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钺先生不仅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著名的词学家,本书完整展现了缪先生对读书、治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知人论世,文史结合”的治学传统。缪先生提出的许多读书、教书之法对今天的读者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比如他提倡要治学首先要进行语文的训练。“受过严格语文训练的人,他的思想方法、一定也是谨严、细致、精确,将来做学问,做工作,都有好处。”●一代文史大家缪钺先生随笔首次集结
●谈读书、治学、教学之道,讲古文、诗词之功底如何炼成
●生动回忆与朱自清、郑天挺、吴宓、杨联陞等人之谊
●叙评吴宓、叶嘉莹、郭沫若、贺麟之文
缪钺先生学宗王国维、陈寅恪,以文史兼通享誉学林,是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史家、教育家,其诗词、书法亦堪称大家。本书辑录了缪钺先生三十余篇随笔,内容涉及教书、治学、回忆、序跋、书评等。这些文章是缪先生与同道在学术交往过程中留下的雪泥鸿爪,为我们了解20世纪的学术史提供了一份重要资料。
谈基本功
在学习的时候,基本功的训练是很重要的,我现在就大学历史系的情况谈一谈如何注重基本功的问题。
作为一个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应当会哪些基本功呢?在语言方面来说,他应当熟练地掌握现代汉语,不读错别字,不写错别字,写字清楚,笔画正确,写出文章来,简净明爽,无有语法的错误;他还需要掌握古代汉语,能阅读文言的古书;他还需要至少学会一种外国语,能够顺利地阅读外文专业书籍;他还需要有史籍目录学的知识,有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如查字典、辞典、年表、索引等;对于历史基本知识,他也需要熟习,譬如重要的年代、地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典章制度等。
作为一个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为什么要会这些基本功呢?道理很明白。首先,语文的训练对大学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语文能力强,他读书快而且多,理解力与思考力也强,有心得也能很好地写出来,不但在学习上方便,并且可进一步独立工作,独立钻研,将来毕业后担任工作时也可以游刃有余。如果语文的能力差,古书看不懂,外文书不能读,写出东西来,满纸错别字,语句不通,条理不清。这样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定会感到很大的困难,他在教室听课时,笔记记不下来,看参考书很费力,甚至于看不懂,作论文也很吃力,写出来,芜杂拖累,不合体例,他虽然费很大气力,也不容易学好。再说,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思想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或是读书,或是写书,即便是默想时,也是无声的语言。一个人如果语汇贫乏,语法混乱,他的思想一定是贫乏而无条理。所以提高了语文能力,同时也就增进了思考能力。语文的学习,要求精确、细致,一个字的写法、读法、讲法,一个句子的语法和意义,都有一定的标准,一定的是非,不容许粗疏马虎,差错混乱,更不容许“想当然耳”,随便胡猜。因此,受过严格语文训练的人,他的思想方法,一定也是谨严、细致、精确,将来做学问,做工作,都有好处。
我国有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任何学问或技能,都是教不完学不完的,教师主要的作用,在能传授基本知识,指导学习的方法门径,而学生应当有独立工作的能力,自己进修,所以工具书使用的方法,目录学的知识,都是很重要的。有目录学的知识,就知道哪些书应当精读,哪些书可以涉猎,哪些书只备检查。读某一书时,应当用某种*好的校注本,可以事半功倍,研究某种问题时,应当去读哪些书,找某种资料时,应当去查哪些书。能使用工具书,则在读书时,遇到难字,典故,不熟悉的人名、地名、书名、年号以及典章制度等,都可以自己查出,不必去问教师。这些是问不胜问的。如果只会问,在学校时,可以依赖教师,毕业后又去问谁呢?至于做研究工作时,工具书的帮助更大。
谈到历史基本知识,更是一个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应当掌握的。学习任何一门专业的人,都要对于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能够精熟的掌握,要记得牢,懂得透,可以随问随答,无有错误。学历史专业的也是如此。
如何学好基本功?
