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是近二十几年较为活跃、也较有影响力的社会生活一翼。以复制西方古董与艺术品拍卖的方式起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时起时落,火花四溅,成为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的主要集散方式、遗散文物与艺术品的主要回流方式;北京、香港成为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的主要集散地、世界文物与艺术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作者作为这一历史性变化的重要观察者、参与者与研究者,以自己的独特视界给我们留下珍贵的资料、曲折的内径与深入的评说。
就中国艺术品收藏及拍卖这一领域来说:作为艺术品拍卖的操盘手,买卖过三十亿,名列前茅;作为观察者,没人比他写得多;作为研究者,中国美院的客座教授,只有他是研究市场的。即他是艺术品收藏及拍卖这一领域里既懂行又能写的*一人。此书是爱好收藏者和涉足艺术品收藏及拍卖者的必读书目。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从**槌开始
1992年10月3日,深圳敲响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的**槌,至今已经是第十五个年头了。
1993年11月16日,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厦举行,至今已经是第十四个年头了。
许多年里,中国只有书画与文房四宝一起经营的荣宝斋、朵云轩等为数不多的传统书画店铺,只有生意不温不火、方式刻板生硬的国字号文物商店。“文革”后,才有了桂林画贩子、天津与北京的古玩鬼市等等。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真正起动,就是这10余年的事。
在**个10年里,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获得了全面复苏。期间,中国内地有了单纯经营艺术品的画廊、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博览会;有了以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公司;有了程度与形式接近西方水准的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等经营制度与法律法规;有了数量庞大(7000万)且逐年以10%以上速度增加的收藏队伍;有了与海外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经营平分秋色的年度成交额。2002年,大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年成交额为45亿元人民币,全球总体规模达到西方人士预测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年成交额为10亿美元”,也即约90亿元人民币。
自2002年以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跃上了一个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起码需要运行10年,这10年可以称之为夯实期。这期间:就市场主导而言,在复苏期内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唱主角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在目前正在运行的这个平台上,唱主角的应该是学术界人士。学术鉴定与评估作为市场主导力量已经当仁不让。就市场主体而言,在复苏期内唱主角的港台及海外人士与机构已经让位于内地企业,特别是内地民营企业与股份制企业。艺术经纪人将是市场的活跃分子。就投资形态而言,在复苏期内担纲的是民间闲置资金,在夯实期则主要体现为投资资本,即从股票、房地产等领域分流过来且相对稳定的资金,并进而有专门的艺术品投资基金进入。
2003年中国大陆文物与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为25亿元人民币、2004年为57亿元人民币、2005年为153亿元人民币,3年增长了6倍。进入2006年,中国大陆文物与艺术品拍卖虽然出现了强势调整,但也只是增幅缩小。在中国书画与瓷器成交收缩的同时,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油画却是大踏步前行,屡创新高。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经营态势,全球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年成交额将在未来几年突破5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大陆4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中国内地将基本把握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话语权。
无论是从“乱世黄金,盛世典藏”的古训,还是依现代投资理念,无论是回顾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复苏以来10余年的骄人业绩,还是参照西方艺术品经营业的发展规律,无论是按照中国人的财富积累方式,还是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路线,无论是立足于居民现实收入及其银行巨额存款的现实,还是着眼于中国未来的经济总量,我们都可以说,在未来的50年内,投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是一个风险可以控制、前景十分乐观的事业。
当然,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不可能一浪高过一浪地一味向前向上,必要的调整一定会出现,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特别是执法不严格而产生的法律风险需要排除;资金来源不充足、投资方式欠妥(投机色彩过重)而产生的市场波动需要补偿与平衡;市场结构不理想,特别是画廊业发展不充分而产生的市场重心不稳需要匡正;操作不规范,特别是部分机构与人士急功近利而产生的市场信心不足需要充实;学术力量不够,特别是一部分学术界人士见钱眼开,一部分机构混水摸鱼而产生的市场态势不良需要改正。
我们欣逢盛世!我们何当盛世?有关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方方面面应当为盛世的长久而努力。
如果说,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吴湖帆等曾经身遭战乱,以卖画为生,难免简单从事。如果说李苦禅、谢稚柳、陆俨少、关山月等曾经身处闹世,卖得少送得多,难免敷衍了事。今天的许多书画艺术家已经是身价百倍、锦衣玉食,有时间、有精力、有物质基础和文化素养,应当为今天、为未来创作一些有分量、有个性、有传统意味、有时代气息的作品。而实际上,他们作为各项活动的组委、评委提供的“特邀作品”,哪怕是为全国美展提供的“特邀作品”决不是他们的代表作,甚至不及他们的成名作,有些甚至是应酬之作。如此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应酬下去,我们相信,应酬别人之后,终会有应酬他们自己的那一天。现在,在拍品征集艰难的情况下,各拍卖公司只能重名头而轻品质,高比率流拍的现实说明竞拍者是明智的。如此也说明,历史对于应酬者从来就没有姑息过。
就*数而言,全国从事文物与艺术品研究的队伍并不零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文博系统的有关人员加起来可不是一个小数。可是,这支队伍在文物与艺术品市场却是战斗力不强、杀伤力不弱。一些专家多年编纂的著作,如《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成了宝典,但也有个别老专家在古代作品旁的题跋被人评论为“不如没有”。一些专家在电视台出镜,以其法眼与学识鉴伪识真,提高了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与艺术鉴赏能力,但也有少数专家跨越自己的研究领域,成了万金油式的专家,给后世留下了一些笑柄。更有一些专家受经营机构所托,从事所谓学术工程:以学术的名义举办的展览、出版的画册、进行的讲座……甚至有学术机构把拍卖公司的一个专场当作了一个学术展览。其内里,却是托伪掺假造市,利益驱动之下,却是学术良心的出场与学术品位的下滑。
谁应当对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学术负责,到如今,确实没有响应者。赝品如此之多,到了千人所指的地步。但是,除了收藏者因此而血本无归,没有其他人受损,造假者在那儿窃喜,售假者也在那儿窃喜。更为可怕的是,收藏者还不知他万分珍惜的“古董”,却是一个崭新的仿品。小巫见大巫的是,一些拍卖公司假拍大行其道。前年,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纪念成立10周年之时,各方人士曾经认真讨论过如何考察拍卖成交纪录的真伪,到如今却是毫无结果,说是“有技术上的难度”。看来,只有“提高拍卖公司及其人员素质”这个口号可以喊了。问题是,自中国拍卖公司成立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把这个口号喊得震天响,假拍却不时出现,因此,许多媒体只好停止所谓排行榜。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经营的历史在数据阙如中展开,委实有些无奈。
但是,历史的无奈正好是我们的责任。否则,我们何当盛世!
