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学有着深厚的传统,山西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当代,山西的文学理论与评论仍然保持了比较活跃的态势。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可谓阵容强大。新一批评论家涌现出来,他们知识结构新颖,对新现象、新趋势特别敏感,个性色彩强,表现出活色生香的发展态势。《唤醒批评/新锐批评家丛书》一书就是山西文学评论家梁静的一本文学评论集,共分三卷,文章有《我是女人,但首先是人》、《母爱之重,何以安放?》、《女性文学怎么写史?》等55篇。
《唤醒批评》为文化评论文章合集,所收文章以文学评论为主,兼有电影、摄影、时事评论。作者梁静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够让批评有效、如何让批评文本获得其艺术属性等问题。作者在写作中不断叫醒、提醒自己,更清晰、准确地深入文本去发现和思考,进而形成有说服力和独立价值的文本。
《唤醒批评/新锐批评家丛书》:我们很难不把乌莎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思考,因为我能随手拈来自己身边的乌莎,这些乌莎显然和小说中的乌莎一样,虽然不至于出生就被杀死,多半也是家里多余的不想要的分子,虽然她们的父母也会不忍和不舍,但比起他们偏好男孩的性别取向和不可理喻的义正词严,处理掉一个女孩这种貌似理智的残忍,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一种选择,谋杀和抛弃就在这样一种强大的畸形的文化习俗面前得以实施了。在这一点上,印度和中国没有太大区别,重男轻女的观念同样畸形地影响着中国人对待女孩的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民间的胎儿性别鉴定和堕胎技术,是加剧性别失衡的技术性因素。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印度30年问被流产女婴约1200万,弑婴行为并不罕见,2001到2011年之间的0—6岁儿童女男比例分别是927:1000,914:1000,十年时间,女孩比男孩减少数从600万扩大到7lO万,并且还在不断扩大,这一事实已令许多印度人深感恐慌,目前印度女男整体数量比为940:1000,两性比例严重不协调使印度“适婚女子匮乏让‘租妻’生意红火起来,无处娶妻让‘买春’现象激增”,尽管如此,报道中称:“印度儿童性别比仍然是世界上*糟的情况之一,尽管好于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比印度,在面对女孩的态度上,更胜一筹。中国什么情况呢,2011年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是,男女性别比高达120:100,男女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7.78:100,有关媒体就此推断,到2020年,中国将出现3000万光棍。光棍将要出现了,我们的男性便甚为焦虑了,于是,各种办法出台了,让人感到寒心的是,目前在社会心理上反映出来的焦虑,几乎没有是关乎于女婴拥有的生命平等权的,而是把更多的焦虑集中于可能找不到老婆、娶不到媳妇的光棍们的身上。先不说以后,只说眼下,120:100的男女比例所催生的社会问题同样令人深思,与印度无二。2012年2月21日,央视12频道播出了一档节目,主要内容是破获了一起70余人发卡的组织卖淫团伙,70余人中,2人为头目,66人为发卡人员,3人为制卡人员和司机,无论从判决人数统计上看,还是从报道中女头目的交代推断,该团伙中从事性交易的女性比例都少于组织服务人员,大概人数在十几名左右,而且,据办案人员了解的情况分析,这些人都从中牟取了暴利,那么,据此推论,这个70余人的犯罪团伙,完全是被十几个女性在养活着。这只是中国破获的许多组织性交易案的其中一起,很多团伙人员都是由女性的性交易供养着而牟取暴利,真正从事性交易的女性其实赚取得并不多,她们付出肉身的结果只为了生存,她们的劳动果实却被一层层榨取了。这种现象与印度“无处娶妻让‘买春’现象激增”无本质区别,小说《秘密的女儿》中,同样有所揭露,比如希尔皮在“两个印度”一节中写到的一些家庭中的女性通过长期做妓女供养家庭,就如同清末民初北京胡同里的暗门子。印度“租妻”现象的火爆,让我想起了柔石的《为了奴隶的母亲》,这些被租出去的妻子,不正是那“奴隶的母亲”的再版吗?中国出现的什么借腹生子、代孕人与那“奴隶的母亲”又有什么区别?再举一例,2011年,某省台播出一档亲情栏目,题目已记不清楚,事情由一名父亲无钱救治身患重疾的儿子而决定把豆蔻年华的女儿嫁给一个五十岁老头换取五十万的治病费用为起因,该栏目组将这一家人请到现场,专家和观众同聚一堂来讨论这件事,栏目中力阻父亲嫁女儿的母亲辛酸的泪水和对父亲愤怒的踢打震撼了全场,爱的力量和无奈求助的哭泣让所有专家和观众对该父充满了痛恨的情绪,那位母亲悲痛欲绝的形象永恒地停留在了我的脑海之中。中印现实和小说中的这些情节,正是女性被严重歧视的杰作,因被歧视而引发的女性被遗弃、被收养、被下流、被伤害、被暴力、被杀害、被骚扰、被结婚、被妻子、被母亲、被主动卖淫、被不敢辞职、被不敢生育、被主动下岗、被选择做全职太太的这些杰作,其实仍然天天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地上演。女性既被男性无可救药地需要着,又被男性无情无耻地踩在了脚底下,既被社会所希望地提供着广博而深刻的作用,又被贬低和忽视着这些重要的价值,这是十分矛盾和荒诞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社会建构。两性性别比越失调,地位越低,女性被物化地就越严重,如果女性生存状况和政治、经济权利得不到保障,地位不提升,人类社会的两性关系就会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社会建构的*终走向,必然以人类全体速亡为终结。……
