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译著由尼采论德国教育机构的未来与古希腊悲剧等20篇专题报告组成,多数是国内翻译界和哲学界尚未有人涉猎的内容。这是对哲学研究领域的一种补白,其学术意义深远。其中*有现实意义的是“论德国教育机构的未来”,尼采颇具前瞻性地批评现代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指出教育机构偏离了源于古希腊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人文主义目标,教育学方法方面的精神匮乏导致了现代教育的悲哀。而这样的批评却恰恰是现代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的反映,对于中国来说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本译著由尼采论德国教育机构的未来与古希腊悲剧等20篇专题报告组成,多数是国内翻译界和哲学界尚未有人涉猎的内容。这是对哲学研究领域的一种补白,其学术意义深远。其中*有现实意义的是“论德国教育机构的未来”,尼采颇具前瞻性地批评现代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指出教育机构偏离了源于古希腊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人文主义目标,教育学方法方面的精神匮乏导致了现代教育的悲哀。而这样的批评却恰恰是现代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的反映,对于中国来说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我所期待的读者必须有三个特点:他必须心静,而且,并不匆忙阅读,他不必总是把自己或者其“教育”带进来,*后,在结尾处,他不能指望,有图表作为结果,我不能承诺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的表格和新的课程表,更确切地说,我因此更钦佩那些人过于强大的天性,他们能够测量整个过程的轨迹:从经验王国的深度出发,一直到文化问题的高度,然后,又从这个高度,重新跌入*枯燥乏味的规章细则和*精细的表格的低洼地,而我一旦气喘吁吁地爬到一座相当高的山顶,并且为可以更自由地眺望感到心旷神怡,我会心满意足的,可是,我恰恰在这本书里将永远不会使那些喜欢表格的朋友满意。我看到这样一个时代可能会到来,在这个时代里,严肃的人们为了一种全新的和被净化的教育服务,而且,在共同的工作中,他们又成了日常教育的立法者——为了培养那种新的素质进行的教育;或许,他们会重新绘制图表——可是,那个时代是多么遥远啊!而在此期间又肯定发生什么情况呢?或许在那个时代和当今之间存在着文理中学的毁灭,或许甚至存在着综合性大学的毁灭,或者存在着刚刚被提及的教育机构一个如此全面的改组,以致其旧的图表在后来人的眼里就像木桩建筑物时代的残余一样。这本书是给心态平和的读者准备的,他们还没有被卷入我们滚动向前的时代那种令人眩晕的仓促中,而且,他们还没有感觉到,对被时代的车轮碾得粉碎这种状况偶像崇拜般的乐趣——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为少数人写的!但是,这些人还不能习惯于根据节省时间或者浪费时间来估计每件事物的价值,这些人“还有时间”;他们还可以挑选并且搜集到一天的好时光及其丰硕的和强有力的瞬间,来思考我们的教育前景,而又不必感到自责,他们可能自认为以一种相当获益的和值得尊敬的方式度过了他们的一天,即,meditatiogenerisfuturi(在对未来一代人的思考中)。这样的一种人在阅读时还没有忘记去思考,他还善于在字里行间读出秘密,是的,他变得如此挥霍精力,以致他还能思考已经读过的内容,或许,他在把书放下良久后还在思考。而且,他并非为了写书评或者再写一本书去思考,而仅仅是为了思考而思考!该惩罚的挥霍精力者!他足够平心静气,而且,无忧无虑,以便与作者一起踏上一条宽阔的路,很久以后的一代人,才能非常清晰地看清这条路的目的地!相反,倘若读者非常激动,立即跳起来付之行动,倘若他想在瞬间采撷几乎几代人都无法通过斗争获得的果实,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担心,他没有理解作者。*后,第三个而且*重要的要求是,他绝对不应该按照现代人的方式,毫无顾及地把自己及其接受的教育放在中间,俨然它们是衡量所有事物的一个可靠的尺度和标准一样。其实,我们宁愿希望,他接受了足够的教育,以便相当少地、或许轻蔑地去考虑他接受的教育;然后,他可以*信赖地把自己交给作者去引导,而作者恰恰从无知以及知道无知出发,才敢于这样与他交谈。他希望为自己索取的不是别的,而是对我们当今德国荒蛮状态的特殊性的一种强烈情感,对于这种状况的强烈情感:它很奇怪地把我们这些19世纪的野蛮人和其他时代的野蛮人区分开来。现在,他手里拿着书,寻找着那些被类似情感来回撕扯的人。让你们这些零星的个别人去寻找自我吧,我相信,这种人是大有人在的!你们这些无私的人,你们亲身感受着德意志精神的痛苦和堕落,你们这些沉思冥想的人,眼睛并非以匆忙的窥视去打量事物的外表,而是知道找到通向事物本质的通道,你们这些思想高尚的人,甚至亚里斯多德都会事后赞誉的人,你们犹豫不决地,而且,毫无实际行动地,走过一生,除非一个伟大的荣誉和一部伟大的作品,要求你们去付出。我号召你们!你们这回别再爬进偏远孤独和寂寞的洞穴里!请你们至少当这本书的读者,以便事后通过你们的行动来消灭这本书,并且让人们忘记这本书。你们想一想,这本书肯定是你们的传令官:如果你们自己首先身披铠甲出现在战场上,那么,谁还会有兴致回头看那个去喊你们的传令官呢?
