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讲诗经》是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年过八旬后倾注心血所作的古典文学普及新著。他精心选取了《诗经》中*有代表性的八十一首诗歌,在成都图书馆开坛,逐篇讲解。讲座反响热烈,后辑录成书。
《诗经》是中华文化经典作品,前人解读者已多,但流沙河先生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和诗歌研究功底,对字句追根溯源,给出全新角度的解读。书中诸多解释纠正了前人对《诗经》释义的不合理之处,并且摒弃意识形态化的释经流弊,赋予诗经纯诗学解读,正本清源,在众多《诗经》解读的作品中殊为超拔,堪称《诗经》正解。
《流沙河讲诗经》大家手笔,古典文学普及佳本,浅显易懂,幽默风趣,让青少年、大学生、文学爱好者轻松读懂《诗经》。摒弃意识形态化解读,从纯诗学角度看《诗经》,正本清源,感受中国文学源头之美,之有趣。全新角度解读,诸多解读对前人版本进行勘误,堪称《诗经》正解,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真相。
我们现在开始的这个系列讲座,是讲《诗经》。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老文明,其源头都有美好的诗,在我 们中华民族,就是《诗经》。我们要讲的这个后来称为《诗经》的诗集, 分几个部分,**部分是“风”,包括周南、召南和十三国风,就是周天 子下面的十三个诸侯国或某一地域流传的民歌;第二部分是“雅”,分 为“小雅”和“大雅”;然后是《周颂》《鲁颂》和《商颂》,称为“三 颂”。所谓《诗经》,就是由这几个部分构成的。 在世界历史上,有一件绝可注意的事件,那就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左右 的时候,地球上的四大古文明区(印度、中国、古希腊地区,还有包括了 埃及和巴比伦的小亚细亚文明区),突然不约而同地都唱起歌来了。它们 唱的歌和早先不同,其内容都是诗。这些诗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史诗,一 种是抒情诗。在印度和古希腊是以史诗为主;在小亚细亚一带是抒情诗为 主,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的《旧约》全书里面的“雅歌”,本身就是非常 美妙的抒情诗,和中国的《诗经》很相似,特别是和《诗经》中的“风” 很相似,可以看作是小亚细亚的“诗经”。我们中国的《诗经》主要是抒 情诗形态,叫做“诗言志”,而不是“诗叙事”。虽然也有叙事诗,但不 是《诗经》的主体,《诗经》的主要内容都是“言志”。言志者,“在心 为志,发言为诗”。这个“志”是指内心的感动、感情,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气”“志向”。如果要翻译出来的话,它相当于英文的will,也就是 “意愿”的意思。所以中国古人说《诗经》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我们中华民族,在《诗经》以前就有韵文,也有歌,但都不叫诗,是 诗三百编出来后,大家才开始叫“诗”。这个字*早的写法,左边是个言 旁,右边是一个之,之乎也者的之,不是现在这个寺庙的寺。之字的本义 是一个动词,从这里到那里去就叫“之”,相当于英语里面的“go?to”。 这一个左言右之的诗字是什么意思呢?古人的解释是“志之所之也”, 就是心有所动,形诸语言,这是它*根本的特征。当然,并不是心中所有 的话,说出来都是诗,还需要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艺术化、音乐化,这才叫 诗。按照《诗经》的特点,我们就可以给诗下这样的定义。这就是中国诗 的特点。中国诗和西洋诗*大的不同,根源就在这里。各个民族的文化都 有自己的特点,在诗歌方面也是这样。西洋诗起源于古希腊的史诗,就是 epic,它是用押韵的文字讲古代的英雄故事,所以欧洲的诗一开始就侧重于 讲故事,而中国的诗,从一开始就是侧重于表达自己心中想要说的话。虽然 中国古代也有英雄史诗,《诗经》里面也有,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它,但它们 数量很少,篇幅也不像西方的史诗那么长,它们不是中国诗歌源头的主流。 如果从广义上说,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史诗,比如藏族的《格萨 尔王》。 如果你要问我“诗歌有什么用处”,我确实也说不清楚,从物质的角 度来看,诗歌也许是没有什么用。也许没有诗,粮食还是会有的,钢铁也 是会有的,肚皮还是会吃饱的,但就是没有灵魂上的趣味。