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闲话精选集》,是美国《侨报周末》2007年开辟的一个精品随笔栏目,以著名随笔作家董鼎山先生为首,聚集了北美一批散文随笔方面的行家里手。起初以纽约当地作家为主,之后发展到全美。代表了北美随笔散文的*水平,在北美读者中享有口碑。十几位美国中文作家的风格各异,或凝重深挚、或典雅飘逸、或质朴温厚、或张扬肆意、或风趣辛辣,这些专栏文章呈现出多元化美国带给他们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耐人寻味。因为身在美国的缘故,无论是谈论美国还是中国,回忆过往还是剖析现实,读来都给人以新鲜感。
这些文章透露出不同层次的美国体验,也许会令国内读者感到新鲜,由于疏离国内的中文语境,作家的文字修炼更为纯粹,论说叙事,文气畅达,显出个人的审美趣味。《纽约客闲话》的散文风格分类为“ 土”“ 石”“ 沙”“ 玉” 四类。“ 土” 散文沉实厚重,境界包容大;“石”散文奇峭多型,结构多样;“沙”散文冷酷奇幻,自成一格;“玉”散文精致细密,技术求精,内涵求美。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逼疯莫言
陈 九
看这文章的题目,或许有人认为我要逼疯莫言。其实这事跟我无关,我倒觉得当下媒体有逼疯莫言的倾向,甚至我怀疑他们暗中挂赌,疯了一赔几,不疯一赔几,否则怎会如此起劲儿。
莫言获诺贝尔奖后,媒体给予报道是应该的,连我这个海外业余写手都被越洋电话采访过。记得我当时说了这么几句:莫言获诺贝尔奖不仅提升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也提升了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华文文学的概念包括一切用华文写作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什么国籍,身居何处,只要用华文写作,都将从莫言获奖中受益。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文学是文明的结晶。中国文学引领着华文文学的发展,是华文文学的源头和主体,这次莫言获奖再次说明了这点。
现在看来,这些话跟废话差不多,不过很庄严。我当时以为,莫言是作家,即便获诺贝尔奖还是作家。作家是写作的,不是演戏的,不应像范冰冰、李冰冰等电影明星,动不动就出来亮相。更不应像政客,时不时得曝光,否则就怀疑被“ 双规” 了。作家得奖,得完您赶紧回家,该干嘛干嘛去。
但情况跟我想的不同,媒体看来并不在意庄不庄严。他们跟莫言没完没了,搞得莫言比范冰冰、李冰冰等明星还忙。我敢说,前一段时间范冰冰、李冰冰的出镜率肯定比不上莫言。那个架势,翻箱倒柜跟缉拿逃犯一样,抓到有赏,这些记者抓到一则莫言的新闻肯定有赏。你信吗?反正我信了。
也罢,谁让我们得奖心切,从林语堂那一辈就惦记诺贝尔奖,终被莫言攻破,美就美几日吧。没想到说时迟那时快,媒体这通忙活,围着莫言打转,有报道说,莫言已6 个月未出新作。天哪,莫言这回改摊贩了,三五个月就得上批新货,由明星到摊贩,真是逼疯莫言不偿命。写作是个人的创作行为,凭感觉,不是大庭广众下耍猴儿。先物质诱惑,再舆论相逼,作家原本就脆弱,如此相逼岂不要废了莫言吗!咱们这儿好容易出个诺贝尔奖得主,*不珍惜的恰是咱们自己。中国文化好像有此种恶习,凡杰出者,出来一个毁一个,庸俗无底线,高尚无出路,令人不禁扼腕。
我看莫言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半疯了。*近与诺贝尔奖得主库切的对话几乎不在同一层次。比如对诺贝尔奖政治性的议论,有必要一口否定吗?我们生活在政治空气里,根本无法摆脱政治的浸透,也不符合实情。诺贝尔奖的政治前科累累,不胜枚举,它没颁给鲁迅,没颁给老舍和巴金,却颁给莫言,真说明莫言比鲁迅、老舍、巴金都强?就没一丝其他考量?如此否定是因为无知还是出于某种私心?无论什么,都体现不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家风范。再比如,你说诺贝尔奖奖金非纳税人的钱,因此你不必为此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这叫什么话? 诺贝尔奖奖金来自诺贝尔家族,难道你对瑞典就该负什么责任?如果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全靠金钱驱动,当年文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呢?我倒不在乎你是否有这种情怀,我在乎的是,如果你没有这种情怀,而用物质衡量精神和责任,这种习惯性思维,能出何种文学呢?
