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闲话精选集》,是美国《侨报周末》2007年开辟的一个精品随笔栏目,以著名随笔作家董鼎山先生为首,聚集了北美一批散文随笔方面的行家里手。起初以纽约当地作家为主,之后发展到全美。代表了北美随笔散文的*水平,在北美读者中享有口碑。十几位美国中文作家的风格各异,或凝重深挚、或典雅飘逸、或质朴温厚、或张扬肆意、或风趣辛辣,这些专栏文章呈现出多元化美国带给他们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耐人寻味。因为身在美国的缘故,无论是谈论美国还是中国,回忆过往还是剖析现实,读来都给人以新鲜感。
这些文章透露出不同层次的美国体验,也许会令国内读者感到新鲜,由于疏离国内的中文语境,作家的文字修炼更为纯粹,论说叙事,文气畅达,显出个人的审美趣味。《纽约客闲话》的散文风格分类为“ 土”“ 石”“ 沙”“ 玉” 四类。“ 土” 散文沉实厚重,境界包容大;“石”散文奇峭多型,结构多样;“沙”散文冷酷奇幻,自成一格;“玉”散文精致细密,技术求精,内涵求美。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逼疯莫言
陈 九
看这文章的题目,或许有人认为我要逼疯莫言。其实这事跟我无关,我倒觉得当下媒体有逼疯莫言的倾向,甚至我怀疑他们暗中挂赌,疯了一赔几,不疯一赔几,否则怎会如此起劲儿。
莫言获诺贝尔奖后,媒体给予报道是应该的,连我这个海外业余写手都被越洋电话采访过。记得我当时说了这么几句:莫言获诺贝尔奖不仅提升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也提升了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华文文学的概念包括一切用华文写作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什么国籍,身居何处,只要用华文写作,都将从莫言获奖中受益。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文学是文明的结晶。中国文学引领着华文文学的发展,是华文文学的源头和主体,这次莫言获奖再次说明了这点。
现在看来,这些话跟废话差不多,不过很庄严。我当时以为,莫言是作家,即便获诺贝尔奖还是作家。作家是写作的,不是演戏的,不应像范冰冰、李冰冰等电影明星,动不动就出来亮相。更不应像政客,时不时得曝光,否则就怀疑被“ 双规” 了。作家得奖,得完您赶紧回家,该干嘛干嘛去。
但情况跟我想的不同,媒体看来并不在意庄不庄严。他们跟莫言没完没了,搞得莫言比范冰冰、李冰冰等明星还忙。我敢说,前一段时间范冰冰、李冰冰的出镜率肯定比不上莫言。那个架势,翻箱倒柜跟缉拿逃犯一样,抓到有赏,这些记者抓到一则莫言的新闻肯定有赏。你信吗?反正我信了。
也罢,谁让我们得奖心切,从林语堂那一辈就惦记诺贝尔奖,终被莫言攻破,美就美几日吧。没想到说时迟那时快,媒体这通忙活,围着莫言打转,有报道说,莫言已6 个月未出新作。天哪,莫言这回改摊贩了,三五个月就得上批新货,由明星到摊贩,真是逼疯莫言不偿命。写作是个人的创作行为,凭感觉,不是大庭广众下耍猴儿。先物质诱惑,再舆论相逼,作家原本就脆弱,如此相逼岂不要废了莫言吗!咱们这儿好容易出个诺贝尔奖得主,*不珍惜的恰是咱们自己。中国文化好像有此种恶习,凡杰出者,出来一个毁一个,庸俗无底线,高尚无出路,令人不禁扼腕。
我看莫言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半疯了。*近与诺贝尔奖得主库切的对话几乎不在同一层次。比如对诺贝尔奖政治性的议论,有必要一口否定吗?我们生活在政治空气里,根本无法摆脱政治的浸透,也不符合实情。诺贝尔奖的政治前科累累,不胜枚举,它没颁给鲁迅,没颁给老舍和巴金,却颁给莫言,真说明莫言比鲁迅、老舍、巴金都强?就没一丝其他考量?如此否定是因为无知还是出于某种私心?无论什么,都体现不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家风范。再比如,你说诺贝尔奖奖金非纳税人的钱,因此你不必为此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这叫什么话? 诺贝尔奖奖金来自诺贝尔家族,难道你对瑞典就该负什么责任?如果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全靠金钱驱动,当年文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呢?我倒不在乎你是否有这种情怀,我在乎的是,如果你没有这种情怀,而用物质衡量精神和责任,这种习惯性思维,能出何种文学呢?
