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书名源自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果你妈妈和陌生人同时溺水,你会怎么做?延伸开去,这个问题还可以是:爱人犯了可怕的重罪,应该举报吗?你眼前有个人在受苦,同时新闻报道里有一百个人在别处受苦,谁更令你揪心?垂死的老人和奄奄一息的小孩,你选择救谁……在践行善举时,以何种方式帮助他人、远近亲疏及数量之别令你感到困扰吗?以血缘为中心的道德观是否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反过来,抹除亲人和陌生人界限的无差别的爱是否
更高尚?
本书讲述了一些利他主义者的故事,他们不断探索合理、呼应自己内在需求的行善方式,有些行为极端得令人震撼和敬畏。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直面“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在一个被陌生人的需要淹没的世界里,我们总要面对如下诘问:我们应该伸出多少援手?我们能够帮助多少?在自己、亲人与陌生人之间,如何配置我们的责任与爱,才是心灵的自洽之道?
这本书将会挑衅甚至颠覆你的三观!
妈妈和陌生人同时溺水,应该先救谁?
爱人犯了可怕的重罪,应该举报吗?
你眼前有个人在受苦,同时新闻报道里有一百个人在别处受苦,谁更令你揪心?
垂死的老人和奄奄一息的小孩,你选择救谁?
……
在自己、亲人与陌生人之间,该如何配置我们的责任与爱,才是心灵的自洽之道?
即使再过一百年,《陌生人溺水》也一样值得阅读。——《纽约时报书评版》
一个年轻学生和他的哲学教授在新泽西一家泰国餐厅里共进午餐。
年轻人:我不确定,如果每个人都像我这样想问题,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在大学里我们做过一个思想实验:当三个人同时落水,而你必须在救自己的妈妈和救另外两个陌生人之间做出选择,你该怎么办?我想我应该救那两个陌生人,但我很可能没有勇气那么做,因为我爱我妈妈。可能更爱自己的妈妈是一件好事。我不知道,如果每个人都救陌生人而不是自己妈妈,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我阅读佛教方面的书,发现僧侣们也在谈论类似的问题,他们并不认为选择他人就是不在乎自己的妈妈,而只意味着更关心陌生人。在这种意义上,如果你同等关心陌生人和自己的妈妈,那就只是一个数字游戏了。但这不是冷冰冰的计算问题,这涉及把同情的对象扩展到他人。
年轻人脸上几乎毫无表情。就**印象看来,他内心十分挣扎——他的情感正处于利他主义、理性和哲学式精确这些概念的层层重压之下。如果有人问他对受难怎么看,这个词会令他回想起在某些书里看到过的事实:几百年前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或者荒野中被捕食的猎物所承受的可怕之事。这一遥远信息的可怕程度会令他忍不住哭出来。起初他脸上看不出什么情绪,但此刻他显然正极力控制那毫无预警即将汹涌而出的情感。
年长者: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想要同等关心每一个人,你就会少关心自己的妈妈。当你关心自己孩子的时候,你也做不到同样关心其他人。
教授面容清瘦,留有胡须;他有孩子。
年轻人:这取决于你所谓的“关心”是什么意思。
年长者:这确实取决于“关心”的意思,但要使你的观点显得合理,必须将“关心”与“感受”区分开来,“关心”必须是一种行为倾向,或者类似的东西。我的意思是,想象一下你以关心自己孩子的方式去关心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你会知道,一直都有人在悲惨痛苦地死去,如果你总是像面对自己孩子悲惨痛苦地死去时那样情绪震荡,你会因此完全崩溃,无法继续活下去。
年轻人:我并不认为这显而易见。假设你的一个孩子已经离世,另一个孩子也即将离世,你并不会因此而崩溃——你会尽*大努力去救你的另一个孩子。
年长者:是的。但是我知道此刻在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正悲惨地死去,如果我以关心自己孩子的方式关心他们中的每一个,生命将不可忍受。佛教徒或许是错的。我认为,除非你已经身为父母,否则很难理解人类关怀的这种极端状况。
即使再过一百年,《陌生人溺水》也一样值得阅读。其丰富的细节和不带偏见的立场增加了这本书道德上的复杂性,避免了单一的道德评判,使得它永远不会过时。——《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的语气就像一个严肃而清醒的小说家。你能感觉到那些句子背后大量的筛选工作,随意的总结中所蕴含的力量和智慧的储备。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感到挑衅和不安,除非你已没有了激情。——《纽约时报》
麦克法夸尔这本书构思大胆,写得也很出色,它可能不仅会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还会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凯瑟琳?博,普利策奖得主
《陌生人溺水》成功的关键在于麦克法夸尔记者般的冷静态度和清晰简明的写作风格。这本书是探讨我们每个人的道德立场的一个非常棒的起点。——《芝加哥邮报》
生动的讲述,富有同情心的视角。作者笔下的人物充满人性,尽管他们有着各种怪癖,带着些许自私,对于“怎样过道德的生活”有着不同常人的想法。——《华尔街日报》
发人深省。麦克法夸尔太诚实了。这些行善者并非道德楷模。她笔下那些令人不安的角色没有哪个会给人一种他是人之典范的幻觉。——《大西洋月刊》
拉里莎·麦克法夸尔
《纽约客》特约撰稿人,主要关注学者、作家与公共知识分子,曾采访过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作家希拉里·曼特尔、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哲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诗人约翰·阿什伯里和德里克·帕菲特、互联网偶像亚伦·斯沃茨等人。从2016年春季开始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程。
审美教育书简 本书特色 《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诗人席勒经典理论名著,现代美学批判的**部著作《审美教育书简》一书由美学家周宪教授倾情导读《审美教育书简》为译林品...
