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闲话精选集》,是美国《侨报周末》2007年开辟的一个精品随笔栏目,以著名随笔作家董鼎山先生为首,聚集了北美一批散文随笔方面的行家里手。起初以纽约当地作家为主,之后发展到全美。代表了北美随笔散文的*水平,在北美读者中享有口碑。十几位美国中文作家的风格各异,或凝重深挚、或典雅飘逸、或质朴温厚、或张扬肆意、或风趣辛辣,这些专栏文章呈现出多元化美国带给他们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耐人寻味。因为身在美国的缘故,无论是谈论美国还是中国,回忆过往还是剖析现实,读来都给人以新鲜感。
这些文章透露出不同层次的美国体验,也许会令国内读者感到新鲜,由于疏离国内的中文语境,作家的文字修炼更为纯粹,论说叙事,文气畅达,显出个人的审美趣味。《纽约客闲话》的散文风格分类为“ 土”“ 石”“ 沙”“ 玉” 四类。“ 土” 散文沉实厚重,境界包容大;“石”散文奇峭多型,结构多样;“沙”散文冷酷奇幻,自成一格;“玉”散文精致细密,技术求精,内涵求美。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逼疯莫言
陈 九
看这文章的题目,或许有人认为我要逼疯莫言。其实这事跟我无关,我倒觉得当下媒体有逼疯莫言的倾向,甚至我怀疑他们暗中挂赌,疯了一赔几,不疯一赔几,否则怎会如此起劲儿。
莫言获诺贝尔奖后,媒体给予报道是应该的,连我这个海外业余写手都被越洋电话采访过。记得我当时说了这么几句:莫言获诺贝尔奖不仅提升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也提升了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华文文学的概念包括一切用华文写作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什么国籍,身居何处,只要用华文写作,都将从莫言获奖中受益。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文学是文明的结晶。中国文学引领着华文文学的发展,是华文文学的源头和主体,这次莫言获奖再次说明了这点。
现在看来,这些话跟废话差不多,不过很庄严。我当时以为,莫言是作家,即便获诺贝尔奖还是作家。作家是写作的,不是演戏的,不应像范冰冰、李冰冰等电影明星,动不动就出来亮相。更不应像政客,时不时得曝光,否则就怀疑被“ 双规” 了。作家得奖,得完您赶紧回家,该干嘛干嘛去。
但情况跟我想的不同,媒体看来并不在意庄不庄严。他们跟莫言没完没了,搞得莫言比范冰冰、李冰冰等明星还忙。我敢说,前一段时间范冰冰、李冰冰的出镜率肯定比不上莫言。那个架势,翻箱倒柜跟缉拿逃犯一样,抓到有赏,这些记者抓到一则莫言的新闻肯定有赏。你信吗?反正我信了。
也罢,谁让我们得奖心切,从林语堂那一辈就惦记诺贝尔奖,终被莫言攻破,美就美几日吧。没想到说时迟那时快,媒体这通忙活,围着莫言打转,有报道说,莫言已6 个月未出新作。天哪,莫言这回改摊贩了,三五个月就得上批新货,由明星到摊贩,真是逼疯莫言不偿命。写作是个人的创作行为,凭感觉,不是大庭广众下耍猴儿。先物质诱惑,再舆论相逼,作家原本就脆弱,如此相逼岂不要废了莫言吗!咱们这儿好容易出个诺贝尔奖得主,*不珍惜的恰是咱们自己。中国文化好像有此种恶习,凡杰出者,出来一个毁一个,庸俗无底线,高尚无出路,令人不禁扼腕。
我看莫言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半疯了。*近与诺贝尔奖得主库切的对话几乎不在同一层次。比如对诺贝尔奖政治性的议论,有必要一口否定吗?我们生活在政治空气里,根本无法摆脱政治的浸透,也不符合实情。诺贝尔奖的政治前科累累,不胜枚举,它没颁给鲁迅,没颁给老舍和巴金,却颁给莫言,真说明莫言比鲁迅、老舍、巴金都强?就没一丝其他考量?如此否定是因为无知还是出于某种私心?无论什么,都体现不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家风范。再比如,你说诺贝尔奖奖金非纳税人的钱,因此你不必为此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这叫什么话? 诺贝尔奖奖金来自诺贝尔家族,难道你对瑞典就该负什么责任?如果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全靠金钱驱动,当年文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呢?我倒不在乎你是否有这种情怀,我在乎的是,如果你没有这种情怀,而用物质衡量精神和责任,这种习惯性思维,能出何种文学呢?