梁静,笔名骁驰,山西省作协首届签约文学评论家,文学创作二级。出版有文化批评集《交叉小径——游走于蒙昧与清醒之间》,发表评论、小说、诗歌及文化随笔四十余万字。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本书特色 文写作秘辛十六位作家的深度访谈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内容简介“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持久也著名的特色栏目。...
智慧儿童--中国篇 本书特色 本书收入了一个个智慧儿童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闪现出的智慧火花,启发你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帮助你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以轻...
数学家的沉思诗魂-数学家思想文库之四 节选 ·希尔伯特(1 8 6 2—1 9 4 3) 今年初的2月14日,大卫·...
中国大文学史-上下册 本书特色 《中国大文学史(套装上下册)》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中国大文学史-上下册 目录 上古秦汉文学(柳存仁)**章 绪言第二章 中国文...
本书取名《胡适论人生》,内容选自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胡适全集》。为保持胡适说话的语境和论说的完整性,不至于断章取义,
《盐铁论》研究(2009/10) 本书特色 翻开“盐铁会议”那段尘封的历史,谛听政治论辩的激越与弦外之音,解读桓宽笔下的《盐铁论》,从考察汉代学术思想与...
《启蒙时代》是一部描写一代人心灵成长的小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狂飙突至,把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青年人抛到了一
民国大师文库(第八辑)---唐诗杂论 本书特色《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
20世纪中国文学 内容简介 当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来回顾上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学时,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个百年的文学发展过程,是一个文学不断地介入社会生活并反映社会变...
现代中国文学史 本书特色 《现代中国文学史》是一部广义性质的文学史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文学(1911-1930)的演变轨迹,总结其兴衰得失。作者将文学...
走过荒原:1990年代中国文坛观察记 本书特色 中国有句古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人类在20世纪生了一场大病,文明的肌体长出了恶瘤,即使做了切除手术,也不能...
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研究-上下卷 本书特色 ★ 聚集在“文学与乡土”主题下的中国文学,是一笔规模庞大的民族精神财富★ 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乡土既是文学表述...
竞争的话语/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五部中国小说的分析,描绘明清小说对于社会性别的处理方式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的意...
俄罗斯生态文学论 内容简介 20世纪被称为一个“生态诗学”的世纪,生态文学、生态批评很快成为显学备受关注。面对这个生态失衡、人性复杂的年代,生态文学为世人敲了警...
中国鲁迅学通史(二十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 全6册 中国文库第二辑)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张梦阳,鲁...
钱锺书《谈艺录》读本 内容简介 《钱锺书谈艺录读本》分鉴赏论、创作论、作家作品论、文学评论、文体论、修辞、风格七个部分,选取《谈艺录》原文一百余则,将所论诗人、...
谢瑶环 本书特色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文艺形式,是通过文学语言与多幅连环画面,互相依附,互相补充,密切配合来塑造形象,叙述故...
大學畢業後,兩人共同創業,逐漸事業有成。歷經多年的掙扎,某天,遙遠突然衝動地吻了喝醉酒的睿康。睿康驚醒過來,終於發現遙遠
英雄艾文荷 内容简介 《艾文荷》以十二世纪末年英国狮心王理查在位时期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为背景,抒写了一个充满骑士精神的、绚丽多彩的英雄故事。小说着重描写了三件...
从另一边来的男人 本书特色 小说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真实的故事。德国纳粹入侵了波兰,在那里残酷迫害犹太人。富有正义感的华沙少年马里克,随同继父从下水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