决。后来以为先决问题,要定出个辩论及思想的方法和轨范。知识从何得来?如何才算精确?还是要用主观的演绎法,先立原理,后及事实才好?还是采客观的归纳法,根据事实,再立原理才好?这样一来,就发生论理学。
再进一步,我们凭什么去研究宇宙万有?人人都回答道:凭我的知识。但“知识本身”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若不穷究本源,恐怕所研究的都成砂上楼阁了。于是发生一种新趋向,从前以知识为“能研究”的主体,如今却以知识为“所研究”的对象,这叫做认识论。认识论发生*晚,至康德以后,才算完全成立。认识论研究万事万物,是由知觉来的真,还是由感觉来的真?认识的起源如何?认识的条件如何?认识论在哲学中,*晚*有势力。有人说除认识论外,就无所谓哲学,可以想见其位置的重要了。
这样说来,西洋哲学由宇宙论或本体论趋重到论理学,更趋重到认识论。彻头彻尾都是为“求知”起见。所以他们这派学问称为“爱智学”,诚属恰当。
中国学问不然。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毋宁说是行为的学问。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求知识为出发点,亦不以求知识为归宿点。直译的Philosophy,其含义实不适于中国。若勉强借用,只能在上头加上个形容词,称为人生哲学。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相互有什么关系?
世界哲学大致可分三派。印度、犹太、埃及等东方国家,专注重人与神的关系;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重人与物的关系;中国专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中国一切学问,无论那一时代,那一宗派,其趋向皆在此一点,尤以儒家为*博深切明。
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说起来,其用功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简明。《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然则学问分做两橛吗?是又不然。《大学》结束一句“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格致诚正,只是各人完成修身功夫的几个阶级;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各人以已修之身去齐他治他平他。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适用这种工作。《论语》说“修己以安人”,加上一个“以”字,正是将外王学问纳入内圣之中,一切以各人的自己为出发点。以现在语解释之,即专注重如何养成健全人格。人格锻炼到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儒家千言万语,各种法门,都不外归结到这一点。
以上讲儒家哲学的中心思想,以下再讲儒家哲学的范围。孔子尝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自儒家言之,必三德具备,人格才算完成。这样看来,西方所谓爱智,不过儒家三德之一,即智的部分。所以儒家哲学的范围,比西方哲学的范围,阔大得多。
儒家既然专讲人之所以为人,及人与人之关系,所以他的问题,与欧西问题,迥然不同。西方学者唯物唯心多元一元的讨论,儒家很少提及。西方学者所谓有神无神,儒家亦看得很轻。《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亦说:“未知生,焉知死。”把生死神怪,看得很轻,这是儒家一大特色。亦可以说与近代精神相近,与西方古代之空洞谈玄者不同。
儒家哲学的缺点,当然是没有从论理学认识论入手。有人说他空疏而不精密,其实论理学、认识论,儒家并不是不讲。不过因为方面太多,用力未专,所以一部分的问题,不如近代人说得精细。这一则是时代的关系,再则是范围的关系,不足为儒家病。
东方哲学辩论得热闹的问题,是些什么?如:1性之善恶,孟荀所讨论。2仁义之内外,告孟所讨论。3理欲关系,宋儒所讨论。4知行分合,明儒所讨论。此类问题,其详细情形,到第五章再讲。此地所要说明的,就是中国人为什么注重这些问题。他们是要讨论出一个究竟,以为各人自己修养人格或施行人格教育的应用,目的并不是离开了人生,翻腾这些理论当玩意儿。其出发点既与西方之以爱智为动机者不同。凡中国哲学中*主要的问题,欧西古今学者,皆未研究,或研究的路径不一样。而西方哲学中*主要的问题,有许多项,中国学者认为不必研究;有许多项,中国学者认为值得研究,但是没有研究透彻。
另外有许多问题,是近代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儒家亦看得很重。在外王方面,关于齐家的,如家族制度问题,关于治国的,如政府体制问题,关于平天下的,如社会风俗问题。所以要全部了解儒家哲学的意思,不能单以现代哲学解释之。儒家所谓外王,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都包括在内;儒家所谓内圣,把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都包括在内。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标题“儒家哲学”四字,很容易发生误会。单用西方治哲学的方法,研究儒家,研究不到儒家的博大精深处。非常好的名义,仍以“道学”二字为宜。先哲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谓道也。”又说:“道不远人,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学只是做人的学问,与儒家内容*吻合。但是《宋史》有一个《道学传》,把道学的范围,弄得很窄,限于程朱一派。现在用这个字,也易生误会,只好亦不用他。
要想较为明显一点,不妨加上一个“术”字。即庄子《天下篇》所说“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的“道术”二字。道字本来可以包括术,但再分细一点,也不妨事。道是讲道之本身,术是讲如何做去,才能圆满。儒家哲学,一面讲道,一面讲术;一面教人应该做什么事,一面教人如何做去。
就前文所举的几个问题而论,如性善恶问题,讨论人性本质,是偏于道的;如知行分合问题,讨论修养下手功夫,是偏于术的。但讨论性善恶,目的在教人如何止于至善以去其恶,是道不离术;讨论知行,目的在教人从知入手或从行入手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是术不离道。
外王方面亦然,“民德归厚”是道;用“慎终追远”的方法造成他便是术。“政者正也”是道,用“子帅以正”的方法造成他便是术。“平天下”、“天下国家可均”是道;用“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的“絜矩”方法造成他便是术。道术交修,所谓“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儒家全部的体用,实在是如此。
由此言之,本学程的名称,实在以“儒家道术”四字为非常好。此刻我们仍然用“儒家哲学”四字,因为大家都用惯了,“吾从众”的意思。如果要勉强解释,亦未尝说不通。我们所谓哲,即圣哲之哲,表示人格极其高尚,不是欧洲所谓Philosophy范围那样窄。这样一来,名实就符合了。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宋代文人的易学与诗学 本书特色 由于《周易》“群经之首”的地位。以及中国文学一贯的尊经传统。无论是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的建构还是文艺批评之中,引《易》以自重都有...
