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述作为粤东客家人宗祠、祖屋空间载体的围龙屋古建筑面临城市拆迁的境运,以及客家人对此的反应、态度和行动。该书整合民族学、人类学、客家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采用“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路径和“文化抗争中的相互建构”的分析框架,重点阐述了客家宗族针对城市拆迁而发起的保护围龙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过程、特点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深入分析了客家宗族社会与现代变迁、文化保护与现代化等问题,探讨文化抗争背后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及策略手段,回应了民族学、人类学关于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族群文化和认同等主题。全书共分十章,并附有大量调查资料及图表。本书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次重版新增了若干篇书评,共约35万字。该书荣获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一等奖,也是所在学科惟一的一等奖获得者。
《动荡的围龙屋》采用翔实的**手材料,娴熟运用族群文化理论和“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路径,通过对粤东客家地区的古建筑保护事件的全程跟踪调查,充分展示了客家族群的文化坚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巧妙回应了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主题。该书荣获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也是所在学科一等奖获得者。
第二节 祖先的威名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奋起护祠时,无论是与护祠事件直接相关的钟屋人、廖屋人,还是与此无关的同村叶屋人、李姓和熊屋人等,他们的回答**句话往往都是:“我们是客家人,对祖先很重视,祠堂当然拆不得!”这是一种朴素的祖先崇拜思想。
在传统客家社会,宗族制度发达,宗族观念强烈,祖先崇拜内化为客家人熟悉的、亲切的知识传统和组织体系,并内化为一种思想观念和集体记忆,沉淀为客家族群文化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客家人对祖先的敬奉极为虔诚,不仅祭祀形式繁杂、种类多样、仪式隆重,而且祭拜的对象远至姓氏始祖近至亲生父祖,甚至是他姓外人或人格化的神明,皆依次敬奉、虔诚祭扫,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祖先崇拜原生与再生的二元形态特色。这除了“崇本报先”、光宗耀祖的一贯目的外,还与历史上客家人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粤东客家人的祖先崇拜不仅体现于祭拜仪式,还见诸风水知识和实践,凝聚于族谱族训、堂号堂联之中。钟屋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等祖先有规定,百世不迁”,既然是“百世不迁”,自然更不允许有破坏性的拆迁了。“百世不迁”这一寿山公祠上堂龛联的内容,据说自创祠起一直沿袭至今,它早已化为钟屋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是钟屋人自发护祠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并成为护祠文化抗争的动员方式和象征性资源。因此,祖先崇拜是观察分析、深入理解客家文化的在地化及其客家社会特质的关键所在。
对钟屋人来说,祖祠就代表着祖先,护祠就是保护祖先,而寿山公祠、州司马第对他们来说,既是宗族的象征和代表,又是名利角逐场域,钟屋人参与护祠的动机可以说完全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结合。从尊敬祖先、维护祖业等角度出发,他们的动机无疑是“公”行为,为此而花费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和精力,一些人甚至能够抵制种种诱惑,拒绝开发商、拆迁部门的重金诱惑,一些党员和公职人员不惜冒着受“处分”和“制裁”等危险。这些举动在某个意义上似乎很不理性,然而从缅怀先祖,获得祖先的保佑和风水的庇护,以及捞取名声、地位、威望甚至是利益等方面来讲,其护祠抗争显然又是“私”行为,且太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作出的选择,无疑是“理性”的。参与护祠,就是看似不理性的理性举动。从护祠事件可看出,宗族的复兴和重建既有对祖先“慎终追远”为特征的“孝”观念的深层结构的回复和重合,又有现实功能尤其是满足利益的需要,不同的钟屋人参与护祠抗争的目的不一,有的是为求名,有的是求地位,有的则是求财,宗族被他们当成一个手段、一种工具在操弄和实践。
这种宗族的文化象征和利益追求,配之以客家地区一以贯之的祖先崇拜和风水认知,形成的合力对钟村护祠抗争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激励作用。祖先的观念不仅是象征性的,还具有潜在的权威和制约,随见于客家社会生活中,意即若独自负责、承担不起某件事情,将会对自身和家庭带来不吉利的影响,特别是从事维修、建设祖祠等事情,因为与宗族和祖先有关,因而煞气大,如果领头人的能力和运辰“压唔过”的话,会带来灾祸。因此当钟校长被赶下台,钟屋人认为这是他“揩唔起”的结果。又如,旅港宗亲钟木生在2005年春节团拜会上提出,他不是不愿独力承包某个项目,而是需要众人一起努力,哪怕是捐一元钱也好,在此基础上,若钱不够的话则由他负责解决。钟木生的言行亦有出于“压唔过”的担心与考虑,钱哥也曾多次说祖宗的事业不能由某人、某家包办,而应“福田大家种”,众人都要出钱出力,这与“压唔过”是同一个道理。
应该注意的是,钟屋人虽然通过采取各种文化手段策略而赢得了护祠抗争的胜利,但并不是任何东西都会成为钟屋人护祠抗争的工具和武器,它们也不是随意地被用之于抗争,对此钟屋人有相当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而这种行动的理性主义正是出于他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知和自觉。已有研究表明,很多运动组织者发现,要说服群众起来反抗,很难用一种外来的、陌生的论述来加以灌输。钟屋人所借助的手段和工具,其实就是他们耳熟能详、众人皆知的一套日常生活常识和文化知识体系,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网络,故能运用自如,且运之有用。