歇手吧!这不仅是对媒体和社会,也是对莫言本人的呼吁。英语有句话叫“Leave him alone”,就是不要打搅他的意思。不要打搅,更不要上瘾。作家就是个影子,不能老用强光照,一照就没了。莫言得的是文学奖,他命中注定只能当作家。希望媒体和社会尊重这份不光属于莫言本人的荣誉,留给他一份当作家、当大作家的平静空间。
刘倩,女,国际关系学院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硕士。媒体人,曾于北京任职英文杂志及财经媒体多年,先后担任记者、编辑、首席记者及要闻审稿工作,写有大量新闻专访及财经评论,并涉足专栏写作。2001年移居纽约,参与创办《侨报周刊》(后改名《侨报周末》),及纽约当地文学活动组织工作。现任美东《侨报周末》主编,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理事。
诗词之美 本书特色 笔者幼年时即在外祖父刘永湘先生指导下学习写诗,长成后又向癯禅夏承焘先生学习填词。词是在格律诗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词又别名&ldqu...
《水浒传》考论 本书特色 《水浒传考论》是著名学者张锦池先生继《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红楼梦考论》、《西游记考论》的又一力作。《<水浒传>考论》分为上、中、...
何日是归期 本书特色 《何日是归期》通过记述书社经营者的爱恨挣扎、杂志社编辑的拼搏与无奈、乡村教师的希冀、民间技艺的失传、诗人理想的破灭、摇滚歌手的生存现状等,...
流行哲理随笔:中国卷·珍藏版 本书特色 人世间有一种智慧,它往往诞生于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见《不请自来的领悟》);人世间有一种挚爱,它是人生长河中一盏温暖明亮的灯...
书脉人缘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随笔作品集,主要收录的是作者董宁文关于和施蛰存、季羡林、何满子、杨绛等文学大家交往的有趣故事。全书正文分三辑共计四十八篇文章,包括《...
扈伦传奇 本书特色 明代后期,东北女真各部落称王争霸,几乎于同一时期建立了哈达、乌拉、叶赫、辉发四个民族地方政权,史称“扈伦四部”。四部相互攻战,争夺统一女真的...
长天过大云-太阳照常升起 本书特色 风高浮云远,春短日子长。帘外无花落,心下有余香。——姜文这是2011年度姜文唯一的作品,于是备受重视。姜文的理念渗透到了书中...
斯妤文集-(全4册) 本书特色 《斯妤文集(共4册)(精)》介绍:斯妤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时,即以迥异于杨朔、秦牧等前辈风格的新锐散文登上文坛。90年代初,她创...
八十八夜——李碧华作品集(15) 本书特色 把关系中断是一种姿态。 *艰难的,是把[心]也抽出来。八十八夜——李碧华作品集(15)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八十八...
西欧思想游记 本书特色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西...
《疾病早知晓》内容简介:“60岁开始读”科普教育丛书是专门为老年群体打造的实用生活百科全书。这套丛书分为“老有所能、老有所享
牛撇捺集 本书特色 《中国杂文》系列丛书,当代作家选五十位,每人一部杂文,五十篇左右。另有合集十部,每部二十几位作家,共二百多位作家,四百多篇作品;现代作家二十...
《勃洛克诗选》内容简介:亚历山大·勃洛克,是二十世纪初伟大的俄国诗人。是俄国贵族的最后一位大艺术家,是享誉世界的抒情大师。
甜如蜜(2017笔会年选) 本书特色 “笔会”作为历史悠久的副刊,所刊之文,既有浓厚的书卷气,又不排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形成独有的风格。笔会文章多次被中考、高考...
《原野(三幕剧)》主要内容简介:秋天的傍晚。大地是沉郁的,生命藏在里面。泥土散着香,禾根在土里暗暗滋长。巨树在黄昏里伸出乱发似的枝桠,秋蝉在上面有声无力地振动着...
1973年的弹子球 本书特色 本书是村上春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与《且听风吟》《寻羊冒险记》合称“鼠的三部曲”,描写主人公偶然结识一对双胞...
丰子恺代表作.还我缘缘堂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一般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一阶段的文学,其间跨度有30年左右。30年在一个国家文学发...
《爱的饥渴》内容简介:★爱与嫉妒的终极存在方式。承载三岛文学野心的代表作。★“一部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刻画以绝望为食的孤
山本周五郎 1903—1967与太宰治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本名清水三十六。山本周五郎38岁时凭借《日本妇道记》获得了日本文学最高奖“直木奖”,他却拒不领奖,因此成...
玛丽·都铎-雨果文集-第十一卷 戏剧卷 本书特色 大文豪雨果的经典戏剧作品 《吕克莱斯·波基亚》曾创下月收入八万五千法郎的纪录《玛丽·都铎》被德国电视台改编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