孔子全集(上下)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人民出版社出版★孔健本名孔祥林,作家、孔学研究家,孔子第75代直系子孙,将《论语》以中、英、日、韩四国语编译出版,以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基于实践思维方式的阐释 内容简介 本书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思维,力图体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体系的创新...
中国现代哲学史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哲学大师冯友兰鸿篇巨制,冯友兰之女冯钟璞授权★ 《中国现代哲学史》是20世纪中国一代哲人冯友兰所...
这是普罗提诺《九章集》的第二个选译本。此前,章雪富博士和石敏敏女士曾应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的邀请,翻译过一个《九章集
实用主义 内容简介 实用主义是美国土壤里生出的、影响*大的哲学注派,是代表美国人精神和生活方式的官方哲学。实用主义造就了西方社会物质主义的全盛时代。实用主义是商...
不失望 本书特色 圣严法师根据“人生佛教”的理念,开讲从心出发的生活禅“心六伦”——职场伦理、家庭伦理、族群伦理、自然伦理、生活伦理、校园伦理。圣严法师以真修实...
古籍举要 本书特色 一、丛书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学术上开新之作,或为文化上奠基之作。二、丛书之收书范围,原则上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人民...
南华经解 本书特色 作者宣颖,字茂公,清朝人,《南华经解》自序中说是句曲人。在清代和史籍中,少见其生平活动的记载。2000年台湾万卷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了钱奕华《宣...
见证基督 本书特色 揭开覆在《圣经》上的神秘面纱:从《圣经》诞生的故乡,到《旧约》-《新约》为我们带来的启示,配以上面幅圣经彩图帮助你了解《圣经》的真谛!见证基...
想象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有关想象的哲学史,也是影像的现象学的再现。萨特研究并创建了“影像存在的真正理论”,他的分析穿越了传统的形而上学重要体系,使之与现象学和胡...
黄教圣地--塔尔寺.鲁沙尔镇(小城春秋丛书) 内容简介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鲁沙尔镇因塔尔寺闻名遐迩,述说塔尔寺历史的著作文章可谓浩如烟海,但真...
中国古代方术丛书-中国古代签占 目录 引言**章 从《易》占到签占一 中国占卜术的源头二 《周易》签占三 《易》占的衍变:《易林》和《灵棋经》四 民间诸神系统及...
世界是心的倒影 本书特色 1. 雪漠的*新力作(国家一级作家,著名灵性作家、心灵导师、甘肃作协副主席)2. 首次以佛学心灵随笔的形式解决当代人的现实人生问题 ...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作者简介 p>万东美(1 899~1 977) 名殉,字东美,1 8 9 9年生于安徽桐城.系硕儒方苞第十六代子孙。幼年即受中国古...
藏密图文百科1000问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藏密百科宝典,其中有灵验的修持法门,隐秘的密宗奇术,神奇的藏医养生,独特的改运求财术。它不是单纯地解析神奇的...
诊断治疗就度-道教哲学论稿之三 本书特色 《诊断治疗救度--道教哲学论稿之三/道教研究自选集》为作者李刚的道教哲学系列论文集之第三集,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公开发表...
经学和经学史 本书特色 周予同原著、朱维铮编校的《经学和经学史》的原作者周予同先生是上世纪中国经学史的学术大师,他的著作代表了中国学术界研究经学史的*高...
《南怀瑾选集》(第七卷)介绍佛教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称之为“三学”,认为一切法门尽摄于此,应当精勤修
维柯(反现代的创生) 本书特色 作者令人信服地把维柯描述为既是保守分子,同时又是革命分子。说维柯是保守分子,是因为他强烈关切为传统的宗教概念、哲学概念和法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