一个人是不是 经过诗歌的陶冶,他在气质上是绝对不同的。所谓气质,似乎也很难说得 清楚,但是你和一个人交谈,不到三分钟就一定能感觉出来的那个东西, 就是他的气质。这就是诗歌的用处。 诗歌*大的用处,就是使你自己快乐,包括两种快乐:一是你自己 写出一首好诗,你会感到快乐;还有就是你读到一首好诗的时候,也会感到快乐。而这种快乐是不可替代的。我*厌恶一种流行的比喻,是说什么 “流沙河老师这几天给我们讲诗,送来了一道丰盛的晚宴”。天哪!那 个晚宴算个什么嘛——它吃完了就全都排泄出去了!诗歌艺术不是什么 “晚宴”,不可能让你吃饱。诗歌这个东西,是所有自我娱乐活动中*高 级的,它可以让你进入一种不可替代的心境和感受之中。实际上,诗是对 我们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任何一首诗,都很难收到什么现场效果,不是说 读了哪一首诗,你的觉悟就提高了,突然就懂得了很多东西。不是这样 的。诗是慢慢浸润你,慢慢地改变你的灵魂,使你变得有趣味,变得高雅 起来。诗歌的价值就在这里。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农场搞体力劳动,有 时挑的东西很重,一边挑,一边就在心中默读一些诗歌(因为不敢读出声 来,读出来就是“封资修”,马上就要挨批判),这样可以减轻痛苦,其 作用就相当于毒品一样,只不过这种“毒品”不害人,也不害己。至于诗 歌是不是有其他的什么伟大作用,什么革命要不要诗歌,这些问题都和诗 歌无关。诗歌就是一种娱乐,一种高尚的自我娱乐,在自我娱乐的同时, 也可以娱乐他人,这种娱乐不是什么其他的“亚文化”可以代替的。 至少从周朝开始,中国历代的教育都和诗有关。所谓“五经”—— 《易》《书》《诗》《礼》《乐》《春秋》——既包括了《诗经》,也有 对《诗经》的大量引用。这些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每一代人都要 读的东西,从当小娃娃开始就要读,*初读的时候,可能还不懂,但只要 把它们熟记在心,将来长大成人以后,自然就懂了。这些东西就成了我们 中华民族的民族灵魂、文化血脉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诗教”,孔夫子也好,孟夫子也 好,他们在教学生的时候,都经常引用《诗经》上面的话,孔子说是“不 学《诗》,无以言”。这个“言”,当然是指你说的话比较文雅,也比较 有趣味,显得有根据,能表现出你这个人有比较好的文化背景。孔子说 诗歌有四种作用,叫“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就是 起兴,用来引发大家的某种兴致;“观”是观察,就是你可以通过诗去了解种种社会现象;“群”是亲和力,可以用诗来吸引、唤起那些有相同或 者相似的思想感情的人;“怨”就是抱怨、发牢骚,通过诗来诉说自己的 痛苦。无论“诗言志”也好,“不学《诗》,无以言”也好,“兴、观、 群、怨”也好,都说明远古的中国人,对诗歌的态度还是比较现实、比较 功利主义的。到了隋唐以后,中国诗歌就超越了这种视角,更加注重诗歌 的艺术性,注重意境,注重音韵之美和语言之美。到了今天的新诗,就更 超出了这个范围,基本上不在乎它有什么社会教化的用处。今天的诗更加 小众化,似乎更没有什么用处了。所以对诗歌的作用,不可以夸大。 究竟诗是什么,那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写诗的人这么多,每个 人根据他的创作经验、阅读经验和不同的文化构成、特殊的感受能力,对 诗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不可能有什么统一的意见,所以我也就说不清楚。 诗就相当于道家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凡是说得清楚的规律, 都不是*根本、*重要的。写过诗的人都晓得,那个*核心的东西,你无 法用语言来表达。 大家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在秦始皇时代不是曾经焚书吗,这些 诗是怎么传下来的呢?是的,《史记》上对秦始皇焚书这件事,记得清 清楚楚——秦始皇采纳了他的丞相李斯的建议:“天下敢有藏《诗》、 《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他**个要烧的就是《诗》。 你别看他这个暴君,他是很敏感的,就是不让人们去读诗,因为人读了 诗,趣味就会变雅,而秦始皇不要你的什么“雅”,他要的是炮灰,是为 他卖命的战士,所以他坚决要烧诗。你们看一下那些秦始皇兵马俑,全部 是那种“武棒槌”,一帮凶狠之徒!不知各位的观感如何?反正我绝不认同 他们就是我的祖先,我的祖先绝不会是那个样子!