歇手吧!这不仅是对媒体和社会,也是对莫言本人的呼吁。英语有句话叫“Leave him alone”,就是不要打搅他的意思。不要打搅,更不要上瘾。作家就是个影子,不能老用强光照,一照就没了。莫言得的是文学奖,他命中注定只能当作家。希望媒体和社会尊重这份不光属于莫言本人的荣誉,留给他一份当作家、当大作家的平静空间。
刘倩,女,国际关系学院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硕士。媒体人,曾于北京任职英文杂志及财经媒体多年,先后担任记者、编辑、首席记者及要闻审稿工作,写有大量新闻专访及财经评论,并涉足专栏写作。2001年移居纽约,参与创办《侨报周刊》(后改名《侨报周末》),及纽约当地文学活动组织工作。现任美东《侨报周末》主编,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理事。
烛虚 本书特色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湘行散记》等作品已广为大众所熟知,除了这类“乡土抒情”题材的作品,沈从文也曾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展开写作。 20世纪40...
陶庵梦忆 本书特色 岣嵝山房,逼山、逼溪、逼韬光路,故无径不梁,无屋不阁。门外苍松傲睨,蓊以杂木,冷绿万顷,人面俱失。石桥低磴,可坐十人。寺僧刳竹引泉,桥下交交...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英汉对照)》内容简介:本书重点倾诉了对心态、成长、爱等主题的感悟,文字优美温暖,仿佛陈年美酒,一任时光
1901-修订版 本书特色 所叙述的不仅是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还有中国人在那段纷乱岁月里的心路历路历程,深入掭寻了至今影响着中国人历史情感的那些隐秘缘由。190...
回望朱自清:犹闲博弈斋的灯影 内容简介 在朱自清先生五十岁的人生历程中,写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学术随笔和理论专著,生前共编辑出版了十余种图书。朱自清先生的研究者...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研究》内容简介:本书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2015~
汪曾祺散文集 本书特色 汪曾祺饱受生活的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他的文字给了我们一...
宗璞散文·插图珍藏版(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系列) 本书特色 插图珍藏版,宗璞散文!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这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中华散文,源远流...
《小克日记》内容简介:本书反映上世纪30年代的南京百姓生活。平民形象的“小克”,长着一对大耳朵,戴顶圆礼帽,天真可爱、憨态可
唐诗选本提要 本书特色 本书对唐至清唐诗选本,每种从著者、版本、选等方面一作了介绍,是唐诗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工具书。我国代的唐诗选本,除了明胡应麟的诗薮》中略...
名家·名译--飘(上下) 本书特色 玛格丽特·米切尔*姜晓菡译的《飘(全译本上 下名家名译)(精)》以对女主人公思嘉生活和爱情经 历的描写,反映1...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邵燕祥杂文自选集 本书特色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邵燕祥杂文自选集》收录了作者1979—1989年十年间的优秀随笔杂文,近90篇。这里有*酣...
《七十二堂写作课(全新修订精装典藏)》内容简介:当我们谈写作时,我们在谈什么?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怎样说清一个道理?怎样写出
守望的距离-周国平经典散文 本书特色 ★1983-1995,12年波折的人生,12年思考的积淀,写就《守望的距离》★被誉为"当代*有灵魂的作家"、哲学家——周国...
陈忠实文集 陆 1995-2000 内容简介 本卷主要收入散文、文论。包括《告别白鸽》、《朋友的故事》、《喝茶记事》、《无法超脱》、《谁打败了斗牛士》等作品。陈...
李束为小说散文集 本书特色李束为是山药蛋派人物之一。此次由山西省作家协会编选的“山药蛋派”经典文库,精选其中优秀的文学经典,力求打造成为彰显山西文化形象的一张顶...
《品花宝鉴(上下)》共六十回,产生于清代道光年间。它的作者是江苏常州人陈森。小说以贵公子梅子玉和名伶杜琴言、书生田春航和名
揭秘 抗美援朝:第一狙击手 内容简介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为了纪念抗美援朝中的狙击英雄,中国首部全面揭示抗美援朝狙击战秘史的专...
迟子建,女,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
阁楼里的女人:莎乐美论易卜生笔下的女性 本书特色 她要展开翅膀去飞越前面的路,才知道翅膀会折还是会飞。——易卜生易卜生笔下的女主角肯定反映了今日的妇女。——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