痛苦的狂迷和美好的梦境有其不同的众神世界:前者在其本质的万能中渗透到大自然*内在的思想。它认识对生存的可怕欲望,同时也认识到所有进入生存的生物的持续死亡;它塑造的众神,有善的和恶的,与巧合类似,通过突然出现的计划性让人害怕,没有同情心,对美不感兴趣。他们与事实有亲缘关系,并且接近概念:他们很少也很难创作出人物形象。看到他们就会使人成为石头:人们应该怎样与他们共同生存呢?可是,人们也不必与他们共同生存:这就是他们的学说。那道目光必须从诸神世界转移——假如它不能就像一个惩罚性的秘密那样,被完全揭开——那道目光纵览旁边奥林匹斯诸神世界光芒四射的梦幻诞生:因此,众神形象瑰丽色彩的炽热在提升,而且,真实或者真实的象征性越强烈地发挥作用,其人物形象的感官性就越高。但是,真与美之间的斗争从未像酒神节活动侵入时那么激烈:在这个活动中,大自然揭开神秘的面纱,并且以惊人的清晰性,以那种语气(面对它,迷惑人的假象几乎会丧失其威力)讲述着自己的秘密。这个源泉来自亚洲:但是,它必须在希腊才能汇集成江河,因为,在这里,它**次发现亚洲无法向它提供的内容,极度的敏感和承受痛苦的能力,与*轻微的深思熟虑和敏锐相结合。阿波罗怎么挽救希腊人与文化整体呢?狄奥尼索斯这位新来的神被纳入美的假象世界,被牵入奥林匹斯诸神世界中:为他牺牲了许多像宙斯和阿波罗这样德高望重之神的荣誉。人们从来没有和一个陌生人费过更大的周折:因为,他还是一个可怕的陌生人(在任何意义上的异乡客人),强大到足以把好客的主人的房子变成废墟。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在所有生活领域中开始:狄奥尼索斯到处渗透,也渗透到艺术中。观看、美、假象包围着阿波罗和谐适度的艺术领域:这是眼睛的被神化了的世界,是眼睛在梦中闭上眼帘艺术地创造的世界。史诗也想把我们带到这个梦境中:我们应该在睁着双眼时什么都看不见,我们应该欣赏这些内在的画面,行吟诗人试图通过概念激发我们的兴趣,去看这些内在画面的创作。造型艺术的效果在此被绕道取得:雕塑家通过被雕刻的大理石,把我们带到由他在梦境中看到的活生生的神面前,以致原本作为τελο?(*终目的)浮现的人物形象,对雕塑家和观众来说,都成为清晰可见的,而前者通过雕塑这个中间形象,促使后者去查看:史诗的作者也看到同样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并且也想把这些形象展示给别人看。但是,他不再在自己和别人之间放置雕塑:更确切地说,他讲述,那个形象如何通过活动、声音、说话和行为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他强迫我们,对大量的作用追本溯源,探究原因,他使我们需要一种艺术的组合物。当我们看到,这个形象或者群体或者画面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当他告诉我们那种梦幻的境况,首先是他自己在这个状态下创造了那些想象,这时,他就达到了其目的。对史诗进行形象地创造,这个要求证明,抒情诗与史诗多么绝对不同,因为,抒情诗从来都不把塑造画面当成目的。二者的共同之处只是某些素材内容,话语,而更普遍的是概念:当我们谈论诗学时,我们并不拥有会跟造型艺术和音乐相联系的范畴,而是两个完全大相径庭的艺术手段的交融混合,其中一个意味着走通往造型艺术的路,而另一个走通往音乐的路,这种交融混合意味着:二者都仅仅是通往艺术创作的途径,而不是艺术本身。当然,在这个意义上,绘画和雕塑也仅仅是艺术手段:真正的艺术是塑造画面的能力,无论这是前期-塑造还是后期-塑造。艺术的文化含义建立在这个特征——一种普遍的人性特征——基础上。艺术家——作为有必要通过艺术手段成就艺术的艺术家——不能同时成为从事艺术活动的吸收养料的器官。
……
译者:赵蕾莲
赵蕾莲,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与文化。迄今出版专著两部,发表用中文和德文撰写的学术论文30多篇,译著多部。曾于2000年至2010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主任、系主任和德法语系主任,在担任系主任期间成功组织两次大型“《文学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与2005年)。2001年至2006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现兼任《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编委,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多次赴德国进修、访学(分别获得德国歌德学院、中国国家教委、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与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中国北京与上海以及德国魏玛、图宾根和科尼斯温特参加由德国梯森基金会资助的“《文学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受“中、日、韩日耳曼协会”邀请,参加过在韩国首尔和日本金泽举行的国际日耳曼学术研讨会,并宣读学术论文。 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谐观研究”(2009年获准立项),2011年起成为德国洪堡学者,在德国著名的“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的资助下从事科研项目研究。
哈罗德•泰特斯(HaroldH.Titus,1896-1984),阿卡迪亚大学文学士,科尔盖特-罗切斯特神学院神学学士和神学硕士,芝加哥大学哲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申府卷 本书特色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者之一张申府文集,展现了张申府学术思想发展全貌,是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资料;作...
