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述作为粤东客家人宗祠、祖屋空间载体的围龙屋古建筑面临城市拆迁的境运,以及客家人对此的反应、态度和行动。该书整合民族学、人类学、客家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采用“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路径和“文化抗争中的相互建构”的分析框架,重点阐述了客家宗族针对城市拆迁而发起的保护围龙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过程、特点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深入分析了客家宗族社会与现代变迁、文化保护与现代化等问题,探讨文化抗争背后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及策略手段,回应了民族学、人类学关于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族群文化和认同等主题。全书共分十章,并附有大量调查资料及图表。本书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次重版新增了若干篇书评,共约35万字。该书荣获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一等奖,也是所在学科惟一的一等奖获得者。
《动荡的围龙屋》采用翔实的**手材料,娴熟运用族群文化理论和“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路径,通过对粤东客家地区的古建筑保护事件的全程跟踪调查,充分展示了客家族群的文化坚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巧妙回应了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主题。该书荣获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也是所在学科一等奖获得者。
第二节 祖先的威名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奋起护祠时,无论是与护祠事件直接相关的钟屋人、廖屋人,还是与此无关的同村叶屋人、李姓和熊屋人等,他们的回答**句话往往都是:“我们是客家人,对祖先很重视,祠堂当然拆不得!”这是一种朴素的祖先崇拜思想。
在传统客家社会,宗族制度发达,宗族观念强烈,祖先崇拜内化为客家人熟悉的、亲切的知识传统和组织体系,并内化为一种思想观念和集体记忆,沉淀为客家族群文化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客家人对祖先的敬奉极为虔诚,不仅祭祀形式繁杂、种类多样、仪式隆重,而且祭拜的对象远至姓氏始祖近至亲生父祖,甚至是他姓外人或人格化的神明,皆依次敬奉、虔诚祭扫,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祖先崇拜原生与再生的二元形态特色。这除了“崇本报先”、光宗耀祖的一贯目的外,还与历史上客家人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粤东客家人的祖先崇拜不仅体现于祭拜仪式,还见诸风水知识和实践,凝聚于族谱族训、堂号堂联之中。钟屋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等祖先有规定,百世不迁”,既然是“百世不迁”,自然更不允许有破坏性的拆迁了。“百世不迁”这一寿山公祠上堂龛联的内容,据说自创祠起一直沿袭至今,它早已化为钟屋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是钟屋人自发护祠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并成为护祠文化抗争的动员方式和象征性资源。因此,祖先崇拜是观察分析、深入理解客家文化的在地化及其客家社会特质的关键所在。
对钟屋人来说,祖祠就代表着祖先,护祠就是保护祖先,而寿山公祠、州司马第对他们来说,既是宗族的象征和代表,又是名利角逐场域,钟屋人参与护祠的动机可以说完全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结合。从尊敬祖先、维护祖业等角度出发,他们的动机无疑是“公”行为,为此而花费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和精力,一些人甚至能够抵制种种诱惑,拒绝开发商、拆迁部门的重金诱惑,一些党员和公职人员不惜冒着受“处分”和“制裁”等危险。这些举动在某个意义上似乎很不理性,然而从缅怀先祖,获得祖先的保佑和风水的庇护,以及捞取名声、地位、威望甚至是利益等方面来讲,其护祠抗争显然又是“私”行为,且太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作出的选择,无疑是“理性”的。参与护祠,就是看似不理性的理性举动。从护祠事件可看出,宗族的复兴和重建既有对祖先“慎终追远”为特征的“孝”观念的深层结构的回复和重合,又有现实功能尤其是满足利益的需要,不同的钟屋人参与护祠抗争的目的不一,有的是为求名,有的是求地位,有的则是求财,宗族被他们当成一个手段、一种工具在操弄和实践。
这种宗族的文化象征和利益追求,配之以客家地区一以贯之的祖先崇拜和风水认知,形成的合力对钟村护祠抗争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激励作用。祖先的观念不仅是象征性的,还具有潜在的权威和制约,随见于客家社会生活中,意即若独自负责、承担不起某件事情,将会对自身和家庭带来不吉利的影响,特别是从事维修、建设祖祠等事情,因为与宗族和祖先有关,因而煞气大,如果领头人的能力和运辰“压唔过”的话,会带来灾祸。因此当钟校长被赶下台,钟屋人认为这是他“揩唔起”的结果。又如,旅港宗亲钟木生在2005年春节团拜会上提出,他不是不愿独力承包某个项目,而是需要众人一起努力,哪怕是捐一元钱也好,在此基础上,若钱不够的话则由他负责解决。钟木生的言行亦有出于“压唔过”的担心与考虑,钱哥也曾多次说祖宗的事业不能由某人、某家包办,而应“福田大家种”,众人都要出钱出力,这与“压唔过”是同一个道理。
应该注意的是,钟屋人虽然通过采取各种文化手段策略而赢得了护祠抗争的胜利,但并不是任何东西都会成为钟屋人护祠抗争的工具和武器,它们也不是随意地被用之于抗争,对此钟屋人有相当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而这种行动的理性主义正是出于他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知和自觉。已有研究表明,很多运动组织者发现,要说服群众起来反抗,很难用一种外来的、陌生的论述来加以灌输。钟屋人所借助的手段和工具,其实就是他们耳熟能详、众人皆知的一套日常生活常识和文化知识体系,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网络,故能运用自如,且运之有用。