如果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都是那个样子,中华民族就完了,不可能有后来那么灿烂的文化。不可想象 一个民族没有它自己的诗。如果一个民族缺少了诗,那就是感情上的残疾。 为什么烧了之后还有诗呢?你们是不是在诽谤我们的秦始皇同志呢? 不是的。当时的法律确实非常严厉,规定各家各户都必须交出来,你要是不交,查出来就要被惩处,《史记·秦始皇本纪》里面写得很清楚: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但是 有些东西,是杀不死、烧不掉的。而且,诗歌还有个*大的特点,就是能 够背诵,能够吟唱,你把写在竹简上、木条上的烧了,它还可以记在脑袋 里面。汉初甚至有一个叫“伏生”的老大爷,济南人,九十多岁了,还可 以用古音背诵《尚书》,汉朝政府就派人去请他教授,然后记录下来。 《诗》不仅可以背诵,也还有一些底稿被人们偷偷保留下来,秦朝亡了以 后,到了汉代,政府一鼓励献书,各地都有人把自家原来悄悄藏起来的书 拿出来了。*初被献出来的《诗经》,就是齐、鲁、韩三家偷偷收藏的版 本,它们系统不同,互有出入,而且解释也不同。后来出现得*晚的,是 北海郡太守毛亨拿出来的版本,大概他是根据他的家族中流传下来的版本 整理的,这个版本就被称为“毛诗”。后来大家开会鉴定,把四个版本的 诗一比较,发现*好的版本就是“毛诗”,所以今天我们读的《诗经》 三百零五篇,固然都是孔夫子修订过、删改过的,但是这个版本是毛亨的 版本,也就是我们后来通称的“毛诗”。 《诗经》原来不叫“诗经”,在*早的时候,就叫“诗”。当我们 说“诗言志”的时候,“诗”是专有所指的,也不一定就是我们现在所看 到的《诗经》中的这些作品。因为这些诗*早有很多,经过多次编辑、删 减,才成为“诗三百”,就是现在流传的“毛诗”三百零五篇,它是由 孔夫子整理、润色,编出来教授弟子的。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后,汉朝的官方利用“诗三百”来贯彻它自己的意识形态, 就把它称之为“经”——经者,常也,意即永恒不变的道理——就是由官 方把它定为讲大道理的经典。“诗经”由此得名。从这个时候开始,汉 儒——就是汉代的那些经师们,就支配了《诗经》的解释权。汉代的这些 经师,包括很有名的郑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在讲诗的时候, 不是首先把诗当作诗,而是当作一种意识形态,当作一种推行礼教的手 段,给诗附加了很多解释,而那些解释不是这些诗本身的内容。这个现象一直延续到宋代。以朱熹为首的宋代儒生们,虽然对汉代的一些解释做出 了修正,但他们仍然没有跳出利用诗歌来推行教化的这个框框,因此仍然 忽略了诗的本意,尤其是朱熹,他把很多一般的爱情诗都认为是“淫乱之 作”。所以,宋儒们的解释很多也是不可取的。 我们现在来讲《诗经》,自然不可能沿用从汉代到宋代的那些权威 们的讲法,对那些不属于诗自身内容的种种解释,我们要抛弃它。而且, 如果我要按照那样讲,讲出来也是绝顶无味儿,下面的听众朋友听不到一 半,就要打瞌睡了。我们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讲,就是首先要把《诗经》 当作诗,要注意这些作品作为诗歌的特征,用文学、用诗学的新观念来理 解它们、解释它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讲,也是开辟了一个阐释诗 经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由五四时期的很多前辈学者、诗人们开创的, 我只不过跟在他们后面,学习了他们的各种著作,作了一些补充和发挥。 我很有幸和大家合作,我们互相促进,叫做教学相长。 我们读《诗经》,当然要欣赏诗歌的美,但因为前面所说的,《诗 经》的主要特点是“诗言志”,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所以我 的讲座,也比较地倾向于为大家讲解,讲解的成分要多于欣赏的成分,主 要还是帮助大家了解中国古代典籍,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真相,还是 属于社会学的范畴,这和欣赏纯诗,比如唐诗以后的很多中国古诗,是有 很大不同的。 这么多首诗歌,我们怎么讲呢?如果三百零五首全部讲,每个月讲一 次,要讲三年,且不说各位是不是有兴趣坚持那么久,就是我自己,能不 能活到那么长,都是个问题,真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所以 我们采取简化的办法。正如吃猪肉不必非吃肥肠不可,你只要知道背绺肉 (也就是北方人说的膂脊肉——他们搞错了,写成了“里脊”)的鲜嫩, 就可以说“我吃过猪肉了”。读《诗经》也是这样,用不着把三百零五篇 全部读一遍,因为中间有一些作品,实在是太艰涩了,读起来很苦;有一 些诗的味道也比较淡薄,不适合一般读者阅读。我从三百零五首里面选了九九八十一首来讲。选诗的原则有三点:**要有浓厚的诗味,第二要浅显,第三要短小。对这个概念,我们要心中有数:虽然它还不到《诗经》 的三分之一,但是据北大中文系教授王水照先生的回忆,他五十年代读北 大中文系时,四年下来也只学了七十二首《诗经》。所以,各位朋友如果 有耐心把这八十一首诗读完,你就可以拍胸口说:我学过《诗经》了。