先贤的民主/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本书特色 本书认为,有可能逐渐主导21世纪全球文化的中国,将不会是一个属于日渐粗俗之个体的社会,也不会是西方企业家已经开始在梦想的...
陈梦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浙江上虞人。1932年于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大学、燕京大学、昆明
重读《资本论》(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本书特色 《重读资本论》是“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系列之一,本书的作者是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书中分为范畴的游戏;历史作为尾声;《...
中国哲学史大纲-名家经典.胡适哲思录 本书特色 该书出版后,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石。该书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部著作...
对于缺失的意识-一场与哈贝马斯的讨论 本书特色 “利徐丛书”是为纪念明末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和明代学者徐光启而命名,他们二人为西方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丛...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本书特色 书中南先生历数了自古以来居士对于传播佛法的贡献,简要概述佛法在古印度和中国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禅堂中修行的规矩,例如打坐的姿势、行香的...
周秦诸子斠注十种 本书特色 周秦诸子之学,乃我国学术思想之重要起源,后世学者多所重视,亦由此产生了大量对诸子之书进行校注、校补、考异的整理、研究性著作,清代学者...
道冠儒履释袈裟: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本书特色本书以浅易的典故或古诗文标目,内容扣住人生几大主题:学习、生活、养心、世事、处世,每一命题皆从儒释道三家的理论体...
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已经有了近三千年的发展历史。把中国哲学史建立为一门科学,距今不过五十多年。五十多年来,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受到国...
大学思想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大学读物”系列之一,撷取了古今中外哲学大师,思想巨擘的经典思想文献。上承先哲柏拉图来自远古的雄韬伟辩,下启20世纪中叶更形多元丰...
提尔米兹圣训集 本书特色 《提尔米兹圣训集》在伊斯兰教经典中仅次于《古兰经》,辑录了穆圣的言行,也在阐释《古兰经》的基础上,对穆圣时代不断出现的新事务、新问题作...
《菰中随笔》有三卷本和一卷本两种,三卷本记载顾炎武读书所得、常言俗谚、师生问答之语四百馀条,涉及历史地理、天文曆法、风俗
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1781年之后的论文 本书特色 《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1781年之后的论文》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1781年之后...
后形而上学现代性 内容简介 本书为新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阿尔布莱希特·韦尔默的论文集,共收录其重要论文13篇。其中,既有对阿伦特这样的经典思想家的创造性解读,又...
钟茂森博士儒释道经典讲座文集-(全五册) 本书特色 《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三个根本”,《弟子规》为儒之本,《太上感应篇》为...
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译丛:艺术史的终结?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当代西方学术大背景的影响下,西方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
明代气范畴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选取明代各学派重要学者关于气范畴的思想进行分析梳理,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部分:梳理解析气范畴的多层次内涵。在传统哲学中探讨...
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 本书特色 在这世上只有一种会说谎的生物、那就是人类。生活就是一份必须完成的定额工作。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实以外,别无其他。一...