歇手吧!这不仅是对媒体和社会,也是对莫言本人的呼吁。英语有句话叫“Leave him alone”,就是不要打搅他的意思。不要打搅,更不要上瘾。作家就是个影子,不能老用强光照,一照就没了。莫言得的是文学奖,他命中注定只能当作家。希望媒体和社会尊重这份不光属于莫言本人的荣誉,留给他一份当作家、当大作家的平静空间。
刘倩,女,国际关系学院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硕士。媒体人,曾于北京任职英文杂志及财经媒体多年,先后担任记者、编辑、首席记者及要闻审稿工作,写有大量新闻专访及财经评论,并涉足专栏写作。2001年移居纽约,参与创办《侨报周刊》(后改名《侨报周末》),及纽约当地文学活动组织工作。现任美东《侨报周末》主编,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理事。
《敦煌山水画史》内容简介:敦煌石窟保存了4—14世纪内容丰富的壁画,石窟壁画中大量的佛教故事画、经变画往往都以山水景物为背景,
校训的故事 本书特色 2014年4月-6月,光明日报推出“校训的故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通过寻访一批知名大学和部分历史悠久的中小学&l...
小妇人-全译本 本书特色 主人公四姐妹的理想和命运虽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具有自强自立的共同特点,生活中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无不体现得淋漓...
猫腻,著名通俗小说作家。代表作有《庆余年》《间客》《将夜》《择天记》《朱雀记》等。其作品结构大气,文风细腻,受到各界读者的广泛喜爱。曾获新浪原创文学奖、玄幻类金...
今夜无人入睡:一个志愿军战士的日记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日记,大部是在1951年至1953年入朝前后断断续续写下的,并于1953年回国休养期间...
不朽的美:云想衣裳花想容:许渊冲经典英译诗词:唐朝.第二辑(汉英) 本书特色 “不朽的美:许渊冲经典英译诗词”系列共分三辑,收录了从周朝...
陶渊明批评-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陶渊明批评》由萧望卿所著,本著分为四个部分:朱自清序、陶渊明的历史影像、陶渊明四言诗论、陶渊明五言诗论。语言流利华美。朱自清序...
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1899-1984)法国诗人。出生于比利时的那慕尔,二十五岁时来到巴黎,接触到超现实主义运动,结识菲利普·苏波和安德烈·...
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经典典藏版 本书特色 被王国维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性德,现存词作349首(一说342首),刊印为《饮水集》和《侧帽集》,后多称《...
【名家推荐】幻想文学大师乔治·R.R.马丁 刘慈欣 江南倾力推荐—————————————————————————————————————【中外作家阵容】雨果奖...
刺痛我生命的夜晚 本书特色 一本六十年代的人写给六十年代的人看的书,一本写给理想主义者看的书,一本欢迎工人、农民、失业者、孤独者看的书,一本谢绝白领、新新人类阅...
《写给星期五早上不听海的人》内容简介:“写给星期五早上不听海的人:无论被囚禁之人在哪儿,我都会带着流浪的波涛出现。”★聂鲁
一个浪子的美国来信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文字优美,内容极具吸引力的书。一本海外游子的书信集,一本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作者独特感悟的佳作。本书是作者当年在美国留学期间的...
《神探狗狗5:跳蚤之王》内容简介:一次深入遥远记忆的心理治疗,竟是一场谋划多年的复仇的开端…… 一场前所未有的“父子谈话”,
杜甫杜牧诗论丛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论杜甫的爱国主义、杜诗二首系年考辨、杜甫和高适、李白同游宋中在何时、杜甫的春愁等内容。杜甫杜牧诗论丛 目录 开国元勋喜杜...
霜冷长河-余秋雨 本书特色 《霜冷长河》是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转变,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再到《霜冷长河》,从历史的大话题转向了历史的小话题,在《霜冷...
心美.情深.境明-智慧三卷-台湾文学大师林清玄-美文珍藏版 本书特色 2012 *末狂夏 太平洋上的风 清凉来袭台湾文学大师林清玄 智慧三卷 美文珍藏版全球...
情感和体验(口袋书) 本书特色 《情感和体验》编辑推荐:我喜欢想人生的问题。所谓喜欢想,并不是刻意去想,而是问题自己找上来,躲也躲不掉。我对人生有太多的困惑,归...
生活的回忆-世界名著名译文库-泰戈尔散文选-全译本 本书特色 泰戈尔的散文创作内容涉及广泛,《生活的回忆:泰戈尔散文选》选取了其带有文学传记性的生活回忆、文学游...
陪都溯踪 内容简介 《陪都溯踪》一书,其初衷是想以一种轻松读史的方式,让大家了解重庆作为战时首都与陪都曾留下的众多的抗战遗址。这种"轻松"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