因此,钟村文化抗争的焦点是围龙屋这一空间载体,但其意义却在于其背后所负载的客家社会和文化。钟村的文化抗争镶嵌于粤东客家地区的在地社会文化结构中,它反映出客家人的文化自觉和对当代社会变迁的积极回应,在另一个层面上让我们从“客家是什么”的追问转向“客家如何”的真切认识,增进对客家社会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K城是世界客都,客家文化纯厚而深重,加之社会结构的稳定性,面对传统文化资源被侵占的危机,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围龙屋、宗族组织、祖先崇拜、风水认知等传统文化资源和力量进行动员和抗争,*终遏制了这场拆迁,取得了抗争的胜利。这种“抗争的文化网络”隐含并表现着客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这是客家人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尊重,是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和复归,也正是钟村护祠行动不是单纯依靠上访等正式的、合法性途径或诉诸强力阻拆、拼死相护等暴力反抗而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所在。
周建新 (1973— ),文化人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客家研究所所长。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艺术科学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客家文化、区域文化产业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3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省重点项目十余项;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 项,其中一等奖2项。
《科学与伦理》内容简介:本书论及“善”究竟是什么、科学是善抑或是恶、论科学与伦理的关系、有关科学伦理学的几个问题、科学家的
查尔斯·蒂利,撰写和主编了大量有关政治过程、不平等以及欧洲史等方面的论文与作品,同时出版了20多部学术著作。蒂利曾在特拉华
晚清财政说明书(全九册)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获第三届湖北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主编陈锋教授长期从事清代财政史研究,是国内研究中国财政史...
雍正十三年 本书特色 1722年,康熙突然逝世。既无赫赫战功,又无朝野拥戴,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皇四子雍亲王出人意料地从康熙生前看似精巧的皇位传承安排中突围而出,...
柔然帝国传奇 目录 序篇 被遗忘的草原帝国上部黑暴: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柔然帝国**章 一个奴隶的神话:鲜卑人母体中孕育出来的掘墓人尚未长大先分家异常轻松的崛起奇迹...
阿拉伯简史 本书特色 本书出版于1943年,是《阿拉伯通史》的简写本。书中从早期阿拉伯人讲起,对伊斯兰教的兴起,对阿拉伯人的建立国家和扩张,对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及...
西方地理通史:了解西方历史先从西方地理开始 本书特色 1.为什么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起源于地中海而不是欧洲内陆为什么欧洲能迎来大航海时代为什么中世纪的欧洲被认为是...
东方奥斯维辛 本书特色 8604部队是二战时期一支日本驻广州的细菌部队,它用极其残忍的手段秘密害了香港及广州难民全逾十余万,其规模、其残忍、其惨状远远超过臭名昭...
《从苏维埃到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代议制的构想与实践》内容简介:如果把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看做一架政治机器,
《大数据专业英语》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特点、市场、技术、分析、应用,还专门讨论了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热
本书是国内首部二战架空历史著作,由美英11位军事历史专家联合打造二战的另外一种可能——希特勒的胜利。真实的历史是二战以希特
纸页上的一场盛宴……高贵而睿智,充满有趣的点缀,全书以一气呵成的激情写出……古德温对帝国的逼真描述如此丰富、充满细节而令
明清甘宁青进士征录 本书特色 全书分“明清甘宁青进士征略”、“明清甘肃进士特色论”、“明清甘肃社会经...
元末明初大变局 本书特色 元朝是一个强大的军事王朝,疆域辽阔,可是因为内部矛盾太尖锐,包括统治阶层内部混乱,民族矛盾激烈,加上天灾人祸双方面对百姓的折磨,民众无...
中国近代慈善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研究在中国近代贫民问题严重、传统救济理论和实践难以应对的背景下,近代慈善家和思想家在探索新的慈善模式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慈...
哈佛首位女校长福斯特的首个中译本著作美国史学界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图书《纽约时报》2008年度十大好书之一美国全国图
女人的历史 内容简介 迈尔斯将女性史置于巨幅时间╱空间脉络下,从宏观角度切入,其目的在于肯定女人对人类演化所做贡献的重要性,以及女人在所有层面与各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总共组建了19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三次重组。1943年,B集团军群第三次组建完成。到1944年,它成为第三帝
亲历西安事变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亲历者口述历史,真实在还原了西安事变的真相。比如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晚年口述发动西安事迹的心路历程;原东北军、西北军有关人员吕正...
史学.史家与时代-余英时文集-第一卷 本书特色 本卷一共收录12篇文章,涉及历史观、历史思想与历史哲学、中西历史哲学比较等主题,集中探讨史学、史家与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