中国禅寺 内容简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几百处世界遗产名录中,与宗教有关的项目占百分之九十。全世界宗教徒超出25亿人,约占总人口数五分之三。中国寺庙有收藏文物...
天下父母——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 本书特色天下父母的心声——孩子就是全世界! 饮誉文坛的文学名家、拳拳儿女倾情巨献。令千万儿女潸然泪下的心灵读本。 父...
顾净缘著述集-(全六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东方出版社出版★ 本书搜集了现代学者顾净缘留存的绝大部分著述,由其女顾龙珠主持点校★ 本书的各专题依据《威音...
价值实现论:关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的研究 内容简介 哲学是个人的事,更是国家民族的事。因为哲学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事,更凝聚着国家民族的智慧,关系着国家...
明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编十章梳理了明代理学的演变过程。从明初朱元璋父子独尊程朱理学, 到陈献章和湛若水引领更理学向心学转变, 再到明中叶王阳...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本书特色 周国平先生在认真研究了尼采的生平和著作的基础上,根据**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把尼采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泪有笑的人来分...
佛珠的鉴赏与收藏,ISBN:9787543672772,作者:鄢敬新,鄢晓慧著作者简介 鄢敬新,心理学家,1951年5月生于山东青岛。现为自由
佛学与现代人 本书特色 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似乎对何谓佛教有一些误解。在这方面,作者坚信必须做点什么来帮助西方人理解佛教的核心价值。作者把本书分成四大部分...
庭训格言,ISBN:9787534833557,作者:(清)康熙|校注:陈生玺//贾乃谦目录 一、以诚敬接物待人,不务虚名二、看书不为书所愚,
周易与夫妻之道 本书特色 本书》六十四卦以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圆状循环之象,教人如何对待人生,走好人生,圆满人生;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
希声堂释道 本书特色 本书是西安老子研究协会副会长张长怀先生基于多年研究经验、吸收先哲研究精华而著。全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为读者阐述“道”的真谛,诠释《老子》的...
西藏宗教 本书特色 从整体上认识西藏宗教,应该从了解苯波教开始,因为苯波教是青藏高原固有域性文化特色。同时,苯波教又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未传入青藏...
隋唐佛教史稿 本书特色 《隋唐佛教史稿》是汤用彤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课讲义,70年代经汤一介先生整理后,由中华书局在80年代初作为《汤用彤论著...
生态语境下老子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王素芬、丁全忠*的《生态语境下的老子哲学研究》为了*直观地表现老子哲学与目前*为流行的深层生态学的契合,还尝试提供了“深层生态...
太上感应篇汇编(白话解) 本书特色 《太上感应篇汇编》对道家经典《太上感应篇》原文进行逐句分析,并举出古今案例来作证,讲述事理圆融,文字简洁优美。本书为汇编原文...
尼采遗稿 本书特色 本译著由尼采论德国教育机构的未来与古希腊悲剧等20篇专题报告组成,多数是国内翻译界和哲学界尚未有人涉猎的内容。这是对哲学研究领域的一种补白,...
《妙法莲华经》在日本圣德太子注《义疏》以后,此经便成为日本镇护国家的三部经之一,古来即受到尊信。最澄入唐学习归日本开天台
论语 内容简介 本书总共二十篇,不到五百章,共有一万二千七百多字,它从各个角度讲述仁义道德,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还有历史上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评论。论语 目录 ...
中国宗教 本书特色 中国基本情况丛书·当代卷。中国共有五大宗教,信徒一亿多人,他们自由地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宗教离他们似乎很远,而国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