首先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教者、学者都应当重视基本功,教者要认真的教,学者要刻苦的学,就现在的情况说来,学生在这方面思想认识是否正确尤其重要。据我所了解的,大学历史系中有些学生基本功是很差的。是不是教师没有教呢?不是。是不是基本功的学习特别困难呢?也不是。就是他们思想中轻视这一方面,认为这些是无足重轻,不必去努力。有些学生的思想情况是这样的:他们不是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是马虎随便,在他们的思想中,字的写法、读法、讲法似乎都无标准,可以由他们自己主观去决定;写字时并无一定的笔画,随便乱写,写出错别字,自己也不知道;遇到不认识的字,不去查字典,也不去问师友,随便读一个音,久而久之,成为习惯,自己也不知道这是错误了。写文章时,信笔一挥,从不考虑如何构思,如何遣词,以及章法、句法等等,写成后也不修改,其结果往往是芜杂冗长,甚至于不通,而字迹又不清楚,难于辨认,使人读不下去。他们读古书感到困难,但是又不加强对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学外语感到困难,于是就知难而退,敷衍了事,毕业后还是不能读外文专业书籍;不会使用工具书,也不努力去学习、训练;对于历史基本知识,如重要的年代、地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典章制度等,教师也讲过,教材与参考书中也有,但是并不重视,认为这些都是琐事末节,不肯用心去记,等到问起来,或是茫然不知,或是张冠李戴,许多都弄错。范文澜先生在他所作的《反对放空炮》一文中说:“我们有些史学工作者,不能说他不想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但动起笔来,却把历史事件忽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历史研究》1961年第3期)有些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也正是如此。
学生在这方面思想认识的不正确,我们作教师的当然也要负责任。在平日讲授、辅导时,对于某些重要的历史基本知识,或者说得不够清楚;对于基本功的重要性,或者强调得不够;对于工具书的使用,没有能时常加以指导;平日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在学生的作业、考卷、论文中,发现错别字,听其自然,加以原谅,不去批评,促使改正。所有这些我们作教师的都应当自己反省。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首先应当端正思想,教者与学者都要明确基本功的重要,学生初入校时,教师就给他们讲清楚,以后还要时常教导。
思想认识的问题解决了,然后应当注意学基本功的方法。
先说语文的学习。学习语文需要长时期的反复熟练,不能速成,不能突击,每天用的时间不必很多,但是一定要经常不断。对于每一个字的音、形、义,都要有精确的观念,而且要记得牢固。语法的了解是很有用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诵读。中国古人学习,从小时起,就很注重诵读,重要的文章或书籍,都能熟读成诵。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不但增进了语文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同时,对于古书也能记得牢固,懂得透彻。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诵读的习惯,只愿默看,而不肯朗诵,更不耐烦去背书,认为是笨办法。其实,在学习中,背书并不是笨办法,而是“大巧若拙”,当时虽然似乎用了点笨工夫,而将来受用无穷。现在大学文科的学生感觉到自己缺乏阅读文言古书的能力,于是想学古代汉语的语法,以为一旦掌握文言语法,就可以顺利地读古书了。哪知道,只学了语法,还是运用不好;如果他能诵读古文五六十篇,再辅以古书,自然能够顺利地读古书。学外文也是一样,只学语法不行,还是要经常熟读句子与文章。学习现代汉语也是一样,如果能经常诵读典范的作品,简练以为揣摩,自然能够增进自己的发表能力。
关于工具书的使用法,可以由主讲教师讲,但是学生只听讲,效果不大,重要的还是在于实践,就是要经常去查。初次查时,也许有些困难,有些不便,久而久之,自然熟能生巧。
对于历史基本知识,应当细心地去记,反复地去记。常看年表、地图,或者自己作些图、表、卡片等,可以帮助记忆。有些学生有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反对“死背硬记”,于是反对一切的记忆。所谓“死背硬记”,指的是对于所学的东西不求理解,或是不能理解,而硬去记,这样学习当然无有好处,但是并不是说,在学习中,不需要记忆。学习任何专业,都需要记住许多基本知识的,而且记忆力也要经常训练,越训练越强,久不用它,将更迟钝。
学习基本功,要能耐心、有恒、循序渐进,不可急躁,不可好高骛远,要认真踏实,谨严细致。这不仅是基本功的训练,同时也是对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一种很好的训练。
(原载《成都晚报》,1962年12月19日)
……
缪钺(1904—1995)字彦威。江苏溧阳人,出生于直隶(今河北)迁安县。1924年北京大学文预科肄业。曾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和保定私立志存中国文教员。后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46年起,任华西协合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后,专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于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学宗王国维、陈寅恪,以文史兼通享誉学林。治学原以先秦诸子及古典文学为主,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转而研究魏晋南北朝史,80年代以后,又再次致力于词学研究。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唐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等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的顾问。其代表作有《诗词散论》《读史存稿》《杜牧年谱》《冰茧庵丛稿》《灵谿词说》(合著)。
丝弦与丹青 本书特色 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文学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散文名家——鲁迅、周作人、林语堂、老舍、丰子恺、郁达夫、朱自清、徐志摩、沈从文、郭沫若、茅盾、曹聚...