因此,钟村文化抗争的焦点是围龙屋这一空间载体,但其意义却在于其背后所负载的客家社会和文化。钟村的文化抗争镶嵌于粤东客家地区的在地社会文化结构中,它反映出客家人的文化自觉和对当代社会变迁的积极回应,在另一个层面上让我们从“客家是什么”的追问转向“客家如何”的真切认识,增进对客家社会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K城是世界客都,客家文化纯厚而深重,加之社会结构的稳定性,面对传统文化资源被侵占的危机,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围龙屋、宗族组织、祖先崇拜、风水认知等传统文化资源和力量进行动员和抗争,*终遏制了这场拆迁,取得了抗争的胜利。这种“抗争的文化网络”隐含并表现着客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这是客家人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尊重,是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和复归,也正是钟村护祠行动不是单纯依靠上访等正式的、合法性途径或诉诸强力阻拆、拼死相护等暴力反抗而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所在。
周建新 (1973— ),文化人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客家研究所所长。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艺术科学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客家文化、区域文化产业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3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省重点项目十余项;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 项,其中一等奖2项。
《茶馆(叶浅予插图本)》内容简介:本书是老舍的话剧名作,也是北京人艺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本剧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
明史讲义 内容简介 1979年4月3日,当时已经87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予之心事有三部书当表彰一、吴燕绍《清代蒙藏回部典汇》;...
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 内容简介 吊脚楼、筒子楼,你住过没有?喇叭裤、蝙蝠衫,你穿过没有?搅搅糖、颗颗香,你吃过没有……这些保留在众多重庆人记忆中的往事,如今被一位...
三国就是如此有趣-微历史 本书特色 《微历史(三国就是如此有趣)》(作者丁振宇)是《微历史》系列图书之一种。该系列图书以史料为基础,将每个时代的掌故、人...
《早期中国的鬼》内容简介:◎在佛道二教尚未兴起之前的中国,人们认为鬼从哪里来?它们长什么样?人们如何认知和对待鬼,如何想象
本书初版于1923年9月,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
德干社会史(1300-1761)-新编剑桥印度史-八个印度人的生活 本书特色 《新编剑桥印度史(德干社会史1300-1761八个印度人的生活)(精)》由...
民族史研究(第6辑) 本书特色 《民族史研究(第6辑)》反映了古希腊和中国周朝整个政治经济背景的差异,讨论中国传统的王朝国家是如何转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解释王...
历史是一面镜子,晚清的衰败与中国文化的负面思想紧密相关。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反思和探索了晚清的败局,正如作者在书中的扉页上写
图说北伐 本书特色 本书以图证史,首先回顾了民国建立新旧政体转换的曲折道路;之后转入20世纪20年代中前期,介绍了北洋军阀政府风雨飘摇,南方革命政权方兴未艾的局...
辽史百官志考订 本书特色 官制是理解国家机构运作及变迁之基石,因此向 来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历朝官制 的研究中,正史的《百(职)官志》都是核心史...
档案:一部个人史 本书特色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
毫州史话 本书特色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亳州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史记载可追溯到3800年前,被史学...
人民之战 本书特色 《人民之战》是爱泼斯坦“战争四部曲”**部,记录了他对中国抗战前两年(1937—1939)的观察与思考,既有对战事战况的细致描写,也有对战局...
《绘画中的日常》内容简介:用日常经验品赏绘画,让如许名作重返日常。彼时彼刻感动画家的日常,依然感动着此时此刻的我们。这就是
唐史通俗演义:绣像本 本书特色 《唐史通俗演义(绣像本)》为“蔡东藩历朝通 俗演义”第五部,共100回。叙述唐代一十四世近290 年的兴...
清朝全史 本书特色 郑永安编著的《清朝全史》为你讲述清朝改朝换代的血腥征讨,刀光剑影的宫廷斗争,雄才大略的帝王臣工。空前绝后的开一拓土,冷酷隔膜的世态人...
中国北茶马古道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从“发现北茶马古道”、“北茶马古道文化”、“北茶马古道文明”、“北茶马古道精神”、“重现北茶马古道”等几个方面首次全面、系统地...
儿童版世界简史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理事刘向阳博士倾情推荐★ 本书有着明晰的时间轴,将各个部分,即已经过去的昨天...
山西史纲 内容简介 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举其大端至少有三点,一是从考古发掘文物可知山西在180万年之前便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即西侯度人在活动,炎黄子孙从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