有这么一个女子,她摘了一筐黄梅果,就开始抛给喜欢的男子,希望能找到一个如意郎君,或者还希望能快点儿就搞定,就把婚期约好。结果抛了半天,那边的男子好像没有反应——这就是诗歌**章的意思。“实”是梅子的果实;“其实七兮”,就是一筐梅果只剩百分之七十,已经抛掉百分之三十了。庶者,众也;士者,青年男子也;“求我庶士”是一个倒装句,就是“我所追求的青年男子”;“迨”是等待。“其吉”有两种解释,一是说吉祥的男子,就是好男子;一是说好日子,就是吉日;因此“迨其吉兮”也就有两种理解,一是说希望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男子,一是说还需要等到一个好的时机,因为从前结婚一定要在吉日,要挑一个吉祥的日子,就像现在年轻人结婚,都要选个节假日、纪念日之类,一样的。但是好像男子那边没有什么反应,那个女子就接着抛,梅子越抛越少,她也就越来越着急了,可能她是个大龄女青年,起初还在说我要等一个吉祥的日子,一着起急来就说哎呀管他的呢,就是今天也可以嘛!这就是第二章的意思:“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三”的古音读shēn,和后面的“今”是押韵的,这是说黄梅果只剩百分之三十,已经抛出去百分之七十了;“迨其今兮”这个“今”,就是今天,意思是说今天就可以算个好日子,只要我们好上了,几个小时之内保险OK,黄昏就可以举行婚礼了。因为从前婚礼都是在黄昏举行的。没想到抛到*后,就剩几个梅子了,还是没人对她有意思。这个女子也不晓得是太着急了,不管不顾,还是有点赌气了,总之她*后干脆搬起筐子,“呼隆”一声全部倒出去,等于是把剩下的黄梅果全部撒给那些青年男子,碰到哪个就是哪个——哪个看得起我,我就嫁给他,时间也不讲究了,这就是第三章的意思:“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也许这位诗人是在开玩笑,有点儿取笑那个大龄女子的意思,因为这个形象太不好看了嘛。“顷”者,“倾”也,和倾倒是相通的;“塈”读音gěi,就是给,英语giveyou的意思;这个“谓”指语言表达,就是开口说话——只要你回答一声“行”,我就跟你走,马上就可以成婚。读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点吃惊:这不是野合吗?原来古代还可以这样开放!有些人就觉得这种事不可理解,就有宋儒说这首诗是“淫奔之诗”,他大概没当过大龄青年,不理解人家的困难。其实《周礼》上就有规定:男子过了三十,女子过了二十,“仲春之月,奔者不禁”,周朝的时候还没有“姘”字,这个“奔”就是“姘”,就是说暮春的时候,还没有找到对象的大龄男女,如果他们临时相遇,对上眼了,人家愿意做什么,政府都不要去禁止他们。这确实是古代社会的真相。所以,像这种枝叶浓密的果树林里面,有野合之事也不足为怪,不必担心革命群众要去抓什么“现行”。当然,这肯定也不是普遍现象。实际上,按照本人的看法,这种男女交往依然是美好的、纯洁的,绝不是淫乱。你们注意,人家是只要两情相悦就行,既没有买卖关系,也不是权钱交易,有何不可?而且这里是女子在选男子,不是男性强迫女性,还有点男女平等的意思呢。
流沙河,诗人,编辑,学者。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生于一九三一年,幼习古文,做文言文,十七岁发表新文学作品。毕业于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在一九五七年的“反右”运动中,因《草木篇》被点名而落草,“劳动改造”二十年。一九七九年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诗刊编辑。一九八五年起专职写作,出版有《流沙河诗话》《流沙河认字》等著作多种。
骆驼祥子 本书特色 《骆驼祥子》内容简介:祥子来自农村,立志买一辆自己的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但是,用三年的血汗钱换来的车却被军阀的乱兵抢走,从军阀逃回来后,...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庆春,又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1924年赴英国任教,并开始文学创作,以幽默风格引人关注。1930年...