(原载《人民日报》2007年8月30日第9版,与徐红梅合作,署名本报记者邵建武)
邵建武,别名剑武、南宫品,湖南湘阴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文艺部美术版、收藏版主编,高级编辑,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有《二十世纪世界十大画家》《文化:风采中华》(合作)、《中国画年鉴(1992)》《画外话•张仃卷》另有《天下洞庭藏品集》(四卷本)。
火车头震荡 本书特色 宜万线,即湖北宜昌经湖北恩施到重庆万州的铁路线,作为古蜀道*南端的通道,全程337公里,在这里修铁路就像“在吸饱了水的海绵体上要钻一个干燥...
沈从文的朋友圈 本书特色 《沈从文的朋友圈》藉由文学大师沈从文传奇般的人生轨迹,向世人详述了沈从文与郁达夫、胡适、徐志摩等多位文坛重要人士间鲜为人知的交往经历,...
连队之河 本书特色 《连队之河》所选录的颗颗“荆棘鸟的歌唱”,作者细数行囊、反复斟酌的*爱。《兄弟爱情》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两位指挥员同...
茅盾文集-第9卷 本书特色茅盾、钟桂松编的《茅盾文集(第9卷短篇小说 1934-1948)》为《茅盾文集》第9卷,收入了茅盾在 1934年至1948年间创作的短...
鲁迅诗编年笺证 本书特色 阿袁笺证的这本《鲁迅诗编年笺证》是目前所收*齐全,笺证*详确,同时也应是*为可靠的鲁迅诗歌读本,笺证者以其较好的学术悟...
1959-1961-圣殿-信阳大饥荒沉思录 本书特色 军旅作家张向持呕心沥血,历时十年,踏遍豫南的山山水水,寻访上百位当年的干部、群众,满怀一腔热血创作《圣殿1...
陈忠实-原下的日子 本书特色 陈忠实,一个厚积薄发的作者,1993年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该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在...
李渔随笔全集 内容简介 收录了李渔的随笔著作《闲情偶寄》全文及其赋、祭文、传、跋等李渔随笔全集 目录 闲情偶记序凡例七则词曲部构造**戒挖苦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
《互联网初创企业融资密码》内容简介:本书分析了初创企业的创业之难,探讨了决定初创企业能否成功融资的“生死问题”,从融钱、融
吴梅谈曲 本书特色 近世对于戏曲一门学问,*有研究者推王静安与吴梅先生两人。静安先生在历史考证方面,开戏曲史研究之先路;但在戏曲本身之研究,还当推瞿安先生独步。...
李太白集-图文版 本书特色 李白,字太白。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开启唐代诗歌盛世。诗歌中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通过一种积极向上昂扬热...
《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内容简介: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三分钟热度;做作业磨蹭,一拖再拖;对鼓励和批评无所谓,软硬不吃;爱玩游戏,
中国精神 本书特色 为了贯彻和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我们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本书精选了王宏甲十二篇描写近当代人物和重大...
关沫南集 本书特色 《抗战时期黑土作家丛书》是抗日战争时期与黑龙江文学有密切关系的作家作品选集,包括金剑啸、萧红等十位有重要影响的黑土作家的作品...
缎轻轻,原名王风。出生于80年代,曾任儿童产品创意总监多年,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4岁起于《儿童文学》发表诗歌散文作品,持续创作至今。入选诗刊...
秘密呼喊自己的名字 本书特色 《秘密呼喊自己的名字》是小说家张楚的一本散文集,由“野草在唱歌”“窥书窥心”“风行水上”“人与事”4辑27篇文章组成。《秘密呼喊自...
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散文卷(2005-2016):我的轮椅 舞台旋转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收获》杂志2006年—2016年所刊登的散文作...
《细说宋朝》内容简介:本书叙述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历史和人物。作者以“
《鲁迅自编文集:朝花夕拾》内容简介:《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
古文观止(全三册) 本书特色 ★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年间选编的古代散文选本。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高水平,学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