尤瑟纳尔文集---时间,这永恒的雕刻、遗存篇 内容简介 尤瑟纳尔文集。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法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书即收集了她的主要作品,她的作品里永远充斥着具体...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
四季随笔 本书特色 英国作家乔治·吉辛的优秀随笔集《四季随笔》,主要叙述了隐士赖克罗夫特醉心于书籍、自然景色与回忆过去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名著的爱好与追求,...
《达芬奇笔记》内容简介:列奥纳多·达·芬奇是艺术家、发明家和典型的文艺复兴人。这是一种永恒的魅力源泉,因为他对自然和人造世
自由风格 本书特色 ★本书的作者,一位是让一代人疯狂的音乐人崔健,一位是影响一代人思想的哲学家周国平。他们的粉丝数以亿计。★本书作者之一的崔健一向与媒体若即若离...
几乎没有记忆 本书特色 2009年出版的《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集》(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Lydia Davis)是莉迪亚&...
师陀作品新编 本书特色 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作家。河南杞县人。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建国后...
悲壮三门峡 本书特色 中国首部描写三门峡工程始末的长篇纪实文学 记录了三门峡悲壮的历史时刻; 三门峡工程至今不息的争论和人们的痛定思痛; 三门峡工程成为人类治河...
《眼眶会红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老》内容简介:20以上,30未达,其实是个不尴不尬的年纪。从社会传统观念来说,你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
读者丛书一杯热茶里的春天 本书特色 秉持《读者》“清新、隽永、朴实、平民”的风格和“真、善、美”的价值标准,用一个个好故事拨动我们这个时代的“心弦”,倾听我们这...
沈浩日记 本书特色 2009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中共中央总书记 胡锦涛 作出重要批示----沉痛悼念沈浩同志。请转达对沈浩同志亲属和小岗村村民的亲切慰问。关于沈...
现代散文-陆蠡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象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不敢说已将它们串成珠联,但它们在这里总已不再是散珠而更便于阅读、...
民国史事 本书特色 本书为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吴相湘先生晚年的史论随笔文集,所选内容涉猎广泛,从国父孙中山的种种,到对影后胡蝶的回顾,从武昌首义**枪到抗日战争的纪...
千里走日本 本书特色 北京花生文库旅行文学系列作品已出版:《在路上,预约八堂课》 《没有预约的旅程》《火车怪客环游美国》 《到英国...
周国平散文书系-守望的距离 内容简介 作者把本书略做修订,重新出版。所做的修订有三。其一,在初版时,匆忙交稿,许多文章是从原发表刊物上剪贴的,其中有一些不免被那...
半生为人 本书特色 “首篇《永远的五月》,徐晓叙述的是一种生死间无能为力的悲壮——这死的缘起就因为一次误诊,一次误诊引发一场长达30年的苦难。让丈夫这样一个不愿...
韩少功作品系列:暗示 本书特色 眼下是一本关于具象的书,需要提取这些具象的意义成分,建构这些具象的读解框架,读着读着就有点像理论了——虽...
姚雪垠,原名姚冠三,字汉英,出生地河南南阳邓州市(原邓县)九龙乡姚营村。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和小学。因家贫,只读了三年小学,上初中一学期未读完,被土匪队伍抓走,在土...
音乐荡漾在城市的天空-肖复兴散文精选 本书特色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的散文精选集,收录了肖复兴在美国生活期间行走于美国东西部所写作的散文精品,这部作品并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