毛泽东诗词鉴赏 本书特色 《毛泽东诗词鉴赏》将毛泽东诗词与书法完美结合,加以精到的赏析。再配以珍贵的资料照片,可谓珠联璧合,美不胜收,具有很高的学习一欣赏与收藏...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东坡词赏读 本书特色 《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本书是清朝继《红楼梦》之后的又一部长篇言情小说,是我国第一部以妓女为主要人物的长篇小说,写韩荷生、韦痴珠与青楼女子杜采秋
清文观止 本书特色 《清文观止》收录了两汉时期脍炙人口、代表性的众多名作,曾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清文观止 内容简介 新版前言《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是学林出版...
《Django 3 Web应用开发从零开始学(视频教学版)》内容简介:本书详解Django框架的用法,精选简单、实用和功能流行的Django代码示
先知 内容简介 《先知》是一部哲理性甚强的抒情诗集,凝聚了纪伯伦的全部心血,是他创作的顶峰,引人瞩目。他是继莎士比亚和老子之后,历史上第三位*畅销的诗人。站在连...
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 本书特色 《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是作者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从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散文百余篇,分“中国古代散文”“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
杜甫与杜诗学研究 本书特色 杜甫有“诗圣”之美誉,杜诗因为杰出的艺术成就被称为“诗史”,被认为有着“集大成”的艺术成就。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杜甫诗歌和杜诗学的论文...
心如狂云,遍地虚空-一休和尚诗集 本书特色 我们今天读来一休的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一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一休的诗歌平实地一如酒坊小曲,随性而来,洗练的...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91:周扬 成仿吾 李初梨 彭康 朱镜我卷 本书特色 选入成仿吾的作品《歧路》等。周扬的作品《关于文学的大众化》等。李梨的初作品《怎样底建设...
《一看就懂的看盘技法》内容简介:看盘是新股民实战投资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实战操盘的基础。本书通过作者实战中总结的高效技法,从
雷雨 日出 原野 北京人-曹禺经典剧作-签名印章典藏版 本书特色 本书是琥珀经典文丛之一,收录了曹禺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雷雨》在一...
《昭通简史》内容简介:古朴浑厚的乌蒙大地,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典型的山区环境,丰富的资源宝库,为各民族生息发展提供了多层次
胡经之文集-(共五卷)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海天出版社出版★ 胡经之,当代著名文艺美学家、教育家,在北大率先开设文艺美学课程,被学界视为文艺美学学科的主要...
《看准场合说对话:领导者口才实战训练》内容简介:《看准场合说对话:领导者口才实战训练》针对领导者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99个情
湘西大剿匪 本书特色 《湘西大剿匪》:一段并不遥远的剿匪故事……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获奖作品。湘西大剿匪 内容简介 湘西是一块美丽而义充满野性的土地。自古...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 本书特色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讲述了1894年,莫理循还是一个爱冒险、爱旅行的医学院毕业生。这年,他揣着向妈妈借的40英镑,一句中文也...
重建-废墟之上的春-重建中文之美 本书特色 百花洲杂志社编著的《重建(废墟之上的春)》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重建”栏目中发表过的散文随笔,汇编成册,总结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